Fontan术后血栓形成机制及抗凝策略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ontan术,即引导体静脉血直接进入肺动脉,降低单一心室的容量负荷,提高体循环氧合浓度的多种术式的总称,该手术经多次改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只有一个功能心室而无法进行双心室修补的多种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其他文献
随着声门上通气技术的发展,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LMA)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胸膜活检镜由于其独特的Y形构造,也已应用于胸腔积液和胸膜结节的诊疗中[2],自2008年6月至10月,我们将喉罩麻醉和胸膜活检镜结合施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EIS)40例,并与同期40例单腔气管插管麻胸腔镜下施行的EIS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前者疗效更满意,现报道如下。
期刊
2008年1至7月,我们对52例中段或下段食管癌病人采用食管胃颈部半机械侧侧吻合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食管癌术后食管胃颈部吻合狭窄问题,并显著降低了食管反流,现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评价口服抗凝治疗自我监测的方法 是否优于传统方法 .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检索截至2008年10月关于两种监测方法 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然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的17项研究分析结果 显示自我监测方法 较之传统方法 治疗达标率高,并且能将伞因死亡率降低近三分之一;栓塞事件发生率减少54%;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减少.亚组分析显示,自我调整药量组较之依靠专业人员调整药量组全因死亡率及栓寒事件
目的 体外循环(CPB)期间观察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及氧合血内加入L-精氨酸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45例择期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纳入临床对照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体外循环;灌注组,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加药组,肺动脉持续灌注含L-精氨酸(200 mg/kg)的氧合血;每组各15例.3组病人均采用常规CPB,灌注组和加药组从肺动脉根部持续灌注氧合血至CPB开放主动脉结束.分别在麻醉后、开放
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传统的"三管法",即胸腔引流管、空肠造瘘管、胃管,但瘘口一般位于胸腔深部纵隔附近,胸腔引流管难以准确到达,吻合口瘘的治愈率一直不高.自2003年起,我们采用"新三管法",即纵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肠内营养管,治疗吻合口瘘25例,效果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病儿女,10岁.发热伴右侧胸痛3d.1年来因肺炎两次住院,抗炎治疗好转.查体气管左偏,右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右下胸部叩诊实音,右下肺野呼吸音减低.头颅CT无殊.胸部CT示右胸巨大肿物.支气管镜榆查示右侧中间支气管开口新生物完全堵塞以下气道。
期刊
病人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近2个月活动后胸闷、气促.查体:口唇无发绀.脊柱侧弯畸形,心率90次/min,律不齐,强弱不等,第2心音亢进,胸骨左缘第2肋间及心尖部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DA),管腔内径0.8 cm;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瞬时反流量72 ml);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瞬时反流量4.3 ml);左心、右房增大(左房容积418 ml,左室容积246
期刊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当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改进,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对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预后较其他期别的非小细胞肺癌相对较好[1],但5年生存率仍然仅仅停留在55%~72%,显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着预后较差的亚组。
期刊
病人女,36岁.9年来在月经来潮后48 h内反复发作右侧气胸17次.X线胸片证实右肺压缩在5%-45%不等,经2次胸腔闭式引流、1次细针穿刺抽气、14次卧床休息,在1周左右康复;仅2008年2月右肺压缩45%,伴胸腔积液,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1个月康复。
期刊
病人男,62岁.胸闷、憋气1周.CT示右肺上叶边界清楚的圆形软组织块影,最大截面积约1.8 cm×1.5 cm(图1).2007年7月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见图2.特殊染色示,PAS阳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