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把一所挂在半山腰、占地一亩半、有百名师生的庙宇小学,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耕耘,发展为一所融幼儿、小学、初中、中职、成人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学校,创办了5个实体经济,累计实现利、税、费4亿元,谱写了一部新中国农村教育的史诗!
情深志坚 艰苦创业
1962年的深秋,刚刚晋北师专毕业的马文有携未婚妻白文景来到当时名为井儿沟的小学任教。说是小学,实则就是在一座处于村口一面荒坡上的破庙里放了几张破烂不堪的桌凳,几十个年龄各异、衣衫褴褛的孩子蜷缩在里头上课。他们傻眼了,但没有退却。他们知道,这里需要他们。马文有说:“我从一个放牛娃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乡村办教育、改变农家子女的命运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文有出生在穷苦的农民家庭,8岁那年父亲过世,母子四人相依为命,和猪、羊、鸡同居两孔土窑洞,过着吞糠咽菜的生活。夏天,给有钱人家放牛。秋收农忙季节就和母亲、大哥白天劳动,夜晚借着月光边收割庄稼边看田,把幼小的三弟拴在窗棂档上守家。农闲季节,和大哥上山割条子,编筐、编篓卖钱。日子虽然艰苦,但母亲一直教育马文有要自力更生,“要好好学做人,不要看贼吃喝,要看贼挨打”。马文有说年少的苦难,是他“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让他不畏办学51年来的艰难辛苦,扎根于农村创业兴学、精诚育人,为农村娃的教育呕心沥血而终不悔。
1964年,马文有任校长后,学校搬迁到年久失修的粮油加工厂。面对破烂不堪的厂房,他带领全校师生,用教育局给的8 000元钱,自己动手,拆除旧厂房、烧砖制瓦,一砖一瓦地建成了左云县第一所农村中学。
尽管这所学校在当时是一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1975年春,从大寨开完教育现场会的马文有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决心进一步发展学校。他看上了一块千亩荒坡——许家坡。许家坡西高东低,倾斜18度,中间有三条9米深的山沟,若能挖西垫东,修出一块小平原,那将是在山老区建一所高标准、有特色的学校再好没有的校址。心有多大,天有多大。1975年夏,他带领师生以50把铁锹、8辆小平车起家,向荒坡进发,拉开了他第二所学校建设的序幕。
开工后,师生们住在窑里,柴草当铺,油灯照明,除了上课,天不明起身,看不见才归。山药、窝窝夏就雨水嚼、冬融雪水咽。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从铁锹、小平车干到翻斗车、推土机,在千亩荒山上移山平地500亩,动土石百万立方米,干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去冬来。1978年建成两排平房,并有两个班级搬迁入住;1979年建成五排平房,全部搬迁;到1984年,共建起14排平房——这就是现在全国知名的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的建校初始。学校为当地治理荒山和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先例,镇政府及所属单位、邻近村庄先后到这里安营扎寨,形成了如今的店湾镇。所以当地人说:“先有马文有的学校,后有店湾镇的热闹。”
校园建设的脚步至今没有停止,挣到经费就投入建起一幢楼。现在学校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办公楼、图书楼、创业创新研究苑、家属楼、餐厅等建筑,6个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体育设施等非常先进。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成为塞上绿洲,庄户人的学堂。当地人不仅自己的子女就读于这所现代化的农村学校,家在城里的孙子、外甥等也纷纷慕名到这所农村学校上学。老百姓的口碑就是对办学质量的至高肯定!
