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房地产行业的“火爆”促生了不少房地产行业的明星大腕,潘石屹自然也是其中晌当当的一位。这位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家里却被另一个“领袖”人物“统治”着,并且不亦乐乎地演绎着他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闪婚”差点“闪分”
说起潘石屹家中的这位“领袖”——张欣,也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了。14岁移居香港,开始只是在一个工厂做女工,后来成为剑桥的硕士,华尔街的投资顾问。经人介绍认识潘石屹后,她毅然搬回内地。接下来,他们几乎是闪电恋爱,闪电结婚。
婚后,张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数中国男人——认同你的审美标准,但誓死都要捍卫自己的自尊心。他不仅任凭张欣打理,还悄悄地努力学习。
然而潘石屹毕竟是男人,他可以不计较张欣怎样摆布他的吃穿,却不能为太太改变观念。两人生活、工作,天天在一起,观念、风格、方法都不一样。如此一来,吵架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后来斗争到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不斗争了,好像谁不说“不”就觉得不对劲。
两个人之间的硝烟不止,让这段婚姻岌岌可危,为了躲避这种局面,张欣决定去欧洲度假,改善一下关系。没想到在去机场的路上,两个人又吵了起来,张欣叫停车,拿了行李头也不回打了一辆车就走了。
一路上,张欣都在想:如果离婚,离开内地,这辈子就再也不回来了,她是一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工作不能,婚姻也不能。一个凭感觉设计房子的人,为什么不可以用理性来处理婚姻呢?
于是,张欣首先让自己从坏情绪中跳出来,以宽容和理性化解了这场危机。好在经历过这次婚姻危机后,他们彼此都感到更加珍惜。对此,张欣曾回忆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大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关系反倒更密切了。不用每件事都斗争了,我们却发现遇到问题时最想征求的恰恰是对方的意见,我真不知道那段时间我们怎么就能彼此事事说‘不’呢!”
“打击”之下出新书
房地产大亨们都陆陆续续出过书,但一般都与商业无关。潘石屹也出过一本书,书名叫《我用一生去寻找》,以此来叩问灵魂,同时也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哲学小结。书的封面,潘石屹穿着户外运动装的照片颇有些喜剧色彩,那张照片是他冬天去长城跑步时,张欣用傻瓜相机给他拍的。而之所以能出书,也是因为这位“剑桥老婆”给他的压力。
原来,自从娶了这位“剑桥硕士”后,潘石屹就倍感压力,因为老婆实在太优秀。当时,张欣并不了解潘石屹不会写东西,结婚后潘石屹给她写过一张字条,张欣看了之后便惊讶地问:“你识字不识字,会不会写字?”当时潘石屹心里特别受打击。
潘石屹决定培养自己文字记录的能力,不能让张欣再“嘲笑”,他觉得自己能够写上一本书,应该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情。于是,当他们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潘石屹陪着张欣坐完月子,动笔写了一本《茶满了》。虽然当时没有其他人看,但潘石屹却很满足,至少他向老婆证明了自己能写字,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是特别大的促进。
在写《茶满了》的过程中,他渐渐尝到了甜头,他觉得人的思想像火花一样,如果不写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如果把它记录下来,回头看的话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此,老婆张欣自然是十分赞同。
尽管《我用一生去寻找》这本书在出版后也让潘石屹受到过小小的打击:当时一位时尚女士想看这本书,但又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看开发商的书会被人笑。最后没办法,包了一个书皮把书看完了。不过,潘石屹觉得。这比起张欣当初对自己的“打击”,已经是小菜一碟了。
儿子入学起“争执”
两个儿子的相继出生让潘石屹和张欣的情感增添了不少甜蜜,但到了大儿子要上学的年龄,两人却又开始产生矛盾。张欣认为,孩子一定要上中国本地的学校,要学地道的中国文化。而潘石屹则认为中国正和国际接轨,孩子应具备学说英语的优势。
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于是潘石屹采取“曲线救国”的“战略”,他让当时对国内情况并不熟悉的张欣自己去给孩子联系国内学校。不明就里的张欣在碰到了不少困扰之后,终于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沉默着接受了潘石屹的意见,就这样,大儿子最终进入了国际学校进行封闭式学习。可。是没多久,潘石屹就后悔了,他发现老婆张欣的意见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可中文却差得难以想象,父子之间连正常交流都存在困难,感情也随之生疏。
更可怕的是,国际学校沿袭国外的教育模式,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连乘法口诀也不背。于是潘石屹趴在桌上亲自给儿子画了一个口诀表,没想到儿子两分钟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潘石屹白辛苦一场不说,越发为儿子的未来担忧。
在张欣的提醒下,潘石屹干脆买来《三字经》和《千字文》,强行让儿子阅读背诵。孩子太小,许多字根本就不认识,拿着书来问潘石屹,可潘石屹也傻眼了,因为他也不认识,张欣更是不认识。就在夫妻俩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意外发现,擅长英文的儿子居然也迷上了中国文学,用英文应对学业,用中文练习写作。中英文双语考试,拿了全校唯一一个双料冠军。
这一次,是儿子的“自主”学习精神让他们俩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潘石屹也顿时醒悟,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不应越俎代庖,孩子才是主角,他们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主。
“画画”育儿有奇效
在教育孩子的早期过程中,潘石屹曾想尝试着把自我约定、自我赞赏的模式嫁接到孩子身上。但发现大儿子3岁时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时候不听他和太太的话,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反抗,这让夫妻俩陷入难题。
一次,潘石屹意外发现4岁的大儿子趁自己不注意,溜进书房,趴在书桌上用颜料笔涂抹一幅即将在深圳开工的小区草图,太阳是大红的,地面是青绿的,房子是灰色的……一幅冷冰冰的建筑草图变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儿童画。张欣害怕潘石屹责怪孩子,忙替孩子求情。但潘石屹却像发现新大陆般惊喜。他激动地说:“我终于找到送给儿子的最佳礼物了!”
