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对情感的需求和年轻人一样炙热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pvp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7日,山东济南中山公园,老年人参加“鹊桥会”活动一起做游戏,期望牵手有缘人

中老年相亲市场需求大,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人物周刊:北京电视台怎么想到做一档中老年人相亲节目(《选择》)?
  李雨莎这个节目是2009年1月1号开播的。《选择》原班人马是《谁在说》,就是一个老百姓谈话的民生节目,以调解为主。《谁在说》在做一些外出采访时,发现很多老头老太太在菖蒲河公园等地方相亲,我们把他们请到演播室,询问他们的需求。他们非常想找老伴,或者给儿女相亲,苦于没有更多的渠道。我们就商量做一个中老年相亲节目,就有了节目雏形。
  《选择》创办时,有一套不同于现在的节目结构和规则。当时的节目结构是一男对四女,先是男嘉宾介绍,女嘉宾再一个个上来自我介绍,男嘉宾也跟她们交流。四个女嘉宾介绍完后,有个互动环节。我做的第一期节目里,那位60岁出头的先生是“世纪佳缘”(一个婚恋网站)推荐过来的,他爷爷是军官,在长安街边上有一套三居室,孩子、爱人和其他亲戚都在国外。他不适应国外的生活,便和太太离婚,留在北京。采访的时候他戴一大墨镜,穿着黑风衣,喜欢每天在网上看大片。
  现场的四位女嘉宾中,年纪最小的48岁,他特别喜欢。我们给他设计了一个抛绣球的环节,让他在抛绣球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倒在舞台中央,女嘉宾和观众都不知道,只有主持人和少数专家知情。这时一个已经被他淘汰的女嘉宾从观察室冲上来给他做急救,还问谁有药,快打120。观众也都冲上来帮忙,那个48岁的女嘉宾在一边看,好像跟她没关系似的。模拟结束后,主持人、专家都说你自己要看清,这个年龄段你找老伴的话,一定要找个真心对待你的,但那位先生依然选了那位48岁的女嘉宾。
  人物周刊:节目往下做,遇到什么难题?
  李雨莎刚做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来相亲,尤其北京本地人非常少,因为大部分中老年人比较避讳公开讲自己的情感生活。我们当时还做了各类职业相关的特辑。
  大概在2009年3月以后才决定专门做相亲。因为第一期节目后,落选的三位女士都有其他男士打电话来找。他们冲着某个她来,我们就设置了多对多的形式。男女双方选择范围扩大了,成功率也相应提升。
  人物周刊:多对多匹配的依据是什么?
  李雨莎根据相亲者的要求。报名时候我们会问清楚。很多人要求很一致,比如年龄,男士大多会要求对方小10岁左右,七八岁也行。越是年龄大的男士越是想找小的。他们还会要求对方有退休金、医保,有些人要求是北京本地人。这些硬件都是出于照顾自己的需求。
  人物周刊:那时候会在全国进行相亲节目的调研吗?
  李雨莎:在我们的节目播出前,应该是上海一个本地频道的《相约星期六》节目最先有“相亲节目”的概念,它是个周播节目,以本地年轻人为主。大概20年前,北京有档《今晚我们相识》节目,主持人是英达。但那个节目播了一段时间之后,播不下去了,因为他们找不到好的嘉宾,主要是找不到男嘉宾。
  人物周刊:男性比较难找?比例是多少?
  李雨莎相亲市场里,一直都是男少女多,任何年龄段都是这样。我们办线下相亲节目的男女比例是1比11,这是50岁以上的人的比例。50岁以下的男女比例大概达到1比5。所以我们需要赠票找男同志来参加。
  虽然现在公开数据统计是单身男性比女性多,但很多单身男性在农村,城市的相亲市场中男女比例还是不同的。这是单纯从数量上来讲。从家庭、审美、经济条件、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比较,女性条件普遍比男性好。
  人物周刊:一开始你们怎么找这些有相亲需求的人?
  李雨莎一开始大家打热线都很试探性地问,报名什么要求,收不收钱。信任度建立起来后,人慢慢就多起来了。
  最初几个月,我们去公园的相亲角找那些“红娘”。他们建立了很多私人联络的渠道,手里有很多单身人士的信息。我采访过一个老头儿,号称“京城第一男红娘”。他退休之后专门做这个,不收费,手里积累了不少高端“客户”,比如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做企业高管的。他家里放着十来箱资料。那时没有公共相亲平台帮大家消化,都是靠人脉私下联谊。他自己打电话来问,可不可以依据他手里的资料办几个专场。那时候,我们就是靠找这样的红娘推荐人上节目,慢慢做起来。
  人物周刊:之后报名的人很多?
  李雨莎对。我们节目刚开播时,大家不太知道。那时我们全年龄段都做,一年后逐渐稳定下来。因为发现报名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24小时热线几乎都被中老年人霸占着,10个电话至少八九个老年人,一天至少70个中老年人的电话打进来,受众也是中老年人居多,我们就转变为以中老年为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年轻人相对不靠谱,有“秀”的意思,不是真心要找,经常放鸽子,约好的时间不来。约中老年人,你约10点,他9点就到了。
  人物周刊: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比例有多少?
  李雨莎一開始是外地人多,周边省份,河北、山东、东北三省,这两年天津的也多起来。北方人比较善于表达,普通话好,符合上节目条件的人很多。2015年开始,本地人越来越多了,占50%以上。有时候一场节目,六七个嘉宾全是北京人。从节目开始到现在,东北人一直很多,尤其女性多。   人物周刊:东北女性?
  李雨莎 嗯,至少能有三分之一。这三四年,周边省市地区的多了起来,天津、河北,包括廊坊和燕郊。然后北京郊区县的多了,怀柔、密云、昌平、顺义逐渐加入进来。
  人物周刊:东北的女性一直很多,有什么特别的缘由吗?
  李雨莎东北人中有50%以上是跟随子女来北京。我也是根据来参加节目的女性的描述了解到,东北男性,抽烟、喝酒和大男子主义的现象比较多,离婚女性不在少数。

