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与北京城市广播《城市文化范》联动 《城市文化范》FM107.3/AM1026每天7:30-9:00播出
古代是否疫情频发?古人有何防疫之举?
当前,全力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成为全国公共事务的重中之重。实际上,在古代中国也早有“防控”之举,元代“大都饥疫流行,疫者众,乞以积谷赈济”。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防控疫情、开展赈济的呢?
疾病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瘟疫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敌人,伴随人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瘟疫时常折磨着人类,并且引起人类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在人类历史上,死于疫情的人数远高于死于战争或其他天灾人祸的人数。同时人类与疫情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据记载,2400多年前,古希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毁于一场大瘟疫,导致近1/4的居民死亡。当时有许多强壮的年轻人突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恶臭气味,同时伴有打喷嚏和强烈的咳嗽,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会突然拥有超越常人的力气,直至将体力耗尽为止。最终一位医生发现,用火可以防疫,从而挽救了雅典。古希腊人到底得的是什么病?至今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中国瘟疫简史:1840年以前有826条记录 在古代,中国同样也遭受过瘟疫的侵袭。在《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里,1840年以前就有826条记录,其中影响巨大的有鼠疫、流感、天花、伤寒、霍乱、疟疾等,不少疫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过重要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汊末年。孙权、劉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军队。此次战役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广为流传。其实,曹操大军败于孙、刘联军背后有《三国演义》没有写的重要影响因素——瘟疫。据《三国志》记载,除了曹操大战不利以外,还因为军中发生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唐朝天宝十三年,唐军再征南诏,一路上征南大军受尽了疫病和由于粮草不足而误食野菜中毒的折磨,死伤无数,导致军心涣散,最终大败。这也是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最早的疫情记录发生于金中都建城时期
据元末熊梦祥《析津志》记载,金朝筑燕城时,由于工期紧,被征调的民工承受着艰苦的劳役,适逢夏季暑热,生活条件又差,导致患病者增多,最终爆发了瘟疫。面对严重的疫情,海陵王完颜亮一边让宫廷内的御医及尚药局积极组织救治,一边下诏命金中都五百里之内的医生都来支援。由于防疫得当,最终疫情被控制,金中都城的建设也如期完成。
元、明、清三代北京疫病频发,其中鼠疫、伤寒、天花、白喉、猩红热等危害最大。元大都发生过3次大的瘟疫。据《元史》记载,其中一次瘟疫是“京师大饥疫”,大都城此次瘟疫广为流行,十分严重,“患者遍街巷,死者相枕藉”,死亡人数实在惊人。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瘟疫有12个年份,大致分布在京城、京畿、顺义、通州、延庆、良乡、昌平、密云等地。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北京6次大瘟疫都流行于春季,最早为正月,最晚到农历五月,也就是阳历2月到6月之间,因此瘟疫流行时间很值得注意。当然,瘟疫流行两三年的例子也有,但不多见。
清代发生瘟疫有17个年份。实际上,当时北京城内每年都有恶性传染病出现,只不过没有大规模流行。清顺治十八年,北京发生天花,当时连宫里也出现疫情,孝庄文皇后急忙令人将3个染病的小太监送出宫门,安置到西郊的一座寺庙中隔离,并下令“百日之内不得入宫,日观其恙,三日一报。”看来,隔离已经成为当时防疫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北京对疫情的防控有不少经验
《清史稿》记载,全国大小瘟疫149宗,但从总体上看,清朝的北京没有发生像元大都、明北京那样大的瘟疫,原因之一是清朝京师的防治瘟疫措施比元朝、明朝都好。
元、明、清三代600多年间,北京在防治大瘟疫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
防重于治清朝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就是患天花而死,年仅24岁。康熙幼年为防天花,被隔离在福佑宫约3年。因此,清朝对瘟疫的防治非常重视,执行也很严格。
断然隔离元大都、明北京先后有9次大瘟疫的猖獗流行,都是因为没有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清朝则不然,康熙时北京曾出现天花流行,康熙帝命人在广宁门(今广安门)外设立“避痘所”,实行患者隔离,阻止疫情蔓延。后来又在京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定一村,将患痘症者集中起来隔离,古称“离间法”。
科学防治当疫情出现时,清康熙帝不赞成找萨满跳神治病,而是用科学方法医治。康熙曾患疟疾,御医久治无效,后来是传教士用奎宁(金鸡纳霜)给他治好了病。后来臣民患疟疾,康熙现身说法,介绍用这种药,果然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从此他对医学、药学、解剖学、生理学产生兴趣,还请传教士讲课,在宫廷中建立实验室。
群防互救大的瘟疫发生之后,北京的居民都积极应对,郎中们贡献药方,有钱者出资买药散发给患者防治,有力者购土地、买棺材埋葬死者,有的皇帝和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及朝廷官员、宦官、宫女等也捐钱救灾。
国际交流元大都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大约有60多万人口,商人、传教士等往来于欧亚。元大都城的大瘟疫发生在1358年,比欧洲的黑死病晚7年,所以瘟疫的传播与防治具有国际性。
疫后安定 大的瘟疫流行必然会影响经济。在皇朝时代,瘟疫过后,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会更加明显,元顺帝、崇祯帝不懂这个道理,使本来严重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民变四起,后果严重。清朝开明的皇帝总在灾疫之后采取一些救济措施,如施赈济、减赋税、开义仓、设粥厂等,以缓解社会矛盾,尽陕恢复社会生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在防治危害,尤其严重的传染病方面,我国从古到今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回顾、思考及取鉴。当前,中国人民正进行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相信坚强而智慧的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
古代是否疫情频发?古人有何防疫之举?
