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此又不失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天,学生中又掀起了“养蚕热”,他们都把蚕养在纸盒里,带到学校来;为了找桑叶,不惜一切代价。学校怕影响学习,就明文规定不准带蚕到学校。我想:如果学校里禁止养蚕,学生恐怕连上课的时间都在想着家里的蚕宝宝,一样分散精力。不如支持他们养蚕,并约法三章:不能因为找桑叶而忘了做作业;不能在上课时间玩蚕;要写养蚕日记。学生听了,齐呼“理解万岁”,并非常乐意地接受了我的条件。
  我还专门在每天中午安排了20分钟的养蚕经验交流时间,及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谈养蚕的心得体会。一篇篇感情真挚、童趣盎然的养蚕日记诞生了:
  ——晚上,我把蚕宝宝放在床边,不时起来给它加桑叶,就像给婴儿换尿布一样勤。我想:蚕宝宝只要喂食就够了,而我小时候还要吃,要尿,还要哭,妈妈一定更辛苦。
  ——到了星期六晚上,我的蚕宝宝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桑叶全吃完了。我生怕它饿死,就打电话让舅舅帮我想想办法。这天晚上,我一整夜没睡着,不时起来看看我的宝宝们是否饿坏了……幸好桑叶来得及时,让我的蚕宝宝绝处又逢生。
  ……
  学期结束时,学生们把一本本养蚕日记和一颗颗雪白的蚕茧送给我。这时,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作文教学的真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在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上多下工夫。
  
  章琳琳,语文教师,现居江西丰城。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合乎美学的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追求“美”的活动应贯穿至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是一个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读“美”文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学生感知教材的重要方
读吴君的小说《陈俊生大道》,不期然想到了高晓声的著名小说《陈奂生上城》。陈俊生,陈奂生,一字之差,很容易使我们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而且在思考比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者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也确实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就是他们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不协调,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精神尴尬。而且相比之下,陈俊生所引发的思考还要强过陈奂生。  陈奂生上城做生意,因为突然的变故,而令他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在这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此外在课堂上还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我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不少地方把名著阅读列入中考范围,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在不少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电视中,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并不浓,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名著,从中得到阅读的快乐,进而形成阅读名著的习惯,就需要我们老师动一番心思。  农作物种植中,把一种作物嫁接到另一种作物上,就可以产生抗病、产量等性能优于原品种的作物,那么把名著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的一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兴趣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以情育思,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情境,是师生间和谐统一关系的反映,也是教师的学生观和学生的教师观的相互交流。教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体现新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各级各类观摩课、研讨课上,语文教师们开创了诸如表演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小组讨论法的运用,让课堂充满活力,气氛热烈,学生积极踊跃,评课教师也一致认为“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那么,这是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改
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有一个缺陷,就是注重阅读理解,注重书面写作,而忽略了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虽说教师上课时有提问,但这对于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口才而言,只不过是“毛毛雨”。长此以往,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学生“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明显的病症便是很多学生说话语无伦次,条理不清,词不达意。我认为这和平时缺少大量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着直接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往往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新课中去,以旧引新导入新课。好的导入,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为授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特殊的导入方法。  1、用活动导入。对一些适宜角色表演的课文,让学生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借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
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应重视名著阅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高中阶段,用那么多时间分析讲解课本上的文章,不如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读好三部名著。名著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结晶。  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呢?我想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下列三种方法。  一.泛读  泛读,就是一般地、初浅地读,目的是让学生在泛读中掌握基本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