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以为语文是冷冰冰的,冷冰的文字,冷冰的符号;我更以为语文教学也是冷冰的,冷冰的语言,冷冰的读写训练;语文优质课更是事先彩排过的,表面轰轰烈烈,其内涵冰冷至极。随着探索温度语文的深入,沐浴着课程改革的阳光气息,我才惊喜地发现——语文是有温度的!
一、文本是有温度的
也许是教学生涯有限,对文本的熟识,导致对文本的熟视无睹;也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日复一日终究迎来职业倦怠,导致对文本的冷漠冷淡。武凤霞老师工作室对文本的情有独钟,对文本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我发现文本原来如此有魅力,文本是有温度的。
文本的温度首先在于解读,而今又有多少语文教师仔细认真研读推敲过文本,恐怕离开了教参,离开了标准答案,我们语文教师就如瘸子没有了拐杖,飞机没有了导航一样。喜欢只能被喜欢所传染,如果一名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感情,对文字所传递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恐怕很难让孩子喜欢上语文。
首先要学会纯净解读文本 。拿到一篇文章 ,抛开一切教学资料、教参、教案……教师自己静下心来阅读文本: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不理解的语句想方设法理解。重点语段想让学生质疑的,自己先质疑。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从篇到标点 ,一处都不放过,直到弄通弄懂。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以学生的角度再次解读文本。如果我是学生,在学这个字时,会在哪里出错?理解这些词时,从字面怎样解释?放到语言环境中怎样理解?体会重点语句,我会关注那些字词?我会想到些什么?联系实际时我又会想到些什么?这几段让我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作者的写法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我准备怎样活学活用?
第三步,借鉴——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只凭自己的理解感悟容易走极端,要么闭门造车,要么夜郎自大。读课和查资料,让一线老师的语文课堂柳暗花明。
这样地解读文本,孩子怎能不喜欢语文?这样解读文本的语文教师引领孩子,孩子怎能会不手不释卷?
二、课堂是有温度的
语文课堂我亲自经历两次,一次是大纲指导下的课堂,记得有一节全国优质观摩课《静夜思》,当时全体教师看的是录像课,看完之后我很是惭愧,人家的二年级的学生出口成章,胸中锦绣让我望尘莫及。后来才明白这样的课堂如戏,剧本是教案,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会说话的道具,课堂是戏场。你方唱罢,我方粉墨登场。表面轰轰烈烈,其实没有温度。第二次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一些课堂,虽然有所改进,可依然冷冰如昨。而当我沐浴着名师的课堂,那种震撼如翻江倒海一般冲击着我的心灵。为了说明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涌动,我摘录江苏武凤霞老师教学片断如下。
武凤霞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片段:
师生合作读: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师:水落在什么地方?
生:身上。
师:还落在什么地方?
生:头上。
师:祖父会说,疯丫头!萧红会说什么?
没有生回答(冷场)
师: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课文原话)
师:祖父吭吭的咳。
生:我也吭吭的咳。
师:祖父去晒太阳。
生:我也去晒太阳。
师:祖父停下来,捶捶腰。
生;我也捶捶腰。
师:祖父抽两袋烟。
生(个别):我也抽两袋烟。(其他学生、听课教师笑)
生:我也赶紧假吸两口。
师:爷爷笑着说,疯丫头!
生:疯老头!
师:行吗?
