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汁发酵与杏皮渣发酵对杏酒香气质量的影响

来源 :食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de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优化杏酒的发酵工艺,提高杏果的综合利用价值,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杏汁和杏皮渣为原料,分别加入两种酵母进行发酵,比较发酵工艺对杏酒基本理化指标、香气物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采用4种发酵工艺,工艺1为杏汁+酵母BV818,工艺2为杏汁+酵母CECA,工艺3为杏皮渣+酵母BV818,工艺4为杏皮渣+酵母CECA.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杏酒中的香气物质,并对杏酒进行感官评价.在杏酒中共检测出41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29种、醇类5种、醛类2种和萜烯类5种,其中酯类物质种类最多,且含量最高,占香气总量的72.7%.在工艺1~4的酒样中,香气总量分别为14765.27、15034.37、12580.27μg/L和7347.61 μg/L,用杏汁发酵的杏酒中香气总量显著高于用杏皮渣发酵的杏酒.在4种工艺酒样中均能检出且气味活性值大于1的香气物质为杏酒的特征香气物质,共有6个,分别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芳樟醇、癸酸乙酯和丁酸乙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工艺2的酒样与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芳樟醇5种特征香气物质处于同一象限,说明该酒样具有杏酒的典型香气特征.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杏酒具有杏、桃、柑橘、苹果、梨等果香和槐花、金银花等花香,采用工艺2酿造的杏酒,感官评分最高.结论:用杏汁发酵的杏酒,香气物质含量较高,以果香和花香为主,酒体轻盈,口感清爽,而用杏皮渣发酵的杏酒,总酚含量较高,香气复杂,酵母味明显,酒体饱满.本研究为杏酒发酵工艺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研究杏酒香气物质的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系统地对2018年度茅台镇主酿区酱香白酒1~7生产轮次的酿造环境中细菌菌群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在1~7生产轮次酿造环境中的细菌菌群多样性丰富度高,且各轮次间存在差异,但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的菌群结构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其主要优势菌群结构较稳定;从酿造环境样品中共检出19个细菌门,396个细菌属.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Sphingobacteriu
乳酸杆菌作为益生菌的一种,是人和大多数动物肠道内不可缺少的微生物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乳酸杆菌研究的重点从活细菌转移到细菌表面成分.磷壁酸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特别是锚定在细胞膜上的脂磷壁酸作为宿主免疫调节的活性成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脂磷壁酸的理化性质、提取方法和生物学活性,包括脂磷壁酸参与乳酸杆菌对宿主的黏附定植作用、体内外肠道免疫调节以及脂磷壁酸的突变对菌株的影响等,以期为乳酸杆菌相关免疫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新鲜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含水量高,采后呼吸代谢旺盛,贮藏期间极易发生开伞、褐变、萎蔫等劣变现象,严重影响金针菇采后销售.为此,本文概述了金针菇采后失水、形态劣变、褐变、营养风味损失、微生物侵染的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综述了近年来金针菇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低温保鲜、臭氧保鲜、1-甲基环丙烯保鲜、气调保鲜、生物保鲜剂保鲜及复合保鲜技术,以期为开发食用菌新型绿色安全保鲜技术提供参考.
为研究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TCS)在水产品优势腐败菌荧光假单胞菌生长繁殖和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产品荧光假单胞菌PF08的TCS进行序列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 表明:荧光假单胞菌PF08中存在63个组氨酸激酶、84个应答调节蛋白、39个成对TCS、25个融合组氨酸激酶;该菌株中所有的组氨酸激酶均具有HATPase c和HisKA结构域,所有应答调节蛋白均具有REC结构域;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具有相同结构域的
食品安全风险分级是为保证食品安全,综合评价食品静态和动态风险因素产生的影响并进行风险分级的一种方法.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能够优化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为食品安全管理奠定基础.本文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的研究现状,结合中国食品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不同主体应用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的优势,探讨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的发展,提高监管效率.
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低氧胁迫可激活体内低氧信号传导途径使细胞能量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会对鱼肉品质造成显著的不良影响.本文概述低氧胁迫下鱼类生长发育以及糖、脂质、蛋白质代谢的变化,深入探讨低氧胁迫对鱼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鱼类肉质提供指导性建议,同时也为揭示鱼类低氧应激过程中能量代谢和肉质变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为确定不同发酵剂对泡萝卜品质的影响,将6种不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发酵剂接种泡萝卜7d,分析发酵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质构特性、亚硝酸盐、17种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表明,接种发酵剂2的泡萝卜品质最佳,在接种第4天即可达到成熟.发酵至第7天,发酵剂3接种泡萝卜硬度略高于其他组(P>0.05),且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远低于国家限量卫生标准.发酵过程中,泡萝卜所含氨基酸、有机酸种类丰富,其中接种发酵剂2泡萝卜在发酵7d甜味和鲜味氨基酸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谷氨酸含量最高,为(0.18±0.01
探究2种外源核苷酸,即5 \'-单磷酸胞苷(cytidine 5\'-monophosphate,5\'-CMP)和5\'-单磷酸腺苷(adenosine 5\'-monophosphate,5\'-AMP)对干酪乳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探究其对细菌生物被膜、胞外聚合物、粗提物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和抗食源致病菌生物被膜活性的影响.结果 发现,2种外源核苷酸对细菌的生长繁殖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刺激了细菌生物被膜和胞外聚合物的产生.此外还促进了干酪乳杆菌粗提物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和对志贺菌生物被膜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其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决定了加工食品的品质和稳定性.然而天然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往往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的需求,因此通过相应的科学技术改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显得十分必要.相比于传统改性方法,冷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非热物理改性方法,具有操作温度低、无需外源化学试剂、节约成本等优势,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同时改善其功能特性.本文综述了冷等离子体不同产生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在食品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冷等离子体技术改善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冷等离子体技术在蛋
食品3D打印技术是一种具有定制特定形状、实现个性化营养、开发新型资源等功能的未来食品加工技术.在肉类产业中,食品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肉类加工产业链的升级,例如减少原料肉的浪费、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开发畜禽副产品等.基于此,本文介绍了食品3D打印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对肉类原料适印性的研究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展望食品3D打印技术在肉类生产加工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食品3D打印技术在肉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