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挂羊头卖狗肉”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句俗语,用来比喻表里不一、名不副实的人和事。那这句俗语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偏偏选了“羊”和“狗”,而不是其他动物呢?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
唐代有一个名叫张诚的山西商人特别爱吃狗肉。有一年,他前往西域贩马,途中在一家狗肉店酒足饭饱之后,又花钱买下了店主家的一条大黄狗,准备在路上杀了吃肉。不想离开小镇没走多远,张诚便醉倒在偏僻的山路旁,在草丛中酣睡起来。
没想到那狗肉店的店主见张诚携带了大量银钱,起了歹意,一直尾随而来,见机会来了,便准备行窃。但是,已经易主的大黄狗却不让这见利忘义的旧主靠前。于是,店主恼羞成怒,索性放火点着了张诚四周的茅草。大黄狗急得窜来窜去,却怎么也叫不醒张诚,就一遍一遍地跳进路边的小河沟里,用自己湿透的身子打湿张诚身边的茅草,防止火势蔓延到张诚身上。最后,火渐渐熄灭了,大黄狗也筋疲力尽,死去了。
张诚酒醒之后,虽然不明白因何起火,却发现是大黄狗救了他。他旋即回到那个狗肉店,付重金让店主放掉所有待杀的狗,并请求店主以后改卖羊肉。张诚还亲自为店主买来了羊,并把一只羊头挂在店门口做幌子。但贪心的店主卖掉羊之后,继续卖狗肉,又怕张诚回来后发现,所以就没有摘下做幌子的羊头。从此,世上便留下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俗语。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不过,据考证,这句俗语最初的确是由古代商人的招幌广告行为引发出来的,并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晏子春秋》中记载了晏子的一句话:“犹悬牛首于门,而鬻马肉于内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商家挂什么卖什么,以实物招揽生意的习俗。后来,“悬牛首,卖马肉”在人们口中又渐渐演变成“挂羊头卖狗肉”了。
唐代有一个名叫张诚的山西商人特别爱吃狗肉。有一年,他前往西域贩马,途中在一家狗肉店酒足饭饱之后,又花钱买下了店主家的一条大黄狗,准备在路上杀了吃肉。不想离开小镇没走多远,张诚便醉倒在偏僻的山路旁,在草丛中酣睡起来。
没想到那狗肉店的店主见张诚携带了大量银钱,起了歹意,一直尾随而来,见机会来了,便准备行窃。但是,已经易主的大黄狗却不让这见利忘义的旧主靠前。于是,店主恼羞成怒,索性放火点着了张诚四周的茅草。大黄狗急得窜来窜去,却怎么也叫不醒张诚,就一遍一遍地跳进路边的小河沟里,用自己湿透的身子打湿张诚身边的茅草,防止火势蔓延到张诚身上。最后,火渐渐熄灭了,大黄狗也筋疲力尽,死去了。
张诚酒醒之后,虽然不明白因何起火,却发现是大黄狗救了他。他旋即回到那个狗肉店,付重金让店主放掉所有待杀的狗,并请求店主以后改卖羊肉。张诚还亲自为店主买来了羊,并把一只羊头挂在店门口做幌子。但贪心的店主卖掉羊之后,继续卖狗肉,又怕张诚回来后发现,所以就没有摘下做幌子的羊头。从此,世上便留下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俗语。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不过,据考证,这句俗语最初的确是由古代商人的招幌广告行为引发出来的,并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晏子春秋》中记载了晏子的一句话:“犹悬牛首于门,而鬻马肉于内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商家挂什么卖什么,以实物招揽生意的习俗。后来,“悬牛首,卖马肉”在人们口中又渐渐演变成“挂羊头卖狗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