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问题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探究了造成现阶段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困难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制度保障、社会支持及家庭的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支持体系。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融入城市教育 支持系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随着在城市工作的日趋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里居住、上学,农民工流动从“单个原子型”向“举家迁徙型”转变。调查统计显示:在2亿多的进城农民工背后有他们7000多万的子女,这其中有3000多万跟随他们进城,还有3900多万留守在家。根据是否随同父母流动,可以将农民工子女分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两个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民工子女”、“外来民工子女”、“民工子弟”、“打工仔子女”指的就是随同父母一起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民工子女是这些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
  一、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重要意义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八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农民工子女,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则达到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农民工子女,这个规模不小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城市中的适应性和社会化问题不容忽视。对于这些农民工子女来说,在城市中公平地接受城市教育,融入城市教育是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走好这一步对于农民工子女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城乡融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是改变其自身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工子女的父辈尽管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仍因知识、文化素质的欠缺导致社会地位低下,“农二代”要想摆脱父辈城市社会底层命运的延续,只能希冀于知识。农民工选择将孩子带进城市的初衷很大成分也是希望孩子在城市接受更加先进的教育,学会更多的知识,将来找个好工作,真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二)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市场化—流动化—城市化—农民工—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问题,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它表明,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不是偶然,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市场化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问题是我国城市化的伴生物,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及时、全面地解决这一问题是顺利实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三)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表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教育领域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子女顺利地融入城市教育,按照城市户籍儿童的教育标准来教育这些孩子,使他们与城市户籍儿童共同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包括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同等的考试机会,同等的升学机会,同等地享用城市公共物品的机会,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这一伟大使命的重要表现。
  二、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面临的问题
  1.社会制度上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排斥。
  农民工子女面临各种社会制度上的排斥。比如: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相互作用,使得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难以顺畅。
  由于多年来我国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很多农民工子女的户籍不在城市,按照这个原则流入城市所在地方政府可以不必负责,而且经费下拨也不涉及这些非城市户籍的学生,而作为流出地的地方政府又无法跟踪负责这些外出儿童的教育,导致流入地的各级地方政府处于管理困难、经费不足的窘境。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城市户籍的这些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很难像当地户籍的孩子那样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享受公办学校优质的教育,即使现在高额“借读费”问题得到了解决,部分公办学校还是会因为经费不足而采用“班级人数已满”等借口将这些孩子拒之门外。
  2.社会文化上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排斥。
  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让农民工子女无所适从。这种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在语言交流上、生活习惯上、交往方式上及价值取向上等,基于这些不同,农民工子女常常会觉得自己与城市格格不入,容易被城市的同学嘲讽,从而在心理上抵触,更加难以融入城市教育,其强烈的自尊心在遭受到挫折时便会更加不把自己当做城里学生,更加排斥城市的学习生活方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他们在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之间更倾向于选择后者来维护自尊心和自信心。
  尴尬的身份处境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缺乏必要的归属感。一方面是无法融入城市教育,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身处城市已经不是纯粹的农民,他们的户口是农民,却又是编外的市民,他们失去农民的权利,又不能享受市民的待遇。摇摆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身份不明,归属感缺乏,这种状态下他们融入城市,融入城市教育,实在困难。
  3.社会经济水平上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排斥。
  繁华的都市生活与拮据的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让农民工子女无法轻易融入城市教育。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欠缺限制了其经济收入和职业方向,导致其子女在城市也很难拥有像城市儿童那样的学习环境和消费水准,即使和城市儿童一样进入公办学校学习也没有平等的家庭学习环境。他们的居所大部分是城乡结合部的简易房或者是一些环境恶劣的“城中村”,面积狭小,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也无暇与他们积极互动,即使互动也多为强制性的指令。城市儿童也会因其家庭条件而不愿与农民工子女交往,久而久之,导致这些孩子孤独、自卑,不自信,更加不易融入城市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原因探析
  根据上面的种种表现,分析阻碍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深层原因尤为重要。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单一局限的户籍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产生问题的制度根源。
  要想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顺利实现融入城市社会的第一步,让他们不再有“流动”感,我们就必须剖析深层次的制度因素,而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单一局限的户籍政策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
  2.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不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是阻碍农民工子女真正融入城市教育的枷锁。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与相应的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教育财政政策的改革没有很好地衔接,教育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导致农民工子女无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更无法融入城市教育中。
