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坡牛场金多金属矿位于澜沧江结合带中段,为与矽卡岩和后期热液活动有关的复合型内生矿床。本文通过对矿区红坡牛场金矿区地质背景、主矿体地质特征、矿石类型、围岩蚀变等进行分析研究,初步总结了该矿床的控矿因素、成矿条件,认为矽卡岩阶段并非矿区主成矿阶段,成矿与后期热液活动息息相关,金的来源除部份来自果腊中性岩体,主要还是来自更深的地幔。
关键词:矽卡岩;后期热液活动;地质特征;红坡牛场金矿
Abstract: red slope to zap gold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lancang river junction in the middle, as related to late skarn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of endogenetic deposits. Red slope to zap the mining area in this paper, the gold mining area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mai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e bodies, ore type, wall rock alteration, such as research, preliminary summarized the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nd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the ore deposit, skarn stage is not mine main metallogenic stage, the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te hydrothermal activity, the source of the gold in addition to the part from fruit wax neutral rock mass, mostly from deeper mantle.
Key words: skarn; The late hydrothermal activity;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d slope to zap gold mine
中图分类号:P64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云南省德钦县红坡牛场矿区经前人地质工作圈定铜金矿体8条,其中产于果腊岩体西外接触带的KT1矿体规模最大。铜金矿体地表均赋存于矽卡岩中,初步认为矿区以找矽卡岩型铜矿为主,认为金主要作为铜的伴生或共生产出。2012年,对矿区主矿体KT1开展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地表和深部的揭露发现矿区主矿体以独立型金矿为主,局部铜金共生;矿区地表和深部均发现有煌斑岩脉的分布,且与矿区金矿的分布存在“不在其中、不离其踪”的关系,依次推断矿区金可能主要来源于更深的地幔。主矿体经过进一步的勘查,规模有望达中型。
1、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地处澜沧江结合带中段,大地构造位置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东部边缘的江达—德钦—维西火山弧中段,三级构造单元属于云岭—墨江褶皱带内的云岭褶皱束[1]。
1.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德钦岩群上段第二层(Pt3D3-2),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为绢云母石英微晶片岩夹变质石英砂岩及少量薄层状结晶灰岩,层厚403米。受矿区岩体侵位的影响,近接触带岩石普遍具角岩化、局部具矽卡岩化。
1.2侵入岩
矿区出露侵入岩主要为喜山期果腊复式岩体,分布于矿区中部,北西向展布,长1千米,宽500米,出露面积约0.5平方千米。呈一不规则椭圆状侵位于德钦岩群上段第二层中,岩体岩相分带明显,从核部到边部依次为浅肉红色角闪二长岩、浅灰白色细粒闪长岩、浅灰色细粒黑云母闪长岩。岩体与围岩界线清晰,地表接触界线整体向西陡倾,局部向东反倾。
1.3构造
矿区内主要发育NNE、NEE向两组断裂,为区内主要控岩控矿断裂。地表及深部钻孔揭露表明,构造带内碎裂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较发育,且构造带内均见有煌斑岩脉产于其中。
2、主矿体特征
2.1 矿体规模、产状及品位特征
主矿体KT1产于果腊复式岩体西外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呈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矿体整体走向南东15°,倾角78~88°。控制矿体走向长700米,控制矿体倾斜延深50~200米。矿体厚度0.88~3.99米,平均1.40米;金品位1.16~8.08g/t,平均3.74g/t。
主矿体地表均为含金矽卡岩,近接触带为透辉石榴矽卡岩,远离接触带为透闪石矽卡岩。深部赋矿岩石出现多样性,即近接触带,深部为铜金共生,含矿岩性为黄铜矿化透辉石榴矽卡岩;远离接触带,则以独立型金矿为为主,深部含矿岩性为磁黄铁化黄铁矿化角岩。独立型金矿品位整体高于共生型金矿;深部角岩型金矿品位高于矽卡岩型金矿品位。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石工业类型比较复杂,地表以含金矽卡岩型为主,深部以含金角岩型为主,少量为含金矽卡岩型和变质石英砂岩型。按自然状态划分,矿区地表均为氧化矿石,深部均为原生硫化矿石,氧化带深度10~20米。
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粒状、纤柱状变晶结构,少量为胶状结构、残余结构、网脉状结构、显微鳞片状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
2.2.1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主要由TFe、SiO2等组成,有用元素为Au、Ag、Cu、Fe,其他伴生元素含量极低。
2.2.2 矿石的矿物成份及特征
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白)云母、斜长石、绿泥石、黑云母、石榴石、透闪石、透辉石、碳酸盐、磷酸盐等。
2.2.3 金矿物特征
