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学科的基础教学任务。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资源优势,塑造学生美好的思维品德。历史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不但具有丰富的知识,更有健康向上的美好品德。
一、加强爱国主要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爱国主义一直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报国。翻开中国民族历史长卷,诸如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图维新成仁的谭嗣同,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誓死抗日、壮烈现身的杨靖宇,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志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名诗人朱自清为了临终前虽贫病交加,饿死不领美国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影响气概和爱国的硬骨头精神。诸如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
二、加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美好品德教育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艰苦奋斗,伟人类造福的实例举不胜举。心忧天下的范仲淹,青年时期就有高尚情操,虽家境贫寒,但立志成才,刻苦好学,刻苦磨砺自己的意志情操。范仲淹为官后,忧国忧民,忠于职守,在朝廷当官,敢于直谏权贵;排到西北,为巩固边关费心尽力;回到朝廷,伟改革朝政,呕心沥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的总结,也是后人学习的精华所在。李时珍为祖国医学专业历尽艰辛,寻遍千山觅草药,在27年中,走遍大江南北,终于写下近200万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张衡、僧一行勤于学习,博学多才,刻苦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张衡创制了地动仪,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子午线长度,成为古代著名科学家。这些都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忍不拔,奋发努力,最后成就了大业的光辉典范。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使学生不断树立起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敢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思想品德
中华民族虽也遭受外族入侵和列强蹂躏,但她确实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使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但却总是与中华民族和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勇于革故鼎新无法分开。秦国商鞅,立木城门,以表改革之志,惨遭车裂,牺牲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灭诸侯称帝业”的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宋代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用于进去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明朝时期的徐光启等沟通中外文化的先行,敢于破除民族偏见,弥补了中国教学的不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农政全书》,在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并且不盲目崇拜,表现出求实创新的博大胸襟。在中国近代、现代李大钊宣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学习,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
四、培养学生严谨勤学、勤劳有为的思想品德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以不屈不饶、拼搏进取的想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学是分不开的。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伟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司马光一声勤奋好学,编纂了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实,价值非凡。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实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
五、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崇尚文明的思想品德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他上孝父母,下怀平民百姓,,并设立三老五更制度来尊奉老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朱德1909年离开家乡以后仅见过他的母亲一次,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过世了,朱德非常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朱德把热爱母亲,热爱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应有的典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倒履相迎”,“三顾茅庐”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礼仪的民族。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之从小树立起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一、加强爱国主要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爱国主义一直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报国。翻开中国民族历史长卷,诸如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图维新成仁的谭嗣同,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誓死抗日、壮烈现身的杨靖宇,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志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名诗人朱自清为了临终前虽贫病交加,饿死不领美国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影响气概和爱国的硬骨头精神。诸如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
二、加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美好品德教育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艰苦奋斗,伟人类造福的实例举不胜举。心忧天下的范仲淹,青年时期就有高尚情操,虽家境贫寒,但立志成才,刻苦好学,刻苦磨砺自己的意志情操。范仲淹为官后,忧国忧民,忠于职守,在朝廷当官,敢于直谏权贵;排到西北,为巩固边关费心尽力;回到朝廷,伟改革朝政,呕心沥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的总结,也是后人学习的精华所在。李时珍为祖国医学专业历尽艰辛,寻遍千山觅草药,在27年中,走遍大江南北,终于写下近200万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张衡、僧一行勤于学习,博学多才,刻苦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张衡创制了地动仪,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子午线长度,成为古代著名科学家。这些都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忍不拔,奋发努力,最后成就了大业的光辉典范。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使学生不断树立起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敢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思想品德
中华民族虽也遭受外族入侵和列强蹂躏,但她确实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使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但却总是与中华民族和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勇于革故鼎新无法分开。秦国商鞅,立木城门,以表改革之志,惨遭车裂,牺牲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灭诸侯称帝业”的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宋代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用于进去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明朝时期的徐光启等沟通中外文化的先行,敢于破除民族偏见,弥补了中国教学的不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农政全书》,在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并且不盲目崇拜,表现出求实创新的博大胸襟。在中国近代、现代李大钊宣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学习,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
四、培养学生严谨勤学、勤劳有为的思想品德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以不屈不饶、拼搏进取的想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学是分不开的。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伟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司马光一声勤奋好学,编纂了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实,价值非凡。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实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
五、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崇尚文明的思想品德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他上孝父母,下怀平民百姓,,并设立三老五更制度来尊奉老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朱德1909年离开家乡以后仅见过他的母亲一次,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过世了,朱德非常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朱德把热爱母亲,热爱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应有的典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倒履相迎”,“三顾茅庐”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礼仪的民族。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之从小树立起社会主义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