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摄影从诞生之时起便同风光结下不解之缘,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phore Nipce)用暗箱拍摄到摄影史上能长久保存下来的第一张面对自然界的照片就是自家庭院的自然景象,当然,选择自然景观来拍摄也是同当时曝光时间需要长达8个小时有关。在此后的170多年中,相机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从1839年由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从诞生之时起便同风光结下不解之缘,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phore Nipce)用暗箱拍摄到摄影史上能长久保存下来的第一张面对自然界的照片就是自家庭院的自然景象,当然,选择自然景观来拍摄也是同当时曝光时间需要长达8个小时有关。在此后的170多年中,相机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从1839年由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的工艺方法设计,阿尔方斯·吉鲁(Alphonse Giroux)制造的第一批商业化生产的银版摄影相机问世至今,大片幅相机也走过了16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的漫长历史。银版摄影相机由两个直插式的木质暗箱组成,前面的木盒固定镜头,磨砂玻璃粘在可以前后移动调焦的后面的木盒的里面。到后来根据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的需求不断对相机进行了改进,用可弯曲伸缩的皮腔来代替可滑动的木盒,使相机的前后组具有倾斜、偏摆、升降的调整功能,这也是现代大片幅相机上独有的特征。
大片幅相机 (Large Format Camera)也被称作后背取景相机 (View Camera),由固定镜头的前机架和固定片盒的后机架、能调节镜头至胶片距离的能够随意伸缩的皮腔组成。大片幅相机一般分为成基板式和单轨式两类。早期的大片幅相机多数是基板式的,尽管在1870年就有了木制的单轨式相机。基板式相机一般是木制的,结构紧凑,可以折叠成一只便于携带的小箱子,带着旅行很方便,也是风光摄影的首选相机。
众所周知,大片幅相机是如此巨大、笨拙、不易操作。然而在大多数的专业摄影师中仍保留着一群大片幅摄影的忠实追随者,这都是因为大片幅存在着它特有的强大优势。其一是:对影像的控制调整功能。其二是:大片幅能带来高品质的影像质量。因此,大片幅相机也被称为最具创造力的摄影工具。
在风光摄影中,可以运用大片幅强大的调整功能来实现对影像、特别是对焦点平面的控制,以达到影像清晰,全画面合焦的目的。在普通照相机中,除非镜头焦距发生了变化,不然镜头和胶片平面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而大片幅相机在镜头和胶片平面关系的每个方面都能通过调整产生变化。这包括镜头至胶片的距离、纵向和横向的位移以及角度的关联等,由于这种灵活性,摄影者几乎可以对磨砂取景玻璃上的影像的大小、形状、锐度、景深和透视感进行灵活的控制,可以对它们进行增强、改变或夸张等处理,此外,不用移动照相机就可以在磨砂取景玻璃范围内对被摄主体进行位移调整,这些调整功能在产品摄影、建筑摄影中有很大的作用,在风光摄影中也可以灵活应用。
在大片幅的调整功能中,偏摆与倾斜调整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也是风光摄影中最常用的调整方法。大片幅相机的前、后机架能绕水平轴和垂直轴运动。绕垂直轴运动叫“偏摆”,绕水平轴转动叫“倾斜”,对于前机架和后机架而言,事实上偏摆和倾斜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两种轴调整最大的差别是:镜头平面的调整只影响影像的清晰度不影响被摄物体的形状。而后机架的偏摆和倾斜调整由于改变了镜头至胶片的距离,直接会影响被摄体形状的大小,造成变形或夸张。在风光摄影中,这种夸张反而有效地强调了近景和远景之间的距离,造成一种有效的视觉效果。《夏·坝上》和《雨·壶口瀑布》两个例子就是采用8×10大片幅相机拍摄,主要结合了前机架和后机架的倾斜调整来拍摄的实例,可以看到,从前景到远景,焦点都十分清晰,远近感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夸张、强调。
镜头平面和胶片平面的偏摆和倾斜可以达到调整焦点清晰平面。例如偏摆和倾斜镜头平面的目的,焦点清晰平面就会移动。镜头向前倾斜,焦点清晰平面也向前倾斜。镜头向左或向右偏摆,焦点清晰平面也相应发生偏摆。当通过被摄物平面、胶片平面和镜头平面画延长线,则三线交汇于一点,即三个面相交一直线时,从近到远的景物都能够清晰成像,甚至在全开光圈下也是如此。三个平面的这种汇聚关系也称作沙姆弗拉格定律,这是由奥地利检测员瑟奥多·沙姆弗拉格在1894年首先发现这一规律而命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按照沙姆弗拉格定律,经偏摆和倾斜调整拍摄的照片看上去都应该有很大的景深。从技术角度看,景深是随着摄距的增加而增加的,随着被摄体至镜头距离的增加,景深亦增加。作为摄影师利用好调节清晰成像范围和景深是非常有用的。在拍摄风光时,前、后机架适当的倾斜,能有效地表现风景画面的深度,使风光照片更具观赏性。
另外,大底片带来高清晰度再现的影像质量的优势比较容易理解。一张从 4×5底片放大到8×10英寸的照片,其放大倍率仅为2倍,所以影像在各方面比较轻易的完整的保存下来,细节的损失也降至最小极限,细节表现及影调渐变都会很出色,色彩饱和度也较大。4×5画幅达是135画幅约14倍,6×4.5cm画幅的4倍。哪怕相对中型画幅相机来说,放大倍率也相差不少。
其他文献
数码影楼必须有三大件───数码相机、扫描仪和大幅面照片打印机,其中打印机最为关键。目前大幅面照片打印机的品牌有很多,型号更多,根据使用来分,有适合于广告业的,有适合于CAD行业的,也有适合于印刷行业的等等。现在看来,适合于摄影行业的机型不多,且要求也最高,我们影楼在选购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幅面:即打印机的最大幅宽。根据影楼的情况我们一般可选择24英寸以上幅宽的打印机。24英寸以下宽度