红坡牛场金矿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呈粒状,枝状,暗淡金黄色,金属光泽,成色较差,主要分布于透明矿物之间,褐铁矿之间,大多属于粒间金,少部分属于包裹金,包裹在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中,总体来看,自然金的粒度在0.01~0.05mm之间。
2.2.4 金的赋存状态
金元素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在自然金中,占63.59%,其次以类质同象或微细粒包裹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和黄铜矿中,占26.46%,少量以微细粒包裹体的形式赋存在其他矿物中。
3、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划分
矿体围岩蚀变有褐铁矿化、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硅化、角岩化、矽卡岩化。矿化蚀变围绕岩体产出,且有一定规律可循,近接触带至远离接触带依次出现矽卡岩化、角岩化-磁铁矿化-黄铁化-磁黄铁矿化。
结合地表和深部钻孔揭露情况,暂将矿区成矿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3.1无矿干矽卡岩阶段
这一阶段为闪长岩的侵入,形成了矿区大量无矿干矽卡岩,但只有极少数含矿,多数仅具黄铁矿化,黄铁矿呈立方体颗粒沿矽卡岩裂隙分布。从而证实了干矽卡岩是不含矿的。矿区之所以存在少数干矽卡岩含矿,在于后期含矿热液活动的结果。
3.2石英-硫化物阶段
此阶段主要形成金属硫化物(包括大量黄铁矿、磁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绿泥石、石英、方解石。该阶段是矿石矿物大量沉淀的阶段,且仅仅在局部地段出现。
3.3含矿岩脉活动成铜、铁、钼阶段
此阶段表现为含铁、铜闪长岩脉侵入,形成磁铁矿和黄铜矿,以及二长岩脉侵入形成辉钼矿。但此种成矿模式较局限,仅在局部地段成矿,往往产在矿区主断裂附近的矽卡岩中。
3.4深部含矿物质进入浅部热液体系成金阶段
此阶段表现为深部含矿物质进入浅部热液体系,在早期形成的矽卡岩和围岩裂隙中聚集成矿。此阶段成矿规模较大,直接導致矿区含金岩石多样性的出现和矿区多种矿化元素并存格局的最终定型。
4、矿床成因浅析
煌斑岩脉体的出现,无疑是区域性地壳拉张,深部矿化剂进入浅部热液体系的标志。我们认为红坡牛场矿区金主要来自更深的幔源,而非果腊岩体。矽卡岩阶段可能只是在局部地段成矿或者造成金的初始富集,是矿区共生和伴生金的成矿阶段;独立型金矿的形成还是和后期深部含矿物质进入浅部热液体系的活动关系密切。矿床成因属于与矽卡岩和后期热液活动有关的复合型内生矿床。
5、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得出红坡牛场金矿床特征如下:
(1)、矿床赋存于元古界德钦岩群变质岩内,矿石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角岩型。
(2)矿床成脉状、透镜状,受控于次级裂隙带
(3)金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在自然金中,其次以类质同象或微细粒包裹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和黄铜矿和磁黄铁中。
(4)矿床为与矽卡岩和后期热液活动有关的复合型内生矿床。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刘晓涛(1984~),男,陕西人,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关键词:矽卡岩;后期热液活动;地质特征;红坡牛场金矿
Abstract: red slope to zap gold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lancang river junction in the middle, as related to late skarn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of endogenetic deposits. Red slope to zap the mining area in this paper, the gold mining area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mai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e bodies, ore type, wall rock alteration, such as research, preliminary summarized the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nd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the ore deposit, skarn stage is not mine main metallogenic stage, the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te hydrothermal activity, the source of the gold in addition to the part from fruit wax neutral rock mass, mostly from deeper mantle.
Key words: skarn; The late hydrothermal activity;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d slope to zap gold mine
中图分类号:P64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云南省德钦县红坡牛场矿区经前人地质工作圈定铜金矿体8条,其中产于果腊岩体西外接触带的KT1矿体规模最大。铜金矿体地表均赋存于矽卡岩中,初步认为矿区以找矽卡岩型铜矿为主,认为金主要作为铜的伴生或共生产出。2012年,对矿区主矿体KT1开展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地表和深部的揭露发现矿区主矿体以独立型金矿为主,局部铜金共生;矿区地表和深部均发现有煌斑岩脉的分布,且与矿区金矿的分布存在“不在其中、不离其踪”的关系,依次推断矿区金可能主要来源于更深的地幔。主矿体经过进一步的勘查,规模有望达中型。
1、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地处澜沧江结合带中段,大地构造位置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东部边缘的江达—德钦—维西火山弧中段,三级构造单元属于云岭—墨江褶皱带内的云岭褶皱束[1]。