得道自有相助。与马文有共事近40年,分管校办企业和财务工作的副校长殷俊桐说:“我这辈子所以能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没有走错路,一是有一段艰苦复杂的经历和家里人的严格要求;二是马老师的信任与影响。我始终觉得,跟了马老师不后悔。”马文有却说:“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有好多人与事不能忘记。不能忘记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解救、培养、教育之恩,这种恩情比天大,是我一生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不能忘记那些和我一道艰苦创业的师生员工们,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守着的是清贫,放飞的是希望,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不能忘记那些在创业道路上给予无私关怀的各级领导和仁人志士,当学校遇到困境时,是他们澄清是非、伸张正义,给予了亲人般的关怀与支持。他们的恩情比地大,我们永远铭刻于心、铭记于史,让他们关怀人才、关怀教育、关怀农村文明发展的美德流芳百世。”
筚路蓝缕 实业兴校
“地位低、体制障碍、经费困难、条件简陋、教师待遇低、住房难、留不住好教师好校长、学生基础差、上学难上学贵、教育质量低”,这是摆在世人面前的农村教育难题。马文有说:“靠自身的功能造血更有生命力;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更有骨气;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创造财富更光彩。”靠着这股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马文有带领学校师生硬生生地闯出了一条“勤工俭学、实业兴校、产教结合、精诚育人”之路。
为了创造钱财,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马文有等人所承担的风险,面对的难题,耗费的精力、绞尽的脑汁,跑的路子、碰的钉子,欠的人情债、丢的面子、招惹的是非、得罪的同志,遭到的打击、受到的迫害、蒙受的委屈,流的汗水、泪水、血水,失去的东西,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也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
马文有说:“事实证明,白手起家,勤工俭学、艰苦创业、实业兴学,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种种解开教育经费短缺这个死疙瘩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条越走越宽的农村教育道路上,我们一群人付出了超人的心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靠的是‘六千’‘六万’‘六敢’——谋大事、出主意,要千想万思;求人办事、给人启迪,不厌千言万语;跑生意、求贤士,不辞千山万水;自强实干、创业公廉,不惜千辛万苦;搞试验、攻难关,不怕千难万险;工作千头万绪,抓班子、抓体制、抓落实。敢想、敢干、敢挑战,敢冒风险、敢超前、敢为天下先。”
1962年,正是国家非常困难的时期。马文有带领师生开荒种地,收获的果实全部用于补助师生伙食,让师生吃饱肚子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困难时期过后,马文有又带领师生学习大寨精神,搞起了小流域治理,平田整地,平整出了20亩大的人造小平原,开展科学种田,为华北四省区繁育优良品种16万斤。进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通过为国营林场植树,为附近的煤矿挖土方、修路,给县化肥厂制砖坯挣钱,逐步发展到了自办小工厂、小农场、小饲养场,生产农具,烧砖制瓦等勤工俭学活动。每年收入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农村教育战线的富翁了。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马文有携众人先后创办了活性炭厂、磁选厂、洗煤厂、发煤站、驾驶员培训中心等5个股份制实体经济,累计实现利、税、费4亿元,反哺社会3千万元。为了富校强师壮苗,吸收教职员工自愿入股分红,形成了集体、个人共同发展的股份制实业。
就这样,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创新、育人为本”的精神,马文有率领学校师生一边办学、一边创业、一边建设,先后建成当时左云县标志性的新时代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同时还为两个贫困乡镇援建了两所小学。2010年又开工新建更漂亮的第6所学校。累计培养、培训了各类人才5.2万人,除了部分升学深造外,绝大多数是县域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使农民的后代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命运。从建校、办厂、兴学育人与社会效益来说,马文有等人半个世纪干了一番躺在国家怀里等、靠、要十个多世纪才能干好的千秋基业,翻过了一页教育穷、穷教育的历史。
