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四代皆画事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b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书画界父子兄弟同享盛名的不少,但一脉丹青传数代者,却非常罕见。而吴滔的画艺竟传了四代,生生不息,儿孙数辈不仅均能继承家学,而且造诣颇深。
  吴滔—江南一大名家
  吴滔(1840-1895年)字伯滔,号铁夫、疏林,浙江石门(今桐乡市崇福镇)人。吴滔自幼聪慧,熟读史书,才华横溢,但无意功名,只醉心于书画艺术,以诗书字画自娱。他常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作画,几天几夜不出门。他能诗词、工书法、擅长画山水,曾师学方、奚、汤、戴晚清四大家,笔墨苍秀沉着,颇具古韵之风,卓然自成一家,为当时江南一大名家。他与张熊、任伯年等均为“海上画派”奠基人。《寒松阁谈艺琐录》对其有极高评价谓:“伯滔品极高。家有来鹭草堂、中年杜门作画,四方持币相乞者,履恒满户外。子吴衡、吴徵,传其画艺,皆有成就。”
  吴滔祖居县城西古何城附近鹭鸶湾,后在城里西横街保安桥北堍购屋,取堂名“来鹭草堂”。现崇福镇保安弄22号即吴滔“来鹭草堂”故居。“来鹭草堂”占地面积不广,但屋舍布局与庭院点缀极为雅致。房屋东侧为南北向一幽深小弄,大门东向小弄,进门有小院,院内植一棵梧桐树,上刻“琴材”二字,旁边矗有石笋。筑有月洞门北向,门楣有砖刻“壶天”二字,系俞曲园手笔。三间楼厅高大敞亮,楼后有平屋三间,屋后小院有门通横街。庭院内栽种花草,叠石筑池,花草池水相映,布局精致,颇具艺匠之心。
  吴滔生性耿直,当时沿大运河在京杭之间往来的官吏曾慕名趋往来鹭草堂拜访,吴滔往往端坐堂上,朝门外大喝道:“吴伯滔不在家!”
  吴滔晚年时,曾雇舟从县城出发,沿京杭古运河北行,经石门、嘉兴、平望、吴江,直至苏州,沿途写生。回家后,他聚集写生画稿,创作出巨幅长卷,把江南水乡风光沿途名胜,尽纳入画卷之中,被画坛视作珍品。
  而吴滔两画《四石图》,更被画坛中人传为佳话。
  原来,吴滔和安吉吴昌硕、嘉兴蒲华、石门沈伯云等书画名家相交甚笃,时有往来。当时沈伯云欲往江苏靖江赴任。吴滔便以家乡的四块名石为题,画了《四石图》相赠。这四块名石原来是浙北古寺福严寺的“绉云石”、吕留良友芳园的“牡丹石”和“梅花石”,还有名士吴孟举黄叶村庄的“耐寒石”。
  沈伯云得画非常高兴,携至上海,想请吴昌硕题字。
  沈伯云到上海后,来到吴昌硕住所,吴昌硕见好友到来,当然高兴,听沈伯云说了来意,笑道:“好,伯滔的画,当是上品,快拿出来让我一观!”
  不料沈伯云翻遍了行李,也没找到那幅《四石图》,原来是路上把画弄丢了。
  吴滔得知沈伯云赴上海途中丢了画,便笑道:“画丢了,石尚存,我就重新再画吧!”便重新画了《四石图》,并题图赠予沈伯云。
  沈伯云再次得画,当然欣喜异常,便在画后作了长跋,说明了失画和补画的经过缘由,一时传为美谈。
  其实,吴滔作《四石图》赠沈伯云是另有深刻含义的。他是想让沈伯云进入官场后,不要为利禄奔波而忘记了四人友情,而要像绉云石一样胸怀宽阔、耐寒石一样遇寒坚贞、梅花石一样清艳自傲、牡丹石一样虽贵不骄。
  除了《四石图》以外,吴滔还有《春柳图》《海上访僧图》等,都为画中名作。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馆、中国美术学院等处皆藏有吴滔的书画作品。
  吴待秋名列“海上四大家”之首
  吴滔有子二人,长子涧秋,名衡,次子待秋,名徵,均有画名。吴滔去世后,弟兄分居。涧秋于县城筑室,名“忆云草堂”。
  待秋号春晖外史,又号鹭鸶湾人。光绪四年(1878)出生。18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曾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吴徵所作山水画初承家学,后追随古法,专学清初山水大家“大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但不落窠臼,能自成一家。吴徵的花卉笔墨生动,用色雅丽,趣味盎然,颇具浓郁生活气息。吴徵善画佛像,颇具韵味,书法师王铎、倪元璐等,亦善治印,为西泠印社最早发起人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吴待秋移居上海,经陈叔通推荐,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美术部部长,负责编审《古今名人书画集》等,整理出版不少历代名人画册,并出版《吴待秋山水画册》《吴待秋花卉册》等。《鲁迅全集·北京笺谱》曾盛赞其作品。晚年,吴徵用售画积蓄在苏州城北买屋一幢,取园名“残粒”,为苏州十五园林之一。抗战时期,重返上海,与名画家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齐名。被誉为海上四大家“三吴一冯”之首。
  吴徵于1949年病逝苏州,终年72岁。
  吴彭开创一代画风
  吴徵的儿子吴彭,字木,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在上海多家银行任职。吴彭是民主促进会会员,苏州市第九、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校名誉副校长,苏州国画院院长,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
