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行政区经济”现象:成因、影响与变革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迅猛发展,同时也日益遭遇行政区划体制的制约,表现出较强的行政区经济色彩。本文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业中“行政区经济”现象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及其负面影响,提出弱化行政区经济现象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闻出版业 行政区经济 条块分割 传媒两重属性
  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全行业总产出达到10668.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341.2亿元,利润总额893.3亿元。全行业总产出突破万亿元,标志着我国新闻出版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在“做大”的同时更强调“做强”,实现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目标。虽然从行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一个新闻出版大国,但放眼全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较多的政策空间和市场空间。因此,“加快优势大型新闻出版企业跨行业、跨地域兼并和重组步伐不仅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实施新闻出版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转变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与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相比,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跨地域经营面临更多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任何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产业化运作,都会遭遇相关主管单位属地管辖权这堵“看不见的墙”,形成我国新闻出版业跨界经营中一种特有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一、“行政区经济”内涵及在我国新闻出版业中的表现
  “行政区经济”是首先由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刘君德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由以他为代表的许多人文地理学者、经济学者逐步丰富和发展而来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尽管“行政区经济”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但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理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行政区经济长期发展的典型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概括地说,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行政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经济活动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具有强烈的地方利益倾向;受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生产要素跨区域(行政区域)流动受到人为的限制与阻隔,经济运行秩序比较紊乱”。
  目前,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市场化萌芽于计划经济时代,但经过短暂的探索期后,迅速被传媒“喉舌论”“工具论”扼杀。改革开放后,传媒的两重属性(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逐步被学界和业界认识和重视,新闻出版业的产业化运作也逐步走向深入。但在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散、滥、差,产业规模依然偏小,产业集中度依然偏低,重复建设依然严重,市场分割现象依然严峻,严重制约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由于条块分割,不能跨地区运营,“以至于在某些局部地区、局部市场上,同质等效的传播产品的大量重复造成了传媒市场‘饱和’的假象”。比如,在广州报业市场,粤系的三大报业巨头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三家报业集团,具有异地扩张的实力和需求,但在跨域运营时总是遭遇种种“行政区经济”现象,而只好挤在广州这一局域市场激烈争夺,造成不必要的资源“内耗”。还有,《中国青年报》也曾想通过跨域兼并做大规模,但连找四省均因当地领导不同意而碰壁。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域壁垒林立,新闻出版市场被行政区划分割成支离破碎的细小市场。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经济在推动区域内新闻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阻碍或抑制了区域外大型新闻出版企业进行跨域运营,产生了种种负面的影响。
  二、我国新闻出版业“行政区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体制根源
  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新闻出版业“行政区经济”现象产生的体制根源。在“条”上按照国家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强调纵向的“归口管理”;在“块”上按照行政区划体系,强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属地管理。这种条块限制,使得我国新闻出版市场人为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封闭运行的与行政隶属系相对应的小块块,地方保护十分严重。
  (二)新闻出版业所有制及内容产品的准公共属性是内在动因
  在当下的传媒体制和传媒技术条件下,一旦走向市场交易,新闻出版业内容产品就具有了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然而,在实践中,新闻出版业内容产品由于受体制的影响,往往以公共产品的形式被提供。同既然以公共品的形式进行提供,自然新闻出版业资源的所有者应该是全体社会公民,但这种所有者主体模糊,一般由国家政府代为行使所有权,通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让权。这样,新闻出版业资源实际所有权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手中,他们可肆意阻止域外资本或民营资本的进入。再加上新闻出版内容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地方政府有更大的激励(当然也有应尽的政治责任)牢牢把控这种特权。如果这种控制权能够得到正确的利用,就能够促进当地新闻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否则,就会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互筑壁垒、地区封锁、恶性竞争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因此,新闻出版的所有制体制及其内容产品的准公共属性是新闻出版产业发展中形成“行政区经济”现象的内在动因。
