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道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丹霞山呢?只合用一个“雄”字来形容。
雄是雄起的雄
游过江西的龙虎山,赏过福建的武夷山、冠豸山,惊异于那里山峰的奇特造型,可是到了丹霞山,才知道为什么这里成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专家们说,在亿万年前,丹霞山区是一个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后来整个湖盆不断抬升,河流对红色沉积岩下切侵蚀,就形成了现在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地质地貌。因为这些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红色,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取名丹霞。
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位雕塑家,那么丹霞山就是他以风和水为凿子,以时间为锤子,慢慢敲打出来的巨型雕塑;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位丹青高手,那么丹霞山就是他以红色为主色,以云雾为陪衬,描摹出的水墨佳品;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位指挥大师,那么丹霞山就是他以山峰为音符,以锦江为五线谱,演奏出的宏大交响乐。
通常,交响乐的高潮出现在最后,所谓“曲终奏雅”,热情的丹霞山人却带我们直奔主题——观赏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阳元石。当年在龙虎山游览有“大地之母”之称的仙女岩,导游介绍那一景点是“男人看了笑哈哈,女人看了羞答答”;没想到丹霞山的阳元石也有顺口溜儿,叫做“男的比比看,女的悄悄看;男人看了惭愧,女人看了兴奋”。到得近前,现实大于一剀想象——只见一根高28米、直径7米的石柱,酷似雄起的男根,昂然挺立于你的面前,通体赭红,形神兼备,虽然隔一条山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那一刻,你怎能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从游客们的神情来看,没有人惭愧,更多的是兴奋,毕竟,性图腾和生殖崇拜是很多族群都具有的集体意识,尤其在原始部落的岩画和雕塑中,夸张的乳房和男根司空见惯,没有人觉得不雅,更不会想到色情。何况,这阳元石不是艺术创作而是自然之赐,大自然都不羞愧,人类何羞之有?所以,当大自然如此坦荡、如此纯洁地把一具雄起男根的雕塑呈现于世人面前的时候,人们就该同样坦荡、同样纯洁地接纳它,亲近它,如果投以色情或者猥亵的目光,那只能说明你已经被世俗浸染太久,而离大自然很远很远了。镜头前,男人们信心满满地与阳元石并肩而立,少女们伸出玉手托住了阳元石的根部,众游客的神情大大方方,自自然然,没有人调侃,没有人放浪,这一切,是否也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性观念的变化?
我在遥想30万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我相信这个奇迹一定发生在夜晚而不是白天),足风的侵蚀,是雨的浸润,还是别的什么神力,巍峨、规整的阳元山的一侧轰然坍塌,一根石柱脱离山体而自立于天地之间,它没有变成一头象或一根棒槌,却偏偏变成了一根雄起的男根,这是大自然的隐喻还是偶然的巧合?可是换一个思路,它为什么就不能变成一根雄起的男根而非要变成一头象或一根棒槌?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耳畔回荡起四川球迷“雄起”的呐喊,眼前飘过汶川地震捐款现场“中国雄起”的巨幅标语,继而联想到四火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是否因为这个民族被注入了一种超自然的神力?而这种神力,和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之间有着怎样一种关联?
人类一思考,阳元石就发笑。这不,导游催我们锦江漂流了,我于是领略了丹霞山的另一妙处——
