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人转演员小沈阳“中性化”的表演风格一直受到颇多争议。本文以小沈阳的成功为切入点,对于中性文化历史渊源,发展等进行阐述。在审美多样化的今天,应宽容理解、合理发扬中性文化。
【关键词】小沈阳 中性文化 渊源
春晚上的精彩演出,使得小沈阳成为继赵本山之后的新任春晚“人气王”。小沈阳今年共参加了央视、北京、辽宁、吉林、天津五个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是当之无愧的春晚专业户,身价也一路暴涨。
在二人转舞台上多年的摸爬滚打,使得小沈阳在唱功、舞台掌控、取悦观众等方面得心应手,这也是每个成功艺人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春晚让小沈阳名声大噪也应该归功于他身上的那些“中性美”风格,如声音、举止和服饰的女性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性别角色反串,再加上小沈阳出身于东北二人转,又继承师傅赵本山东北小品演艺风格,一种全新的“中性化”风格,自然让观众大开眼界。
一、何谓“中性文化”?
“中性”指“无显著性别特征的、男女皆适用的服饰、发式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笔者认为,所谓“中性文
化”即指,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超越性别界限、无显著性别特征的值得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现象。
二、“中性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渊源
性别错位现象古已有之。易中天曾说过,“《白蛇传》中的许仙、《西厢记》中的张生、《梁祝》中的梁山伯等都有很浓的女性化色彩。”在《红楼梦》中,就有一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的贾宝玉。魏晋时期,男人女性化更是到了极致。这个时期的美貌男子有三大爱好:剃须(这在中國历史上很少见到),敷粉、薰香。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阳刚”女人。花木兰替父从军,武则天雄霸天下,穆桂英奋勇杀敌。她们阳刚威武,性情豪放,迎难而上,完成了很多男人望尘莫及的宏伟事业。
在中国,无性的佛教艺术形象值得关注。“中国式佛教人物造型的躯体健而不‘肉’,面容和蔼而不娇媚,胸乳略丰而平,手型饱满而无挑逗之感。这些特点男女适用,在艺术家的手中,神是没有性别的,他们被引向一种近于幻境形象的表现。……我国历代的菩萨造型,其基本特征是身材修长丰满,薄衣透体或袒肩露臂,身披天衣璎珞饰细珠环,面容安祥,表情含蓄,头戴宝冠,圆光笼罩。具有中性化造型特征的菩萨大多表现为带髭的女子容
貌的男子相,和略有方刚之气的女子相。”
三、国外古代的中性艺术
1、西方的中性美艺术
“古希腊雕塑作品上的极致之美是揉和了阳性美和阴性美的一种‘中性美’。古希腊人认为‘美即和谐’。”“女神阿芙洛狄忒的脸庞有着男性俊朗的一面,棱角分明,鼻梁高耸,她的乳房也没有被塑造的非常圆润和丰满”。而宙斯的儿子阿瑞斯“阴柔的侧面和微翘的臀部无疑是女性的特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将中性美发挥到极致,画中人既有女性的柔美,又不乏男人的俊朗。有人说画中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意中人,也有人说她就是达芬奇的自我写照,总之众说纷纭,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2、日本歌舞伎与“中性之美”观念
日本歌舞伎独有的“女形”变身艺术把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演员从行为和心理上完全地改造成“女形”。中国的京剧或西方的歌剧后来发展成为男女均可出演,但日本歌舞伎发展至今,舞台上的女性形象仍由男性出演。
四、中性文化方兴未艾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认为:“喜欢男性带有中性美,这是中国女性从古至今的审美倾向。喜欢阴柔男性,这个是中国或者东方特有的审美观,即使现在已经到了后现代社会,但这种审美观还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已经融入中国女性的骨血。……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基本上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过对于中性美的偏爱。”
到了今天,大致格局仍然没有变,娱乐界最为典型。身形瘦小的木村拓哉就曾经12次荣登由日本重量级女性杂志《anoan》举办的“年度最受欢迎男人”排行榜榜首。出演《王的男人》的李俊基,成为了当下韩国身价最高、人气最旺的男演员,他使得近年来在韩国影视圈内刮起的“美男旋风”愈演愈烈,演艺界新生代男演员中,普遍呈现“中性美”的一面。俄罗斯歌手维塔斯的五官端正,线条柔和,两腮微陷,一切恰到好处。他的音域横跨5个八度,高音时清丽婉转,比男人的声音更具穿透力,比女人的声音更有直射人心的力量。在中国,2005年湖南卫视第二届“超级女声”,造就了红遍大江南北的李宇春。尽管人们对其有争议,但不可否认,“中性化”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
在时尚界也是如此,中性服装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在这个性别混淆的年代,中性的韩流服装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著名的时装品牌阿玛尼“更是发扬其模糊界限的专长,在时尚界掀起了一场完美的中性革命。性别差异已经在阿玛尼的身上体现无多。”
在语言方面,“女权运动带动了政治、教育和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会语言。英语的中性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五、该如何看待中性文化
1、中性美的市场何在?
