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长刺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ira_lacu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不是陶渊明的南山,是我们村的南山。
  她不是一座,是从东到西的一行。
  驮篮山、尖山、寨山、牛角山,一座比一座高,像向世人演示等差系列。她们的顶,或圆或尖,体现了造山运动发动者在几千万前的多样灵感。
  据说,寨山上安过军寨,杨文广南征,在此停驻。那支大宋军队在山东坡操练射箭,箭矢落处,后来成为村子,村名叫杨令箭。山脚下的村子,则叫花沟。
  那些山,离我们宋家沟村有三四里路。几个绿森森的巨大存在,我们出门即可看到,出村更能看到。小时候,我白天到村边玩耍,能看到老鹰在山顶飞翔;夜晚在院里乘凉,能听见狼在山中长嗥。
  十岁那年,我第一次爬山。学区搞“六一”庆祝活动,组织八所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去了那里。红旗与绿树辉映,童声与鸟鸣交织。我随大伙钻树林,攀陡坡,带着满头汗水到达寨山顶。那一刻,我觉得一下子长高了——山在脚下,树在脚下,杨令箭在脚下,花沟在脚下。花沟名不虚传,那个季节开满野花,万紫千红。
  登山回来,再看南山,感觉更为亲切,情感近乎崇拜,仿佛那是托举自己成长的神灵。是的,她们坐成一排,整天瞅着我,看我上学念书,看我下地拾草,看我辍学务农,看我当上民办老师再去教学。
  后来,我离开村子外出工作,多在东北方向,而且越来越远。每次回家,来到村后高岭,南山扑入眼帘,我心间骤然一热,仿佛她们和我的亲人一起等我,不知等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离开老家,出村回望,自然免不了在心中与南山告别。
  这些年来,我去过好多地方,登过好多名山。但那些山再怎么有名,再怎么壮丽,都替代不了南山在我心中的位置。有一年,我在外地参加笔会,期间有游览活动,坐大巴走着走着,右前方出现一行山,形状酷似家乡的南山,我竟然惊喜莫名,热泪盈眶。回到住地,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见到的外地“南山”,讲我的思乡思亲之情。这是我平生唯一一次给父母写信。
  我再回家时,父母说起了我的信,说起了南山。原来他们看了几十年南山,却一次也没去过。母亲说:“要是上去看看有多好。”父亲板起脸说:“不去,这么大年纪了还有那份闲心,人家不笑话咱?”
  几年后,他们还是去了。那时父母已经达到共识:看了大半辈子南山,不去爬一回,往后想爬也爬不动了。于是,他们选了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带上煎饼和水,一大早就往村外走。村里村外,有人问他们去哪里,他们说,去花沟走亲戚。说这话的时候,他们觉得老脸发红,很不自然。在一连串谎话的掩护下,他们终于走到花沟,向寨山攀去。二老相互扶持,气喘吁吁,一步步登上山顶。他们说,那天在山顶坐了好久,看東看西,看南看北,看自己的村子,自己的宅子。他们还想看看我居住的城市,可惜看不到。
  因为父母的这次游览,我对南山益发亲切。回老家时拍照,拍父母,拍院落,拍村子,总也忘不了拍南山。父母过世后,我再回去,还是习惯性地拍几张南山照片带回去,闲暇时端详端详,仿佛父母依然坐在山顶,向我观望。
  想不到,我去年春天再回老家,眼前景象让我大吃一惊。我的第一感觉是,南山长刺了。
  真是长了刺。那刺高高的,长长的,竖立在几个山顶。那刺白白的,梢上分叉,异常锐利,刺破了蓝天。
  我早就见过这东西,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在其他地方的山岭上。我知道,它叫风力发电机,是一种清洁能源。但是,家乡的南山上装它,我却没有心理预期,感到非常不适,难以接受。