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同志说:“马文有同志扎根山区办教育,创造了贫困农民子女都可享受的等同大城市的优质教育,也为农民就地变市民、农村就地变城镇、农业就地变三产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闯出新路。马文有同志是杰出的教育家、实业家、实践家,也是思想家。他贯穿于教育和生命中的忧患、良知、坚韧,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精诚育人 大爱无疆
在人们的印象中,马文有是知名的乐天派,工作中不管碰了多少钉子,受了多大的委屈,他从不在教工与家人面前流露忧愁苦闷,总是听到他朗朗的笑声。受宠不沾沾自喜,遇险不惊慌失措,从不叫苦叫累,从不向困难屈服,是因为马文有知道他所选择的是一条不断拓荒之路,他一生的理想就是要使千千万万的农民子女享受上近便、省钱的优质教育,使他们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发展,使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无业到有业、有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创业者成大业,从根本上挖掉世袭贫困的穷根,彻底改变命运。而这千千万万挖掉穷根、改变了命运的人,又以裂变的方式,影响、引领千千万万的农民挖掉穷根、改变命运。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是神圣教育特有的神圣效应。行进在实践自己理想之路上,再大的苦难都可担当。
马文有说:“校长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人;是有爱心、善心、理想、信仰、思想、精神、道德、智慧与能力的人。农村学校的校长必须是一个了解‘三农’、深知农民苦难与伟大、同情农民、深爱农民的人;是乐于学习、多重思维、公廉做事、具有胡杨风骨的人。”
自1983年率先创办了免费职业教育,马文有的办学目标就锁定“创造可与城市学校相媲美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好适应农村教育需求,适合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学校;教好每个学生,不让学生的身心受伤害,不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掉队,让学生学习做人、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事情”的优质教育工程。
为此,学校每年拿出300多万元,实施优质教育工程。聘用优秀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设备,竭尽所能资助上不起学的山里娃。对农民子女,在国家免费的基础上,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68元,学习用品免费供应,真正让学生享受近便、省钱的优质教育。15岁的崔晓霞,父亲在一次煤矿事故中失去了劳动能力,六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母亲肩上,提起学校的资助,她潸然泪下地说:“我想上完大学后回到这里,像马老师那样教书育人。”
马文有对农村教育的无私奉献,对农家子弟的深厚情意,深切地感染了周围人;马文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勇往直前的改革精神,就像巨大的磁场一样深深地吸引了周围人;由此,凝聚了一茬又一茬落地生根、不跑官、不回城、终生从教的教师队伍。
赫嘉夫,1960年农大毕业,任化学教师,后任副校长,除主持教学外,还分管校办农场,精心繁育改良高寒地区作物优良品种,培育出“晋燕2号”莜麦新品种,产量提高50%。殷俊桐,1975年来校,不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物理教师,任职副校长分管校办企业和财务工作后,还使校办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年实现利税费上千万,也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校长助理杨春兰,是一名在全国、全省都有一定知名度的英语教师,哪儿也不去,每天伴着朝霞上班,披着星光回家,静心教书,潜心育人。2003年县二中想调优秀教师许茂睿,许茂睿婉拒了,他说:“马校长对教育宗教般的情怀,为我们营造了美好的精神家园,我工作舒心、心窝踏实,哪儿都不去。”青年教师赵黎明,县检察院调他去上班,他说:“我不适合在机关工作,还是跟着马校长在学校教书育人好。”
尽管学校生源是没钱进城的农民子女,起点低、基础差,然而正是有这么一群痴心农村教育终不悔的优秀师资队伍,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始终在循序渐进地稳步提高。入学率、升学率、普及率一直名列全县前茅;中考总均分在全县所有参加考试的学校中常常是第一、二名;县运动会十连冠;成人培训每年4 000多人。
