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述评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国内外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不同结论进行分类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做了相应的展望。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盈余管理;研究述评
  机构投资者是指个人投资者以外的投资者。在我国,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机构投资者相比于一般投资者具有专业的投资管理、规范的投资行为和组合的投资方式等特点。它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环境、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等。因此,近年来,有关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們的关注。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预期的盈余目标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公司的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股权集中、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特点,使得分散的中小股东没有能力对被投资公司进行监督。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拥有专业的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来对被投资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到底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会抑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本文就对现行国内外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这一问题不同的结论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机构投资者能抑制盈余管理研究述评。
  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有着人员和资金上的明显优势,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他们在公司的发言权就更大。而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上司公司的股票,会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而会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进行监督,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DeFond 和 Jiambalvo (1994)等通过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的可操控项目利润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L-Gazzr(1998)和Barton(2000)等通过研究发现,具有长期目标的机构投资者会以长期利益为目标,积极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来。而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知识和大量的资源,其相比于个人投资者在监督公司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Hadani et a1.(2011)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存在监督的动机时,股东积极主义可以有效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高雷、张杰(2008)在对公司治理和机构投资者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上司公司治理过程中,机构投资者都有所参与,而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者,其公司治理的水平也较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的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李惠、胡安琴(2013)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除券商、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不显著相关外,其他均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时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述评。
  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在决定是否对被投资公司实施监督时,往往会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因此有学者认为当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低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他不会有动机去监督被投资企业。只有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时才具有监督公司的动机和意愿,比例越高,实施监督的单位成本越低,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Liu(2006)在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质量的关系时,将机构投资者区分为短期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发现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应计利润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应计利润质量呈负相关关系。Koh(2007)同样将机构投资者分为短期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分别研究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长期投资的机构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而短期投资机构则只有在盈余管理程度达到他们所能忍受的极限时才会发挥作用。黄谦(2010)发现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倒U型的关系,倒U型的拐点是6%。杜瑞(2011)通过因子分析提炼机构投资者的持股集中度、持股周转率以及盈余反应程度三方面特征,并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积极持股、消极持股和混合持股,得出了与黄谦抑制的结论。
  三、机构投资者持股不能抑制盈余管理研究述评。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更加注重短期利益,而且机构投资者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因此,他们不会关注公司的长期利益,也没有对投资公司实施监督的动力。Wohlstetter(1993)认为机构投资者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只会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公司的长期利益属于公共利益,因此,机构投资者只有当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一致时才会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Megumi、Masashi (2005)研究发现日本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更注重公司发展的短期收益,虽然持股比例较高,但因注重公司的短期利益,使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意愿不够强烈,而管理层为了迎合股东对公司短期利益的关注,会加强利润操纵的程度,最终导致盈余质量的下降。王媛媛(2008)研究无论对年度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还是对三年的总体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都显示出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的正相关关系。在控制住盈余管理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后,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依然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唐洋、郭静洁(2011)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四、简要评述及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发现,在机构投资者是否能抑制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造成结论不同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学者在研究时所选择的样本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政策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不同等,这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所充当的角色进行影响,影响到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从而提升公司的盈余质量。第二,学者在研究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时所选择的角度不同,例如,有些学者是用整体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低来研究其余盈余管理的关系,有些则考虑到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将机构投资者分类来研究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而在考虑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的时候,各个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都会影响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作用。第三,由于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而现在国内外大部分文献所研究的都是机构投资者与应计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其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这可能也是造成结论不一致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可以更进一步的研究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找到一种合适的机构投资者的分类方法。将盈余管理细分为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然后分别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它们的影响也是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惠、胡安琴.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3(8).
  [2] 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9).
  [3] 黄谦.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 杜瑞. 机构投资者持股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5] 王媛媛. 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监督[D].中山大学,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盈余管理作为证券市场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操纵的主要手段,而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公司的内部牵制制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本文首先以国内外的研究为线索归纳出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总结国内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研究的差距和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和设想。  关键词:内部控制;盈余管理;研究述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在基本解决了温饱以后,“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成了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而媒体的宣传,加大了、提高了这方面的信息量与透明度.让市民
目的 建立百草枯(PQ)诱导肺损伤及肺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并比较其与博莱霉素( BLM)的成模差异,进而建立一个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8~10周龄雄性C57BL/6J(C57)小鼠(n=30),随机(随机数字)分为百草枯腹腔给药组(n=10),博莱霉素气管给药组(n=10)及阴性对照组(n=10),PQ组经腹腔注射PQ 10 mg/kg,每3d一次,共5次,BLM组气管内注射BLM 3 mg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因为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
随着这两年房产市场的火爆,房产价格呈现芝麻开花节节攀高的态势,因此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年青人从房产租赁市场中寻觅自己的“窝”.正因为如此由租赁
摘 要:经济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发展,必然会促使新型社会关系的产生,而人往往是组织变革的最大变量,在研究组织变革中,影响了组织变革后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旨在研究中层管理者在组织变革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组织变革提供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组织变革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建立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基础之上,以科学性、应用性为前提的组织变革热潮席卷全球。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领域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
“阿真,听说这次市里对咸蛋、皮蛋的抽查还有不合格的,你知道不合格的是哪些?什么指标不合格?”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等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心力衰竭发病率、病死率高,4年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