女性在中老年相亲中处于劣势


  人物周刊:节目如何审核报名者的信息?
  李雨莎我们会约在我们办公室跟对方仔细聊个人状况,所有相关证件都要核实,身份证、离婚证、老伴死亡证明、户口本,基本身份的证明都要有。医生要带医师证,教师带教师资格证……然后双方要签一个协议,保证各方权益。
  我们帮他们预先设置了一道把关。这个节目播出不到两年时间,我们就由一周两天变成六天,后来就变成了每天都播,一期45分钟。而且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次重播,上午10点,重播精编版,把播过的节目重新整合再播,下午是回放前一天晚上的。
  人物周刊:你们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时候,是否有被骗的经历?
  李雨莎我经历过一次很离谱的。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北京人,出租车司机,5月来上的节目。他给我拿来的离婚证是3月的。有一个女嘉宾之前也上过节目,那一场坐在观众席,然后两人挺有眼缘,就私下相处了。之后没多久,女士给我打电话,说他没离婚。后来我才知道他3月离了之后,又复婚了。
  牽手的那位女士告诉我,在他们交往过程中,他有次说要去提出租车,提车得交大概一万元押金,他让女方跟他一块提车,以各种理由让女方帮忙垫了钱。女方很快接到他老婆电话,说男的没离婚,那一万块钱要了很久,现在也没全部要回来。偶尔有这种情况,无法完全规避。
  人物周刊:如果有人打热线,现在报名,排到上节目大概要多久?
  李雨莎女嘉宾的话,排几年的都有,男性很快就上了。首先女嘉宾特别多,重复年龄段的、条件差不多的也多,所以我们优先根据男嘉宾的条件和要求来匹配女嘉宾,很容易错过一批女嘉宾。新接的热线,我会挨个约访,没有合适的人,我才会去翻上个月的。很多女嘉宾就这么等着,过了两三年才能上电视。
《选择》节目剧照
2018年8月17日,黑龙江哈尔滨,老年人参加相亲会