当前,全力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成为全国公共事务的重中之重。实际上,在古代中国也早有“防控”之举,元代“大都饥疫流行,疫者众,乞以积谷赈济”。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防控疫情、开展赈济的呢?
疾病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瘟疫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敌人,伴随人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瘟疫时常折磨着人类,并且引起人类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在人类历史上,死于疫情的人数远高于死于战争或其他天灾人祸的人数。同时人类与疫情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据记载,2400多年前,古希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毁于一场大瘟疫,导致近1/4的居民死亡。当时有许多强壮的年轻人突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恶臭气味,同时伴有打喷嚏和强烈的咳嗽,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会突然拥有超越常人的力气,直至将体力耗尽为止。最终一位医生发现,用火可以防疫,从而挽救了雅典。古希腊人到底得的是什么病?至今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中国瘟疫简史:1840年以前有826条记录 在古代,中国同样也遭受过瘟疫的侵袭。在《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里,1840年以前就有826条记录,其中影响巨大的有鼠疫、流感、天花、伤寒、霍乱、疟疾等,不少疫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过重要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汊末年。孙权、劉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军队。此次战役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广为流传。其实,曹操大军败于孙、刘联军背后有《三国演义》没有写的重要影响因素——瘟疫。据《三国志》记载,除了曹操大战不利以外,还因为军中发生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唐朝天宝十三年,唐军再征南诏,一路上征南大军受尽了疫病和由于粮草不足而误食野菜中毒的折磨,死伤无数,导致军心涣散,最终大败。这也是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最早的疫情记录发生于金中都建城时期
据元末熊梦祥《析津志》记载,金朝筑燕城时,由于工期紧,被征调的民工承受着艰苦的劳役,适逢夏季暑热,生活条件又差,导致患病者增多,最终爆发了瘟疫。面对严重的疫情,海陵王完颜亮一边让宫廷内的御医及尚药局积极组织救治,一边下诏命金中都五百里之内的医生都来支援。由于防疫得当,最终疫情被控制,金中都城的建设也如期完成。
元、明、清三代北京疫病频发,其中鼠疫、伤寒、天花、白喉、猩红热等危害最大。元大都发生过3次大的瘟疫。据《元史》记载,其中一次瘟疫是“京师大饥疫”,大都城此次瘟疫广为流行,十分严重,“患者遍街巷,死者相枕藉”,死亡人数实在惊人。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瘟疫有12个年份,大致分布在京城、京畿、顺义、通州、延庆、良乡、昌平、密云等地。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北京6次大瘟疫都流行于春季,最早为正月,最晚到农历五月,也就是阳历2月到6月之间,因此瘟疫流行时间很值得注意。当然,瘟疫流行两三年的例子也有,但不多见。
清代发生瘟疫有17个年份。实际上,当时北京城内每年都有恶性传染病出现,只不过没有大规模流行。清顺治十八年,北京发生天花,当时连宫里也出现疫情,孝庄文皇后急忙令人将3个染病的小太监送出宫门,安置到西郊的一座寺庙中隔离,并下令“百日之内不得入宫,日观其恙,三日一报。”看来,隔离已经成为当时防疫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北京对疫情的防控有不少经验
《清史稿》记载,全国大小瘟疫149宗,但从总体上看,清朝的北京没有发生像元大都、明北京那样大的瘟疫,原因之一是清朝京师的防治瘟疫措施比元朝、明朝都好。
元、明、清三代600多年间,北京在防治大瘟疫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
防重于治清朝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就是患天花而死,年仅24岁。康熙幼年为防天花,被隔离在福佑宫约3年。因此,清朝对瘟疫的防治非常重视,执行也很严格。
断然隔离元大都、明北京先后有9次大瘟疫的猖獗流行,都是因为没有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清朝则不然,康熙时北京曾出现天花流行,康熙帝命人在广宁门(今广安门)外设立“避痘所”,实行患者隔离,阻止疫情蔓延。后来又在京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定一村,将患痘症者集中起来隔离,古称“离间法”。
科学防治当疫情出现时,清康熙帝不赞成找萨满跳神治病,而是用科学方法医治。康熙曾患疟疾,御医久治无效,后来是传教士用奎宁(金鸡纳霜)给他治好了病。后来臣民患疟疾,康熙现身说法,介绍用这种药,果然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从此他对医学、药学、解剖学、生理学产生兴趣,还请传教士讲课,在宫廷中建立实验室。
群防互救大的瘟疫发生之后,北京的居民都积极应对,郎中们贡献药方,有钱者出资买药散发给患者防治,有力者购土地、买棺材埋葬死者,有的皇帝和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及朝廷官员、宦官、宫女等也捐钱救灾。
国际交流元大都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大约有60多万人口,商人、传教士等往来于欧亚。元大都城的大瘟疫发生在1358年,比欧洲的黑死病晚7年,所以瘟疫的传播与防治具有国际性。
疫后安定 大的瘟疫流行必然会影响经济。在皇朝时代,瘟疫过后,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会更加明显,元顺帝、崇祯帝不懂这个道理,使本来严重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民变四起,后果严重。清朝开明的皇帝总在灾疫之后采取一些救济措施,如施赈济、减赋税、开义仓、设粥厂等,以缓解社会矛盾,尽陕恢复社会生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在防治危害,尤其严重的传染病方面,我国从古到今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回顾、思考及取鉴。当前,中国人民正进行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相信坚强而智慧的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