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亭人
1963年生,山西万荣人。1983年考入山西大学美术系,1987年分配到山西师范大学工作。现为山西师范大学书画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访问学者。
赵亭人并非以画梅花擅长,却以画梅花而与众不同,其梅花取法宋元,秉承古意,意趣盎然,姿态多变。其实,梅花只是他笔下花鸟题材的一部分,他的绘画题材广泛,旁人看似生活闲物,他却能尽入画中,从一竹一梅到一莲一藕,从一兰一菊,到一虫一鱼,可俗可雅,大小无分。绘画的题材并没有限制住他的创造,相反,广泛的创作题材使他游尽山水,寄情于其中,笑面人生,超凡而脱俗。
在亭人看来,画画并非难事。这不是因为他已经把画画得很好,而是缘自于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不求闻达,广结善缘,自觉觉人,乐在其中。“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一句古诗,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春暖花开之时,邀约三五知己,寄情于江南,享乐于江南,观山,游水,赏花,喝茶,游弋于天地间,行走在山水中,山光水色,荡漾夺目,岂不大快人心,神仙生活亦不过如此。一次,有学生问道:“赵先生每日游山逛水,何时画画,画了几张画?”赵亭人看着学生,答道:“画,早已在心中了。”学生挠起了头部,百思不得其解。记得古人曾说过,画画有三层境界,其一,对景写生,照搬原物,一草一木,皆入画中。其二,对景写生,有取有舍,取舍得当,不失为画。其三,观景看物,不动笔墨,胸中有画,画在胸中。亭人的画已超越了前两层境界。
亭人的山水情怀,也正合乎宋人郭熙的山水画论。郭熙认为画家要“神于好,精于勤,饱游饫看”,才能胸有丘壑。亭人的画以写意为先,抒怀写情,用笔放逸而不拘常格。无论高山峻岭长图大障,还是平远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在他的作品中,山林连绵,烟雾缭绕,洲渚鱼舍,溪桥鱼浦,一片江南之景。其画大抵以水墨为主,有的兼有淡着色,使用披麻皴,柔韧细长,给人平淡天真之感。
亭人自嘲为“龙门散人”,这其中有两层含义;其一,自己出生于龙门,其二,自己是个懒散的人。世人可能不知道何地为龙门,但提起“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可能无人不晓。山西省河津县古称“龙门”,亭人就出生于此地,河津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故事正是发生于此地。河津自古多俊杰,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卜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初唐四杰王勃等都出生于河津,后来亭人的出生地被划为万荣县管理。亭人说自己是个懒散的人,可能与亭人的性格有关,在世人看来,亭人言谈不多,沉稳若定。那是因为与之不熟之故。若熟之,他也是谈笑风生,谈天,说地,品茶,论画,无所不聊。实际上,亭人做起事来并不懒散,画起画来更可以用勤奋来形容。亭人自小受祖父耳提面命,习文诵诗,描红涂鸦,随入丹青之门。后经学院派教育,和其他学画者一样,历经素描、写生等基础训练。儿时的爱好,扎实的基本功与其独特的天赋,使他成为同辈的佼佼者,但他不满于学院的教条,临摹传统名家古画,数十年来,从未间断。
时下流行“第二眼美女”之说,意思是说,初看女子长相一般,细细品位起来却发现非同一般,可圈可点。其实,看画像看人一样,要耐看,要受得起看,要经得起琢磨与推敲。细细品味亭人的画,感觉耳目一新,清新之意如好茶之香渐渐弥出。其画取法宋元,又不拘泥于古法,笔墨酣畅淋漓,有一气呵成之墨,亦有精雕细琢之笔。墨色变化丰富,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可谓高古与淡雅俱存,清新与老辣皆备。可见,亭人的笔墨功夫非同一般。
亭人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相互交映,相得益彰。亭人的画是“凝神于景”、“心入于境”,心灵与自然合为一体,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停歇,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的纷烂美丽,景色如画。即所谓“超然心悟”,“象外之象”,纷繁流走的自然景色展示的,是永恒不朽的本体存在,而这就是“无心”、“无念”而与自然合一的“禅意”。作品中的梅花,平凡、自然、律动、深沉。一切都是动的,而它所传出来的意味确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这里,动乃静,实却虚,色即空。而且,也无所谓动静,虚实,色空,本体是超越它们的。在本体中,它们都合为了一体,而不可分割。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了本体,在瞬间的直觉中获得的永恒。在这一刻,你突然感觉到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到了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也不再知道自己身心何所由来。
正所谓任世间万物如何变化,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杨 涛)
