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故事1
随着“全民采摘”的盛行,女儿也加入了“开心农场主”的行列。眼见着“堵”不是办法,我决定以“农场”为教材,培养女儿的另类兴趣。
一个双休日,我驱车带着女儿来到乡下的农田,指着庄稼让女儿辨认。“这是白萝卜,这是红萝卜,那是玉米!”随着一阵阵惊喜地欢呼,网上菜园在现实中一一对号入座了。然后,我们又来到城郊的花园,玫瑰、太阳花、百合花、康乃馨……有了农场经验的女儿,更是如数家珍,俨然一位熟练的园丁。
接下来,我开始和女儿一起玩“网上菜园”,除了每日“采摘”之外,还相互整地、种草、除草、施肥、收割。我告诉女儿:菜园和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是相似的,那些不计报酬主动为别人除草、捉虫的人,是高尚的、值得赞许的;而那些偷菜、一心奔着积分而除草的人,是虚伪的、不值得提倡的。女儿表示:一定要靠自己的诚信和努力升级。
前不久,女儿将每天的“农场日记”整理加工,总结出好几篇有意思的“菜园小记”,被班主任一眼相中,推荐给两家省级报刊发表。拿到稿费的那天,女儿给我买了两只玉米棒子,说是给老爸的“犒劳”。
精彩点评
周运清教授:有人问我:孩子进入开心农场、QQ农场,参与社交网站的“采摘”游戏好吗?我说,社交网站的“采摘”游戏是一种创造,用得好会使孩子开心快乐。现在的孩子,在娘肚子里就开始优养育胎,出世就进入“天才教育”过程,从上幼儿园就在没完没了的作业中煎熬,难得高兴啊,到网上种菜有什么不好!但是,孩子处于基本社会化过程中,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果自由放任,再好的平台也可能出问题,何况成年社会在“采摘”游戏中还有“摘别人的菜”等那么多不良示范呢!所以,我十分欣赏故事1中爸爸的创造性教育,并从这个案例中读出三点重要启示:1、家长不要视“网上种菜”为洪水猛兽,要重视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尊重和信任孩子的上网选择;2、家长要俯下身来参与孩子的网上种菜活动,在参与中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共同活动中求得共识,实现亲子心灵沟通;3、孩子网上种菜需要疏导,但疏导不是简单说教,家长教育和引导孩子要付出辛勤劳动,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用智慧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智慧故事2
自从“开心农场”游戏流行,我和儿子也玩上了瘾。
每天放学回家,儿子就兴致勃勃地讲同学问“采摘”的趣事。下了课,大家聚在走廊里,就开始比谁“摘”得多,“摘”得好,还互相打探消息,看谁的菜丰收了,然后商量着如何去“摘”。
“那你们上课时没交流采摘体会吧?”看着儿子一脸的兴奋,我猜出这小子一定没好好听课,上课尽传字条,和同学说采摘的事了。
“老妈,我做了恶人,让你享受劳动果实,我冤枉死了。”面对我的质问,儿子颇为委屈。
平时晚上,我在电脑前写文章,顺带着玩玩采摘游戏,儿子便时不时跑到我的房间,借着要下载资料为名。帮我玩一会儿,还美其名曰,帮老妈采摘是在做好事。
想想有很多次,周末的晚上,我们母子俩深更半夜轮流起来“采摘”,第二天则睡懒觉。无形之中,助长了儿子迷恋网络游戏之瘾,这样下去可不妙啊。
上周,我出差,婆婆来我家帮着照顾儿子。儿子不但自己定时起床摘菜,居然还让他奶奶半夜起来帮他“摘”别人的菜。老太太一夜没睡好,采摘采得血压都上升了。
看来,得马上采取有
效措施了。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我画了两张菜园图,上面只有田埂,没有蔬菜。又去买来各种蔬菜贴画,一种蔬菜,代表生活的一个方面,比如:白菜代表劳动,西红柿代表每天的学习情况等。谁表现好,就给谁的园子里添一颗蔬菜,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儿子一看就乐了,觉得这是个有趣的创意。
“妈妈也要做个好孩子,和你比一比,看谁的菜园经营得好!”我和儿子当即拉钩。
三个月后,我和儿子的菜园里,种上了各种花花绿绿的蔬菜。我的文章越写越多,懒散的习惯没有了,还坚持了健身,儿子的学习也进步了,还改掉了一些坏毛病。我们母子俩共同进步,生活又变得充实、健康而有意义!