雄是雄浑的雄
有山就有水,有阳就有阴。这丹霞山有阳元石,自然也有阴元石;有色如渥丹的丹山,也就有清婉如玉的锦江。山因了水的滋润,才变得有灵性,就如同男人因了女人的偎依,才更具侠骨柔情。
虽然是晴天,但因了水的氤氲,山间起了微岚,群峰如同抹了一层淡淡的眼影,多了些空濛和妩媚的味道。竹筏在碧绿的锦江上划行,一不小心,就划成一首婉约的宋词。这个时候,语言是噪音,音乐也显得多余,你只需放纵你的目光和心情,把眼前的水光山色调成一杯透明的龙井或酽酽的铁观音,有滋有味地喝下去。懒得品?没关系,就是牛饮这胜景也没人取笑你,毕竟,人是自然之子,从水泥丛林中回归大自然,表现得洒脱些、狂放些,都是情理中的事。
两岸山色像一位位不速之客,接二连三地撞入眼帘。这边是姐妹峰,那边是童子拜观音;一会儿是玉女拦江——几座山峰连成一体,像一个身材修长的少女头枕锦江,平躺在那里,胸部高耸,长发垂落,一湾锦江水就是她的盥洗池;一会儿是群象过河——一座山就是一头大象,长长的鼻子探进江中,让人担心江水很快被它们抽干。这才意识到除了阳元石,丹霞山的景点富裕着呢,人家才不在乎什么高潮不高潮,因为随便带你一走,就是一个小高潮。
我注意到,丹霞山有一些小的盆景,如蜡烛峰、茶壶峰、僧帽峰什么的,但总体来说,更多的像城堡,像山寨,体量庞大,雄浑敦厚。按理说,砂砾岩是最怕风化的,可是丹霞的山却像花岗岩一样坚固,那一定是河水、泉水、雨水滋养的结果吧。有很多山峰,泉水从山顶流下来,淅淅沥沥,涸湿了顶部一圈,就像山刚做完运动,冒了一头的汗。
水多的地方,树就茂密。丹霞山的树密密匝匝,浓得像泼出去的油彩一样,化都化不开,尤其是山谷中的树,其高低错落的态势如烈马扬鬃,万头攒动,真想跨上一匹飞驰而去,又不知从何处上鞍。山丹,水碧,天蓝,树绿,当然,还有空气清新,这样的桃源胜境,就该“红尘不到”“到此生隐心”。
雄是雄奇的雄
一座山是否雄奇险峻,不光看海拔,还要看山势。别看丹霞山的海拔不高,最高峰巴寨不过618米,可是你看那刀砍斧削般的悬崖,那猿猱欲度愁攀缘的峭壁,一副睥睨一切的神态,就知道它不会轻易被你踩在脚下。但我喜欢这种挑战。所以,下午自由考察的时候,景区志愿者小周问我去哪个景点,我就说:越高越好,我要拍晚霞。当时我在脑子里是有所构思的——赭红色的丹霞山在夕阳映照之下,一定显得更加辉煌壮丽。小周说:那就细美寨吧。小周虽说是个女孩子,却是景区的登山冠军,有她作陪,我心里踏实多了——谁也不会成为另一个人的包袱。
我们一行四人,沿晒布岩、海豹石、狮子岩、通泰桥一路看下来,稍事休息,就向细美寨进发了。上午登长老峰,爬观日亭,过一线天,没觉得山势有多奇崛,可是到了细美寨下,向上一望,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整座山像一艘巨大的航母,山谷是绿涛汹涌的海洋,山梁却瘦得像一根鱼脊骨,只能容一人立足,我们要沿呈七八十度角的鱼脊,从鱼尾一级级爬到鱼头,稍有闪失,就会滑人万丈深渊。好在有护栏。手扶护栏,打量着瘦瘦长长的“天梯”,有点明白为什么叫细美寨了。此时,正好有半轮月亮提前出来值班,挂在山头,似乎在说:有本事就上来摘我。我是爬过不少名山的,泰山、黄山、玉龙雪山都不在话下,可是这细美寨刚爬到一半,却不禁两股战战,几欲趴下。坡太陡了,前胸几乎贴到台阶上,真想四肢着地,变成一只猴子;眼睛也拘谨了许多,不敢看两边, 不敢回身望,只敢盯着脚下那层台阶。但直觉告诉我:天,越来越近了。当我不无狼狈地爬到寨顶,把汗涔涔的身子扔到残缺的寨墙上,镜头对准临近傍晚的丹霞山时,我看到的是怎样一副如诗如画的美景啊:群峰耸峙,星罗棋布,万千气象,尽收眼底。阳光下,山色由浓而淡,迤逦远去,浩渺的锦江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山脚,成片的绿树和农田镶嵌其间,有嘹亮的犬吠声传来,还有农人聊天的声音,那么清晰,仿佛就在身边,放眼望去,那村落却在几公里之外。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霭霭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描摹的大约就是这种静谧空灵的境界吧。
就在太阳离地平线还有一竹竿的时候,不知哪里冒出一团黑云把它给吞吃了,我知道晚霞是拍不到了,可是我并不后悔,“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登细美寨,又怎能体会丹霞山的雄奇?下山后,翻看清廖燕的《游丹霞山》,文中有句话说得好:“此山之奇,奇在险,非此则无以见其奇。且游山岂厌奇险耶?”我猜,这一定是个参透登山妙趣的高人。
看资料,也有一些疑问,比如,阳元石这么奇特的景观,却不见于清人的记载,为什么呢?