1963年生,山西万荣人。1983年考入山西大学美术系,1987年分配到山西师范大学工作。现为山西师范大学书画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访问学者。
赵亭人并非以画梅花擅长,却以画梅花而与众不同,其梅花取法宋元,秉承古意,意趣盎然,姿态多变。其实,梅花只是他笔下花鸟题材的一部分,他的绘画题材广泛,旁人看似生活闲物,他却能尽入画中,从一竹一梅到一莲一藕,从一兰一菊,到一虫一鱼,可俗可雅,大小无分。绘画的题材并没有限制住他的创造,相反,广泛的创作题材使他游尽山水,寄情于其中,笑面人生,超凡而脱俗。
在亭人看来,画画并非难事。这不是因为他已经把画画得很好,而是缘自于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不求闻达,广结善缘,自觉觉人,乐在其中。“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一句古诗,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春暖花开之时,邀约三五知己,寄情于江南,享乐于江南,观山,游水,赏花,喝茶,游弋于天地间,行走在山水中,山光水色,荡漾夺目,岂不大快人心,神仙生活亦不过如此。一次,有学生问道:“赵先生每日游山逛水,何时画画,画了几张画?”赵亭人看着学生,答道:“画,早已在心中了。”学生挠起了头部,百思不得其解。记得古人曾说过,画画有三层境界,其一,对景写生,照搬原物,一草一木,皆入画中。其二,对景写生,有取有舍,取舍得当,不失为画。其三,观景看物,不动笔墨,胸中有画,画在胸中。亭人的画已超越了前两层境界。
亭人的山水情怀,也正合乎宋人郭熙的山水画论。郭熙认为画家要“神于好,精于勤,饱游饫看”,才能胸有丘壑。亭人的画以写意为先,抒怀写情,用笔放逸而不拘常格。无论高山峻岭长图大障,还是平远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在他的作品中,山林连绵,烟雾缭绕,洲渚鱼舍,溪桥鱼浦,一片江南之景。其画大抵以水墨为主,有的兼有淡着色,使用披麻皴,柔韧细长,给人平淡天真之感。
亭人自嘲为“龙门散人”,这其中有两层含义;其一,自己出生于龙门,其二,自己是个懒散的人。世人可能不知道何地为龙门,但提起“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可能无人不晓。山西省河津县古称“龙门”,亭人就出生于此地,河津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故事正是发生于此地。河津自古多俊杰,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卜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初唐四杰王勃等都出生于河津,后来亭人的出生地被划为万荣县管理。亭人说自己是个懒散的人,可能与亭人的性格有关,在世人看来,亭人言谈不多,沉稳若定。那是因为与之不熟之故。若熟之,他也是谈笑风生,谈天,说地,品茶,论画,无所不聊。实际上,亭人做起事来并不懒散,画起画来更可以用勤奋来形容。亭人自小受祖父耳提面命,习文诵诗,描红涂鸦,随入丹青之门。后经学院派教育,和其他学画者一样,历经素描、写生等基础训练。儿时的爱好,扎实的基本功与其独特的天赋,使他成为同辈的佼佼者,但他不满于学院的教条,临摹传统名家古画,数十年来,从未间断。
时下流行“第二眼美女”之说,意思是说,初看女子长相一般,细细品位起来却发现非同一般,可圈可点。其实,看画像看人一样,要耐看,要受得起看,要经得起琢磨与推敲。细细品味亭人的画,感觉耳目一新,清新之意如好茶之香渐渐弥出。其画取法宋元,又不拘泥于古法,笔墨酣畅淋漓,有一气呵成之墨,亦有精雕细琢之笔。墨色变化丰富,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可谓高古与淡雅俱存,清新与老辣皆备。可见,亭人的笔墨功夫非同一般。
亭人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相互交映,相得益彰。亭人的画是“凝神于景”、“心入于境”,心灵与自然合为一体,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停歇,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的纷烂美丽,景色如画。即所谓“超然心悟”,“象外之象”,纷繁流走的自然景色展示的,是永恒不朽的本体存在,而这就是“无心”、“无念”而与自然合一的“禅意”。作品中的梅花,平凡、自然、律动、深沉。一切都是动的,而它所传出来的意味确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这里,动乃静,实却虚,色即空。而且,也无所谓动静,虚实,色空,本体是超越它们的。在本体中,它们都合为了一体,而不可分割。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了本体,在瞬间的直觉中获得的永恒。在这一刻,你突然感觉到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到了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也不再知道自己身心何所由来。
正所谓任世间万物如何变化,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杨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