  3.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待遇是影响其融入城市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城里人与乡下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差别随着各类政策的限制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认知。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在城市社会中的处境也是这个烙印最突出的表现,他们渴望被尊重,却又在融入城市教育的过程中一再被提醒自己与城市孩子的不同。
  4.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界定消极是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心理上难以融入城市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等一系列不平等的身份标签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甚至一些政策法规中,这无疑是一种歧视和偏见行为,时刻提醒这些孩子注意自己的身份。
  三、构建全方位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支持体系
  让农民工子女走出尴尬境地,融入城市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的努力,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构建全方位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支持体系。
  (一)完善的制度保障
  1.完善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壁垒,进一步改革农民工子女登记管理制度。
  由于各地财政体制相对独立,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社会保障等都是以现有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只有完善户籍制度和农民工子女登记管理制度,消除户籍壁垒,才能减少户籍所承载的附加功能,在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上,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的同等化,实现“同城待遇”。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城市公民待遇。
  农民工及其子女也是城市的主人,应该享受城市公民的待遇,因此需要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相应配套措施,研究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其社会地位,从制度上保障其城市公民权利,鼓励其以主人的身份融入城市。
  3.完善中央及各省级政府的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确立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的成本标准,在此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成本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地方政府财政无法承担的采取国家教育经费直接拨款,拨款以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向城市广大农民工子女倾斜。
  (二)全面的社会支持
  1.撕去标签,转变观念,消除歧视,营设公正、平等的社会氛围。
  撕去农民工子女这个“廉价”的身份标签,用“新市民”、“城市第二代”等中性词取而代之。同时消除“城市人和乡下人”的歧视性观念,为他们融入城市教育营造公正平等的社会氛围。
  2.开展广泛的尊重“新市民”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对教师和城市儿童的教育。
  媒体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宣传城市“新市民”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尊重“新市民”,尤其是与这些“新市民”融入城市教育息息相关的教师和同学。
  3.创立各种志愿机构、慈善机构长期有效的干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
  虽然很多民工子女已经进入了公立学校,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留在民办子弟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慈善机构的参与。
  (三)正确的家庭引导
  家庭、学校和同伴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家庭又承担着抚养教育儿童的基本职责,所以家庭的引导对于孩子融入城市教育至关重要。农民工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注意培养孩子的方法,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
  同时,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注重沟通交流,推动其子女融入城市教育。家长可以参加一些社区或者学校举办的法律法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教育孩子的知识水平,用正确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为孩子排忧解难,推动其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而社会公平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教育的合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崔学华.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社会工作,2010,(12).
  [2]聂洪辉.新生代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探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06).
  [3]谢志强,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得流动儿童,精神文明导刊,2008,(01).
  [4]白文飞,徐玲.流动儿童社会学研究综述.教育导刊,2008,(05).
  [5]郑家裕.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青年探索,2006,(04).
  [6]邹泓,屈智勇.我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生存和受保护状况调查.青年研究,2004,(01).
其他文献
综述了国内外双功能陶瓷和元件的进展情况,重点探讨了SrTiO3系双功能陶瓷和元件的工作机理、工艺条件有性能,并提出了生产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正> 一、动力:从比较利益的低谷启动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而且是从农村相对来说最为贫困的地区启动,这决不是历史的随意性。 从产业部门来看,农业是比较利益的洼地,而贫困地区则是洼地中的低谷。改革前的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战略。从不同时期来看,农业部门的增长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不断下降的,如1953—1957年为20.2%,1966—1978年则下降到8.7%,农业部门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相应地从1953年的52.8%下降到1978年的32.8%。如果说这
以壳聚糖为载体研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制电极.试验研究了载体壳聚糖的降解性;交联剂戊二醛的浓度、用量;电极的载酶量等固定化条件对所组建的传感器性能的影响.通过影响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该怎样创立?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理论体系才能探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这是一直困扰着当代经济学家们的思路并引起诸多争论的两大问题.马卫刚所著<自由合作劳动者论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一书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
本文通过在教学中进行教与学法的探讨:如预习,自学、比喻,巧记忆,列表比较,专题讨论,辅导,复习巩固等,使学生的自觉学习,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综合判断、交流合作
采用初均速加速破坏法和留样观察法对自制的复方银黄微型灌肠剂进行稳定性研究,以绿原酸(C15H18O9)和黄芬甙(C21H18O11)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和黄芩的
物理化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对
摘 要:“说”是提升英语水平的有效渠道,但在我国,说英语却面临诸多难题,可以通过和完善“说”英语的场所,编制与“说”的语境相符合的特色教材,创作“说英语”的社会氛围等来培育说的文化。  关键词:说英语水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b)-0128-01    1 “说”是英语水平提升的基本途径  “说”其实是英语的一种运用,它本身就包含在
用一种新的方法制备了纳米级磷灰石晶体.用等离子发射光谱(ICP)检测此磷灰石晶体中钠离子(Na+)的含量,用红外(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分析和表征了纳米磷灰石晶
【正】 1989~1994年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大肠息肉患者65例,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门诊23例,住院42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