  (三)新闻出版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机制促推“行政区经济”现象的产生
  从新闻出版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来看,一方面由于条块管理体制的束缚,我国新闻出版集团大多是在当地行政部门主导下,按照同一行业和区域范围来组建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基本上需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扶持或包揽。政府的投资同样需得到回报,这样就会促使当地政府想方设法使本区域新闻出版企业获得最大化产业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对传媒两重属性的认识不清,在具体的机制安排上,许多新闻出版集团依然沿袭“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这种过渡性质的、非科学规范的运营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解决新闻出版业内部的经济短缺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新闻出版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却严重束缚了新闻出版集团跨界经营,使之局限于本行业和区域空间而难以发展壮大。总之,管办不分的事业性新闻出版集团的管理机制促推了“行政区经济”现象的产生。   三、“行政区经济”现象对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主导式的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模式,加剧了新闻出版业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
  在前面的成因分析中,可知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萌芽于政府对新闻出版业的统包统揽,在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各级地方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具有深刻的“行政区经济”烙印。这种产业发展的惯性思维使得我国各地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模式基本都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首先是“主宰”新闻出版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权、新闻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权、相关新闻出版法规的制定与执法权;其次是“主财”,主导新闻出版产业的财政预算、行政开支、市场投融资等;再次是“主干”,从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供给,到中期的内容产品生产与开发,一直到后期的市场推广营销等整个产业链条都是政府唱主角。政府主导式的新闻出版产业化发展,能有效调动地方各种资源与要素,协调好发展中各种利益关系,集中力量抓好新闻出版业的基础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发展模式对新闻出版企业和集团的发展壮大是极为不利的,极容易形成地方本位与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一些地方的不良风气,加剧地方区域之间新闻出版企业和集团的恶性竞争,进而影响到国家整体新闻出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产业规划的制定与执行致使资源浪费,甚至败坏风气,滋生腐败
  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自然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出台了各种区域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规划。这固然没错,但凡事有度,不切实际、不因地制宜地过度开发利用,就极易走向反面,破坏文化资源。这样,不仅没有有效发展文化产业,反而破坏了文化传承,走向反文化的一面。现在,不仅省一级在做文化产业规划,中小城市和区、县在做,甚至一些乡镇、村也在制定类似的规划,真是遍地开花。在“行政区经济”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产业规划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只是在本行政区域内“画画”,很少纵横联合,进行跨区域规划,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更为甚者,有些地方政府通过频繁制定各种发展规划,向上级政府和部门邀功请赏或寻租,以捞取个人政绩或本地方和部门的利益。有的甚至跑马圈地,打着文化产业园区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实际进行房地产开发等“敛财”交易,严重败坏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
  (三)封闭运行、各自为政致使地区封锁、市场分割,严重制约新闻出版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
  “封闭性是行政区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有着本质差异的重要表现”“一般情况下,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相邻同级行政区之间,行政区经济的封闭性表现尤为突出”。各级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直接干预新闻出版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限制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不能优化配置资源,地方本位和保护主义严重。在这种行政区经济的封闭运行下,各级地方政府地区封锁,互筑壁垒,人为分割市场,制约了新闻出版企业在竞争中发挥分工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四)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使得新闻出版版集团管理低效,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行政区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各级地方政府不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特色,片面追求新闻出版产品种类的齐全,致使各区域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结构雷同,不能有效发挥分工优势,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闻出版企业和集团。在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的桎梏下,人为拉郎配式组建起来的事业型新闻出版集团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使得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重复低效投资,效率与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企业轻装上阵,以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参与市场竞争。
  (五)新闻出版业宏观管理上的种种错位也是“行“行政区经济”负面影响的表现