精彩点评
周运清教授:案例揭示,家长和孩子都喜欢玩“开心农场”游戏,如果家长不能克制,家长和孩子都可能上瘾。所以,孩子玩“开心农场”游戏,关键看家长如何主导。第一,孩子玩种菜游戏需要帮助和导向,如果帮助和导向不恰当,就会在无形之中,助长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成瘾。如同案例中。妈妈刚开始不但没有引导,甚至和儿子一起深更半夜轮流起来“采摘”,导致儿子“采摘成瘾”。第二,孩子上网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而且有些家长还是网络盲。我曾经调查,80%以上的孩子都希望和家长一起上网冲浪,但能够满足孩子这一要求的家长不足40%,还有20%以上的家长不准孩子上网。孩子上网和参与网上种菜游戏是无法避免的,何况网络正在改造生活!面临网络世界和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创新,家长的最佳选择就是尊重和参与。但如何参与,家长要付出劳动,努力学习。第三,在案例1中,爸爸带着孩子到乡下的农田,让孩子把虚拟空间的种菜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案例2中,妈妈和孩子竞赛,看谁在生活中表现得好,就在自制菜园里“贴上”蔬菜。无论哪种方式,效果都是理想的。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上网活动的选择性空间很大,正因为如此,家长要用丰富多彩的健康方式引导孩子上网冲浪。
启示:虚拟VS现实
周运清教授: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看似很远,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从本质上讲,网上虚拟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孩子上网玩游戏而言,网上操作的内容是虚拟生活,但孩子上网却是现代孩子成长不可回避的现实生活,因而,一方面,家长要学会亲子沟通,用心灵创造温馨环境。让孩子的生活有归属感,有现实心灵归属感的孩子才不会陷入虚拟空间不能自拔,才不会因为迷恋网络虚拟生活而不归家;另一方面,家长要用智慧充分引导孩子,结合现实生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像故事中的爸爸妈妈们那样,把孩子在网上的虚拟活动转化为现实生活的创新实验,让这种实验成为现实生活的一种快乐和享受,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民采摘”的盛行,女儿也加入了“开心农场主”的行列。眼见着“堵”不是办法,我决定以“农场”为教材,培养女儿的另类兴趣。
一个双休日,我驱车带着女儿来到乡下的农田,指着庄稼让女儿辨认。“这是白萝卜,这是红萝卜,那是玉米!”随着一阵阵惊喜地欢呼,网上菜园在现实中一一对号入座了。然后,我们又来到城郊的花园,玫瑰、太阳花、百合花、康乃馨……有了农场经验的女儿,更是如数家珍,俨然一位熟练的园丁。
接下来,我开始和女儿一起玩“网上菜园”,除了每日“采摘”之外,还相互整地、种草、除草、施肥、收割。我告诉女儿:菜园和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是相似的,那些不计报酬主动为别人除草、捉虫的人,是高尚的、值得赞许的;而那些偷菜、一心奔着积分而除草的人,是虚伪的、不值得提倡的。女儿表示:一定要靠自己的诚信和努力升级。
前不久,女儿将每天的“农场日记”整理加工,总结出好几篇有意思的“菜园小记”,被班主任一眼相中,推荐给两家省级报刊发表。拿到稿费的那天,女儿给我买了两只玉米棒子,说是给老爸的“犒劳”。
精彩点评
周运清教授:有人问我:孩子进入开心农场、QQ农场,参与社交网站的“采摘”游戏好吗?我说,社交网站的“采摘”游戏是一种创造,用得好会使孩子开心快乐。现在的孩子,在娘肚子里就开始优养育胎,出世就进入“天才教育”过程,从上幼儿园就在没完没了的作业中煎熬,难得高兴啊,到网上种菜有什么不好!但是,孩子处于基本社会化过程中,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果自由放任,再好的平台也可能出问题,何况成年社会在“采摘”游戏中还有“摘别人的菜”等那么多不良示范呢!所以,我十分欣赏故事1中爸爸的创造性教育,并从这个案例中读出三点重要启示:1、家长不要视“网上种菜”为洪水猛兽,要重视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尊重和信任孩子的上网选择;2、家长要俯下身来参与孩子的网上种菜活动,在参与中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共同活动中求得共识,实现亲子心灵沟通;3、孩子网上种菜需要疏导,但疏导不是简单说教,家长教育和引导孩子要付出辛勤劳动,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用智慧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智慧故事2
