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wanmei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引言
  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根据其贡献进行初次分配,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状况用劳动份额即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来刻画。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劳动份额经历了快速下降,对此,大部分学者用产业结构变迁、有偏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以及产品与要素市场的非竞争性等中期因素解释其成因国内研究的一个综述参见周明海等:《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载《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第6期,第92-105页。国外研究的一个综述参见:Schneider, D., “The Labor Share: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vidence,” Sfb Discussion Papers, 2011.,很少有研究将劳动份额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特定阶段联系起来,分析初次分配格局演变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
  在我们所掌握的文献中,Maareky等人研究了制造业劳动份额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跨国数据的回归发现,制造业劳动份额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确定的U型关系,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制造业劳动份额将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过程Maareky P., “Labor share, Informal sector and Development,” Mpra Paper, 2012.Maarek P., Orgiazzi E., “Development and the labor share,” Thema Working Papers, 2016.。李稻葵等人讨论了总劳动份额随经济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李稻葵等:《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载《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第70-82页。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载《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第45-55页。。运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发展与总劳动份额之间存在稳定的U型关系,转折点大约在人均GDP6000 美元(2000 年购买力平价,以下同)。上述文献尽管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但在理论与实证方面仍存在问题。一方面,这些研究通常假定了农村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并且转移劳动力的工资远低于其边际贡献,其理论基础是古典二元经济理论,存着严重缺陷Harris J. R. & Todaro M. P., “Migration, Unemployment &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0,No.1,1970, pp.126-42.Jorgenson D.,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19,NO.3, 1967, pp.288-312.。另一 方面,这些研究尽管发现了劳动份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U型关系,但U型演进路径特别是拐点位置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力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化对经济发展与初次分配关系的认识。在理论上,本文将摒弃转移劳动力工资低于其边际贡献的假定,基于增长与结构转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构建一个两个产业三个部门结构转型模型,将农业技术进步、自雇者等因素纳入,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份额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内在机理。在实证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52个经济体1970—2010年间的跨国面板数据,在对自雇者收入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数据很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基于中国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劳动份额正处于U型曲线由下降转为上升的过渡阶段,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将有助于拐点的尽早到来。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是,第二节是理论分析;第三节是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和中国数据的比较分析;最后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理论分析
  经济发展通常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产业结构变迁过程。长期以来,围绕结构变迁的动因及路径,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古典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存在着大量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工业可以以由习惯和制度所决定的生存工资获得无弹性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将推动产业结构迅速变迁Lewis W.,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Manchester School, Vol.22,No.2, 1954, pp.139-191.。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并不同意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观点,认为农业产出的变化将引起人口数量的相应变化,推动二元结构持续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剩余的出现。在最近的文献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结构变迁是诸如异质性偏好等需求端因素与部门间生产率差异等供给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技术进步是工业化的重要前提,而工业与服务业生产率水平高低决定着工业化程度Ngai R. & Pissariadies C., “Structural change in a multi-sector model of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7,NO.1, 2007, pp.429-443.Foellmi R. & Zweimüller J., “Structural change, Engel's consumption cycles and Kaldor's facts of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55,NO.7, 2008, pp.1317-1328.。
