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书香浸润的校园生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m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市汶河小学创办于1912年,是辛亥革命后扬州首批新式学堂之一。校门口巍然屹立的银杏树见证了它的历史,现有石塔、西门街、北柳巷三个校区。近些年来,学校在“推广阅读工程”实施中,积极开展“可亲的经典”实践研究。
  一方面,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学校以校区内董子祠为依托,以董仲舒“正谊明道”教育思想为研究主体,进行了顶层校本课程设计,开设了“可亲的经典”国学课程、“世界眼光中国心”的公民实践课程、“和润德育”活动课程等。先后编写了《银杏读本》《正谊书院国学堂》等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同时,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我们深知,教育的使命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实施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其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为此,我们倡导有品位的教育生活,提出教师的职业生涯应克服“神化”与“物化”倾向,聚焦人文素养的提升,致力于读书,并采取了相应举措,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1. 广开渠道,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学校发送《论语》《大学》《中庸》《56号教室的奇迹》《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每位老师人手一本;在节日里赠送经典书籍给每位教师作为特殊的礼物;正谊书院国学课程网站开辟了“正谊杏坛”“课程资源”“经典品读”“雏凤清声”“它山之石”等栏目,为教师拓展国学经典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提供了资源。
  2. 搭建平台,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围绕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我们分别推荐选读书目。“特级教师推荐书目”“青年教师读书会”“经典共读研讨会”“好书推介会”“读书沙龙”,是我们的“规定动作”;“微信读书圈子”“教师个人公众号”“主题博客圈”“书香教师申报”,是我们的“自选动作”。
  3. 成果丰硕、喜人,读书成为教师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学校涌现了一大批热爱读书、追求卓越的优秀教师。每年的“中秋诗会”“元旦新春雅集”,都是老师们的读书效果的一次展示。老师们自主申请的“课题研究博客圈”“文学创作公众号”也已成为教师读书成果的绝佳呈现方式。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书香校园”“扬州市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市教育科研示范校”……学校“推广阅读工程”的举措和成效,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江苏教育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公开报道。
  李菊梅、冷颖、万蓉平三位老师撰写的专著《可亲的经典》融注着汶河小学老师们为建设书香浸潤的校园生活付出的深情和智慧,汶河小学校友、特级教师袁浩先生欣然为之作序,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获得专家,同行和家长们的欢迎和赞誉。
  (作者单位:扬州市汶河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揭题导入,形成画面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望洞庭》,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诗题,“望”字的最后一横要长,“洞”字三点水成弧形,“庭”字的最后一笔是捺,要有捺脚。(生读题)通过预习,你对诗题了解了多少?  生:我关注到“望”字表示远看的意思。  师:非常棒!“望”字表明作者在远处遥望洞庭湖,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你们对诗中“洞庭”二字了解吗?  生:是一个湖。  师:(映
期刊
一、 儿童“行走日记”的课题界定  儿童“行走日记”中的“行走”涵盖了三个方面:  1. 迈开双脚,即行万里路。语文与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小学习作就是引导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言语实践活动。生活,理应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儿童只有走进生活,走进精彩纷呈的自然,走进广阔深远的社会,视野才能开阔,心智才能丰盈,才能在内心生出真实的思想,笔尖才能流淌出生活的涓涓细流。反之,贫
期刊
该文论述“知识经济”、“知识”与“智能”的关系,提出从“知识经济”到“智能经济”的思想,认为人工智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当走为“知识经济”服务,促“智能经济”发展的道
会议
在一次公开课上,法根老师笑问学生:“我的名字好听吗?”学生答:“真好听!”突然,我脑海里冒出来一句话:法根,名字好听,含义亦深,师法自然,落地生根。虽是一句调侃的话,无意中
期刊
一、 回顾课文,整体观照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名叫法布尔的小男孩,你们还记得他吗?(板书:着迷)  二、 品词析句,走近法布尔  1. 走近法布尔,品其“言”,悟其“心”。  (1)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词语或句子。  出示:  A:一天傍晚,暮色笼罩着了田野,爸爸妈妈忙
期刊
在“赏菊傍花村里坐”“薜满围墙菊掩门”的金秋时节,母校的李菊梅校长送来他们的专著——《可亲的经典》,嘱我写序。  橘色的灯光下,我轻轻翻开书稿,细细品读,恍如置身于溶溶的月色里。故乡二十四桥的箫声、大明寺的钟鸣,悠悠传来,典雅古朴又意远。清澈敞亮的文字中,充满着舐犊深情,跳跃着真知灼见,既让我有穿越时空隧道返老还童的甜美感受和禁不住的兴奋,更令我为母校老师们鲜明的价值判断、深邃的思考、执着的追求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