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之“味”的民族性和问题性——从司空图的“辨味论诗”谈起

来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1990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空图的"辨味论诗"既是对前人相关经验的总结和深化,更是对后人在此方面的开启和引领,客观上使得"味"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农耕文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使得然中国人的审美器官主要表现在嘴巴上,而不同于古希腊海洋文化的原因使得审美器官主要是在眼睛上。但是,又应该看到,审美之"味"既有着鲜明的民族性,也存在需要今人注意并求得进一步解释的问题性。
其他文献
近期,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呈现出新的研究趋势,表现为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的采用,即区域性研究出现,如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等民族交融地区研究平台的建立;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使用和借鉴;民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水电信息量也趋于复杂化,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人为管理方法就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水电信息管理系统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阐述作者、译者、读者各主体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文学
中共八大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符合实践的需要。但是,没过多久,这一认识范畴就被推翻,并被阶级矛盾所取代,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出台比较仓促,没有在
《多仁家族史》的作者多仁丹津班珠尔(1760或176l—1806年以后)以一个西藏贵族俗官的敏锐眼光和极为生动的手笔,对自己在1792年至1793年间亲临清廷和京城的见闻,作了详细的描述。
汉代经学尤为昌盛,朝野内外崇经、诵经、治经蔚然成风,对经学的推崇在《汉书·艺文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略》居《汉志》六略之首,虽无
<正> 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之一的词汇,发展变化尤为显著,词汇的变化以同义和读音的变化为其基本形式。
青海藏区在物质基础、农民素质、环境改善、村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进程。藏区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藏区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低、贫困面较大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正>~~
期刊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