1.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德钦岩群上段第二层(Pt3D3-2),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为绢云母石英微晶片岩夹变质石英砂岩及少量薄层状结晶灰岩,层厚403米。受矿区岩体侵位的影响,近接触带岩石普遍具角岩化、局部具矽卡岩化。
1.2侵入岩
矿区出露侵入岩主要为喜山期果腊复式岩体,分布于矿区中部,北西向展布,长1千米,宽500米,出露面积约0.5平方千米。呈一不规则椭圆状侵位于德钦岩群上段第二层中,岩体岩相分带明显,从核部到边部依次为浅肉红色角闪二长岩、浅灰白色细粒闪长岩、浅灰色细粒黑云母闪长岩。岩体与围岩界线清晰,地表接触界线整体向西陡倾,局部向东反倾。
1.3构造
矿区内主要发育NNE、NEE向两组断裂,为区内主要控岩控矿断裂。地表及深部钻孔揭露表明,构造带内碎裂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较发育,且构造带内均见有煌斑岩脉产于其中。
2、主矿体特征
2.1 矿体规模、产状及品位特征
主矿体KT1产于果腊复式岩体西外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呈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矿体整体走向南东15°,倾角78~88°。控制矿体走向长700米,控制矿体倾斜延深50~200米。矿体厚度0.88~3.99米,平均1.40米;金品位1.16~8.08g/t,平均3.74g/t。
主矿体地表均为含金矽卡岩,近接触带为透辉石榴矽卡岩,远离接触带为透闪石矽卡岩。深部赋矿岩石出现多样性,即近接触带,深部为铜金共生,含矿岩性为黄铜矿化透辉石榴矽卡岩;远离接触带,则以独立型金矿为为主,深部含矿岩性为磁黄铁化黄铁矿化角岩。独立型金矿品位整体高于共生型金矿;深部角岩型金矿品位高于矽卡岩型金矿品位。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石工业类型比较复杂,地表以含金矽卡岩型为主,深部以含金角岩型为主,少量为含金矽卡岩型和变质石英砂岩型。按自然状态划分,矿区地表均为氧化矿石,深部均为原生硫化矿石,氧化带深度10~20米。
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粒状、纤柱状变晶结构,少量为胶状结构、残余结构、网脉状结构、显微鳞片状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
2.2.1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主要由TFe、SiO2等组成,有用元素为Au、Ag、Cu、Fe,其他伴生元素含量极低。
2.2.2 矿石的矿物成份及特征
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白)云母、斜长石、绿泥石、黑云母、石榴石、透闪石、透辉石、碳酸盐、磷酸盐等。
2.2.3 金矿物特征
红坡牛场金矿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呈粒状,枝状,暗淡金黄色,金属光泽,成色较差,主要分布于透明矿物之间,褐铁矿之间,大多属于粒间金,少部分属于包裹金,包裹在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中,总体来看,自然金的粒度在0.01~0.05mm之间。
2.2.4 金的赋存状态
金元素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在自然金中,占63.59%,其次以类质同象或微细粒包裹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和黄铜矿中,占26.46%,少量以微细粒包裹体的形式赋存在其他矿物中。
3、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划分
矿体围岩蚀变有褐铁矿化、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硅化、角岩化、矽卡岩化。矿化蚀变围绕岩体产出,且有一定规律可循,近接触带至远离接触带依次出现矽卡岩化、角岩化-磁铁矿化-黄铁化-磁黄铁矿化。
结合地表和深部钻孔揭露情况,暂将矿区成矿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3.1无矿干矽卡岩阶段
这一阶段为闪长岩的侵入,形成了矿区大量无矿干矽卡岩,但只有极少数含矿,多数仅具黄铁矿化,黄铁矿呈立方体颗粒沿矽卡岩裂隙分布。从而证实了干矽卡岩是不含矿的。矿区之所以存在少数干矽卡岩含矿,在于后期含矿热液活动的结果。
3.2石英-硫化物阶段
此阶段主要形成金属硫化物(包括大量黄铁矿、磁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绿泥石、石英、方解石。该阶段是矿石矿物大量沉淀的阶段,且仅仅在局部地段出现。
3.3含矿岩脉活动成铜、铁、钼阶段
此阶段表现为含铁、铜闪长岩脉侵入,形成磁铁矿和黄铜矿,以及二长岩脉侵入形成辉钼矿。但此种成矿模式较局限,仅在局部地段成矿,往往产在矿区主断裂附近的矽卡岩中。
3.4深部含矿物质进入浅部热液体系成金阶段
此阶段表现为深部含矿物质进入浅部热液体系,在早期形成的矽卡岩和围岩裂隙中聚集成矿。此阶段成矿规模较大,直接導致矿区含金岩石多样性的出现和矿区多种矿化元素并存格局的最终定型。
4、矿床成因浅析
煌斑岩脉体的出现,无疑是区域性地壳拉张,深部矿化剂进入浅部热液体系的标志。我们认为红坡牛场矿区金主要来自更深的幔源,而非果腊岩体。矽卡岩阶段可能只是在局部地段成矿或者造成金的初始富集,是矿区共生和伴生金的成矿阶段;独立型金矿的形成还是和后期深部含矿物质进入浅部热液体系的活动关系密切。矿床成因属于与矽卡岩和后期热液活动有关的复合型内生矿床。
5、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得出红坡牛场金矿床特征如下:
(1)、矿床赋存于元古界德钦岩群变质岩内,矿石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角岩型。
(2)矿床成脉状、透镜状,受控于次级裂隙带
(3)金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在自然金中,其次以类质同象或微细粒包裹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和黄铜矿和磁黄铁中。
(4)矿床为与矽卡岩和后期热液活动有关的复合型内生矿床。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刘晓涛(1984~),男,陕西人,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