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观照下的跨文化探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多元文化教育体制下,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职业形象规划多停留在对于职场中公众面前树立的印象,即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包装的理解上。文章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当代大学生个人职业形象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设性地提出规划措施,以帮助大学生们在自我认知、内心素养方面,从内到外获得全面提升。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个人职业形象;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185-03
  Abstract: Under the moder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professional images planning mostly still remain in the public impression or the shaping of the personal br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professional image and propose constructive measures to help them build a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in their self-cognition and inner quality from their inside out.
  Keywords: cultural ecology; personal professional image; career planning
  引言
  伴隨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大学生们个人职业形象的个体发展,既是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的主观需要,也是形成和完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专业胜任能力的客观需要。因此,拥有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不仅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一、文化生态学内涵
  在全球化与跨文化多样性共存的社会形态背景下,催生了文化生态学这一新兴的学科。文化生态学强调将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互动、交流和分析,促使人们对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这一理论顺应了全球化教育引领和谐共存的思想。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在1955年率先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依次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随后在全球化与跨文化多样性共存的社会形态背景下,催生了文化生态学这一新兴的学科。文化生态学强调将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互动、交流和分析,促使人们对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它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要求人们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努力消除文化帝国主义,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一理论顺应了全球化教育引领和谐共存的思想。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文化与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人类环境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衍生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模式,反之文化的变迁也促进人类环境的改善。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态文明的意识,特别是在当前在多元文化共存的高校情境中,大学生们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身份认同赋予了他们对今后择业以不同的意义,他们现有的生活经历都以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自身个人职业形象的发展。大学生应塑造个人形象,提升礼仪修养,有利于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并促进他们积极向外拓展自我的交际面,不断赢得他人和社会赞誉,为自己在未来就业求职道路上增加重要的竞争砝码。
  二、当代大学生个人职业形象现状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文明礼仪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得体的公共仪表礼仪往往可以为大学生的发展及前景带来种种积极的因素。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尽管当前不少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等课程确实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的个人职业形象给予过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知礼不行礼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所谓“知礼”,就是指要领会礼的精神实质,懂得礼的来由与用途;所谓“守礼”,就是要恪守礼的要求;所谓“行礼”,就是指对礼教的传播与推广,以“礼”为规范,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他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更应该遵守礼知礼懂礼,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一些大型职场招聘,在学历、学位相同之时,往往会看这个人的个人素质如何,大学生们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当前社会上人们对于90后的形象早已颇有微词,他们的“形象”即使富有创意,也只会被认为是纯粹的标新立异而毫无内涵,最为显著的便是礼仪观念的淡漠,礼仪修养的削弱,缺乏礼仪教育的重视和常态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 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   (二)课堂教学理论化
  就目前不少高校开设就业指导等课程来看,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大多从公众演讲与口才训练、魅力形象课程、商务形象礼仪和涉外商务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并给出中肯的建议,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有些单调,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无法真切地落实在学生的互动实践环节上。长期过于理论化的课堂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欠佳。不少高校校内也出现过一些礼仪培训项目,但都以校内老师的理论课程为主,同学们在听过以后都有一种没有学到实用知识的感觉。课堂教学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规范和引导,只做到让大学生在理论上知礼,还不足以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行礼。
  (三)学生自身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和谐校园的最主要人群,对其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社团,社团作为拓展型课程的一种形式,充分扮演着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角色。对于学生来说,社团是一个熔炉,锻炼着自己多元素質与能力;社团是一个舞台,能够展现自我风采和魅力。就当前对于大学生个人职业形象的社团活动,多为大型宣讲活动、校园礼仪比赛评选等等,往往只停留在广而告之层面,一些活动创新不足,内容流于形式,甚至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这就使得大学生个人职业形象的推广在学生群体关注中仅仅“昙花一现”缺乏长期性和持久性。
  三、大学生个人职业形象有效规划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体现在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就是他们今后对待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个人职业形象包括具备的外在美(形体美、相貌美、修饰美等)以及内在美(精神美、心灵美、理想美、品德美、智慧美),即通过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反映个人的个性、形象及公众面貌所树立起来的印象,是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在职业思想、追求抱负、个人价值和人生观等方面,与社会进行沟通并为之接受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提升大学生对个人职业形象的认知
  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敢于追求时尚与前卫,对形象、外表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他们是时代的骄子,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发展是全社会的一面旗帜,他们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因此,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应具备的基本礼仪规范,进而能逐步塑造与个人风格相符的形象,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知、内心素养和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加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的实现自我。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的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二)建立师生同步的常态化课内课外教学体制
  课堂教学应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环节和丰富互动的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早规划的意识,探索并正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兴趣、价值观、能力、行为风格等职业心理要素,积极探索职业社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去向,并在实践中积极行动;培训或授课教师应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形象的培训,实施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培训,促进他们的观念转变和专业成长。教师应学会使用分组进行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学会创造“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会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课堂教学注重从认知、情感、行为的三维层面出发,在情景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了解自我、提升理念,讨论和解决跨个人职业形象塑造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课余可以结合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成立自主创意形象设计工作室,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形象,掀起校园内的时尚潮流,并逐步扩大规模,以期获得更大的影响,进而能有效益的产生,逐步打造为校园常驻团体,为广大学生谋取福利,将此创意工作室一直延续下去,交由学生会生活部、女生部或其他相关社团部门联合管理。
  (三)借助大学校园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力推进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活跃校园气氛。通过校园礼仪比赛评选活动开展,票选“校园礼仪之星”或“校园形象大使”,展开一系列比赛评选活动,也可以开展礼仪情景剧的设计及表演,让大学生与礼仪有一场优雅的邂逅,为大学生的成功就职铺开道路。其次,与学校其他学生社团组织如美容社、志愿者中心等联合展开社交礼仪、美容化妆培训并定期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美容知识小贴士等,或者邀请外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部分老师向全校师生针对不同年纪不同性别学生开设一般商务礼仪课程讲座,传授社交礼仪知识。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给当代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魅力的平台,又能改变以往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形象不好的观念,展现90后大学生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勇于接受挑战,敢于炫出自我、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青春活泼而又知书达礼的健康时代形象。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可操作的塑造职业形象的理念和方法,能有效补充大学生职业形象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教学空白。
  四、结束语
  形象,是时代的潮流,更是当今大学校园的潮流。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礼仪修养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可见,夯实的专业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形象的塑造。大学生的职业形象的设计和经营,不单单是个人自身外在形象的单一的、独立的过程,必须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经济环境,全方位不断地充实、调整和完善自我。大学生个人职业礼仪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还能完善他们的健康人格,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晓强.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1:186.
