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多年蒸汽吞吐开发 G区块年吞吐油汽比逐年下降,在明确影响吞吐效果因素基础上,开展提高吞吐效益技术对策研究,包括优选注入介质(二氧化碳辅助注汽)、优化注汽方式、优选注汽层位以及恢复潜力套损井等,取得较好效果,2020年油气比为0.34,同比提高0.12,创效1800余万元,实现提质增效目的。
关键词:稠油油藏 注汽吞吐 油汽比 技术研究
1.概况
G区块属于中厚~薄互层状稠油油藏,上报含油面积3.6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1588.5万吨, 20℃地面原油密度为0.9958g/cm3,50℃原油粘度1.25×104mPa,s,凝固点10.3℃,含蜡量3.6%,沥青胶质含量45.5%,治理前共有油井125口,开井95口,日产液1280吨,日产油352吨,综合含水72.5%,采油速度0.81%,累吞吐油汽比0.35,回采水率98%。
2.开发中存在问题
G區块经过多年蒸汽吞吐开发,存在主要问题是年吞吐油汽比逐年下降,以2015年和2019年为例,如表1所示,2019年平均单井注汽量减少150吨,年注汽量增加3750吨,年注汽产油量减少2.94万吨,年吞吐油汽比减少0.13,年低效、无效注汽井次增多,增加注汽成本,影响吞吐效益,为此有必要开展影响注汽效果因素分析,制定合理的提升注汽效益技术对策,降低吨油生产成本,实现提质增效目的。
3.影响吞吐效果因素分析
3.1汽窜因素
G区块蒸汽吞吐开发共有汽窜井75口,占总井数60%,其中单向汽窜井35口,双向汽窜井18口,三向汽窜井12口,多向汽窜井10口,年损失注汽量2万余方,影响年产油0.4万吨。造成汽窜因素主要三方面,一是平面上沉积微相差异性;二是采出程度差异性;三是构造因素,蒸汽超覆作用易向构造高部位推进;四是储层非均性质性影响,高渗层相对吸汽量大,相邻同生产层位井易被汽窜。
3.2地层压力因素
蒸汽吞吐开发属于地层能量衰竭式开采,G区块经过多年蒸汽吞吐开发后,地层压力由原始的13.5MPa降至2.5MPa,下降幅度81.5%,无充足地层能量驱替地层中流体,导致焖井后排液周期长、难度大,影响吞吐效果。
3.3储层非均质性因素
G区块储层以中厚~薄互层为主,层数多、厚度小,小于2m的薄层占总厚度65.8%,2.0-5.0m的中厚层占28.2%,大于5m的厚层仅占6%,小层间和同一小层内部不同部位物性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低渗层相对吸汽量不均,弱吸汽层、不吸汽层所控制储量动用程度差。
3.4套损因素
受非热力完井、套管质量差等因素影响,注汽过程中常出现套损问题,导致无法正常生产,影响吞效果。G区块共有套损井20口,全部关井停产,影响年产油量1.5万吨左右。
4.技术对策研究
4.1二氧化碳辅助吞吐
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主要机理有三方面,一是CO2能与原油溶解,淬取原油中低碳链碳氢化合物,降低原油粘度5-15%;二是CO2与蒸汽混合后形成混相,具有调整吸汽剖面作用;三是CO2溶胀补能升压,提高近井地带储层压力,有助于吞吐后排液。2020年以来,现场共实施CO2辅助蒸汽吞吐15井次,平均单井注汽压力上升1.5MPa,相比常规蒸汽吞吐,周期产油量增加300吨,油气比提高0.15,阶段累增油量0.45万吨。
4.2优化注汽方式
在落实汽窜关系基础上,合理优化单井注汽运行,确保汽窜井实施同注同采,即集团注汽,利用汽窜井间同时注汽,建立区域温度场和压力场,确保局部地层压力平衡,扩大注入汽波及和吞吐体积,降低区域内原油粘度,提高注汽吞吐效果。2020年以来,共对15个井组集团注气,节省注汽量1.5万方,阶段累增油0.5万吨。
4.3优选注汽层位
综合分析注汽井吸汽剖面、井温剖面及产液剖面等资料,确定纵向上各小层吸汽和产液状况,对多层段且具备分注条件井实施机械分层注汽、选层注汽,对无法机械分层注汽井实施化学调剖注汽,改善纵向上各小层吸汽状况,提高储量动用程度。G区块共实施分层、选层及调剖注汽30井次,阶段累增油1.0万吨,平均单井储量动用程度提高5.0%,油汽比提高0.15。
4.4优选套损井复产
利用动静结合、井震结合等方法,从储层发育特征、物性特征、地层压力、剩余油潜力、作业难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套损停产井潜力大小,优选潜力大、作业施工难度小、投入产出比高的井优先复产,先后对12口井实施套管补贴、小位移侧钻措施,日产油量恢复40吨,阶段累增油2.2万吨。
5.整体实施效果
在上述治理对策指导下, G区块2020年注汽185井次,注汽量27万方,注汽产油量9.2万吨,年吞吐油汽比0.34,同比增加0.12,吨油生产成本控制在550元以内,创效1800余万元,效果显著,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6.结论
(1)G区块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年吞吐油汽比逐年下降;
(2)影响吞吐效果因素主要有汽窜、地层压力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以及套损频繁。
(3)开展技术对策研究,包括优选注入介质(二氧化碳辅助注汽)、优化注汽方式、优选注汽层位以及恢复潜力套损井等,取得较好次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飞.稠油油藏CO2辅助蒸汽吞吐的实验分析[J].化工管理.2018(12).