  在条块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于财权、人事权、项目审批权等均受制于上级行政区和对口管理部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责、权、利严重错位,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力度。受利益驱使及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各部门和地区一般不会让渡本部门和地区的权力和利益,难以相互合作、整合资源,形成跨域合作的新闻出版产业大格局。各部门和各地区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各自的行业政策、制度和标准,实行行业垄断或地方保护,使新闻出版产业很难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些宏观管理、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种种非正常现象也是“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新闻出版业中负面影响的表现。
  四、我国新闻出版业“行政区经济”现象的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以纵向运行为主、过渡性质的行政区经济最终将走向以横向运行为主,区域之间有序竞争、开放的、一体化的、完全市场性质的经济区经济。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与创新我国新闻出版业中存在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传媒的两重属性,正确处理好新闻出版事业与新闻出版产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行产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既要牢牢把控新闻出版事业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在新闻宣传业务上自觉接受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属地管理,又要充分放手新闻出版产业的市场经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础性作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新闻出版企业集团。
  第二,弱化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政府主导”思想,鼓励和支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采取国有控股、民营、外资参股等多种投融资渠道,充分开发利用新闻出版资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全民参与”的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机制和模式。
  第三,试行建立跨越行政区域的统一的新闻出版业管理和发展机构,直属于相应级别的政府管辖或跨区域政府联合管辖,促进新闻出版产业结构的转型,鼓励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新闻出版集团,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域联合、兼并、重组,提高新闻出版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适时调整我国新闻出版业宏观管理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出版业管理体制,突破条块限制,打破地区封锁,为我国新闻出版集团实施跨域经营打开政策通道。
  第五,加速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建设,调整市场组织结构,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为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实施跨域兼并重组提供零阻碍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莫梅锋,谌乐乐.加快新闻出版企业跨行业、跨地域兼并重组[J].中国出版,2011(1):36-39
  [2][7][8]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J].理论前沿,2004(10):20-22
  [3]秦学,刘君德.“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6-39
  [4]喻国明.对目前我国媒体产业投资状况的基本分析[J].中国出版。2001(12):18-20
  [5]刘波.报刊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传媒。2002(3):4-5
  [6]张辉锋.传媒业的内容产品是否是公共品?[J].国际新闻界,2D06(2):60-62
其他文献
把“三为”服务视为“统帅”我们认为“三为”服务是我们农电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安全生产也好,提高经济效益也好,最终目的都是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眼务。离开了这个前
从"用电腐败"所想到的近日笔者下乡,一村干部痛心疾首地说:"太不象话了,你们发电机发出了三万五,到我们镇里只一万,到我们村里只剩二百二了,如此明目张胆地贪污,就不怕影响干群关系么!?"我
毋庸置疑,美国萨班斯法案对于意图国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推进内部控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基本规范》对于国内企业的促进作用则更为切实。
尽管盛大在短短几年内便完成了娱乐帝国的雏形,但是盛大无法回避的是,它仍然缺少米老鼠和迪斯尼精神。陈天桥,一个见证了游戏产业发展的传奇人物,他的人和让他成功的游戏《传
深化农电改革为辽宁第二次创业而努力──李学尧局长在全省农电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一、1994年农电工作的总体目标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培育企业“四自”功能.理顺农电体制,积极创
选择发展技术要求低、进入门槛低的低速电动车作为突破口,也许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在中国,我们要做电动车市场的领导者。"11月6日,履新才一个多月的大众(中国)总
无人值班变电所管理模式探讨随着我局调度自动化实用化工作的开展,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的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在我局实行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已成必然趋势。而变电所老的管理体制
内部分配公企业活力增赵淑贞,陈建国密县电业局从1988年实施工资总额与上缴利税挂钩,使企业有了分配权,对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具备了适宜的外部条件。有效地发挥了工资分配的经济杠杆作
抓线损 增效益1994年1~11月份,青州局供电量达到42101.4万千瓦时,线损率完成5.8%,综合线损率7.78%,比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降低3.22%,实现节电1355.7万千瓦时;预计全年综合线损率可完成7.8%,实现节电1500万千瓦时,降损...
也许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并没有想到,他“坚决抑制汽车产能过剩”的言论会引发一场业界的口水大战。我们可以下意识地认为,去年中国汽车引爆了整个市场,由此给汽车市场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