马文有说:“在社会转型、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中,不少农村学校人去楼空,我们这所山区学校却越办越好,这充分说明农村教育完全能够办得更好。关键要有四宝:特别重视农村教育的各级党政一把手是宝中之宝;特别好学习、特别爱创业、特别会办学的好校长、好教师是国之宝;自主创业、自主办学、自主创新的办学体制,自主创业、自主生财、自主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与人师型的人才呕心沥血办教育,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专心致志抓经济、搞建设,诚实型、服务型人才尽心竭力搞服务这样一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是传家宝;具有多重思维、多种常识的一校之长,抓学习、出主意、用贤才,抓思想、把方向、搞服务,抓经济、兴教育、育人才,是生命之宝。有了这四宝,再穷、再苦、再难的教育也完全能够办得更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马文有坚守农村教育51年,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草根教育家,三次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受到邓小平同志、胡耀邦总书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得特级教师、教育功臣、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杰出人物等108次奖励。马文有说:“这些荣誉不光属于我们这个超常付出的群体,也属于新中国的农村教育。”
马文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农村教育耗尽心血,留下一种草根教育思想,一种时代精神,留下一座无字的丰碑。
(责任编辑:李奇志)
情深志坚 艰苦创业
1962年的深秋,刚刚晋北师专毕业的马文有携未婚妻白文景来到当时名为井儿沟的小学任教。说是小学,实则就是在一座处于村口一面荒坡上的破庙里放了几张破烂不堪的桌凳,几十个年龄各异、衣衫褴褛的孩子蜷缩在里头上课。他们傻眼了,但没有退却。他们知道,这里需要他们。马文有说:“我从一个放牛娃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乡村办教育、改变农家子女的命运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文有出生在穷苦的农民家庭,8岁那年父亲过世,母子四人相依为命,和猪、羊、鸡同居两孔土窑洞,过着吞糠咽菜的生活。夏天,给有钱人家放牛。秋收农忙季节就和母亲、大哥白天劳动,夜晚借着月光边收割庄稼边看田,把幼小的三弟拴在窗棂档上守家。农闲季节,和大哥上山割条子,编筐、编篓卖钱。日子虽然艰苦,但母亲一直教育马文有要自力更生,“要好好学做人,不要看贼吃喝,要看贼挨打”。马文有说年少的苦难,是他“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让他不畏办学51年来的艰难辛苦,扎根于农村创业兴学、精诚育人,为农村娃的教育呕心沥血而终不悔。
1964年,马文有任校长后,学校搬迁到年久失修的粮油加工厂。面对破烂不堪的厂房,他带领全校师生,用教育局给的8 000元钱,自己动手,拆除旧厂房、烧砖制瓦,一砖一瓦地建成了左云县第一所农村中学。
尽管这所学校在当时是一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1975年春,从大寨开完教育现场会的马文有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决心进一步发展学校。他看上了一块千亩荒坡——许家坡。许家坡西高东低,倾斜18度,中间有三条9米深的山沟,若能挖西垫东,修出一块小平原,那将是在山老区建一所高标准、有特色的学校再好没有的校址。心有多大,天有多大。1975年夏,他带领师生以50把铁锹、8辆小平车起家,向荒坡进发,拉开了他第二所学校建设的序幕。
开工后,师生们住在窑里,柴草当铺,油灯照明,除了上课,天不明起身,看不见才归。山药、窝窝夏就雨水嚼、冬融雪水咽。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从铁锹、小平车干到翻斗车、推土机,在千亩荒山上移山平地500亩,动土石百万立方米,干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去冬来。1978年建成两排平房,并有两个班级搬迁入住;1979年建成五排平房,全部搬迁;到1984年,共建起14排平房——这就是现在全国知名的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的建校初始。学校为当地治理荒山和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先例,镇政府及所属单位、邻近村庄先后到这里安营扎寨,形成了如今的店湾镇。所以当地人说:“先有马文有的学校,后有店湾镇的热闹。”
校园建设的脚步至今没有停止,挣到经费就投入建起一幢楼。现在学校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办公楼、图书楼、创业创新研究苑、家属楼、餐厅等建筑,6个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体育设施等非常先进。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成为塞上绿洲,庄户人的学堂。当地人不仅自己的子女就读于这所现代化的农村学校,家在城里的孙子、外甥等也纷纷慕名到这所农村学校上学。老百姓的口碑就是对办学质量的至高肯定!