  其实,家乡这些年一直在变,村庄的模样,道路的模样,树木的模样,乃至人的模样,都变得不似从前。这一切一切的变,都曾在我心中引发波澜。但这些波澜,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南山长刺给我带来的心理冲击。它在我心中简直是引发了台风,引发了海啸。我觉得有了它,南山不再高大,天空不再完整。有了它,家乡大变了模样,家乡不再像家乡了。
  自那一天起,南山上的一根根长刺,就扎在了我的心上。后来再回老家,虽然感觉不像第一次那么强烈,但还是别别扭扭,很不舒服。
  我知道,这是感情作怪,感性作怪。我试图用理性说服自己,像咽下一些醋,让南山之刺在我心中变软。经历了一次次漫天雾霾,我对清洁能源完全持欢迎态度。尤其是对发展太阳能、风能,我更是举双手赞成。
  宋家沟村的太阳能路灯,就是我安装的。2014年春节前,村支书找到我,说能不能拉点投资,让村里变变样子。我只是一介书生,到哪里拉投资去?我问,装路灯需要多少钱?他说四万就够。我给一个当老板的堂弟打电话,说咱俩一人出一半,把这事办了吧。堂弟痛痛快快答应,宋家沟村就在那一年的春节有了路灯。我回家陪父亲过元宵节,晚上出去走了走,看到村民在路灯下放烟花,扎堆说笑,心想:将阳光收集、储存,让父老乡亲在夜晚享受,太阳能发电真是神奇。
  然而,我对南山上的风电机还是难以接受。上网查百度,风电的优点有许多,缺点也有许多,缺点的第一条,便是“噪声、视觉污染”。我想,家乡南山上的风电,带给我的岂止是视觉污染,更是心理污染。有了它,我心中的家乡似乎不再纯洁。
  今年春节前再次回家,我发现家乡又有一个大的变化:村后竖起了一座座银白色的钢架,扯着电缆,从西北而来,向东南而去。村里人说,这叫特高压,从内蒙古来的。我知道,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在世界上领先,是将西部的煤炭挖出来就地发电,再通过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输往东部。这能够缓解运输压力,也减轻东部的空气污染。但这还是用了化石能源,早晚有一天会走向枯竭。
  长远目标,最佳目标,应该是取用别的能源。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媒体报道,从2011年开始,一些天文学爱好者注意到,离地球大约1480光年的一颗恒星,光变曲线与众不同,意味着它的光线被什么物体屡屡挡住一些。排除了种种可能性之后,专家猜测,那个遮挡物,可能是高级文明取用恒星能源的装置。
  20世纪60年代年代,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了著名的“卡尔达肖夫指数”。他说,根据对能源的需求,文明分为三个类型:Ⅰ型文明能够攫取邻近星球的能源;Ⅱ型文明可以采集恒星的全部能量;Ⅲ型文明已经可以做星际旅行,是能源方面的大师。用这个标准衡量,人类尚未达到Ⅰ型文明的水平。
  照卡尔达肖夫的说法,人类在能源探索方面任重道远。我们应该去寻找和使用更多更好的能源,让人类文明上层次、上台阶。
  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山陵长刺,是人类迈向更高级文明的进步,虽然这一步是那么那么微小。我见过一位风电部门的工程师,他说起风能的利用,豪情满怀:与雾霾相比,那点噪声算什么?那点视觉污染算什么?
  但是,听了他的宣讲,我心里还是隐隐作痛。
  南山长刺,刺得一些人心痒;
  南山长刺,刺得一些人心痛。
  这个时代,就是痒与痛并存的时代。
  我用此文记录的心痛,大概会成为一种“噪声”,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
  你听,风来了,山上的电机叶片在呜呜转动,强有力地盖住了我的声音……
  2017.3.