  人物周刊:女性对男性有哪些要求呢?
  李雨莎工人退休或者在职,60岁左右,北京有住房,退休金三四千,这种是很符合大部分女嘉宾选择的标准。如果儿女支持,仪表再干净清爽一点就很好了。
  人物周刊:符合这种要求的(男性)这几年来都是少数?
  李雨莎对,首先来节目中相亲的男嘉宾少,然后掺杂不少拆迁的,很多男嘉宾个人素质和个人卫生差一些,女嘉宾可选择的范围很小。
  人物周刊:到了这个年纪,女性理想的婚姻状态是什么样的?
  李雨莎很多女嘉宾经历过离婚、丧偶,再奔着找老伴来我们这里,希望两个人生活背景差不多,有共同语言,愿意疼爱自己,找不到也就自己过了,比较想得开。有的男嘉宾条件不太好,但手里房子多,也会有女的找,但相对较少。据我观察,如果男嘉宾能满足女嘉宾情感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不错的,比较受欢迎。
  如果没有房,但个人素质特别好,也普遍比只有房的人更受欢迎。就是我刚播完那期节目,最近一期有一个男嘉宾,是北京人,但在北京没有房,一个人住天津。他没有孩子,想找一个有房的女嘉宾。我个人觉得他长相一般,表达能力也不太好,但超出我的预期,很多女嘉宾愿意找他,我接到的电话有十几个,包括比他年纪大的。有的就说,“他没房,我有房,让他住我这来。”
  人物周刊: 那男性的要求更侧重什么呢?
  李雨莎女性年龄小是最大优势。但不管男女,都倾向于找省心的,比方说女性如果没有孩子,不管多大年纪都特别受欢迎。
  人物周刊:怕争家产吗?
  李雨莎对。一是争家产,另一个他觉得你可能会(为孩子)分心。再就是,男嘉宾多数认为本地女性相对更值得信任,心里更踏实。
  人物周刊:除了考量这些,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李雨莎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案例。我们节目上曾有过一个72岁的北京本地的阿姨,她原来是一个杂技团演员,形象也不错。她当时在节目中说了一句话,说我不要对方一分钱,不愿意花对方一分钱。她下台以后热线多达上百个,都是条件很好的老先生找她。
  人物周刊:这是不是很能说明问题,许多人担忧财产分配的问题?
  李雨莎没错,尤其是不动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不管男女,都希望对方有房且是独立住房,这样另一半走了以后,至少还能住到老,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尤其是与子女的分歧。   人物周刊:一些采访对象说,希望男性能写清楚女方拥有居住权和租赁权,但房子产权是留给子女,她们可以接受。
  李雨莎这也是男女双方再结合前容易闹掰的原因,其实很多做子女的依然担心,再婚对象赖在这不走怎么办?何况老人找一个年轻的老婆,自己没活几年,对方一住二三十年,肯定不同意。老人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所以男方都希望女方有自己的房子,他走了,女方就回自己地方住,但女性几乎都不愿意。都是这么个顾虑,一方面出于自私,另外一方面确实更在意对子女有交代。提前做好财产分割再去找另一半,来自子女的阻力会小很多。
  人物周刊:节目一年能成多少对?
  李雨莎我们节目的传统是牵手成功以后回节目举办集体婚礼,很多人牵手成功后领证结婚了,但不想让亲戚朋友或以前单位的人知道,也就不通知节目组,所以我们没有做过统计。那些告诉节目组成功了再回来做节目的,一年10对是有的。
  人物周刊:从节目里牵手成功到最后结婚的,平均大概谈多久啊?
  李雨莎大概三个月,半年的是比较普遍的,不会再长了。再长的一般都得分分合合,中间比如说出点儿小差错之类的,两个人最终没有在一起。

相亲更像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方式


  人物周刊:这10年来,你感觉老年人对情感婚姻的需求有变化吗?
  李雨莎有变化,最开始很多老年人打热线都是哭着说的,他们觉得自己这个年龄,都不该有再找对象的想法,没想到还能有一个机会。节目刚开播那几年,台下这些叔叔阿姨总说,本来不会考虑再走这一步,更不会想去公共平台上找,私下都很难跟子女开这个口,更別说露脸。
  人物周刊:他们非常需要陪伴。
  李雨莎对,老伴儿是子女替代不了的,现在老人都更愿意自己住,两个人单独过,不和孩子住一起,也不愿帮他们带小孩。很多对老人在台上牵手成功,下台也很快牵着手约会了。我们举办集体婚礼时,大家起哄说,“唉呀,亲一个亲一个”,他们也大方配合,他们说在家每天都会拥抱。做回访去家里采访,有的老爷爷会很羞涩地说,在家叫老伴“宝贝儿”。你发现即使到了这个年纪,老人对情感的需求和年轻人一样炙热。
  人物周刊:很多人观念里老年人就是省吃俭用,过很简朴很养生的生活,没太多需求。现在是不是跟整体的消费水平有关,我们渐渐发现,现实中老人更想得开、放得开了。
  李雨莎就比如现在流行的候鸟式生活,在东北待一段时间、北京待一段时间、三亚待一段时间,异地养老。老年人的需求也是越来越个性化。慢慢我就注意到,他们的养老规划具体、明晰,他们对晚年生活有挺高的要求。
2018年8月17日,黑龙江哈尔滨举办老年人相亲会,一位女士在纸上记录信息