  在本节中,我们将基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一个简单的两个产业三个部门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初次分配格局的变迁路径。借鉴Hansen & PrescottHansen G. & Prescott E., “From Malthus to Solow,”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2,No.4, 2002, pp.1205-1217.和Gollin et. alGollin D. et. al., “The Role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2,No.2, 2002, pp.160-164.研究的主要思路,我们的模型包含了两个产业:生产农产品的农业和生产工业品的工业。但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的模型除生产农产品的农业部门、生产工业品的企业外,还包括了自雇者,它与企业一样供给工业品。将自雇者引入结构转型分析框架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研究发现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劳动力除进入正式部门就业外,大量不取得雇员工资而为自己工作的劳动者,即所谓的自雇者Yamada G., “Urban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self-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ory and evid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4,No.2, 1996, pp.289-314.关于自雇者与雇员较为详细的界定参见联合国统计署:《国民收入核算体系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根据Gindling & Newhouse的估计,大多数低收入经济体的非农自雇者数量多于雇员Gindling T. & Newhouse D., “Self-Employ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orld Development, Vol.56,No.3, 2014, pp.313-331.。進一步研究则发现,自雇者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下降Pietrobelli C. et. al.,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determinants of self-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16,No.6, 2004, pp.803-820.。第二,发展中国家总劳动报酬中,自雇者收入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人均收入较低的经济体,自雇者收入往往会超过雇员报酬占GDP比重Gollin,D.,“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0,No.2,2001,pp.458-474.。   假定三个部门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Ya,t=A(1+γT)tLa,t,if t  A(1+γM)tLa,t,if t≥tn(1)
  Yms,t=A(1+γT)tLms,t, if w-c  A(1+γM)tLms,t,if w-c≥F2(2)
  Ymf,t=A(1+θM)tKt,if wt=
  A(1+θM)tLαmf,tK1-αt,if wt≠(3)
  式中,Ya,t、Yms,t、Ymf,t分别是农业、自雇者和企业的产出;La,t、Lms,t、Lmf,t分别是农业、自雇者和企业所使用的劳动;Kt为企业的资本存量;A为全要素生产率系数。我们假定,农业与自雇者只使用劳动进行生产,其生产技术有两种: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其外生技术进步速度分别为γM和γT为便于分析,模型假定农业与自雇者技术进步速度相同,放松这一假定并不影响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满足γM>γT且传统技术进步速度相当缓慢,在短期为零。企业除使用劳动外还使用资本,外生技术进步速度为θM,满足θM>γT。
  我们假定,农业在某个时刻tn之前一直使用传统技术进行生产,自雇者在企业出现之前也一直采用传统技术生产。由于自雇者采纳现代技术需要启动资金,而在经济发展早期,自雇者通常无法从金融市场获得融资,所以我们假定只有其收入w减去消费c后的剩余高于F2时,自雇者才有可能使用现代技术Blanchflower D. et. al., “Latent entrepreneurship across nation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45,No.4-6, 2001, pp.680-691.后面我们将放松这一假定进行讨论。。由于规模经济以及生产外部性等原因,工业需要大量投资推进Murphy K. et. 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Big Pu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7,No.5, 1989, pp.1003-26.Azariadis C. & Drazen A., “Threshold externalit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5,No.2, 1990, pp.501-26.,所以我们还假定,企业的出现需要付出一个固定成本F1。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随着资本积累其劳动的边际产出即工资w保持不变,其生产函数为AK生产函数;反之,为通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
  与Hansen & Prescott和Gollin et. al一样,我们假定无限寿命经济代表性当事人具有式(4)所示的Stone-Geary效用函数,at为农产品;mt为工业品。代表性当事人每一时期提供一个单位劳动并消费上述两种商品。为分析方便,我们假定经济没有人口增长,所以总劳动力可以标准化为1。
  U(mt,at)=log(Mt)+if at≥
  atif at<(4)
  式(4)所示Stone-Geary效用函数在增长与结构转型模型中被广泛运用,其理论基础是“恩格尔法则”,即食品消费支出会随收入的提高而不断下降。由式(4),在任意时刻,由于代表性当事人生存需要,在基本农产品需求被满足之前,工业品消费为零。而当基本农产品消费被满足后,只有工业品消费才能增加其总效用。这一效用函数从需求端出发很好地解释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变迁的动因;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农业剩余对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
