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军校环境工程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激发军校本科学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方面,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核心,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关键,岗位任职要求的紧密结合是根本,需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好成绩,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任职要求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高校(包括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较多,既包括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又包括微生物在环境方面的应用情况[1];课时有限,整个课程的标准学时共54个,其中实验部分为8个学时,课堂授课仅46个学时;此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对后续专业课如《营区水污染控制工程》、《军事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的深入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相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讲,军校学生一部分认为今后的任职岗位要求跟所学专业不一致,也即认为学无所用;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分配的好坏与专业学习好坏没有相关性,不存在凭“专业本事”找工作的问题,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平常军事训练偏多、习惯按步就班式的指令式生活,军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够的现象。为此,如何激发军校学生兴趣、提高军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
一、优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对知识的把握度
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把握知识点非常重要,其中教材的选择和任课老师对内容的安排是关键。本课程选用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周群英和王士芬主编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2],该教材是汇集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师40年辛勤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体会写成的;本教材的内容全面,整本教材的编写总体思路按微生物由非细胞结构到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真核微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发展。任课老师对内容的安排总体上遵循教材主线,并结合后续专业课及最新科研进展,如融入在进行TNT污染土壤修复研究中所进行包括生物毒性、特种菌的分离与纯化、修复效果等在内的生物实验,拓展了该课程教学宽度;针对每章内容,讲解由生活所见现象引出所讲内容、由表象逐渐深入实质的顺序进行,如在讲病毒那一章时,由狂犬病、sars、艾滋病、甲肝等常见疾病(辅以大量图片)引出所讲内容,再由病毒的大分类、病毒的形态和结构逐渐深入至繁殖和培养,最后提出预防方式,这样既利于理解也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已毕业学生的信息反馈及任职岗位需求,调整了部分内容,如讲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处理中的应用时,特别系统地增加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如活性污泥膨胀的预先判断、预防和治理,并从临时措施、工艺运行调节、永久控制措施三个方面系统地给出了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及时处理和应对相关问题,诸如此类。
每次讲完课后特别是每讲完一章的内容后,都要进行课程总结归纳,以“一根线”将所讲知识点串起来,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一章节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通过习题作业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主观能动性[3]。此外,考虑到军校学生平常军事训练任务较重,在每次上课之前花5分钟时间回顾上一次或上一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这次所讲内容,使所学内容呈现出连续性特性,如在讲第二章原核生物时,在总结回顾第一章病毒的基础上,由非细胞结构的病毒自然过渡至有细胞结构且结构简单的原核微生物。
(二)增设开放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课的延伸,实验课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4]。
现有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地进行显微镜调试、染色观察、培养基制备与灭菌、细菌分离与提纯、无菌操作技术等,这些实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础的;但如何将微生物应用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却相对较少,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帮助不多。为此,须建立学生开放实验室、增设开放式实验,让学生根据现有实验条件自主选题或者同老师商量选题,并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一则可不受实验学时有限的束缚,二则能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开阔视野,学到不少新知识、新技能,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选择不同题目的同学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但获得自己的实验信息,还可以获得其他同学的实验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感性认识[4]。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老师的推演、挂图教学等能使学生具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过程、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且使学生的学习相对具有系统性;但存在形象化不够、信息量不足、相对费事费时费力等缺点。现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要素,综合运用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5],满足当前“厚基础、宽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6];但是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授课速度快,学生把更多注意力集中于这些新鲜事物上,很少从深层次去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1],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而处于被动地位[4],而且来不及作课堂笔记及时消化相关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需结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既突出重点、难点和增加系统性,又拓宽广度、增加信息量和弥补教学学时的不足。如在讲解微生物特点时,先用板书写出5大特点以提醒同学们重点注意,虽然短短几句“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分布广、种类繁多”,“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速”,“适应性强、易变异”就能概括,但学生印象不深,不利于理解其特点,为此可利用多媒体配以大量图片资料,结合现实中的一些例子,将每个特点理解透,从而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譬如在讲解G+、G-的区别时,配以大量的图片从染色效果的差别入手,结合革兰氏染色的过程,逐渐深入到根本层次细胞壁和等电点的差异上特别是细胞壁方面,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两种类型细菌的理解,也强化了其科研思维能力即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渐探究能力。诸如此类,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传统教学重视整体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思考、记笔记的同时,针对重点、难点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辅以大量图片和动画将每个知识点讲透,从而将环境工程微生物中“微小”现象放大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难懂问题简单化、“书本”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讲授式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这需要根据授课对象和知识点来具体选用,一门课程讲下来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一些知识比如遗传和变异等为学生所熟知,但究其物质基础DNA的发现不一定很清楚,一些知识比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不太为学生所熟知,还有一些是与专业课联系紧密的原理。为此,需根据教材、学生的熟知程度和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比如在开始讲到遗传和变异时,可运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身于芸芸众生之中去找寻相关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不同”等,从而很快进入这一章的学习中去。在讲到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发现过程时,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先给出问题“什么才是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一些生物学实验条件,让学生们先思考如何由细胞整体逐渐深入探索直至找到真正的“元凶”,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各抒其见和讨论交流,最终再进行总结评价,从而达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讲到革兰氏染色时,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给学员们呈现出“一紫一红”两张图片,启发学生们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入学习,直到最后搞清楚G-和G+细胞壁和等电点差别所在。在讲到污水的脱氮除磷时,最好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给出一个污水厂的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提出多种污水脱氮除磷定性方案,并在集中群体智慧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决策,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讲到特别难理解的知识点时如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时,需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人员看电影入影院要求”逐点逐点讲透,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这几种方法的异同点。