《仁化县志》载,在唐末,丹霞山曾有过佛教居士来游,但无营构。北宋崇宁间,法云居士在锦石岩开山建庵。但大规模开发丹霞山,还是从李永茂、李充茂两兄弟开始。明末清初,江西虔州巡抚李永茂和弟弟李充茂为避战乱,来到丹霞山隐居,“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经过他们的开发,原来不甚出名的丹霞山逐渐兴旺起来。而人人知有丹霞,则是康熙元年,今释澹归在山上建别传寺之后的事了。这不,清乾隆年间的性灵派诗人袁枚,也慕名而来了。那是1784年,他应堂弟、端州太守袁树之邀,赴岭南游历,途经仁化,听说丹霞胜景,便沿江而下,畅游一番,并写《游丹霞记》以记其胜,但此文和李充茂的《丹霞山记》、今释澹归的《绕丹霞记》均未提到阳元石。以我的推测,是因为那时的游览多走水路,山路开发困难,难以找到观看阳元石的合适角度,就如同今天在锦江漂流时,看到的阳元石不过是象鼻子的一部分而已。或许因为这个缘故,阳元石虽然存在了30万年,它的被发现却只有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阳元石是寂寞的,丹霞山也是寂寞的。袁枚在《游丹霞记》中也表达过类似的遗憾。当时有和尚问他丹霞山与罗浮山相比,哪一个更好?袁枚回答说:罗浮山太散漫了,费半天劲才能看到一处佳景,有点得不偿失,而丹霞山却处处是遒警胜景。和尚又问:丹霞山这么美,却连块古碑都没有,为什么呢?袁枚认为,这是因为它开发太晚的缘故。他说,有很多名胜因为开发晚而少为人知,这不是什么坏事,正好可以有新的开掘。就像读圣人书,不能因为前人注疏已多就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山也是这样,要开拓进取,有自己的发现。应该说,袁枚的这一观点是颇具前瞻性的。今天,许多景点都遭遇了开发式的破坏,丹霞山免遭此厄,与它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有很大关系。又或者是上帝为了保护这方山水,一直在“捂盘惜售”。如今,随着武广高铁的建成通车,丹霞山水终于开盘了,我相信它一定是个热得烫手的楼盘,但同时希望它要有自己的格调,以免被商业庸俗化或者被浅薄的游客所亵渎。
有感于丹霞之雄和其稍嫌寂寞的历史,因步明张大辂诗韵以咏之:“岭南名山未易穷,阳元风景一何雄。天生英姿旷千古,赤城百仞倚半空。碧水丹山白云下,更无尘滓到胸中。细美寨前徘徊立,落日多情照晚钟。”才有不逮,希望丹霞诸峰看了,不要笑哈哈哟。
雄是雄起的雄
游过江西的龙虎山,赏过福建的武夷山、冠豸山,惊异于那里山峰的奇特造型,可是到了丹霞山,才知道为什么这里成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专家们说,在亿万年前,丹霞山区是一个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后来整个湖盆不断抬升,河流对红色沉积岩下切侵蚀,就形成了现在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地质地貌。因为这些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红色,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取名丹霞。
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位雕塑家,那么丹霞山就是他以风和水为凿子,以时间为锤子,慢慢敲打出来的巨型雕塑;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位丹青高手,那么丹霞山就是他以红色为主色,以云雾为陪衬,描摹出的水墨佳品;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位指挥大师,那么丹霞山就是他以山峰为音符,以锦江为五线谱,演奏出的宏大交响乐。
通常,交响乐的高潮出现在最后,所谓“曲终奏雅”,热情的丹霞山人却带我们直奔主题——观赏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阳元石。当年在龙虎山游览有“大地之母”之称的仙女岩,导游介绍那一景点是“男人看了笑哈哈,女人看了羞答答”;没想到丹霞山的阳元石也有顺口溜儿,叫做“男的比比看,女的悄悄看;男人看了惭愧,女人看了兴奋”。到得近前,现实大于一剀想象——只见一根高28米、直径7米的石柱,酷似雄起的男根,昂然挺立于你的面前,通体赭红,形神兼备,虽然隔一条山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那一刻,你怎能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从游客们的神情来看,没有人惭愧,更多的是兴奋,毕竟,性图腾和生殖崇拜是很多族群都具有的集体意识,尤其在原始部落的岩画和雕塑中,夸张的乳房和男根司空见惯,没有人觉得不雅,更不会想到色情。何况,这阳元石不是艺术创作而是自然之赐,大自然都不羞愧,人类何羞之有?所以,当大自然如此坦荡、如此纯洁地把一具雄起男根的雕塑呈现于世人面前的时候,人们就该同样坦荡、同样纯洁地接纳它,亲近它,如果投以色情或者猥亵的目光,那只能说明你已经被世俗浸染太久,而离大自然很远很远了。镜头前,男人们信心满满地与阳元石并肩而立,少女们伸出玉手托住了阳元石的根部,众游客的神情大大方方,自自然然,没有人调侃,没有人放浪,这一切,是否也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性观念的变化?