  根据效用函数的性质,在农业没有出现剩余之前,使用传统生产技术的农业吸纳了全部劳动力。当Ya,t ≥且经济剩余小于F1时,农业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成为使用传统技术生产工业品的自雇者。我们将这一阶段定义为结构转型的第一阶段由于农业传统技术的技术进步十分缓慢,所以这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与工业(自雇者)的劳动力配置以及社会均衡工资率水平wt分别用式(5)、式(6)和式(7)表示。由于这一阶段的生产并没有使用资本,所以劳动份额固定为1。
  La,t=A(1+γT)t,if Ya,t>(5)
  Lms,t=1-La,t(6)
  wt=A(1+γT)t(7)
  当农业与自雇者经济剩余缓慢增加并能承担固定成本F1时,企业开始出现传统技术的技术进步尽管相当缓慢,但长期来看,仍会有经济剩余和人均收入缓慢增长。。在企业出现之后,我们假定在某个时刻之前,农业仍采用传统技术进行生产。我们将这一阶段定义为结构转型的第二阶段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才能反哺农业并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在这一阶段,企業的出现会产生大量劳动力需求。由于企业使用资本和现代技术,所以它比自雇者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当企业生产的工业品能够完全替代自雇者所生产的工业品时,自雇者将破产,企业将获得来自自雇者的全部劳动力供给各国的经济史表明,工业化初期可以观察到大量手工业生产者破产。。由于这一阶段农业仍使用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其生产率在短期可以视为不变,所以企业只能以固定工资wt==A获得雇佣劳动。理解这一点很简单。如果企业提供的工资高于,将诱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产品供给因此而下降;而由于基本农产品需求的存在,农产品供给下降势必会导致农产品相对价格上升,这反过来又诱使城市劳动力向农村回流,所以在农业引入现代生产技术之前,社会均衡工资率将保持不变。
  给定工资率水平不变,企业的生产函数为式(4)所定义的AK型生产函数,任意t时刻经济的总劳动份额LSt由下式决定:
  LSt=A+Lms,tA(1+θT)t+A(1+θM)tKt(8)   与结构转型的第一阶段相比,由于工资率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式(8)分子表示的第二阶段总劳动报酬等于第一阶段。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又远高于自雇者,所以分母中企业的产出将随着资本积累而不断扩大。因此,劳动份额在这一阶段将随经济发展而持续下降。当自雇者全部转变为雇员时,企业总产出中劳动份额的变化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深入展规划中总劳动份额将下降至极值:
  LSt=A+A(1+θM)tKt(9)
  由式(8),在结构转型的第二阶段,尽管劳动份额下降是总体趋势,但其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会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第一,自雇者与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替代程度。替代程度越高,自雇者数量越少,劳动份额的低点越低。第二,生产技术。A越高,劳动份额低点越高。第三,企业技术进步速度。θM越大,企业资本积累速度越快,劳动份额的下降会越快。第四,财富的初始分布。根据Banerjee & Newman的研究,财富的初始分布对个体在雇员与自雇者之间的职业选择有着重要影响Banerjee A.& Newman A.,“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Discussion Papers,1990.。由于自雇者比企業具有更高的劳动份额,所以如果有更多自雇者能够承担使用现代技术的固定成本,劳动份额的下降速度将会变慢,劳动份额的低点也会提高。
  当农业引入现代技术后,结构转型将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均衡工资率因农业引入了现代技术而不断提高:
  wt=A(1+γM)t(10)
  由于工资不再固定不变,企业生产函数由AK型转变为Cobb-Douglas型。不考虑自雇者影响,此时经济的总劳动份额为:
  LSt=A(1+γM)t+A(1+θM)tLαmf,tK1-αt(11)
  相比式(9),由于式(11)分子所表示的总劳动报酬不断上升,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具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的性质,所以第三阶段的劳动份额随资本积累将由第二阶段的下降转为上升。在这一阶段,农业技术进步将驱使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会逐步减少并接近于零。与此同时,工业的扩张也使得农业占总产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并接近于零,所以整个经济生产函数最终可以用单部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刻画。由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要素分配份额不变,所以总劳动份额最终会收敛到α并恒定卡尔多曾经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六个程式化事实,要素相对分配份额保持不变是其中之一。参见: Kaldor N.,“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Theory of Capital, Palgrave Macmillan UK, 1961.。与第二阶段一样,自雇者与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替代程度、传统技术的生产率和及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等,均会对劳动份额的上升速度以及收敛值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的模型揭示了劳动份额随经济发展所呈现的U型变化规律,但与已有研究相比,我们的模型有三个本质区别:第一,工资率固定不变并不依赖于工资低于其边际贡献这一假定。第二,第二阶段劳动力转移以自雇者而不是农村劳动力向企业转移为主。第三,拐点的出现并不依赖于剩余劳动力是否消失,而是取决于农业生产率是否持续提升。理论上讲,解释劳动份额U型变化的关键,在于解释总劳动报酬慢于总产出增长所导致的劳动份额下降,以及总劳动报酬快于总产出增长所导致的劳动份额上升机理。已有研究用工业部门工资长期低于劳动边际产出来解释劳动份额下降原因,而在解释劳动份额上升时,又假定了工业部门劳动边际产出是下降的,这显然不符合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的相关事实。因为劳动边际产出远低于工资并不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同时数据显示,发展中经济体人均资本存量随人均收入增长而不断提高是一种共同趋势,所以除非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倒退,劳动边际产出下降与人均资本上升并不能并存。而我们在解释劳动份额U型变化机理时,将工资率固定不变归因于农业生产率长期停滞而导致的社会均衡工资率水平被“钉死”,同时将自雇者因素引入,说明总劳动报酬不变情况下总产出的扩张机理,这与经验研究所发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雇者比重的变化模式是一致的。在解释劳动份额由下降转为上升机理时,并不要求企业劳动边际产出下降,更符合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的事实。