  [2]张晶.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184-185.
  [3]胡小刚.文化生态学观照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思考[J].商情,2013,15:304.
  [4]陈蕊,张晓君.职场新鲜人——当代大学生职业形象塑造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15):158,156.
  [5]曹君,刘巍.探讨现代大学生职业形象的设计[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05):100-102.
  [6]崔晓洁,曹璐,王薇,等.大学生职业形象塑造问题的应对措施研究[J].才智,2011(12):225.
  [7]罗恺 .注重大学生职业形象塑造,提升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03):83-84+5.
  [8]孔江联,郭华.现代大学生职业形象及其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7):46-47.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迅猛的发展,构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生态体系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探索适应国际化进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中外合作双方满意”的多维度满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国际化育人特色,探索研究新常态下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国际化培养人才创新模式,打造广州工商学院育国际人才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维度满意;应用型本
期刊
摘 要:针对西安财经学院“数学类”和“统计学类”专业数学分析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数学分析认识不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学习效果不佳。为提高数学分析的教学质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詞:数学分析;学习现状;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突破基于课堂的传统模式,主要强调通过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拓展,通过学生动用“眼、耳、口、脑、身”集“听、观、演、思、行、论”于一体来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案例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建构多维立体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着眼:即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案例库的打造。其中,课程资源的整合包括信息资源的整合、环境资源的整合、人——信息——
期刊
摘 要:在欧风美雨中飘摇的近代中国,几乎各个领域都经历着“新陈代谢”。就教育领域而言,自然无一例外。文章以私立中国公学为个案,通过对其办学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博弈情况的考察,以希加深对近代私立大学发展历程的理解。  关键词:理想;现实;中国公学;私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004-03  Abstract: Almost ever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存在固有模式,沧州四所地方院校变革效果差强人意,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都为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提供了必要性。并且,许多国家构建起以核心素养框架来培养人才,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也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完善课程设定标准;实行多元德育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期刊
摘 要:进行专题化研究型教学改革是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教师深入研究基础上实施的“专题化教学模式”改革,要聚焦重点,以专题方式整合教学内容;要着眼需求,以问题连锁深化专题讲授;要借助新媒体,以参与式教学法组织专题教学;要用富于弹性的评价机制保障专题教学改革。  关键词:《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
期刊
摘 要:基于SERVQUAL模型研究了大学生对学生餐厅的满意度,主要分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借助于问卷星将调查表在网络平台上发放,对回收数据统计了P值和E值;2.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ERVQUAL模型的算式得到了学生餐厅SQ(服务质量总得分)为72.02分。最后针对所得的结论提出若干学生餐厅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SERVQUAL模型;学生餐厅;满意度;感知值与期望值;SQ分值  中图
期刊
摘 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剖析《概论》课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师生互动教学的前提条件,提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等,并根据《概论》课教学的实践,探讨了专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课题研究式教学等,旨在提高教学供给侧质量的以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互动式教学;课题研究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
期刊
摘 要:文章将优势视角理念融入高校辅导员工作,基于对3所上海市属理工类高校的调查,分析当前辅导员的育人现状并进行学生需求评估,进而探索与当前大学生需求相匹配的有效育人路径。研究发现,辅导员尚未成为学生遇到问题时的首要求助对象,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高低不一,辅导员育人工作任重道远。优势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路径,可从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两方面着手。工作理念上把握“两要点”,即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关注优势
期刊
摘 要:高校的教育根本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对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对国家形势与政策的认可、对学校教师、环境、人才培养的看法及自身价值观、压力源、信仰、学业情况大学生学情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支撑,为大学生的培养方向、过程监控及量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