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我省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学生的新型课程模式,它立足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以"问题"或"案例"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在问题情境阶段中,学生需要通过比较、选择,确定某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通常称之为"选题"。
【关键词】新课程;研究性学习;选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而且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取得,但仅凭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以及年龄特点,往往会无从下手或好高骛远。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因势、因人、因地、因事制宜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具体的可以有这些做法: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体验得到的社会就是他们的生活认知环境。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很有作用,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而且对扭转农村学生忽视地理学科的局面有很大作用。例如我们在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选题时,有几个班的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研究方向,并准备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笔者了解情况后及时介入,召集这些同学开会,了解到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农村,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环境污染及防治的切身体会也不相同,觉得他们研究的侧重点、选题上应有所不同。笔者与他们进行了共同分析,城镇的学生对工业污染及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可能感受比较多,而农村同学对农村水质、土壤污染,特别是麦收季节焚烧秸杆带来的大气污染深有感触。如根据自己的亲身的体验,再进行深入调查的话,比较容易获得确切的数据和资料,取得较明显的研究效果。后来他们就打破班级的建制重新组合,分别确定了《水泥厂带来的大气污染与防治办法》、《城镇生活废弃物污染的产生与防治》及《焚烧秸杆的危害与秸杆的综合利用》作为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是是最好的教师,兴趣能促使学生去积极探索。如果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比如我校一班有几名同学比较喜欢旅游,家长也经常利用假期带领他们旅游,他们想以旅游作为研究方向。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课题,笔者将他们召集在一起进行讨论,补充了有关旅游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旅游审美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讨论中,学生谈到祖国的名山大川的雄伟秀丽,谈到人文古迹的迷人魅力,最后笔者引导他们从我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开发入手,结合自己的实际旅游体验,谈谈我们兴化市如何拓展旅游空间,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讨论接近尾声时,这个研究小组的同学已经初步确定把《兴化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经济的规划》作为研究与学习的课题。
三、兼顾国家的时事热点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例如,结合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创造了很多世界铁路建设之最,克服了很多地理难题这一热点,很多同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笔者结合课本的青藏铁路选线的活动设计,要求一部分同学组成小组,制定了《青藏铁路——生态与环保铁路》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
四、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虽然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在能力上、专长上仍会出现差异,比如有的社会能力强,有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在观察能力上,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准确而缜密,属于客观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容易加入自己的臆测,属于主观型。有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强,有的表达问题的能力强。这样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题。比如《安丰镇区的空间发展与交通因素的关系》等课题,需要从广泛的调查中搜集资料,比较适合社交能力强的学生。《镇区主要河流水质分析》等课题,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则比较适合客观型的学生。《互联网对我市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的影响》等课题,则比较适合具有电脑方面专长的学生。
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题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知识结构状况也不相同,因此他们涉及内容的深浅和研究范围的大小也应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帮助选择合适的课题,避免好高骛远。如高一学生,对地理系统知识正处于掌握过程中,他们应当立足于现有的课内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从研究中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民间谚语中的气象知识》、《交通运输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课题比较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已经对地理系统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需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像《兴化市特种水产养殖的区位因素分析》等课题比较适合。高三学生已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应当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行诸如《加入WTO后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等比较深入的课题研究。
责任编辑:于金鹏
【关键词】新课程;研究性学习;选题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而且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取得,但仅凭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以及年龄特点,往往会无从下手或好高骛远。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因势、因人、因地、因事制宜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具体的可以有这些做法: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体验得到的社会就是他们的生活认知环境。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很有作用,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而且对扭转农村学生忽视地理学科的局面有很大作用。例如我们在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选题时,有几个班的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研究方向,并准备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笔者了解情况后及时介入,召集这些同学开会,了解到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农村,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环境污染及防治的切身体会也不相同,觉得他们研究的侧重点、选题上应有所不同。笔者与他们进行了共同分析,城镇的学生对工业污染及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可能感受比较多,而农村同学对农村水质、土壤污染,特别是麦收季节焚烧秸杆带来的大气污染深有感触。如根据自己的亲身的体验,再进行深入调查的话,比较容易获得确切的数据和资料,取得较明显的研究效果。后来他们就打破班级的建制重新组合,分别确定了《水泥厂带来的大气污染与防治办法》、《城镇生活废弃物污染的产生与防治》及《焚烧秸杆的危害与秸杆的综合利用》作为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是是最好的教师,兴趣能促使学生去积极探索。如果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比如我校一班有几名同学比较喜欢旅游,家长也经常利用假期带领他们旅游,他们想以旅游作为研究方向。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课题,笔者将他们召集在一起进行讨论,补充了有关旅游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旅游审美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讨论中,学生谈到祖国的名山大川的雄伟秀丽,谈到人文古迹的迷人魅力,最后笔者引导他们从我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开发入手,结合自己的实际旅游体验,谈谈我们兴化市如何拓展旅游空间,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讨论接近尾声时,这个研究小组的同学已经初步确定把《兴化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经济的规划》作为研究与学习的课题。
三、兼顾国家的时事热点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例如,结合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创造了很多世界铁路建设之最,克服了很多地理难题这一热点,很多同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笔者结合课本的青藏铁路选线的活动设计,要求一部分同学组成小组,制定了《青藏铁路——生态与环保铁路》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
四、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虽然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在能力上、专长上仍会出现差异,比如有的社会能力强,有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在观察能力上,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准确而缜密,属于客观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容易加入自己的臆测,属于主观型。有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强,有的表达问题的能力强。这样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题。比如《安丰镇区的空间发展与交通因素的关系》等课题,需要从广泛的调查中搜集资料,比较适合社交能力强的学生。《镇区主要河流水质分析》等课题,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则比较适合客观型的学生。《互联网对我市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的影响》等课题,则比较适合具有电脑方面专长的学生。
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题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知识结构状况也不相同,因此他们涉及内容的深浅和研究范围的大小也应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帮助选择合适的课题,避免好高骛远。如高一学生,对地理系统知识正处于掌握过程中,他们应当立足于现有的课内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从研究中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民间谚语中的气象知识》、《交通运输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等课题比较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已经对地理系统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需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像《兴化市特种水产养殖的区位因素分析》等课题比较适合。高三学生已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应当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行诸如《加入WTO后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等比较深入的课题研究。
责任编辑:于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