  三、 实证分析
  由于众所周知的劳动份额度量问题,使用跨国数据检验劳动份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难度很大。在已有研究中,李稻葵等人用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代替自雇者收入对初始劳动份额进行调整,方法过于简单。对于低收入经济体,由于非农自雇者数量高于雇员数量,这种调整方法会导致劳动份额被严重低估。Maarek等人用制造业劳动份额而不是总劳动份额检验经济发展与劳动份额之间的关系,尽管减轻了度量问题对实证分析结果的影响,但其结论能否扩展到整个经济,仍需要进一步讨论。在本节中,我们将运用新的数据实证分析劳动份额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我们还将对中国劳动份额未来变化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以期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计量模型
  根据上节的理论分析,经济发展中劳动份额U型动态演进的拐点取决于农业引入现代技术的时间;同时,自雇者收入比重及其演进也会对总劳动份额水平和变化拐点构成影响。限于数据原因,农业引入现代技术的时间难以直接刻画,因而我们用第一产业比重来间接衡量。按照上节的理论分析,农业引入新技术的时间越早,劳动份额拐点的出现就越早。因此,当控制第一产业份额后,我们预期拐点出现的时期将会被推迟。因此,我们设定了以下的计量方程:
  LSi,t=α0+α1pppi,t+α2ppp2i,t+α3asi,t+α4ssi,t+βi,t+εi,t(12)   式(12)中,LSi,t为经济体i在t时刻的劳动份额;pppi,t为人均GDP;ppp2i,t为人均GDP平方;asi,t为第一产业份额;ssi,t为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i,t为一组控制变量;α0为常数项;εi,t为残差。
  (二)数据
  Gollin提供了三种调整初始劳动份额的方法,其中第一种调整方法用雇员收入占GDP比重加上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来调整劳动份额Gollin,D.,“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0,No.2,2001,pp.458-474.。这种调整方法在劳动报酬的界定上与我国国家统计局对劳动者报酬的界定最为接近。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以及与中国数据的可比性,我们采用了Gollin方法1来调整初始劳动份额。
  根据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SNA),自雇者收入在SNA1968账户体系中被统计在私人与非法人企业的营业盈余账户,在SNA1993和SNA2008账户体系中则被统计在混合收入账户,联合国相关年份的《國民核算统计:主表与详表》提供了部分国家私人与非法人企业营业盈余和混合收入数据。从这一数据来源中,我们根据Gollin方法1对初始劳动份额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包括52个国家和地区1970—2010年期间总劳动份额面板数据集。在我们的数据集中,所选取的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至少在8年,既包括了发达国家,也包括了发展中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超过了一半。除劳动份额外,其他数据来源分别是:第一产业份额根据联合国数据库计算;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为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减去第一产业份额;人均GDP数据取自PWT8.1,为2005年不变购买力平价数据;回归中所使用的控制变量为投资率、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也取自PWT8.1。
  表1给出了数据集不同发展阶段雇员报酬占GDP比重和劳动份额的均值。其中,劳动份额1根据李稻葵等人提供的方法计算,劳动份额2根据Gollin方法1计算。可以看出,经过调整后的劳动份额1和劳动份额2均随经济发展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动态变化特征。特别是劳动份额2,其U型特征较劳动份额1更为明显。相比劳动份额2,按照李稻葵等人方法计算的劳动份额1明显低估了总劳动份额,并且低于6000国际元和高于16000国际元阶段的低估更为严重正如我们理论分析所表明的,经济发展第三阶段会存在一定数量使用现代技术的自雇者,所以李稲葵等人的调整方法也会低估高收入经济体总劳动份额。。
  表1数据集不同发展阶段劳动份额均值
  人均GDP雇员报酬/GDP劳动份额1劳动份额20—60000.3050.5010.5966001—160000.3960.4680.520>160000.5070.5330.602资料来源:作者计算,其中劳动份额1根据李稻葵等人的方法计算,劳动份额2根据Gollin方法1计算
  (三)估计结果
  考虑到各个经济体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固有差异,我们使用了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由于劳动份额数据集中部分国家有年份缺失,所以参照李稻葵等人对样本数进行了加权处理。表2报告了跨国数据的回归结果,其中人均GDP的单位为千元。回归结果表明,劳动份额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型关系,在控制了第一产业份额、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以及投资率、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后,U型关系仍然稳健。
  回归①是人均GDP及其平方项对劳动份额的回归结果。我们看到,系数估计结果均在1%水平下显著,人均GDP的系数为负,其平方项为正,显示出人均GDP与劳动份额之间存在U型关系。根据系数估计结果推算,其拐点大约在6728国际元左右。按照2000年不变价换算,回归①所估计出的拐点大约为5850国际元,与李稻葵等人所估计的6000美元的拐点位置非常接近。回归②报告了控制第一产业份额的回归结果。我们看到,系数估计结果均在1%水平下显著,但拐点位置较回归①发生了变化。根据估计的系数值推算,控制第一产业份额的劳动份额变化拐点大约在8142国际元左右,比回归①高了1400多国际元。回归③加入了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系数估计值同样在1%水平下显著,根据回归结果所推算的劳动份额拐点大约在6343国际元,比回归①低了近400国际元。回归④同时控制第一产业份额和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所估计出的劳动份额拐点大约在7952国际元左右,比回归①高了1200多国际元。与李稻葵等人的发现一样,我们发现投资率对劳动份额的影响为负,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并没有显著影响,见回归⑤。上述结果表明,劳动份额随经济发展存在着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动态变化规律,但农业发展状况和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会对拐点位置产生影响,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回归结果符合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