自从“开心农场”游戏流行,我和儿子也玩上了瘾。
每天放学回家,儿子就兴致勃勃地讲同学问“采摘”的趣事。下了课,大家聚在走廊里,就开始比谁“摘”得多,“摘”得好,还互相打探消息,看谁的菜丰收了,然后商量着如何去“摘”。
“那你们上课时没交流采摘体会吧?”看着儿子一脸的兴奋,我猜出这小子一定没好好听课,上课尽传字条,和同学说采摘的事了。
“老妈,我做了恶人,让你享受劳动果实,我冤枉死了。”面对我的质问,儿子颇为委屈。
平时晚上,我在电脑前写文章,顺带着玩玩采摘游戏,儿子便时不时跑到我的房间,借着要下载资料为名。帮我玩一会儿,还美其名曰,帮老妈采摘是在做好事。
想想有很多次,周末的晚上,我们母子俩深更半夜轮流起来“采摘”,第二天则睡懒觉。无形之中,助长了儿子迷恋网络游戏之瘾,这样下去可不妙啊。
上周,我出差,婆婆来我家帮着照顾儿子。儿子不但自己定时起床摘菜,居然还让他奶奶半夜起来帮他“摘”别人的菜。老太太一夜没睡好,采摘采得血压都上升了。
看来,得马上采取有
效措施了。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我画了两张菜园图,上面只有田埂,没有蔬菜。又去买来各种蔬菜贴画,一种蔬菜,代表生活的一个方面,比如:白菜代表劳动,西红柿代表每天的学习情况等。谁表现好,就给谁的园子里添一颗蔬菜,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儿子一看就乐了,觉得这是个有趣的创意。
“妈妈也要做个好孩子,和你比一比,看谁的菜园经营得好!”我和儿子当即拉钩。
三个月后,我和儿子的菜园里,种上了各种花花绿绿的蔬菜。我的文章越写越多,懒散的习惯没有了,还坚持了健身,儿子的学习也进步了,还改掉了一些坏毛病。我们母子俩共同进步,生活又变得充实、健康而有意义!
精彩点评
周运清教授:案例揭示,家长和孩子都喜欢玩“开心农场”游戏,如果家长不能克制,家长和孩子都可能上瘾。所以,孩子玩“开心农场”游戏,关键看家长如何主导。第一,孩子玩种菜游戏需要帮助和导向,如果帮助和导向不恰当,就会在无形之中,助长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成瘾。如同案例中。妈妈刚开始不但没有引导,甚至和儿子一起深更半夜轮流起来“采摘”,导致儿子“采摘成瘾”。第二,孩子上网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而且有些家长还是网络盲。我曾经调查,80%以上的孩子都希望和家长一起上网冲浪,但能够满足孩子这一要求的家长不足40%,还有20%以上的家长不准孩子上网。孩子上网和参与网上种菜游戏是无法避免的,何况网络正在改造生活!面临网络世界和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创新,家长的最佳选择就是尊重和参与。但如何参与,家长要付出劳动,努力学习。第三,在案例1中,爸爸带着孩子到乡下的农田,让孩子把虚拟空间的种菜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案例2中,妈妈和孩子竞赛,看谁在生活中表现得好,就在自制菜园里“贴上”蔬菜。无论哪种方式,效果都是理想的。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上网活动的选择性空间很大,正因为如此,家长要用丰富多彩的健康方式引导孩子上网冲浪。
启示:虚拟VS现实
周运清教授: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看似很远,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从本质上讲,网上虚拟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孩子上网玩游戏而言,网上操作的内容是虚拟生活,但孩子上网却是现代孩子成长不可回避的现实生活,因而,一方面,家长要学会亲子沟通,用心灵创造温馨环境。让孩子的生活有归属感,有现实心灵归属感的孩子才不会陷入虚拟空间不能自拔,才不会因为迷恋网络虚拟生活而不归家;另一方面,家长要用智慧充分引导孩子,结合现实生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像故事中的爸爸妈妈们那样,把孩子在网上的虚拟活动转化为现实生活的创新实验,让这种实验成为现实生活的一种快乐和享受,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