得道自有相助。与马文有共事近40年,分管校办企业和财务工作的副校长殷俊桐说:“我这辈子所以能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没有走错路,一是有一段艰苦复杂的经历和家里人的严格要求;二是马老师的信任与影响。我始终觉得,跟了马老师不后悔。”马文有却说:“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有好多人与事不能忘记。不能忘记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解救、培养、教育之恩,这种恩情比天大,是我一生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不能忘记那些和我一道艰苦创业的师生员工们,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守着的是清贫,放飞的是希望,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不能忘记那些在创业道路上给予无私关怀的各级领导和仁人志士,当学校遇到困境时,是他们澄清是非、伸张正义,给予了亲人般的关怀与支持。他们的恩情比地大,我们永远铭刻于心、铭记于史,让他们关怀人才、关怀教育、关怀农村文明发展的美德流芳百世。”
筚路蓝缕 实业兴校
“地位低、体制障碍、经费困难、条件简陋、教师待遇低、住房难、留不住好教师好校长、学生基础差、上学难上学贵、教育质量低”,这是摆在世人面前的农村教育难题。马文有说:“靠自身的功能造血更有生命力;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更有骨气;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创造财富更光彩。”靠着这股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马文有带领学校师生硬生生地闯出了一条“勤工俭学、实业兴校、产教结合、精诚育人”之路。
为了创造钱财,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马文有等人所承担的风险,面对的难题,耗费的精力、绞尽的脑汁,跑的路子、碰的钉子,欠的人情债、丢的面子、招惹的是非、得罪的同志,遭到的打击、受到的迫害、蒙受的委屈,流的汗水、泪水、血水,失去的东西,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也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
马文有说:“事实证明,白手起家,勤工俭学、艰苦创业、实业兴学,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种种解开教育经费短缺这个死疙瘩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条越走越宽的农村教育道路上,我们一群人付出了超人的心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靠的是‘六千’‘六万’‘六敢’——谋大事、出主意,要千想万思;求人办事、给人启迪,不厌千言万语;跑生意、求贤士,不辞千山万水;自强实干、创业公廉,不惜千辛万苦;搞试验、攻难关,不怕千难万险;工作千头万绪,抓班子、抓体制、抓落实。敢想、敢干、敢挑战,敢冒风险、敢超前、敢为天下先。”
1962年,正是国家非常困难的时期。马文有带领师生开荒种地,收获的果实全部用于补助师生伙食,让师生吃饱肚子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困难时期过后,马文有又带领师生学习大寨精神,搞起了小流域治理,平田整地,平整出了20亩大的人造小平原,开展科学种田,为华北四省区繁育优良品种16万斤。进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通过为国营林场植树,为附近的煤矿挖土方、修路,给县化肥厂制砖坯挣钱,逐步发展到了自办小工厂、小农场、小饲养场,生产农具,烧砖制瓦等勤工俭学活动。每年收入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农村教育战线的富翁了。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马文有携众人先后创办了活性炭厂、磁选厂、洗煤厂、发煤站、驾驶员培训中心等5个股份制实体经济,累计实现利、税、费4亿元,反哺社会3千万元。为了富校强师壮苗,吸收教职员工自愿入股分红,形成了集体、个人共同发展的股份制实业。
就这样,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创新、育人为本”的精神,马文有率领学校师生一边办学、一边创业、一边建设,先后建成当时左云县标志性的新时代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同时还为两个贫困乡镇援建了两所小学。2010年又开工新建更漂亮的第6所学校。累计培养、培训了各类人才5.2万人,除了部分升学深造外,绝大多数是县域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使农民的后代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命运。从建校、办厂、兴学育人与社会效益来说,马文有等人半个世纪干了一番躺在国家怀里等、靠、要十个多世纪才能干好的千秋基业,翻过了一页教育穷、穷教育的历史。
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同志说:“马文有同志扎根山区办教育,创造了贫困农民子女都可享受的等同大城市的优质教育,也为农民就地变市民、农村就地变城镇、农业就地变三产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闯出新路。马文有同志是杰出的教育家、实业家、实践家,也是思想家。他贯穿于教育和生命中的忧患、良知、坚韧,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精诚育人 大爱无疆
