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化的心智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在“多元切入”的教学方式下,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滋养,不断完善学生的生命世界,丰富学生的学习人生,满足他们生命的成长需要。
关注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作为学习的背景。”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与数学、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桥梁。
师:“小明和小丽准备做手工,他们准备了一些物体。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你发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观察得真仔细,其实在他们当中还隐藏着我们的一位新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它请出来吧。(课件演示从物体表面抽象出角)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這是笔者在教学京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智能,促使他们发现了熟悉的平面图形,进而引出了藏着的新朋友——角,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因此而得到了激发。
关注对话氛围,分享智慧果实
数学课堂是师生感情与知识融合共生的场所。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真诚对话的过程,是实现师生心灵沟通、促进双方主体性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在一节练习课上笔者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师徒二人合作加工一批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95个,徒弟每小时比师傅少加工30个,5小时后完成了任务。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笔者问:“你们自己解决有问题吗?”“没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个个面露喜悦。两个学生回答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说清道理。“很好,你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很扎实!”笔者表扬道。正当笔者要往下继续进行时,突然一对紧蹙的眉毛进入了笔者的视线,这是一个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某某,你怎么了?”我问。“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可是我不确定对不对。”“没关系,你说说看,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思考。”我说。“就是用95×10-30×5。”他说。“答案是一样的!”一个计算能力强的学生说。马上,另一个平时学习不错的孩子兴奋地说道:“老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把师徒合作5小时假设成师傅加工10小时,再把5小时中师傅多加工的150个减去,就是师徒合作5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老师,老师,我又想到了一种,也可以假设成徒弟加工10个小时,用65×10 30×5。”另一个学生及时补充道。“你们太棒了,把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假设思想用在了这里,可真了不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这几位同学,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新思路,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笔者提议道。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阳光,看到了自信、感受到了一种自然而顽强的生长力量。
关注主体体验,释放个性潜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体验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释放出自己的个性潜能。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请你用活动角任意做一个角,你还能让这个角变大一些吗?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或是利用学具演示,或是发表见解,充分展露自身的优势智能。“如何把一个比较大的角变小呢?”笔者的话音未落,学生马上迫不及待地同桌相互演示起来。在一阵兴趣盎然的熟练操作后,笔者让学生安静下来。“想一想生活中有角变大或变小的现象吗?”片刻沉思之后,有的学生说:“扇子打开角就变大了,扇子合拢角就变小了。”有的学生说:“钟面2时15分变成2时30分,时针和时针之间的角变大了。”等等。
在体验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活动变得直观、有趣,探究意味浓厚。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人们根据多元智能论提出“多元切入”的教学方式,意在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教材内容,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在“预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下把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水平。
多元课堂源于信任,多元课堂源于开放。只有当为师者真正相信学生具有多元潜能,才能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举动,尊重与接纳他们的观点,才能真正把他们视为课程的建构者,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将教学引向更高层次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释放个性智能,绽放出璀璨美丽的思维创新之花。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
关注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作为学习的背景。”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与数学、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桥梁。
师:“小明和小丽准备做手工,他们准备了一些物体。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你发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观察得真仔细,其实在他们当中还隐藏着我们的一位新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它请出来吧。(课件演示从物体表面抽象出角)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這是笔者在教学京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智能,促使他们发现了熟悉的平面图形,进而引出了藏着的新朋友——角,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因此而得到了激发。
关注对话氛围,分享智慧果实
数学课堂是师生感情与知识融合共生的场所。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真诚对话的过程,是实现师生心灵沟通、促进双方主体性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在一节练习课上笔者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师徒二人合作加工一批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95个,徒弟每小时比师傅少加工30个,5小时后完成了任务。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笔者问:“你们自己解决有问题吗?”“没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个个面露喜悦。两个学生回答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说清道理。“很好,你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很扎实!”笔者表扬道。正当笔者要往下继续进行时,突然一对紧蹙的眉毛进入了笔者的视线,这是一个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某某,你怎么了?”我问。“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可是我不确定对不对。”“没关系,你说说看,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思考。”我说。“就是用95×10-30×5。”他说。“答案是一样的!”一个计算能力强的学生说。马上,另一个平时学习不错的孩子兴奋地说道:“老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把师徒合作5小时假设成师傅加工10小时,再把5小时中师傅多加工的150个减去,就是师徒合作5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老师,老师,我又想到了一种,也可以假设成徒弟加工10个小时,用65×10 30×5。”另一个学生及时补充道。“你们太棒了,把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假设思想用在了这里,可真了不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这几位同学,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新思路,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笔者提议道。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阳光,看到了自信、感受到了一种自然而顽强的生长力量。
关注主体体验,释放个性潜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体验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释放出自己的个性潜能。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请你用活动角任意做一个角,你还能让这个角变大一些吗?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或是利用学具演示,或是发表见解,充分展露自身的优势智能。“如何把一个比较大的角变小呢?”笔者的话音未落,学生马上迫不及待地同桌相互演示起来。在一阵兴趣盎然的熟练操作后,笔者让学生安静下来。“想一想生活中有角变大或变小的现象吗?”片刻沉思之后,有的学生说:“扇子打开角就变大了,扇子合拢角就变小了。”有的学生说:“钟面2时15分变成2时30分,时针和时针之间的角变大了。”等等。
在体验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活动变得直观、有趣,探究意味浓厚。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人们根据多元智能论提出“多元切入”的教学方式,意在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教材内容,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在“预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下把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水平。
多元课堂源于信任,多元课堂源于开放。只有当为师者真正相信学生具有多元潜能,才能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举动,尊重与接纳他们的观点,才能真正把他们视为课程的建构者,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将教学引向更高层次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释放个性智能,绽放出璀璨美丽的思维创新之花。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