  从理论上讲,并不能排除人均GDP及其平方项是内生变量的可能性。比如,根据剑桥经济学派的主要思想,劳动收入者与资本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是不同的,一个较高的资本分配份额将推动投资增长,进而使收入分配越来越向资本倾斜。鉴于已有研究并没有考虑劳动份额与人均GDP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我们使用了System GMM方法对模型④进行重新检验,结果报告在回归⑥中。过度识别检验和二阶序列相关检验表明,System GMM估计结果有效。我们发现,相比回归④,回归⑥的变化并不大,估计值仍然在1%水平下显著。因此,实证检验结果是稳健的。
  (四)中国数据的比较分析
  2007年,我国人均GDP接近6700国际元,2009年则超过了8000国际元。根据跨国样本的回归结果,我国劳动份额应该在2008年前后出现拐点,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法GDP数据计算,我国劳动份额在2010年之后并未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是中国劳动份额变化不符合U型规律,还是存在着推迟拐点出现的因素?下面,我们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通过与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从第一产业份额和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两个指标及其变化来判断我国劳动份额的变化趋势。   我们的理论分析表明,结构转型第二阶段的劳动力转移以自雇者向企业转移为主,而拐点的真正出现取决于农业生产率是否持续提升。结构转型的上述特点,意味着在劳动份额拐点出现前,非农自雇者收入比重会因自雇者大量转变为雇员而迅速下降;拐点出现后,由于社会均衡工资率持续提升,非农自雇者收入比重的下降速度将会减缓,而由于更多自雇者采用了现代技术,其收入比重甚至可能上升。与之相对应,在劳动份额拐点出现前后,第一产业份额的变化也将呈现由快速下降转变为缓慢下降的特点。
  表3给出了数据介于人均GDP4000国际元到9000国际元之间不同阶段第一产业份额的均值。由表3可以看到,在劳动份额拐点出现后,第一产业份额出现了快速下降,由6000—7000国际元区间的12.9%迅速下降到7000—8000国际元区间的8.9%,下降幅度达4个百分点。而在拐点出现前的更早阶段和拐點出现后的更晚阶段,第一产业份额下降幅度却小得多。
  表4给出了2006—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和人均GDP数据。我们看到,2006年我国人均GDP为6155国际元,第一产业份额为11.1%;2009年人均GDP增加到8569元,但第一产业份额仍然高达10.3%,4年间仅下降了0.8个百分点,远远低表3人均收入水平类似阶段跨国样本第一产业份额均值的下降幅度。这说明,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远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就最近几年我国第一产业份额的变化来看,尽管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但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份额仍然高达9%,所以从这一指标来看,劳动份额拐点出现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由于我国并没有进行混合收入统计,需要独立估计出非农自雇者即个体工商户收入占GDP比重。图1给出了李琦所估计1995—2007年期间我国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李琦:《中国劳动份额再估计》,载《统计研究》,2012年第10期。。我们看到,从1999年开始,我国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持续快速下降,符合劳动份额拐点出现前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特征。
  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我们无法估计2007年之后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这里通过城镇个体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的演变来间接评估这一指标的变化。图2给出了1999—2013年城镇个体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由图2,我国个体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比重从1999年开始下降,2004年起开始回升,2008年后加速回升。到2013年,我国个体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的比重达到16.1%,较2007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尽管我们不能肯定当前个体工商户(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出现明显回升,但可以肯定的是,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下降速度在减缓。所以从这个指标来看,劳动份额拐点出现的第二个条件已基本具备。
  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份额的演变规律,力图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此前,很少有研究关注初级分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已有研究做出了新的拓展,揭示了经济发展与劳动份额之间U型关系的内在机理,指出了农业生产率持续提升是劳动份额实现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基本前提。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发展中国家初次分配结构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对于我国优化收入分配、推进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近年来劳动份额及其变化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拐点出现前后的过渡阶段,但数据表明,农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劳动份额拐点的真正出现。由于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难以实现,导致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较为缓慢。因此,要推动劳动份额变化拐点的尽快到来,必须给予农业以足够的重视。我们注意到,“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比“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更进一步。如果这样的目标能够达成,劳动份额的拐点将会很快出现,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就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 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 经济研究,2009(1)。
  [2] Gollin, D. 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1(2).