  人物周刊:他们不会因为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而妥协、迁就更多么?
  李雨莎他们会因此而鼓起勇气来相亲,提出自己的需求,勇于直面这件事,而不是降低自己的期望。
  有一个阿姨曾在台上说自己的经历。她一个人住。有天她去挂窗帘儿,挂窗帘的时候不够高,踩着凳子。凳子翻了。她摔倒后,离电话也很远,离门也很远,她不知道怎么求救,很绝望。她说她当时就趴在地上,从窗口一点点挪动,爬去客厅拿电话,这一分一秒的,她就一直想她绝不能一个人过日子,一定要找一个。
  还有位大姐,她睡觉前忽然想起来,怕家里菜和肉坏了。她把肉和菜煮下,开着火,自己坐在沙发上睡着了,睡到半夜被烟呛醒,锅都糊了很久。她吓出一身冷汗,如果被熏死了,或者是被火给烧了,一瞬间就没命的事儿。
  人物周刊:确实有这样的恐惧。
  李雨莎 很多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就会说,“哎呀楼里边又有一个人被救护车拉走了。”这种都会变成“赶紧找一个老伴”的信号。他们尤其担心在家里死了一段时间才被发现。
  人物周刊:我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现在这种现象是不是越来越多?
  李雨莎实际上不多。但是老年人有这种负面关注,到这个年龄自然关注这些,然后就来我们这儿了。有时候觉得我们这节目不是一个单纯的相亲节目,更像一种解决养老问题的方式。
  人物周刊: 现在中国的结构性养老问题挺严重,又好像没什么可行的措施可以解决,大都是互救自救。
  李雨莎互助的现象比较多,像家庭式养老、社区养老、抱团养老等等,会是未来的趋势吧,那种情感上的需求会大于对伴侣的真正需求。

老人相亲有年龄门槛


  人物周刊:有没有人不是冲着相亲的目的来联系你们的?
  李雨莎很多各式各样的,有夫妻两人一块儿看节目后联系我们的,也有为了给父母找对象的年轻观众。大家最好奇的是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怎么过的,跳什么舞、唱什么歌、去哪儿玩、有什么兴趣爱好等等。我接过一个电话,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说自己不是来找老伴的,就是关心节目里有一些家庭现在怎么样了?那个得了肺癌、房子分给子女的,找到老伴没?诸如此类。
  人物周刊:这种电话多吗?
  李雨莎多,至少占三分之一。我接到一个热线,有位男士的信号不好,他就一间一间屋子换,从客厅到书房到卧室,他只是想找我们聊天,怎么都不愿意挂。有的人诉说自己的生活,说着说着就哭了,哇哇哭很久。你只能先安慰他,给他做一个简单梳理,比如说他们孤独,也不爱出门,老伴走了,走不出来。我们都要尽量简单开导一下。   人物周刊:对于他们来说,多大年纪是一个坎儿?
  李雨莎来参加中老年相亲节目的男嘉宾,一般是6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多,70以上的男嘉宾几乎没有。超过65的女性也很少有相亲机会,她们不愿意来,总说“哎呀,我这么大年纪了”,确实来了竞争不过年轻的,不如不露面。
  人物周刊:70岁以上的男性很少?
  李雨莎没有70岁左右的女性上节目,只有60岁出头的女性,但女性也不想找70岁以上的,嫌年紀大。
  人物周刊:男性主动来电话想要上节目的最大年龄是多大?
  李雨莎年龄最大的有一个82岁的老爷爷,不过特别受欢迎。他人特别精神,身体素质好,头发没几根白的,性格又好,很幽默,还长得很像蒋大为。他上节目的时候看上了一个56岁的女嘉宾,跟他同台竞争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两人站在一起,看起来差不多。
  人物周刊:虽然说是爱情,但可能涉及的现实因素非常多。
  李雨莎对,这不是很单一的原因。不过男性在性的需求上,不管多大也都是存在的,不管多大年纪,哪怕是看也是一种需求,很多男性都喜欢漂亮、年轻的。
  人物周刊:听起来和年轻人相亲的状态也很相似?
  李雨莎不完全是。这个年纪要考虑的问题就不只是个人,还有个人财产、生活习惯,子女也会成为比较大的阻力。我们能见到的存在“生存者偏差”,已经到我们节目的,子女反对那一拨已经被滤掉了。

