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一般指其接受和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与程序。
一、教给学生阅读课本自学的方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因为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不少的例题是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注意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并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既使学生学得轻松,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正所谓:“于不疑有疑方是进矣”。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对于易提出疑问,需要教师启发引导,一旦有了这个习惯,他们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从何处着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呢?好奇、好动、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给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他们就会想问题、谈看法。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每个环节留有余地,引导学生重点围绕老师、同伴和教材三个方面进行质疑。例如学习圆柱体的知识,让学生计算:一只直圆柱水桶,底面直径2.8分米,高3分米,做这只小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至多能装多少水?(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前一个问题中要加上“至少”后一个问题要加上“至多”两个字?是否可以省掉?
这时,老师可告诉学生你计算后再仔细想一想。
①底面积:3.14×(2.8÷2)2=6.1544(dm2)
侧面积:3.4×2.8×3=26.376(dm2)
需要铁皮:6.1544+26.376=32.5304(dm2)
②容积:6.1544×3=18.4632(dm3)=18.4632(升)
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按“四舍五入法”行吗?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有的说不可以。学生的讨论变成争论,争论转化为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同学们终于发现:所需铁皮32.5304平方分米,取近似值32.5平方分米的话,少一点点铁皮不能做成这只水桶;容积18.4632升,取近似值约可装水18.5升的话,则这只水桶会装不了,水会溢出来。所以遇到实际问题时,应灵活处理,前者要用“进一法”,需用铁皮32.6平方分米,后者要用“去尾法”能装水约18.4升。这样,学生由对教材的质疑展开讨论,思维得到拓展,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 河南】
一、教给学生阅读课本自学的方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因为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不少的例题是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注意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并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既使学生学得轻松,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正所谓:“于不疑有疑方是进矣”。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对于易提出疑问,需要教师启发引导,一旦有了这个习惯,他们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从何处着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呢?好奇、好动、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给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他们就会想问题、谈看法。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每个环节留有余地,引导学生重点围绕老师、同伴和教材三个方面进行质疑。例如学习圆柱体的知识,让学生计算:一只直圆柱水桶,底面直径2.8分米,高3分米,做这只小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至多能装多少水?(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前一个问题中要加上“至少”后一个问题要加上“至多”两个字?是否可以省掉?
这时,老师可告诉学生你计算后再仔细想一想。
①底面积:3.14×(2.8÷2)2=6.1544(dm2)
侧面积:3.4×2.8×3=26.376(dm2)
需要铁皮:6.1544+26.376=32.5304(dm2)
②容积:6.1544×3=18.4632(dm3)=18.4632(升)
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按“四舍五入法”行吗?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有的说不可以。学生的讨论变成争论,争论转化为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同学们终于发现:所需铁皮32.5304平方分米,取近似值32.5平方分米的话,少一点点铁皮不能做成这只水桶;容积18.4632升,取近似值约可装水18.5升的话,则这只水桶会装不了,水会溢出来。所以遇到实际问题时,应灵活处理,前者要用“进一法”,需用铁皮32.6平方分米,后者要用“去尾法”能装水约18.4升。这样,学生由对教材的质疑展开讨论,思维得到拓展,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