列位看官,这回书介绍一下柯达“E”系列专业反转片。 前些日子有消息确认,柯达公司要将生产和研发的重点转移到数码产品,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曾经风云一时的柯达反转片将处于维持状态,不再推出新产品了呢?柯达“E”系列专业反转片是不是将成为柯达专业反转片的“终结者”,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但是,无庸置疑的是:反转片依然是目前最好的摄影影像载体,从普及性、性能、投资几个角度看,数码技术要想达到或者超越反转片,还需
一提起数码影像,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数码相机。但实际上数码影像的范畴非常大,包括各种不同的影像输入、输出设备,计算机,软件,存储设备,传输设备等等。不同的设备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合理化的组合可以使数码影像形成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有效。同时也可以将选购设备的费用降到最低点。根据自己的需要,搭配合理的器材,数码影像解决方案可以让我们享受数码影像的整体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爱普生(EPSON)数码
一、关于幻灯片 幻灯片是指装了片夹的反转片或正片,我们这里主要说反转片,它们的成像是“正”的,就是底片的颜色和实物是一样的。反转片的色彩还原是负片没法比的,而且对最终的成像你所能控制的比重要比负片大一些,对最终的成像不利的因素也比负片少了许多!所以玩摄影最终可能会拍反转片,玩负片最终可能会玩黑白。 二、关于幻灯片的收藏、保存以及有关的工具 1.一卷反转片拍完后,冲洗店会把胶卷剪
正方 反转片是专业的体现。这不是我的观点,不信你可以看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们,反转片始终是这些大师级摄影师们的选择。当我们欣赏他们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彩色作品时,不仅仅会为作品的内容所感染,更会为照片真实的色彩感觉、丰富细腻的细节表现而感叹。除了艺术家独到的眼光,大师级的技术和精良的摄影器材外,反转片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反转片的专业体现在了它的感光特性、色彩特性、颗粒特性上,不同型号的反转
编辑手记 面对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每个钟情于风光摄影的人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思考,在这方面,牛犇东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同时,大自然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 8月3日,一个名字叫“莫拉克”的台风到达深圳,那时我在牛犇东的工作室。那天傍晚,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透过他办公室的茶色玻璃,帝王大厦在变幻的浓云的背景中,显得格外傲然。 牛犇东是职业摄影师,他长期打理一家设计公司,他自诩为不称职的商人,摄
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摄影术诞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福伦达公司在相机及镜头生产领域可谓声名显赫。福伦达公司最早是以生产望远镜等光学产品为主,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福伦达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金属机身的照相机“福伦达一号”,这种相机外型奇特,就像一根金属杆支撑的天文望远镜,使用达盖尔发明的银盐感光板成像。可能是因为历史太久远了,这种著名的相机没有留下实物,实属遗憾。 福伦达相机公司当时在德国相机工业界
洛仑佐·卡斯托 1973年,卡斯托生于意大利佛罗仑萨。20岁的时候,他高中毕业进入罗马的一个法律学院学习。在大学里他开始自学摄影,并在一次去纽约的半年旅行中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1997年,卡斯托第一次去印度,拍摄了大量的印度人像作品,发表于捷克的一个名为“Koktejl”的杂志上,并在罗马举办了展览。此后,他的足迹遍及美国、波兰、科索沃、印度等地,卡斯托使用不同画幅的相机拍摄黑白和彩色照片。他的
编者:路易斯这个名字也许很多读者都熟悉,因为本刊曾多次刊登过他的文章。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会连续推出“路易斯谈摄影”这个栏目,把照片欣赏和拍摄技巧结合在一起,让大家在欣赏照片的同时体会到作者拍摄每一幅照片时的艰辛与快乐。路易斯先生不懂中文,但他却深深理解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中国话的内在涵义,他认为摄影是一门很具个人创造性的艺术,如果只是以“鹦鹉学舌”的方法去学习摄影,那是没有意义的。这种
几乎所有的摄影报刊、杂志都设有月赛。月赛是各类摄影比赛中,设奖最多,获奖面最宽的一类比赛。初学摄影的爱好者可以通过参加月赛提高自己摄影技艺,为参加更高水平的摄影比赛增强信心。 固定基地,常拍常新 我工作生活在福建省福州市,刚开始拍摄惠安女的作品时,由于不了解她们的劳动规律,数次扑空。有一次驱车二百多公里到达闽南惠安小乍镇的盐场,想拍摄惠安女晒盐的图片,可到了那里一个人影也没有。后来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