老来伴是一起面对死亡


  人物周刊:子女反对多是出于财产考虑?
  李雨莎这里的问题也很复杂。有些老人会带着子女反对的意见来到台上,寻求专家和观众的帮助。但这样的情况很多已经在热线环节被过滤了。子女首先就是情感上能不能接受,比如说妈妈刚刚去世几个月,爸爸就再找,孩子不理解。另一方面,子女担心老人上当受骗。
  现在不是有些保姆带孩子,虐待孩子吗,其实老人也有一样的风险。很多子女有心结就是因为这个。再一个就是没房子。北京的住房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你年纪大了失能了,给你接回来照顾没问题,给你又找一个,往哪放?而且能不能生活到一起去?看你条件够了,自己有独立住房,我也有独立住房,没问题,那就是遗产问题。遗产怎么安排?
  人物周刊:办节目这么长时间,你自己对老年人情感问题会有些感悟吗?
  李雨莎肯定会有。就像我之前说的,老年人相亲的需求其实就是对一种养老方式的需求。
  我自己爸妈也这个年纪,他们在一个屋檐下,也不会住在一个房间里。其实一个人到老之后是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的相处方式。在一个房间里他们睡不着觉,比如我爸打呼噜我妈就睡不着。我妈睡觉很轻,总爱翻身,也影响我爸。其实像上我们节目的那些人,有一些真的都是这样。就是在一起可能也不睡在一张床上。
  人物周刊:那如果谁半夜出了什么事儿,另一半能知晓么?
  李雨莎但她/他是你身边最近的一个人。我遇到过一对在集体婚礼结婚的,就是在之后几个月,老头突发心梗还是脑梗,她是怎么听见的呢?他俩虽然没在一个屋,但是她听见他上厕所,很久没回来,她就赶紧去,发现他身体冷得不行了,然后叫救护车。然后我们正好春节去回访,老头说幸亏找了这个老伴,要不然就没命了。
  我觉得他们的故事影响了我几方面:一是对死亡的感觉,一般年轻人不会去想这些东西,但我们见多了,会变得相对坦然和平静吧,反观自己的情感生活,发现自己的宽容度也大了。然后专家经常和老年人说,你凭什么找一老伴儿就要疼你、就要对你好,其实大家的感情都需要培养……想找就要早点找,花一段时间去培养感情,人家才会在你生病的时候在床头照顾你。其实很多人到这来,会受到很多心理教育,有更多技巧解决夫妻的情感关系问题。
  人物周刊:关于他们对情感的认识和行为,你会有一些改观吗?
  李雨莎我个人觉得,许多老年人对情感和性的需求,和年轻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找个人来陪,相对来说更难找合适的人选。但我们也接触到不少老人,很单纯地付出真心,也收获了相依相伴的爱情,挺难得的。我希望更多的老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抛弃成见,更快找到伴侣。
其他文献
1972年,沈从文刚从湖北干校回到北京  1934年1月18日,行走在湖南横石和九溪的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接连写了两封信。见到一个老纤夫和船主为一百钱争执,他在第一封信里为“活着的意义”有感而发:  多数人爱点钱,爱吃点好东西,皆可以从从容容活下去的。这种多数人真是为生而生的,但少数人呢,却看得远一点,为民族为人类而生。  要像那少数人一样,把自己的意义投射到个人生活之外的社会上去。这是上午的沈从文
2019年2月24日,洛杉矶,布莱恩·梅(左)与亚当·兰伯特(右)在奥斯卡颁奖礼上演唱  北京时间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落下帷幕,《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四项大奖。此前,在第76届金球奖上,《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得剧情类最佳电影奖,男主角拉米·马雷克获得剧情类电影最佳男主角。  影片讲述了皇后乐队灵魂人物弗莱迪·莫克瑞(Fr
图/本刊记者 梁辰  “少年气,我理解是会犯错,会有青涩的一面,如果一个人做事滴水不漏,过于圆滑,刻意,在我看来就是油腻”  北京东郊的实景拍摄基地,演员张新成正靠在一架钢琴上,跟随摄影师的口令摆出不同的动作,一身黑色西装,气质沉稳。拍完一组后,他跨步走到电脑后面,一张张检查着刚刚拍好的照片,比平面拍摄的工作人员还要谨慎。整个过程他不怎么说话,除了拍摄的时候,也很少笑,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  这