作者简介:李可寒(1991.1-)男,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从事油藏开发工作。
关键词:稠油油藏 注汽吞吐 油汽比 技术研究
1.概况
G区块属于中厚~薄互层状稠油油藏,上报含油面积3.6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1588.5万吨, 20℃地面原油密度为0.9958g/cm3,50℃原油粘度1.25×104mPa,s,凝固点10.3℃,含蜡量3.6%,沥青胶质含量45.5%,治理前共有油井125口,开井95口,日产液1280吨,日产油352吨,综合含水72.5%,采油速度0.81%,累吞吐油汽比0.35,回采水率98%。
2.开发中存在问题
G區块经过多年蒸汽吞吐开发,存在主要问题是年吞吐油汽比逐年下降,以2015年和2019年为例,如表1所示,2019年平均单井注汽量减少150吨,年注汽量增加3750吨,年注汽产油量减少2.94万吨,年吞吐油汽比减少0.13,年低效、无效注汽井次增多,增加注汽成本,影响吞吐效益,为此有必要开展影响注汽效果因素分析,制定合理的提升注汽效益技术对策,降低吨油生产成本,实现提质增效目的。
3.影响吞吐效果因素分析
3.1汽窜因素
G区块蒸汽吞吐开发共有汽窜井75口,占总井数60%,其中单向汽窜井35口,双向汽窜井18口,三向汽窜井12口,多向汽窜井10口,年损失注汽量2万余方,影响年产油0.4万吨。造成汽窜因素主要三方面,一是平面上沉积微相差异性;二是采出程度差异性;三是构造因素,蒸汽超覆作用易向构造高部位推进;四是储层非均性质性影响,高渗层相对吸汽量大,相邻同生产层位井易被汽窜。
3.2地层压力因素
蒸汽吞吐开发属于地层能量衰竭式开采,G区块经过多年蒸汽吞吐开发后,地层压力由原始的13.5MPa降至2.5MPa,下降幅度81.5%,无充足地层能量驱替地层中流体,导致焖井后排液周期长、难度大,影响吞吐效果。
3.3储层非均质性因素
G区块储层以中厚~薄互层为主,层数多、厚度小,小于2m的薄层占总厚度65.8%,2.0-5.0m的中厚层占28.2%,大于5m的厚层仅占6%,小层间和同一小层内部不同部位物性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低渗层相对吸汽量不均,弱吸汽层、不吸汽层所控制储量动用程度差。
3.4套损因素
受非热力完井、套管质量差等因素影响,注汽过程中常出现套损问题,导致无法正常生产,影响吞效果。G区块共有套损井20口,全部关井停产,影响年产油量1.5万吨左右。
4.技术对策研究
4.1二氧化碳辅助吞吐
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主要机理有三方面,一是CO2能与原油溶解,淬取原油中低碳链碳氢化合物,降低原油粘度5-15%;二是CO2与蒸汽混合后形成混相,具有调整吸汽剖面作用;三是CO2溶胀补能升压,提高近井地带储层压力,有助于吞吐后排液。2020年以来,现场共实施CO2辅助蒸汽吞吐15井次,平均单井注汽压力上升1.5MPa,相比常规蒸汽吞吐,周期产油量增加300吨,油气比提高0.15,阶段累增油量0.45万吨。
4.2优化注汽方式
在落实汽窜关系基础上,合理优化单井注汽运行,确保汽窜井实施同注同采,即集团注汽,利用汽窜井间同时注汽,建立区域温度场和压力场,确保局部地层压力平衡,扩大注入汽波及和吞吐体积,降低区域内原油粘度,提高注汽吞吐效果。2020年以来,共对15个井组集团注气,节省注汽量1.5万方,阶段累增油0.5万吨。
4.3优选注汽层位
综合分析注汽井吸汽剖面、井温剖面及产液剖面等资料,确定纵向上各小层吸汽和产液状况,对多层段且具备分注条件井实施机械分层注汽、选层注汽,对无法机械分层注汽井实施化学调剖注汽,改善纵向上各小层吸汽状况,提高储量动用程度。G区块共实施分层、选层及调剖注汽30井次,阶段累增油1.0万吨,平均单井储量动用程度提高5.0%,油汽比提高0.15。
4.4优选套损井复产
利用动静结合、井震结合等方法,从储层发育特征、物性特征、地层压力、剩余油潜力、作业难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套损停产井潜力大小,优选潜力大、作业施工难度小、投入产出比高的井优先复产,先后对12口井实施套管补贴、小位移侧钻措施,日产油量恢复40吨,阶段累增油2.2万吨。
5.整体实施效果
在上述治理对策指导下, G区块2020年注汽185井次,注汽量27万方,注汽产油量9.2万吨,年吞吐油汽比0.34,同比增加0.12,吨油生产成本控制在550元以内,创效1800余万元,效果显著,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6.结论
(1)G区块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年吞吐油汽比逐年下降;
(2)影响吞吐效果因素主要有汽窜、地层压力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以及套损频繁。
(3)开展技术对策研究,包括优选注入介质(二氧化碳辅助注汽)、优化注汽方式、优选注汽层位以及恢复潜力套损井等,取得较好次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飞.稠油油藏CO2辅助蒸汽吞吐的实验分析[J].化工管理.2018(12).
作者简介:李可寒(1991.1-)男,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从事油藏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