我在遥想30万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我相信这个奇迹一定发生在夜晚而不是白天),足风的侵蚀,是雨的浸润,还是别的什么神力,巍峨、规整的阳元山的一侧轰然坍塌,一根石柱脱离山体而自立于天地之间,它没有变成一头象或一根棒槌,却偏偏变成了一根雄起的男根,这是大自然的隐喻还是偶然的巧合?可是换一个思路,它为什么就不能变成一根雄起的男根而非要变成一头象或一根棒槌?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耳畔回荡起四川球迷“雄起”的呐喊,眼前飘过汶川地震捐款现场“中国雄起”的巨幅标语,继而联想到四火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是否因为这个民族被注入了一种超自然的神力?而这种神力,和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之间有着怎样一种关联?
人类一思考,阳元石就发笑。这不,导游催我们锦江漂流了,我于是领略了丹霞山的另一妙处——
雄是雄浑的雄
有山就有水,有阳就有阴。这丹霞山有阳元石,自然也有阴元石;有色如渥丹的丹山,也就有清婉如玉的锦江。山因了水的滋润,才变得有灵性,就如同男人因了女人的偎依,才更具侠骨柔情。
虽然是晴天,但因了水的氤氲,山间起了微岚,群峰如同抹了一层淡淡的眼影,多了些空濛和妩媚的味道。竹筏在碧绿的锦江上划行,一不小心,就划成一首婉约的宋词。这个时候,语言是噪音,音乐也显得多余,你只需放纵你的目光和心情,把眼前的水光山色调成一杯透明的龙井或酽酽的铁观音,有滋有味地喝下去。懒得品?没关系,就是牛饮这胜景也没人取笑你,毕竟,人是自然之子,从水泥丛林中回归大自然,表现得洒脱些、狂放些,都是情理中的事。
两岸山色像一位位不速之客,接二连三地撞入眼帘。这边是姐妹峰,那边是童子拜观音;一会儿是玉女拦江——几座山峰连成一体,像一个身材修长的少女头枕锦江,平躺在那里,胸部高耸,长发垂落,一湾锦江水就是她的盥洗池;一会儿是群象过河——一座山就是一头大象,长长的鼻子探进江中,让人担心江水很快被它们抽干。这才意识到除了阳元石,丹霞山的景点富裕着呢,人家才不在乎什么高潮不高潮,因为随便带你一走,就是一个小高潮。
我注意到,丹霞山有一些小的盆景,如蜡烛峰、茶壶峰、僧帽峰什么的,但总体来说,更多的像城堡,像山寨,体量庞大,雄浑敦厚。按理说,砂砾岩是最怕风化的,可是丹霞的山却像花岗岩一样坚固,那一定是河水、泉水、雨水滋养的结果吧。有很多山峰,泉水从山顶流下来,淅淅沥沥,涸湿了顶部一圈,就像山刚做完运动,冒了一头的汗。
水多的地方,树就茂密。丹霞山的树密密匝匝,浓得像泼出去的油彩一样,化都化不开,尤其是山谷中的树,其高低错落的态势如烈马扬鬃,万头攒动,真想跨上一匹飞驰而去,又不知从何处上鞍。山丹,水碧,天蓝,树绿,当然,还有空气清新,这样的桃源胜境,就该“红尘不到”“到此生隐心”。
雄是雄奇的雄
一座山是否雄奇险峻,不光看海拔,还要看山势。别看丹霞山的海拔不高,最高峰巴寨不过618米,可是你看那刀砍斧削般的悬崖,那猿猱欲度愁攀缘的峭壁,一副睥睨一切的神态,就知道它不会轻易被你踩在脚下。但我喜欢这种挑战。所以,下午自由考察的时候,景区志愿者小周问我去哪个景点,我就说:越高越好,我要拍晚霞。当时我在脑子里是有所构思的——赭红色的丹霞山在夕阳映照之下,一定显得更加辉煌壮丽。小周说:那就细美寨吧。小周虽说是个女孩子,却是景区的登山冠军,有她作陪,我心里踏实多了——谁也不会成为另一个人的包袱。
我们一行四人,沿晒布岩、海豹石、狮子岩、通泰桥一路看下来,稍事休息,就向细美寨进发了。上午登长老峰,爬观日亭,过一线天,没觉得山势有多奇崛,可是到了细美寨下,向上一望,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整座山像一艘巨大的航母,山谷是绿涛汹涌的海洋,山梁却瘦得像一根鱼脊骨,只能容一人立足,我们要沿呈七八十度角的鱼脊,从鱼尾一级级爬到鱼头,稍有闪失,就会滑人万丈深渊。好在有护栏。手扶护栏,打量着瘦瘦长长的“天梯”,有点明白为什么叫细美寨了。此时,正好有半轮月亮提前出来值班,挂在山头,似乎在说:有本事就上来摘我。