  吴彭在中国画创作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与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分不开。他幼承庭训,6岁起由其父亲授《诗经》《论语》《孟子》及绘画,9岁作《长江万里图》,一时为艺林所瞩目。弱冠名闻沪上,与吴孟欧、樊伯炎、徐绍青并称“海上四公子”。在复旦大学读经济系时,作文名冠全校。此外他精通英语,耄耋之年仍能熟练地用英语与外宾交谈,根本无需翻译。
  吴彭为了抢救中国画濒临失传的“倒影法”、“日影法”等传统技法,竟闭门十年不出,从“清四家”画起,一路直追“元四家”、“明四家”,又上溯唐宋各大家,对历史上的几百位名画家技法和风格进行了缜密的探究,用去宣纸几大柜,真是“吃尽十年寒窗苦,探得真谛笔墨功”。在这期间,他还对历代名家画树法、画石法、流水、浪潮等特点逐一解析,撰就《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和《中国画技法概论》两部著作,分别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和朝花出版社出版,并被译成日文、英文在国外发行。
  吴彭认为:中国画技法虽有千百年的艺术积淀,然纵观之,亦不过为其始。他认为画家自40岁以后应努力探索自己的道路,树立自己的风格。于是他一边搞创作,一边探索“第三种画”,即古代(第一种)、现代(第二种)、将来(第三种)。第三种画对传统采取“反其道而用之”、“造化为我所用”等理念,使技法从传统变化出来。故宫博物院鉴画大师徐邦达称吴彭的画“此乃真正之新中国画”。1986年10月陆俨少先生到苏州观赏了吴彭的100幅“第三种画”后,惊叹不已,说:“这种画才是中国画的创新。”
  吴彭在中国画的创作和探索上,硕果累累。1978年文化部选调全国著名画家进京创作,他被选中进京;1982年开始,其《春江水暖》《松林放鹿》等多幅作品先后被选送赴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展出;1990年吴彭应邀访问日本,其作品轰动东瀛。1991年日本水墨画领袖人物安田虚心率弟子数十人到苏州与吴彭进行艺术交流,安田虚心大师称吴彭为“当代南画第一人”;而后法国国家电视台为吴彭拍摄山水画创作全部录像,将其创作作为典型的东方文化介绍给法国观众;1992年台湾“故宫博物院”派员至苏州拍摄吴彭本人之照片附在院藏《龙吟泉韵》档案内。……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全国各大艺术馆多次收藏其国画精品。
  吴彭在中国画坛承前启后,开创了一代画风,其子女幼承家学,长子吴雍为苏州国画院画师,次子吴元为苏州市园林美术工作者。自祖吴滔始,子吴衡、吴徵,孙吴彭及吴彭之子吴雍、吴元、吴婴,一门四代,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又同宗异趣,皆擅丹青,名师迭出,展现了一幅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绚丽长卷,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可喜图景。
其他文献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集议制度是君主在决定或处理某些重大或疑难问题前,先在一定范围内召集臣下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结果做出最终决策.这种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于汉代,此后各代沿用此制.至宋,集议制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对建筑工程设计的第四个阶段——深化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编制深度做出了统一的规定,并提出了一些探讨意见。 In this paper, the fourth phase of architectural desi
高丽、百济和新罗在唐代时被有关史籍泛称为“三韩”。本文所称之三韩人即源于此。但是关于高丽之所属,目前中国与朝鲜、韩国学者之间尚存在严重的分歧。笔者赞同中国学者认为
"军"是一种武装部队建制单位,到唐末、五代时,军除作为武装部队建制单位外,还开始被用作地方行政区划单位.至宋时"军"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持续了三百多年."
该文从美国的欧洲战略出发论述1933—1940年的美国对德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的欧洲战略是:在孤立主义的大前提下,极力使欧洲保持和平与稳定,以利于美国对欧洲进行
摘 要:化肥能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化学元素,化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掌握常用化肥的简易质量检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尿素、碳酸氢铵、复合肥、硝酸铵、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八种化肥产品常用质量检验简易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希望能为农作物种植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常用化肥;质量检验;简易方法  随着我国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我国化肥的使用方向也发生了相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