其他文献
自私是儿童情感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今天,倾向自我甚至自私的孩子多起来。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只想自己不顾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对“重要他人”的情感输出。情感因无须输出再造乏力,则会更加贫乏,心中的“他人”几乎成了空白,其情感世界逐渐呈现出封闭、向内、唯我的特点,也因此几乎中断了与外界的情感交流。当一个孩子“感情流”的“流量”偏低,这样的模式持续累加至成年,则有蜕变成“精致利己主义者
我的家乡伊通满族自治县,可谓是省市的后花园,这里美丽富饶,是个美丽的地方。  家乡里有许多人文景观,七星山、南山、二龙湖等,都是风景胜地,而伊通河则恰恰是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家乡的象征。  清晨,碧绿的草地,晶莹的露珠,显出美丽的光彩。河面上升腾起了一层白雾,亦真亦幻,像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太阳升起来了,雾气也逐渐消散。伊通河此刻好静啊!像一条明亮的带子缓缓流淌;伊通河好清啊
近日,因为我的诗集《故乡的歌》即将出版了,围绕诗歌和文学写作的话题,与已是知名作家的老友刘嘉陵兄,做了几次比较深入、也饶有兴味的交流。本是通过手机短信交流的,却因为彼此要说的话太多,“短信”也就越来越长,几乎变成“长信”了。即便如此,还是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又提笔写下这篇短文。  回想三十多年前,读研究生时同住一间宿舍,朝夕切磋,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时光。那时候,正值青春岁月,整日里如饥似渴地探求新
放学了,学校门口推着三轮车卖冰糖葫芦的老爷爷又来了。  看,在夕阳映照下,那车上的冰糖葫芦亮光闪闪。远看,像小姑娘的冲天辫;近看,像一串串红通通的手链。赶紧跑过去买下一串,咬上一口——嚯,那山楂的酸甜味道在糖衣的“陪伴”下更加美味了。  這冰糖葫芦虽然不大,但制作它,却要经过好多环节才可以让我们吃进嘴里呢!在吃糖葫芦的时候,老爷爷就会给我们一一讲解。首先,要挑选优质的山楂果,抠除果核,然后再裹上熬
我的讲述中有多少沉默啊,那些难以言喻的沉默,大山一样的沉默,大海一样的沉默,驳杂的,广阔的,幽深的,静谧的,悄无声息的那些沉默,我笨拙的讲述难以开掘和抵达的那些沉默……有时候我甚至想:沉默的那些也许才是我最想讲述也最该讲述的。可是,恰恰也是我最无力讲述的。  有几个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作品,《一个下午的延伸》、《最慢的是活着》、《拆楼记》等,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于是,常常被同为写作者的朋友问这样的问
瞧!烈日当空,菜园里的那位老太太却依旧手握锄头,“哼哧哼哧”地锄草,虽然满脸的皱纹,却丝毫没有老人应有的疲乏,她就是我的外婆。  那年暑假,外婆火急火燎地从杭州工地来到我家,第二天便急匆匆地叫着妈妈开车去了乡下。我一副游玩心态,跟着到了乡下,外婆刚下车,家门都没进,就头也不回地对我们说:“你们先进屋,我先去看看秧苗。”不一会儿,外婆从田里回来,冲到屋里,从小房间内把农具一一拿出来。随即换上一身旧衣
家风,是一个家的泉眼,泉眼若干涸,河便会石烂水枯。  我家的家风是“莫”,此“莫”指莫占便宜,此“风”虽并不是什么宏大话题,却让许多人难以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那些看似小却容易的事,往往是人们最难坚持的。  家風贵在传承,它可以不写在纸上,但必须写在代代人的心上。在我年幼时,尚不明理,无意间,占过些小便宜,妈妈总会及时制止,并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尤记得,那时天色渐暗,放学回家的路衬
你我分离的那一天,我独自一人呆呆地站在阳台上,抬头望,天朗朗,云朵朵,可穿过发丝的风啊,为什么那般冷入骨髓。  看,云妹妹追赶着风姐姐。风姐姐跑得太快,云妹妹跟丢了。云妹妹一路追去,边追边问:“风姐姐去哪儿了?”花儿姑娘说:“她往东边去了。”云妹妹朝东边赶去,碰到了草儿妹妹。草儿妹妹说:“她往森林那边去了。”云妹妹又朝森林深处奔去,碰到大树爷爷。大树爷爷说:“她往湖边去了。”云妹妹向湖边撵去,碰到
鹭  轻轻扇动双翅  独自从后山飞来  留下一道弧线  远去  甜美 宁静  它悄悄地来  又静静地去  如诗 如梦  朋友外出摄影,拍到一只白鹭,很美,美得让人难以承受。于是配了诗,向我炫耀。我看了哈哈一笑说:“古诗中可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你这才是一只白鹭。”朋友说:“现在去哪里找一行白鹭啊?”我说:“灵川就有啊,现在灵川三街百丈山下正在上演‘白鸟汇’呢……”  儿时就听说过“白鸟汇”的故事。
金色的阳光透过密实的树叶,在洁白的茧上洒满了星星点点的光圈,显得温暖。  茧里的蝴蝶正破壳欲出,人群逐渐聚拢,我也探头探脑地想看蝴蝶破茧,白色丝线里是怎样的生命呢?人们揣测着,如同等待新生儿到来一般忐忑。茧在搖晃,“要出来啦!”有人轻声唤道。蝴蝶似乎知道了人们的心思,瞧,洁白的茧出现一个小黑点,哦,蝴蝶已经把茧撕开了一个小口子啦。  一些心急的人,拾起木棍,想撑开缺口,好让蝴蝶快点儿飞出茧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