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不断地转变教育和教学理念,当下,情境教学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开展情境教学是我们德育教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兴趣与热情;体验情境,感知教材,理解知识;再现情境,深化认知,陶冶情操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情境陶冶模式在德育课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德育教学 情境陶冶模式 运用方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使德育工作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何让这种方法运用于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借鉴了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所谓情境陶冶模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那么,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陶冶模式产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作用,把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兴趣与热情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采取各种手段,创设具有特定内容的情境,并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并通过设计与情境紧密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呢?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表演活动、小型的辩论活动、讨论活动、演讲活动,营造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加深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正当防卫”时,我根据这样一个案例:王某与李某闹矛盾,放学后,李某带着几个“哥们”在路上追打王某,在追打过程中,王某用事先准备好的砖块砸中了李某的头部,造成了李某受伤。根据这个案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王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辩论双方围绕着“是”与“不是”展开了唇枪舌剑。随着辩论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正当防卫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更好地理解知识,以达到教育效果。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演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内容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等,协调。比如,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时,我就分别选取了《春天的故事》和《青藏高原》兩首歌曲,在上课时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或歌或吟,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的思想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放飞美丽的西部,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情操陶冶模式的情境创设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或媒体(录音机、音响等)伴以语言对情境进行描绘,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情境,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激发情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时,笔者把1998年抗洪录像中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真实的场面,伴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到抗洪的危急情境中,感受抗洪的艰险,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保卫家园、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不惜牺牲生命的忠于职守的伟大情操,从而深刻理解“忠于职守”的含义。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本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本内容形象化。课本中的插图,特意描绘的挂图,书本中或教师自己收集的漫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本情境。其中,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图画形式,因其言简意赅,富有情趣、哲理、幽默,德育课中创设情境时用得比较普遍。比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时,课本中的漫画往往成为笔者为导入新课而创设情境的素材。
二、体验情境,感知教材,理解知识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参与,体验情境,品味情境中所包含的情、理、趣,并相互交流彼此的感受,从而转向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更好地理解情境中所蕴涵的道理;结合对情境内容的分析,加深对课本所叙述道理的理解与认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做到情理交融,情理互促,收到“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教学效果。
三、再现情境,深化认知,陶冶情操
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把所创设的情境通过重演、重播、回忆等形式,让情境再现,然后又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或障碍,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从理论到实际,细心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从而使理论知识、创设的情境、学生的实际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碰撞,互相融合,以达到“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导之以行,深化学生的认知,并把它落实到行动中去,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创业的坚韧与适应性”,我让学生回忆《千手观音》出台的前前后后,结合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为什么老提不高,自身的缺点与错误为什么老得不到改正,再联系到他们将来在创业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与风险,让学生感到没有坚韧的心理品质,将来一事无成,从而自觉地去培养这种心理品质。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兴趣与热情是前提、是重点、是关键;体验情境,感知教材,理解知识是重要环节;再现情境,深化认知,陶冶情操是归宿。我认为,在情境陶冶模式中,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情境,再现情境,让情境在教学中感染学生,让情境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原理过程中与思想产生共鸣,使学生“为情所动,为理所晓”,落实德育目标,达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德育教学 情境陶冶模式 运用方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使德育工作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何让这种方法运用于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借鉴了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所谓情境陶冶模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那么,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陶冶模式产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作用,把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兴趣与热情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采取各种手段,创设具有特定内容的情境,并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并通过设计与情境紧密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呢?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表演活动、小型的辩论活动、讨论活动、演讲活动,营造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加深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正当防卫”时,我根据这样一个案例:王某与李某闹矛盾,放学后,李某带着几个“哥们”在路上追打王某,在追打过程中,王某用事先准备好的砖块砸中了李某的头部,造成了李某受伤。根据这个案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王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辩论双方围绕着“是”与“不是”展开了唇枪舌剑。随着辩论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正当防卫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更好地理解知识,以达到教育效果。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演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内容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等,协调。比如,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时,我就分别选取了《春天的故事》和《青藏高原》兩首歌曲,在上课时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或歌或吟,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的思想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放飞美丽的西部,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情操陶冶模式的情境创设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或媒体(录音机、音响等)伴以语言对情境进行描绘,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情境,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激发情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时,笔者把1998年抗洪录像中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真实的场面,伴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到抗洪的危急情境中,感受抗洪的艰险,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保卫家园、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不惜牺牲生命的忠于职守的伟大情操,从而深刻理解“忠于职守”的含义。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本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本内容形象化。课本中的插图,特意描绘的挂图,书本中或教师自己收集的漫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本情境。其中,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图画形式,因其言简意赅,富有情趣、哲理、幽默,德育课中创设情境时用得比较普遍。比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时,课本中的漫画往往成为笔者为导入新课而创设情境的素材。
二、体验情境,感知教材,理解知识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参与,体验情境,品味情境中所包含的情、理、趣,并相互交流彼此的感受,从而转向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更好地理解情境中所蕴涵的道理;结合对情境内容的分析,加深对课本所叙述道理的理解与认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做到情理交融,情理互促,收到“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教学效果。
三、再现情境,深化认知,陶冶情操
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把所创设的情境通过重演、重播、回忆等形式,让情境再现,然后又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或障碍,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从理论到实际,细心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从而使理论知识、创设的情境、学生的实际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碰撞,互相融合,以达到“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导之以行,深化学生的认知,并把它落实到行动中去,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创业的坚韧与适应性”,我让学生回忆《千手观音》出台的前前后后,结合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为什么老提不高,自身的缺点与错误为什么老得不到改正,再联系到他们将来在创业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与风险,让学生感到没有坚韧的心理品质,将来一事无成,从而自觉地去培养这种心理品质。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兴趣与热情是前提、是重点、是关键;体验情境,感知教材,理解知识是重要环节;再现情境,深化认知,陶冶情操是归宿。我认为,在情境陶冶模式中,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情境,再现情境,让情境在教学中感染学生,让情境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原理过程中与思想产生共鸣,使学生“为情所动,为理所晓”,落实德育目标,达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