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含义
1.“生成”的含义
《辞海》把“生成”解释为“变易”,即对“无”的否定或“有”的否定之否定,它反映事物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是在逻辑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把矛盾双方统一起来的具体概念。《教育大辞典》对生成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进行释义:“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张大均认为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叶澜对“生成”也作了解释,“所谓‘生成’,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基础上,教育活动新的、针对学生实际状态的问题或环节的‘生成’;二是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行为、态度的新因素、新知识、新能力、新结构直至新水平的生成,即朝向教育目标实现的‘生成’。”
可见,“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概念,其意思是“成为某物”。生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的基础上,与所感受到信息的结合产生新的提高,它不仅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也是教学者的一种教学策略。
2.“生成性教学”的含义
“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一种教学形态,不同的教育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生成性教学”。陈旭远对“生成性教学”进行较为完整的论述,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首先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其次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再次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祖兵把“生成性教学”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概而言之,它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刘玉听对“生成性教学”也作出定义:“生成性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下,在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中,师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共同建构和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对教学目标进行弹性预设,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开展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究,启发学生质疑和思考,并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出机智调整,动态建构课堂并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形态。
二、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征
1.参与性
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建构。因此,指向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对于个体而言,所谓学习知识不是单纯地获得现成的结论,不经历真正的经验生长和知识建构过程,是不能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只有让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只有课程运行中的学生主体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与转化,并通过学生的建构、感悟和体验,使其进一步获得意义。此外,主体的参与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交互性主要表现为主体参与教学行为的依存性,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生成性教学观下,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知识生成的教学场。在这个教学场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参与,通过学生个体、群体之间多向互动的参与格局,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拓展彼此的眼界和视阈,并最终使得教学成为立体交叉式的网状结构,为促进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提供可能。
2.非线性
秩序化的存在方式、教学中严密的控制与操纵、程序化的运作是线性教学的显著特征。在线性的逻辑下,复杂、多维的课堂教学极易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非线性思维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不过是非线性的特例”。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条划定的跑道,体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这样,我们就不能对教学过程做简单的线性理解,而要强调具体、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特殊规律的呈现及作用,更关注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随机产生的丰富、复杂的变化。正如多尔所言:“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和网络。”
3.创造性
“生成性思维”不仅关注过程的“流”,而且更关注过程的“变”,因为生成的核心强调发展和创造。具体到教学过程中,人的行为具有不能还原的不确定性,它只具有存在的情境意义和价值。这就意味着在生成性教学观下,教学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既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又不能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料到。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探究等共同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现编、现导、现演的,具有较强的“非预计性”,这种不可预计性正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从非线性思维的角度来看,作为非线性的教学系统往往存在间断点、奇异点,在这些点附近的教学系统行为完全不允许做线性处理。因为非线性因素是教学系统出现分叉、突变、自组织等非平庸行为的内在根据。从生成性教学的视角来看,这类“非平庸行为”即意味着教学的“跃迁与创造”。
4.主体性
主体性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看做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活动仍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和主宰者,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完成知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来看待的,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5.开放性
生成性教学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才能创造“生成”,开放才能接纳“生成”。生成性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心态的开放。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的生成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组织活动。自组织活动“是一个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能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定方式协同地朝某一方向发展的客观过程”。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产生自组织的一个必要条件,封闭的教学系统或刚性的学习目标、静态的学习内容、机械的学习程式,必然抑制学习系统中“自组织”特性的发挥,从而极大地影响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教学系统只有保持适度的开放,常常处于非稳定的存在状态,才能维持其存在的活性,保持其发展的潜力,才可能自发组织起来,才会向更有序的状态发展。因此,开放的思维和心态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开放的目标和内容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开放的方法和过程是生成性教学的保证。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编辑 李华凯)
1.“生成”的含义
《辞海》把“生成”解释为“变易”,即对“无”的否定或“有”的否定之否定,它反映事物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是在逻辑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把矛盾双方统一起来的具体概念。《教育大辞典》对生成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进行释义:“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张大均认为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叶澜对“生成”也作了解释,“所谓‘生成’,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基础上,教育活动新的、针对学生实际状态的问题或环节的‘生成’;二是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行为、态度的新因素、新知识、新能力、新结构直至新水平的生成,即朝向教育目标实现的‘生成’。”
可见,“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概念,其意思是“成为某物”。生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的基础上,与所感受到信息的结合产生新的提高,它不仅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也是教学者的一种教学策略。
2.“生成性教学”的含义
“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一种教学形态,不同的教育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生成性教学”。陈旭远对“生成性教学”进行较为完整的论述,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首先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其次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再次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祖兵把“生成性教学”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概而言之,它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刘玉听对“生成性教学”也作出定义:“生成性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下,在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中,师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共同建构和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对教学目标进行弹性预设,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开展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究,启发学生质疑和思考,并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出机智调整,动态建构课堂并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形态。
二、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征
1.参与性
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建构。因此,指向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对于个体而言,所谓学习知识不是单纯地获得现成的结论,不经历真正的经验生长和知识建构过程,是不能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只有让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只有课程运行中的学生主体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与转化,并通过学生的建构、感悟和体验,使其进一步获得意义。此外,主体的参与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交互性主要表现为主体参与教学行为的依存性,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生成性教学观下,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知识生成的教学场。在这个教学场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参与,通过学生个体、群体之间多向互动的参与格局,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拓展彼此的眼界和视阈,并最终使得教学成为立体交叉式的网状结构,为促进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提供可能。
2.非线性
秩序化的存在方式、教学中严密的控制与操纵、程序化的运作是线性教学的显著特征。在线性的逻辑下,复杂、多维的课堂教学极易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非线性思维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不过是非线性的特例”。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条划定的跑道,体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这样,我们就不能对教学过程做简单的线性理解,而要强调具体、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特殊规律的呈现及作用,更关注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随机产生的丰富、复杂的变化。正如多尔所言:“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和网络。”
3.创造性
“生成性思维”不仅关注过程的“流”,而且更关注过程的“变”,因为生成的核心强调发展和创造。具体到教学过程中,人的行为具有不能还原的不确定性,它只具有存在的情境意义和价值。这就意味着在生成性教学观下,教学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既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又不能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料到。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探究等共同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现编、现导、现演的,具有较强的“非预计性”,这种不可预计性正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从非线性思维的角度来看,作为非线性的教学系统往往存在间断点、奇异点,在这些点附近的教学系统行为完全不允许做线性处理。因为非线性因素是教学系统出现分叉、突变、自组织等非平庸行为的内在根据。从生成性教学的视角来看,这类“非平庸行为”即意味着教学的“跃迁与创造”。
4.主体性
主体性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看做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活动仍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和主宰者,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完成知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来看待的,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5.开放性
生成性教学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才能创造“生成”,开放才能接纳“生成”。生成性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心态的开放。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的生成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组织活动。自组织活动“是一个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能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定方式协同地朝某一方向发展的客观过程”。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产生自组织的一个必要条件,封闭的教学系统或刚性的学习目标、静态的学习内容、机械的学习程式,必然抑制学习系统中“自组织”特性的发挥,从而极大地影响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教学系统只有保持适度的开放,常常处于非稳定的存在状态,才能维持其存在的活性,保持其发展的潜力,才可能自发组织起来,才会向更有序的状态发展。因此,开放的思维和心态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开放的目标和内容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开放的方法和过程是生成性教学的保证。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编辑 李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