在人们的印象中,马文有是知名的乐天派,工作中不管碰了多少钉子,受了多大的委屈,他从不在教工与家人面前流露忧愁苦闷,总是听到他朗朗的笑声。受宠不沾沾自喜,遇险不惊慌失措,从不叫苦叫累,从不向困难屈服,是因为马文有知道他所选择的是一条不断拓荒之路,他一生的理想就是要使千千万万的农民子女享受上近便、省钱的优质教育,使他们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发展,使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无业到有业、有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创业者成大业,从根本上挖掉世袭贫困的穷根,彻底改变命运。而这千千万万挖掉穷根、改变了命运的人,又以裂变的方式,影响、引领千千万万的农民挖掉穷根、改变命运。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是神圣教育特有的神圣效应。行进在实践自己理想之路上,再大的苦难都可担当。
马文有说:“校长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人;是有爱心、善心、理想、信仰、思想、精神、道德、智慧与能力的人。农村学校的校长必须是一个了解‘三农’、深知农民苦难与伟大、同情农民、深爱农民的人;是乐于学习、多重思维、公廉做事、具有胡杨风骨的人。”
自1983年率先创办了免费职业教育,马文有的办学目标就锁定“创造可与城市学校相媲美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好适应农村教育需求,适合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学校;教好每个学生,不让学生的身心受伤害,不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掉队,让学生学习做人、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事情”的优质教育工程。
为此,学校每年拿出300多万元,实施优质教育工程。聘用优秀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设备,竭尽所能资助上不起学的山里娃。对农民子女,在国家免费的基础上,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68元,学习用品免费供应,真正让学生享受近便、省钱的优质教育。15岁的崔晓霞,父亲在一次煤矿事故中失去了劳动能力,六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母亲肩上,提起学校的资助,她潸然泪下地说:“我想上完大学后回到这里,像马老师那样教书育人。”
马文有对农村教育的无私奉献,对农家子弟的深厚情意,深切地感染了周围人;马文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勇往直前的改革精神,就像巨大的磁场一样深深地吸引了周围人;由此,凝聚了一茬又一茬落地生根、不跑官、不回城、终生从教的教师队伍。
赫嘉夫,1960年农大毕业,任化学教师,后任副校长,除主持教学外,还分管校办农场,精心繁育改良高寒地区作物优良品种,培育出“晋燕2号”莜麦新品种,产量提高50%。殷俊桐,1975年来校,不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物理教师,任职副校长分管校办企业和财务工作后,还使校办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年实现利税费上千万,也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校长助理杨春兰,是一名在全国、全省都有一定知名度的英语教师,哪儿也不去,每天伴着朝霞上班,披着星光回家,静心教书,潜心育人。2003年县二中想调优秀教师许茂睿,许茂睿婉拒了,他说:“马校长对教育宗教般的情怀,为我们营造了美好的精神家园,我工作舒心、心窝踏实,哪儿都不去。”青年教师赵黎明,县检察院调他去上班,他说:“我不适合在机关工作,还是跟着马校长在学校教书育人好。”
尽管学校生源是没钱进城的农民子女,起点低、基础差,然而正是有这么一群痴心农村教育终不悔的优秀师资队伍,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始终在循序渐进地稳步提高。入学率、升学率、普及率一直名列全县前茅;中考总均分在全县所有参加考试的学校中常常是第一、二名;县运动会十连冠;成人培训每年4 000多人。
马文有说:“在社会转型、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中,不少农村学校人去楼空,我们这所山区学校却越办越好,这充分说明农村教育完全能够办得更好。关键要有四宝:特别重视农村教育的各级党政一把手是宝中之宝;特别好学习、特别爱创业、特别会办学的好校长、好教师是国之宝;自主创业、自主办学、自主创新的办学体制,自主创业、自主生财、自主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与人师型的人才呕心沥血办教育,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专心致志抓经济、搞建设,诚实型、服务型人才尽心竭力搞服务这样一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是传家宝;具有多重思维、多种常识的一校之长,抓学习、出主意、用贤才,抓思想、把方向、搞服务,抓经济、兴教育、育人才,是生命之宝。有了这四宝,再穷、再苦、再难的教育也完全能够办得更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马文有坚守农村教育51年,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草根教育家,三次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受到邓小平同志、胡耀邦总书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得特级教师、教育功臣、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杰出人物等108次奖励。马文有说:“这些荣誉不光属于我们这个超常付出的群体,也属于新中国的农村教育。”
马文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农村教育耗尽心血,留下一种草根教育思想,一种时代精神,留下一座无字的丰碑。
(责任编辑: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