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在有声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 诵读 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在有声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基础。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奇特严谨的结构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到作品的真谛。
1、营造氛围,让学生渐入意境。
在阅读中,教师要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而开启情感的闸门,使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革命死难者李公朴表示深切的悲痛;对反革命刽子手表示刻骨的愤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引导学生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从而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并陶醉其中。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评赏析文章。
在品读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一要品得细。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引领学生阅读课文,要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词句进行细细品析。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二要品得深。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鲁迅先生《孔乙己》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明白“大约”、“的确”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三要品得美。品读美文时,教师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无论是用词、写句、层次、结构,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去追寻和探究,发现其美的所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与苏轼同游赤壁,随毛泽东观北国风光,岂不美哉!四要品得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鉴赏和思辨分析,要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进而能有独创的见解。
二、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如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时,引导学生讨论“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以童第周为例,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辩论中学生最后达成共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
三、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温习旧知与学习新知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理解趋向深入的同时,促进其比较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即使有的文章学习时间相隔较长,但问题一旦抛出,也会自然促使学生迅速打开记忆之门,进行积极紧张的回顾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背景、立意、结构、方法、语言方面等作比较,都有助于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把对课文的理解推向更深的层次,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2、教读课与自读课相结合
自读与教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通过教读,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一是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印证,使学生清楚语文无处不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二是要大量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阅读能力提高的可能。新标准规定: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
4、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例如,在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后,就写《老师的说和做》、《爸爸的说和做》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夏》、《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思维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
总之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郭凤霞(1968-),女,河南省焦作市第十八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1987年6月毕业于河南省焦作市师范学校,1991年6月于河南省焦作教育学院中文系(业余)大专毕业。主要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阅读能力 诵读 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在有声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基础。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奇特严谨的结构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到作品的真谛。
1、营造氛围,让学生渐入意境。
在阅读中,教师要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而开启情感的闸门,使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革命死难者李公朴表示深切的悲痛;对反革命刽子手表示刻骨的愤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引导学生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从而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并陶醉其中。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评赏析文章。
在品读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一要品得细。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引领学生阅读课文,要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词句进行细细品析。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二要品得深。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鲁迅先生《孔乙己》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明白“大约”、“的确”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三要品得美。品读美文时,教师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无论是用词、写句、层次、结构,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去追寻和探究,发现其美的所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与苏轼同游赤壁,随毛泽东观北国风光,岂不美哉!四要品得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鉴赏和思辨分析,要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进而能有独创的见解。
二、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如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时,引导学生讨论“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以童第周为例,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辩论中学生最后达成共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
三、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温习旧知与学习新知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理解趋向深入的同时,促进其比较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即使有的文章学习时间相隔较长,但问题一旦抛出,也会自然促使学生迅速打开记忆之门,进行积极紧张的回顾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背景、立意、结构、方法、语言方面等作比较,都有助于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把对课文的理解推向更深的层次,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2、教读课与自读课相结合
自读与教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通过教读,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一是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印证,使学生清楚语文无处不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二是要大量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阅读能力提高的可能。新标准规定: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
4、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例如,在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后,就写《老师的说和做》、《爸爸的说和做》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夏》、《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思维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
总之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郭凤霞(1968-),女,河南省焦作市第十八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1987年6月毕业于河南省焦作市师范学校,1991年6月于河南省焦作教育学院中文系(业余)大专毕业。主要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