台湾系电信诈骗虽然只占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数量的10%左右,但涉案金额却达到100亿。占总经济损失的55%以上  一个月前.我在广州番禺监狱见到林景雄。二十平大小的问讯室,南北开了两扇大窗,屋内摆有一张方桌和四张折椅。时值同南天,桌面上渗出一层细细水珠。对而的林景雄一头齐整短寸,眼眸黑亮有神,深蓝色狱服下身板坐得挺拔。交谈两句后.他听出我的外地口音,随即问我是否适应这潮湿天气。  这是他服刑的第三年,
【美】《纽约客》1月14日  几年前,美国国家医学院组织16位顶级医学专家开了一个分析大麻花科学原理的研讨会。2017年1月,这次会议的报告得以发布,这份长达468页的报告没有什么爆炸性的结论,只是平实地陈述了专家们对大麻无害论的困惑。比如,人们普遍认为,点燃大麻会消除其中令人感到眩晕恶心的成分,但这份报告指出随机试验无法证实这一点;报告同意大麻能镇痛这种流行观点,但承认对其发生的机理、需要的剂量
在杂志写了好些历史稿了,主要人物依然在世的,翻译家、萧乾遗孀文洁若是头一个。  “早就听说她家乱,但还是出乎我的意料,加之一屋子人,简直没地儿下脚了!”半年前第一次去采访,摄影师晓明结束工作后给我发了条消息。  书籍、资料、窗台上废旧却没被抛弃的雪花膏、灰尘满布的瓶瓶罐罐,被当成抽屉柜来装资料的旧冰箱,目之所及,仿佛一片片随手搁置、等待主人认领的杂物丛林。  床呢?小厅里堆满衣服的沙发,就是了。 
图/本刊记者 梁辰图/本刊记者 梁辰  “2019年,我给自己打10分!”听到一向低调的徐灿第二次卫冕后居然给自己打了满分,拳威四海CEO卢小龙笑着说减去一分吧,“留一分给未来的进步空间。”  “打10分其实并不是自我满足,而是打给我的态度。这一年的三场世界战我都是全力以赴的,我拿出了我的所有、全部!” 接受本刊专访时,徐灿将“满分”限定在自己的职业态度上,“技战术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  202
制图/Ron  食物成瘾,借用“成瘾”这一机制,来解释长期对食物超乎寻常的痴迷,和进食行为的不能自控,通常表现为暴食、长时间进食等等,在临床上被归为进食障碍。据相关研究统计,近年来,食物成瘾者人数持续增加,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就医或去心理机构治疗,没有办法得知具体人数。很多食物成瘾者选择独自承受,或自行寻求克服的办法,他们能获取信息的渠道少,拥有的社会支撑很弱,甚至难以得到身边人的理解,如受访者小拉所
1992年,奈保尔在巴黎  每个小说家几乎都有自己对于小说的定义,有的苛刻。有的宽泛,有的尚未完成定义,有的根本缺乏自觉。充其量只是一个模仿者。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认为:小说是“散文的伟大形式。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性的自我(人物)透彻地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小说家则“是一个发现者,他在摸索中试图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V·S·奈保尔的说法则简单粗暴,却又暧昧不明:“小说是编造的东
图/本刊记者 梁辰  在清华园,我见到了施振荣。  已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施振荣依然健爽。他的声音缓慢而洪亮,他的思维极其活跃,尤其是谈到他对经营企业的心得和经验。  从1976年创业至今,施振荣执掌的宏碁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T制造企业之一,旗下有宏碁电脑(Acer)、明基电通(Benq)和纬创资通(Wistron)等巨无霸公司。  施振荣在“人性本善”基礎上打造的“宏碁模式”成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