生:对长辈不能这样说……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温度的,武老师找准文本和生活的连接点,“水可能落在祖父身上”,让学生还原生活对话。可是也许因为学生由文本跳跃到生活,思维跟不上;也许是因为学生不能够把文本还原成生活,思维短路。出现了冷场,武老师没有一点犹豫,从零度开始,由文本到生活,层层升温,最终达到自己教学目的。没有冷冰冰的呵斥,没有越俎代庖,自然而然,孩子们沐浴在这样的课堂,既感温暖,又能学到货真价实的语文。教师们沐浴在这样的课堂,既感温馨,又能发现语文教学原来可以如此润物无声。
感受着语文的温度,氤氲着名家的暖风,我认为:语文是有温度的,愿语文温暖更多的学生。
一、文本是有温度的
也许是教学生涯有限,对文本的熟识,导致对文本的熟视无睹;也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日复一日终究迎来职业倦怠,导致对文本的冷漠冷淡。武凤霞老师工作室对文本的情有独钟,对文本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我发现文本原来如此有魅力,文本是有温度的。
文本的温度首先在于解读,而今又有多少语文教师仔细认真研读推敲过文本,恐怕离开了教参,离开了标准答案,我们语文教师就如瘸子没有了拐杖,飞机没有了导航一样。喜欢只能被喜欢所传染,如果一名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感情,对文字所传递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恐怕很难让孩子喜欢上语文。
首先要学会纯净解读文本 。拿到一篇文章 ,抛开一切教学资料、教参、教案……教师自己静下心来阅读文本: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不理解的语句想方设法理解。重点语段想让学生质疑的,自己先质疑。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从篇到标点 ,一处都不放过,直到弄通弄懂。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以学生的角度再次解读文本。如果我是学生,在学这个字时,会在哪里出错?理解这些词时,从字面怎样解释?放到语言环境中怎样理解?体会重点语句,我会关注那些字词?我会想到些什么?联系实际时我又会想到些什么?这几段让我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作者的写法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我准备怎样活学活用?
第三步,借鉴——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只凭自己的理解感悟容易走极端,要么闭门造车,要么夜郎自大。读课和查资料,让一线老师的语文课堂柳暗花明。
这样地解读文本,孩子怎能不喜欢语文?这样解读文本的语文教师引领孩子,孩子怎能会不手不释卷?
二、课堂是有温度的
语文课堂我亲自经历两次,一次是大纲指导下的课堂,记得有一节全国优质观摩课《静夜思》,当时全体教师看的是录像课,看完之后我很是惭愧,人家的二年级的学生出口成章,胸中锦绣让我望尘莫及。后来才明白这样的课堂如戏,剧本是教案,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会说话的道具,课堂是戏场。你方唱罢,我方粉墨登场。表面轰轰烈烈,其实没有温度。第二次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一些课堂,虽然有所改进,可依然冷冰如昨。而当我沐浴着名师的课堂,那种震撼如翻江倒海一般冲击着我的心灵。为了说明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涌动,我摘录江苏武凤霞老师教学片断如下。
武凤霞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片段:
师生合作读: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师:水落在什么地方?
生:身上。
师:还落在什么地方?
生:头上。
师:祖父会说,疯丫头!萧红会说什么?
没有生回答(冷场)
师: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课文原话)
师:祖父吭吭的咳。
生:我也吭吭的咳。
师:祖父去晒太阳。
生:我也去晒太阳。
师:祖父停下来,捶捶腰。
生;我也捶捶腰。
师:祖父抽两袋烟。
生(个别):我也抽两袋烟。(其他学生、听课教师笑)
生:我也赶紧假吸两口。
师:爷爷笑着说,疯丫头!
生:疯老头!
师:行吗?
生:对长辈不能这样说……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温度的,武老师找准文本和生活的连接点,“水可能落在祖父身上”,让学生还原生活对话。可是也许因为学生由文本跳跃到生活,思维跟不上;也许是因为学生不能够把文本还原成生活,思维短路。出现了冷场,武老师没有一点犹豫,从零度开始,由文本到生活,层层升温,最终达到自己教学目的。没有冷冰冰的呵斥,没有越俎代庖,自然而然,孩子们沐浴在这样的课堂,既感温暖,又能学到货真价实的语文。教师们沐浴在这样的课堂,既感温馨,又能发现语文教学原来可以如此润物无声。
感受着语文的温度,氤氲着名家的暖风,我认为:语文是有温度的,愿语文温暖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