历代的主流社会以男子阳刚、女子阴柔为天经地义的定位准则。在这种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真男人、好女人下着最传统的定义。因此见到没有明显性别特征的人,会觉得不适应。
吉林省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宋菲认为:“‘中性’的盛行,代表着人们审美趋向的变化,它打破了传统男女审美的束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并亟需一种新的元素填补其中,给审美赋予一种新的标准,从而使传统的审美向多元化发展,这恰恰为原本不具备“姿色”却想展示自我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得他们可以标新立异地利用中性风格塑造自己,以求获得众人的认同。”
“让中国京剧艺术大放异彩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晓芸、荀慧生)就是清一色由男人来演绎的,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迷倒众生,不仅流传到西方成了发扬中华文化的‘国粹’,某种意义也成为了一种‘中性美’的化身。”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在男性的外壳上吸纳了女性般的柔媚和清秀。同样,2006年在央视的《星光大道》中成名的李玉刚,在舞台上的举首投足,无不尽显妩媚妖娆。
如今,小沈阳依然在舞台上以他的中性化表演风格赢得满堂彩。他在台上的柔声细语,活泼的小女人似的表演风格,说到底是一种表演手段。在生活中被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娘娘腔”,经过小沈阳幽默地点缀,成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
2、理解和宽容中性文化
对于中性化现象,我们应当予以理解和宽容。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马大勇这样评价:“中性文化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未必是坏事。他说:‘性别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性别文化支系的中性文化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专家李银河说:“我认为人性本来就应该像色谱,要学会接受中间色,接受多元化。”
3、接受娱乐圈中的中性文化
接受娱乐圈中的中性文化,并不是指应该容忍电视里充满脂粉气的男人和操着大嗓门的女人,我们不鼓励这样混淆性别的表演。表演应该是本真自然的。艺术创作,必须照顾到各个阶层和各种文化程度的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小沈阳,他将东北二人转中的独特幽默带到了央视的大舞台上,娱乐了更多的普通老百姓。
古今中外,中性文化早已有之,并且很多都成为传世瑰宝,让中性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到二十一世纪。
今天,小沈阳的成功,再一次把“中性文化”推到了大众眼前。他的中性化表演给小品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笑料,对于中性化现象给予适当的理解和宽容,这符合现代审美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莹,《观望维塔斯》,《少年文艺》,2007年 10期
2.李雪萌,《小沈阳,你究竟能走多远》,《济南日报》,2009年02月17日
3.李颖,《日本歌舞伎艺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北京第1版
4.焦国标,《中性化现象》,《今日中国》(中文版),1995年 02期
5.华桦,《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 12期
6.周慧敏、王昊飞,《“中性化”风潮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异变》,《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6年17期
7.姚丽君,《中性化潮流的传播学解读》,《青年记者》,2008年18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小沈阳 中性文化 渊源
春晚上的精彩演出,使得小沈阳成为继赵本山之后的新任春晚“人气王”。小沈阳今年共参加了央视、北京、辽宁、吉林、天津五个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是当之无愧的春晚专业户,身价也一路暴涨。
在二人转舞台上多年的摸爬滚打,使得小沈阳在唱功、舞台掌控、取悦观众等方面得心应手,这也是每个成功艺人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春晚让小沈阳名声大噪也应该归功于他身上的那些“中性美”风格,如声音、举止和服饰的女性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性别角色反串,再加上小沈阳出身于东北二人转,又继承师傅赵本山东北小品演艺风格,一种全新的“中性化”风格,自然让观众大开眼界。
一、何谓“中性文化”?
“中性”指“无显著性别特征的、男女皆适用的服饰、发式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笔者认为,所谓“中性文
化”即指,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超越性别界限、无显著性别特征的值得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现象。
二、“中性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渊源
性别错位现象古已有之。易中天曾说过,“《白蛇传》中的许仙、《西厢记》中的张生、《梁祝》中的梁山伯等都有很浓的女性化色彩。”在《红楼梦》中,就有一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的贾宝玉。魏晋时期,男人女性化更是到了极致。这个时期的美貌男子有三大爱好:剃须(这在中國历史上很少见到),敷粉、薰香。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阳刚”女人。花木兰替父从军,武则天雄霸天下,穆桂英奋勇杀敌。她们阳刚威武,性情豪放,迎难而上,完成了很多男人望尘莫及的宏伟事业。
在中国,无性的佛教艺术形象值得关注。“中国式佛教人物造型的躯体健而不‘肉’,面容和蔼而不娇媚,胸乳略丰而平,手型饱满而无挑逗之感。这些特点男女适用,在艺术家的手中,神是没有性别的,他们被引向一种近于幻境形象的表现。……我国历代的菩萨造型,其基本特征是身材修长丰满,薄衣透体或袒肩露臂,身披天衣璎珞饰细珠环,面容安祥,表情含蓄,头戴宝冠,圆光笼罩。具有中性化造型特征的菩萨大多表现为带髭的女子容
貌的男子相,和略有方刚之气的女子相。”
三、国外古代的中性艺术
1、西方的中性美艺术