我是爬过不少名山的,泰山、黄山、玉龙雪山都不在话下,可是这细美寨刚爬到一半,却不禁两股战战,几欲趴下。坡太陡了,前胸几乎贴到台阶上,真想四肢着地,变成一只猴子;眼睛也拘谨了许多,不敢看两边, 不敢回身望,只敢盯着脚下那层台阶。但直觉告诉我:天,越来越近了。当我不无狼狈地爬到寨顶,把汗涔涔的身子扔到残缺的寨墙上,镜头对准临近傍晚的丹霞山时,我看到的是怎样一副如诗如画的美景啊:群峰耸峙,星罗棋布,万千气象,尽收眼底。阳光下,山色由浓而淡,迤逦远去,浩渺的锦江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山脚,成片的绿树和农田镶嵌其间,有嘹亮的犬吠声传来,还有农人聊天的声音,那么清晰,仿佛就在身边,放眼望去,那村落却在几公里之外。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霭霭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描摹的大约就是这种静谧空灵的境界吧。
就在太阳离地平线还有一竹竿的时候,不知哪里冒出一团黑云把它给吞吃了,我知道晚霞是拍不到了,可是我并不后悔,“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登细美寨,又怎能体会丹霞山的雄奇?下山后,翻看清廖燕的《游丹霞山》,文中有句话说得好:“此山之奇,奇在险,非此则无以见其奇。且游山岂厌奇险耶?”我猜,这一定是个参透登山妙趣的高人。
看资料,也有一些疑问,比如,阳元石这么奇特的景观,却不见于清人的记载,为什么呢?
《仁化县志》载,在唐末,丹霞山曾有过佛教居士来游,但无营构。北宋崇宁间,法云居士在锦石岩开山建庵。但大规模开发丹霞山,还是从李永茂、李充茂两兄弟开始。明末清初,江西虔州巡抚李永茂和弟弟李充茂为避战乱,来到丹霞山隐居,“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经过他们的开发,原来不甚出名的丹霞山逐渐兴旺起来。而人人知有丹霞,则是康熙元年,今释澹归在山上建别传寺之后的事了。这不,清乾隆年间的性灵派诗人袁枚,也慕名而来了。那是1784年,他应堂弟、端州太守袁树之邀,赴岭南游历,途经仁化,听说丹霞胜景,便沿江而下,畅游一番,并写《游丹霞记》以记其胜,但此文和李充茂的《丹霞山记》、今释澹归的《绕丹霞记》均未提到阳元石。以我的推测,是因为那时的游览多走水路,山路开发困难,难以找到观看阳元石的合适角度,就如同今天在锦江漂流时,看到的阳元石不过是象鼻子的一部分而已。或许因为这个缘故,阳元石虽然存在了30万年,它的被发现却只有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阳元石是寂寞的,丹霞山也是寂寞的。袁枚在《游丹霞记》中也表达过类似的遗憾。当时有和尚问他丹霞山与罗浮山相比,哪一个更好?袁枚回答说:罗浮山太散漫了,费半天劲才能看到一处佳景,有点得不偿失,而丹霞山却处处是遒警胜景。和尚又问:丹霞山这么美,却连块古碑都没有,为什么呢?袁枚认为,这是因为它开发太晚的缘故。他说,有很多名胜因为开发晚而少为人知,这不是什么坏事,正好可以有新的开掘。就像读圣人书,不能因为前人注疏已多就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山也是这样,要开拓进取,有自己的发现。应该说,袁枚的这一观点是颇具前瞻性的。今天,许多景点都遭遇了开发式的破坏,丹霞山免遭此厄,与它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有很大关系。又或者是上帝为了保护这方山水,一直在“捂盘惜售”。如今,随着武广高铁的建成通车,丹霞山水终于开盘了,我相信它一定是个热得烫手的楼盘,但同时希望它要有自己的格调,以免被商业庸俗化或者被浅薄的游客所亵渎。
有感于丹霞之雄和其稍嫌寂寞的历史,因步明张大辂诗韵以咏之:“岭南名山未易穷,阳元风景一何雄。天生英姿旷千古,赤城百仞倚半空。碧水丹山白云下,更无尘滓到胸中。细美寨前徘徊立,落日多情照晚钟。”才有不逮,希望丹霞诸峰看了,不要笑哈哈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