总之,在课堂上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便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紧密结合岗位任职要求,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市场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才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地方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就业空间越来越大,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地方大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都相对高涨。
作为国家保障力量的一部分,军队在环保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相应的岗位编制有限、考研比例有限等原因,每年毕业的环境专业军校学生有一部分分配至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上、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此外,军校学生是计划式招生、计划式分配,没有就业压力。这样使得军队学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军队开设本专业存在认识模糊性,对今后的任职去向、任职要求也不甚了解,致使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为此,环境方面学科聘请军内外知名专家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多所院校的环境专家、总后环境监测站相关专家等来我校讲学,以增强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同时,还邀请本专业毕业、在部队任职的一些校友回校与在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座谈,对今后任职去向、任职要求更加明确;此外,学校每年暑假还安排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去部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以增强学生对岗位要求的感性认识。通过以上措施,此后种种迹象表明,学生明显比以前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更加明确、对本专业更加关注、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更加认真和感兴趣。
四、结语
激发军校本科学生在“环境工程微生物” 方面的学习兴趣,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核心,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关键,岗位任职要求的紧密结合是根本;只有从根本出发,抓住关键,在核心上下功夫,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好成绩,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享乐,在享乐中学习,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还需要与开设此课程的高等院校多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并结合军校特色开辟出一条更加合适的教学之路,以达到在交流中提高和在提高中交流的目的。
本论文获得2011年度后勤工程学院博士学术创新科研项目(编号:YZ11-4330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梁国斌,刘维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2):68-71.
[2]周群英,王士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翠香,刘娜,伊艳杰.对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浅思.科技信息,2010(23):6,38.
[4]邵继海,魏祥东,周细红,铁柏清,李宗军."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生物学杂志,2010.27(3):p.107-108.
[5]王振艳,刘国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3):62-63.
[6]孟海玲.“水处理生物学”双语教学与考核的探讨.高校讲坛.2011(23):608.
(作者单位:1.后勤工程学院 营房管理与环境工程系,2.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重庆)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任职要求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高校(包括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较多,既包括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又包括微生物在环境方面的应用情况[1];课时有限,整个课程的标准学时共54个,其中实验部分为8个学时,课堂授课仅46个学时;此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对后续专业课如《营区水污染控制工程》、《军事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的深入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相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讲,军校学生一部分认为今后的任职岗位要求跟所学专业不一致,也即认为学无所用;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分配的好坏与专业学习好坏没有相关性,不存在凭“专业本事”找工作的问题,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平常军事训练偏多、习惯按步就班式的指令式生活,军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够的现象。为此,如何激发军校学生兴趣、提高军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
一、优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对知识的把握度
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把握知识点非常重要,其中教材的选择和任课老师对内容的安排是关键。本课程选用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周群英和王士芬主编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2],该教材是汇集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师40年辛勤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体会写成的;本教材的内容全面,整本教材的编写总体思路按微生物由非细胞结构到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真核微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发展。任课老师对内容的安排总体上遵循教材主线,并结合后续专业课及最新科研进展,如融入在进行TNT污染土壤修复研究中所进行包括生物毒性、特种菌的分离与纯化、修复效果等在内的生物实验,拓展了该课程教学宽度;针对每章内容,讲解由生活所见现象引出所讲内容、由表象逐渐深入实质的顺序进行,如在讲病毒那一章时,由狂犬病、sars、艾滋病、甲肝等常见疾病(辅以大量图片)引出所讲内容,再由病毒的大分类、病毒的形态和结构逐渐深入至繁殖和培养,最后提出预防方式,这样既利于理解也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已毕业学生的信息反馈及任职岗位需求,调整了部分内容,如讲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处理中的应用时,特别系统地增加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如活性污泥膨胀的预先判断、预防和治理,并从临时措施、工艺运行调节、永久控制措施三个方面系统地给出了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及时处理和应对相关问题,诸如此类。
每次讲完课后特别是每讲完一章的内容后,都要进行课程总结归纳,以“一根线”将所讲知识点串起来,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一章节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通过习题作业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主观能动性[3]。此外,考虑到军校学生平常军事训练任务较重,在每次上课之前花5分钟时间回顾上一次或上一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这次所讲内容,使所学内容呈现出连续性特性,如在讲第二章原核生物时,在总结回顾第一章病毒的基础上,由非细胞结构的病毒自然过渡至有细胞结构且结构简单的原核微生物。
(二)增设开放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课的延伸,实验课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4]。