“古希腊雕塑作品上的极致之美是揉和了阳性美和阴性美的一种‘中性美’。古希腊人认为‘美即和谐’。”“女神阿芙洛狄忒的脸庞有着男性俊朗的一面,棱角分明,鼻梁高耸,她的乳房也没有被塑造的非常圆润和丰满”。而宙斯的儿子阿瑞斯“阴柔的侧面和微翘的臀部无疑是女性的特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将中性美发挥到极致,画中人既有女性的柔美,又不乏男人的俊朗。有人说画中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意中人,也有人说她就是达芬奇的自我写照,总之众说纷纭,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2、日本歌舞伎与“中性之美”观念
日本歌舞伎独有的“女形”变身艺术把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演员从行为和心理上完全地改造成“女形”。中国的京剧或西方的歌剧后来发展成为男女均可出演,但日本歌舞伎发展至今,舞台上的女性形象仍由男性出演。
四、中性文化方兴未艾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认为:“喜欢男性带有中性美,这是中国女性从古至今的审美倾向。喜欢阴柔男性,这个是中国或者东方特有的审美观,即使现在已经到了后现代社会,但这种审美观还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已经融入中国女性的骨血。……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基本上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过对于中性美的偏爱。”
到了今天,大致格局仍然没有变,娱乐界最为典型。身形瘦小的木村拓哉就曾经12次荣登由日本重量级女性杂志《anoan》举办的“年度最受欢迎男人”排行榜榜首。出演《王的男人》的李俊基,成为了当下韩国身价最高、人气最旺的男演员,他使得近年来在韩国影视圈内刮起的“美男旋风”愈演愈烈,演艺界新生代男演员中,普遍呈现“中性美”的一面。俄罗斯歌手维塔斯的五官端正,线条柔和,两腮微陷,一切恰到好处。他的音域横跨5个八度,高音时清丽婉转,比男人的声音更具穿透力,比女人的声音更有直射人心的力量。在中国,2005年湖南卫视第二届“超级女声”,造就了红遍大江南北的李宇春。尽管人们对其有争议,但不可否认,“中性化”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
在时尚界也是如此,中性服装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在这个性别混淆的年代,中性的韩流服装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著名的时装品牌阿玛尼“更是发扬其模糊界限的专长,在时尚界掀起了一场完美的中性革命。性别差异已经在阿玛尼的身上体现无多。”
在语言方面,“女权运动带动了政治、教育和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会语言。英语的中性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五、该如何看待中性文化
1、中性美的市场何在?
历代的主流社会以男子阳刚、女子阴柔为天经地义的定位准则。在这种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真男人、好女人下着最传统的定义。因此见到没有明显性别特征的人,会觉得不适应。
吉林省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宋菲认为:“‘中性’的盛行,代表着人们审美趋向的变化,它打破了传统男女审美的束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并亟需一种新的元素填补其中,给审美赋予一种新的标准,从而使传统的审美向多元化发展,这恰恰为原本不具备“姿色”却想展示自我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得他们可以标新立异地利用中性风格塑造自己,以求获得众人的认同。”
“让中国京剧艺术大放异彩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晓芸、荀慧生)就是清一色由男人来演绎的,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迷倒众生,不仅流传到西方成了发扬中华文化的‘国粹’,某种意义也成为了一种‘中性美’的化身。”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在男性的外壳上吸纳了女性般的柔媚和清秀。同样,2006年在央视的《星光大道》中成名的李玉刚,在舞台上的举首投足,无不尽显妩媚妖娆。
如今,小沈阳依然在舞台上以他的中性化表演风格赢得满堂彩。他在台上的柔声细语,活泼的小女人似的表演风格,说到底是一种表演手段。在生活中被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娘娘腔”,经过小沈阳幽默地点缀,成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
2、理解和宽容中性文化
对于中性化现象,我们应当予以理解和宽容。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马大勇这样评价:“中性文化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未必是坏事。他说:‘性别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性别文化支系的中性文化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专家李银河说:“我认为人性本来就应该像色谱,要学会接受中间色,接受多元化。”
3、接受娱乐圈中的中性文化
接受娱乐圈中的中性文化,并不是指应该容忍电视里充满脂粉气的男人和操着大嗓门的女人,我们不鼓励这样混淆性别的表演。表演应该是本真自然的。艺术创作,必须照顾到各个阶层和各种文化程度的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小沈阳,他将东北二人转中的独特幽默带到了央视的大舞台上,娱乐了更多的普通老百姓。
古今中外,中性文化早已有之,并且很多都成为传世瑰宝,让中性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到二十一世纪。
今天,小沈阳的成功,再一次把“中性文化”推到了大众眼前。他的中性化表演给小品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笑料,对于中性化现象给予适当的理解和宽容,这符合现代审美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莹,《观望维塔斯》,《少年文艺》,2007年 10期
2.李雪萌,《小沈阳,你究竟能走多远》,《济南日报》,2009年02月17日
3.李颖,《日本歌舞伎艺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北京第1版
4.焦国标,《中性化现象》,《今日中国》(中文版),1995年 02期
5.华桦,《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 12期
6.周慧敏、王昊飞,《“中性化”风潮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异变》,《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6年17期
7.姚丽君,《中性化潮流的传播学解读》,《青年记者》,2008年18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