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届时水电装机容量须达到3.8亿千瓦。我们只有下决心有序开发利用水电,才能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十年前,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中国水电100年纪念大会上语气坚定地表示。
彼时,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张国宝表示,水电至少要出力9%,因为水电是中国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减排形势和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加大了开发水电的紧迫性,在做好能源中长期规划时,水电的战略地位得以突出。
十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十年前的承诺更是“超额“兑现——2019年,我国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
作为我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随着我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水电对我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效果将愈加显现。尤其在全面小康时代,可以说,水电工程已成为绿水青山中必不可少之“能”,切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工程背后的“民生温度”
“您好,麻烦您出示一下工作证,测一下体温扫一下码……36.2度、36.6度。” 这是如今黄登·大华桥水电站保安员和昱豪工作的日常。每天除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同事聊聊自己家乡的人和事。
和昱豪的家乡在兰坪营盘镇,他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08年,澜沧江边开始筹建黄登·大华桥水电站,从那时候起,他开始见证这片土地十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面的老人和小孩,待遇也非常可以。项目既能够给我们家乡本地人提供就业的岗位,又可以照顾家里,很方便。”对着媒体的镜头,和昱豪难掩喜悦之情。
黄登·大华桥水电站的建设,顺便在解决项目地区老百姓安置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脱贫攻坚的具体实施找到了新思路。
百余年来,水电始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这项工作中的库区移民安置无疑是一道难题。
1956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复电力工业部,批准新安江水电站正式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年计划。一个多月后,新安江水电站初步设计在上海完成。
从1957年开始,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等全国各地来的十多万建设者们在钱塘江上奋战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开挖了7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浇筑了17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早在新安江水电站建造之时,淳安、遂安两座县城及1377个村庄、30余万亩良田被淹,29万人为此抛家舍业,迁移他乡。这也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水库移民迁徙行动。此后,“移民迁徙”成為水电站建设中的一种常态。
翻开我国水电建设史,大致经历了一个由“重工程、轻移民”,到“开发性移民尝试”“依法安置移民尝试”,再到“以人为本、科学安置”等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
十年前,张国宝曾明确表示,未来移民工作是水电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不断探索和创新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使水电建设与移民利益更好地结合,真正实现移民工作“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2006年5月,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规定,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连续扶持20年;同年9月,新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移民工作进入了“以人为本、科学安置”的新阶段。这一时期还解决了部分老水库移民遗留问题。
黄登·大华桥水电站项目进入第十个年头,和昱豪生活改善的同时,2018年,成为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作为“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送出省份,当年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
其中,围绕打造“绿色能源牌”,云南提出加快建设干流水电基地,加强省内电网、西电东送通道、境外输电项目建设,拓展省内外和境外电力市场;下大气力解决“弃水”“弃电”问题,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措施,把云南绿色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