现有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地进行显微镜调试、染色观察、培养基制备与灭菌、细菌分离与提纯、无菌操作技术等,这些实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础的;但如何将微生物应用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却相对较少,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帮助不多。为此,须建立学生开放实验室、增设开放式实验,让学生根据现有实验条件自主选题或者同老师商量选题,并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一则可不受实验学时有限的束缚,二则能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开阔视野,学到不少新知识、新技能,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选择不同题目的同学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但获得自己的实验信息,还可以获得其他同学的实验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感性认识[4]。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老师的推演、挂图教学等能使学生具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过程、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且使学生的学习相对具有系统性;但存在形象化不够、信息量不足、相对费事费时费力等缺点。现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要素,综合运用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5],满足当前“厚基础、宽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6];但是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授课速度快,学生把更多注意力集中于这些新鲜事物上,很少从深层次去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1],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而处于被动地位[4],而且来不及作课堂笔记及时消化相关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需结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既突出重点、难点和增加系统性,又拓宽广度、增加信息量和弥补教学学时的不足。如在讲解微生物特点时,先用板书写出5大特点以提醒同学们重点注意,虽然短短几句“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分布广、种类繁多”,“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速”,“适应性强、易变异”就能概括,但学生印象不深,不利于理解其特点,为此可利用多媒体配以大量图片资料,结合现实中的一些例子,将每个特点理解透,从而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譬如在讲解G+、G-的区别时,配以大量的图片从染色效果的差别入手,结合革兰氏染色的过程,逐渐深入到根本层次细胞壁和等电点的差异上特别是细胞壁方面,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两种类型细菌的理解,也强化了其科研思维能力即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渐探究能力。诸如此类,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传统教学重视整体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思考、记笔记的同时,针对重点、难点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辅以大量图片和动画将每个知识点讲透,从而将环境工程微生物中“微小”现象放大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难懂问题简单化、“书本”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讲授式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这需要根据授课对象和知识点来具体选用,一门课程讲下来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一些知识比如遗传和变异等为学生所熟知,但究其物质基础DNA的发现不一定很清楚,一些知识比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不太为学生所熟知,还有一些是与专业课联系紧密的原理。为此,需根据教材、学生的熟知程度和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比如在开始讲到遗传和变异时,可运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身于芸芸众生之中去找寻相关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不同”等,从而很快进入这一章的学习中去。在讲到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发现过程时,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先给出问题“什么才是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一些生物学实验条件,让学生们先思考如何由细胞整体逐渐深入探索直至找到真正的“元凶”,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各抒其见和讨论交流,最终再进行总结评价,从而达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讲到革兰氏染色时,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给学员们呈现出“一紫一红”两张图片,启发学生们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入学习,直到最后搞清楚G-和G+细胞壁和等电点差别所在。在讲到污水的脱氮除磷时,最好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给出一个污水厂的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提出多种污水脱氮除磷定性方案,并在集中群体智慧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决策,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讲到特别难理解的知识点时如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时,需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人员看电影入影院要求”逐点逐点讲透,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这几种方法的异同点。
总之,在课堂上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便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紧密结合岗位任职要求,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市场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才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地方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就业空间越来越大,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地方大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都相对高涨。
作为国家保障力量的一部分,军队在环保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相应的岗位编制有限、考研比例有限等原因,每年毕业的环境专业军校学生有一部分分配至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上、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此外,军校学生是计划式招生、计划式分配,没有就业压力。这样使得军队学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军队开设本专业存在认识模糊性,对今后的任职去向、任职要求也不甚了解,致使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为此,环境方面学科聘请军内外知名专家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多所院校的环境专家、总后环境监测站相关专家等来我校讲学,以增强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同时,还邀请本专业毕业、在部队任职的一些校友回校与在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座谈,对今后任职去向、任职要求更加明确;此外,学校每年暑假还安排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去部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以增强学生对岗位要求的感性认识。通过以上措施,此后种种迹象表明,学生明显比以前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更加明确、对本专业更加关注、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更加认真和感兴趣。
四、结语
激发军校本科学生在“环境工程微生物” 方面的学习兴趣,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核心,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关键,岗位任职要求的紧密结合是根本;只有从根本出发,抓住关键,在核心上下功夫,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好成绩,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享乐,在享乐中学习,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还需要与开设此课程的高等院校多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并结合军校特色开辟出一条更加合适的教学之路,以达到在交流中提高和在提高中交流的目的。
本论文获得2011年度后勤工程学院博士学术创新科研项目(编号:YZ11-4330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梁国斌,刘维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2):68-71.
[2]周群英,王士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翠香,刘娜,伊艳杰.对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浅思.科技信息,2010(23):6,38.
[4]邵继海,魏祥东,周细红,铁柏清,李宗军."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生物学杂志,2010.27(3):p.107-108.
[5]王振艳,刘国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3):62-63.
[6]孟海玲.“水处理生物学”双语教学与考核的探讨.高校讲坛.2011(23):608.
(作者单位:1.后勤工程学院 营房管理与环境工程系,2.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