  [3] Gollin, D. Parente S and Rogerson R. The Role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2).
  (责任编辑:赵英杰)
其他文献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资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形式,其在给东道国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增加就业的同时,也可能对东道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或者损害。美国、德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其建立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既各具特色,又带有一定的共性。中国外资并购领域的国家安全审查规则虽已基本建立,但远非完善。因此,借鉴美、德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中的合理成分,强化中
期刊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王光厚,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邮编:130117;E-mail:wanggh818@nenu.edu.cn.本文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青年项目“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研究”(AOCQN201205)的研究成果。 田力加  摘 要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是澳大利亚发展的重要伙伴。然而,从战略层面看,澳大利亚认为中国的崛起给地区安全带来“不确定性”。
期刊
摘要在乌克兰危机中,美欧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负面影响突出体现在油价大幅暴跌、外资大规模撤离、卢布急剧贬值等方面。与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出口的高度依赖截然相反,中国经济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相比俄罗斯,中国不仅对国际资本更具吸引力,而且对外投资规模日趋扩大。除此之外,排除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的能源出口因素,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远高于俄罗斯。一旦中国在未来的国际危机中遭遇经济制裁,很可能在能源进口、对外投资、出口
期刊
摘 要 随着TPP 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使得中国难以置身事外。本文通过GTAP模型模拟了中国加入TPP的经济效应,模拟的结果认为:加入TPP后,中国的总产出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进出口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进出口从整体上来看会有明显增加,绝大部门服务业部门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中国加入TPP使得美国、日韩和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总产出和进出口都有所增加,贸易条件改善,几乎所有
期刊
摘要香港“占中”运动的生成和爆发,虽然有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但这并不能彻底揭示香港“占中”运动的真正原因。事实上,香港“占中”运动是组织方经过精心动员而生成的一场非法的社会“抗争”运动,具体表现为:征用西方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动员、整合使用自媒体的媒介资源动员、以社团为核心的组织资源动员以及迎合西方势力的外部资源动员等。在反叛性政治全球化背景下,类似于香港“占中”的社会运动在今后仍会发生,
期刊
摘要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成为俄罗斯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由于政府的软弱,叶利钦时期出现了以寡头政治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现象。叶利钦政府和普京政府对之进行了治理。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对于俄罗斯社会具有深刻影响。当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环境和制度不成熟时,负面影响突出。俄罗斯历届政府均对利益集团参政进行了治理,但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加上不同时期政府治理的目
期刊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难题。在此背景下,实现农村地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政府与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社会问题。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启动了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建设,并于2012年提前完成了制度全覆盖目标。值得关注的是,“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农村居民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现象突出,
期刊
朱吉玉,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朱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朱吉玉,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4号;邮编:241002;E-mail: xyzhzjy@sohu.com 朱 丹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从国内看,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要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但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
期刊
王昌盛,河海大学商学院;周绍东、钱书法,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王昌盛,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商学院;邮编:210096;Email:jshywcs@163.com.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经济学视阈下的全球价值网络演化及其对策研究”(12BJL00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路径研究”(13EYD032);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安徽
期刊
一、 导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基础设施薄弱、产能不足、潜在需求强劲,但许多国家地理环境复杂,且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以及技术基础支持基础建设的投资。中国资本相对充裕,同时在公路、高铁、航空、核电、信息通讯等高端技术领域拥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以及成本优势,更是具备了中国交通集团、中国中铁集团、南方航空、南方电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一批优秀的企业,这种供求关系正好契合了双方经济结构互补和战略利益诉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