潘石屹当下找出一张白纸。先在上面画一张床,床上睡着一个孩子,然后在纸的上方围绕着床画上七个大大的蓝色圆圈。他向儿子启发道:“画面上的这张床就是你房间里的那张,床上面的七个蓝色大圆圈代表一周中的七天,如果你从今晚开始能单独在自己的房间睡觉,那么每天就可以在蓝色圆圈的中间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原来,四岁的儿子一直和父母睡一张床,这无论是对于亲密无间的夫妻还是逐渐长大的孩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小家伙怎么也不肯睡到自己房间的小床。在潘石屹画了这张图后,儿子当天晚上居然乖乖睡到了自己的房间,第二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图片里蓝色的大圈内涂抹上艳丽的红色。
就这样,夫妻俩常有针对性地画图给儿子涂抹颜色,居然改变了儿子不少坏习惯。如果说张欣从前是因为佩服潘石屹的才能嫁给他,这之后,她更加庆幸自己的选择,因为她确信潘石屹也是一个负责的、聪明的父亲。
“闪婚”差点“闪分”
说起潘石屹家中的这位“领袖”——张欣,也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了。14岁移居香港,开始只是在一个工厂做女工,后来成为剑桥的硕士,华尔街的投资顾问。经人介绍认识潘石屹后,她毅然搬回内地。接下来,他们几乎是闪电恋爱,闪电结婚。
婚后,张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数中国男人——认同你的审美标准,但誓死都要捍卫自己的自尊心。他不仅任凭张欣打理,还悄悄地努力学习。
然而潘石屹毕竟是男人,他可以不计较张欣怎样摆布他的吃穿,却不能为太太改变观念。两人生活、工作,天天在一起,观念、风格、方法都不一样。如此一来,吵架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后来斗争到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不斗争了,好像谁不说“不”就觉得不对劲。
两个人之间的硝烟不止,让这段婚姻岌岌可危,为了躲避这种局面,张欣决定去欧洲度假,改善一下关系。没想到在去机场的路上,两个人又吵了起来,张欣叫停车,拿了行李头也不回打了一辆车就走了。
一路上,张欣都在想:如果离婚,离开内地,这辈子就再也不回来了,她是一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工作不能,婚姻也不能。一个凭感觉设计房子的人,为什么不可以用理性来处理婚姻呢?
于是,张欣首先让自己从坏情绪中跳出来,以宽容和理性化解了这场危机。好在经历过这次婚姻危机后,他们彼此都感到更加珍惜。对此,张欣曾回忆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大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关系反倒更密切了。不用每件事都斗争了,我们却发现遇到问题时最想征求的恰恰是对方的意见,我真不知道那段时间我们怎么就能彼此事事说‘不’呢!”
“打击”之下出新书
房地产大亨们都陆陆续续出过书,但一般都与商业无关。潘石屹也出过一本书,书名叫《我用一生去寻找》,以此来叩问灵魂,同时也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哲学小结。书的封面,潘石屹穿着户外运动装的照片颇有些喜剧色彩,那张照片是他冬天去长城跑步时,张欣用傻瓜相机给他拍的。而之所以能出书,也是因为这位“剑桥老婆”给他的压力。
原来,自从娶了这位“剑桥硕士”后,潘石屹就倍感压力,因为老婆实在太优秀。当时,张欣并不了解潘石屹不会写东西,结婚后潘石屹给她写过一张字条,张欣看了之后便惊讶地问:“你识字不识字,会不会写字?”当时潘石屹心里特别受打击。
潘石屹决定培养自己文字记录的能力,不能让张欣再“嘲笑”,他觉得自己能够写上一本书,应该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情。于是,当他们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潘石屹陪着张欣坐完月子,动笔写了一本《茶满了》。虽然当时没有其他人看,但潘石屹却很满足,至少他向老婆证明了自己能写字,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是特别大的促进。
在写《茶满了》的过程中,他渐渐尝到了甜头,他觉得人的思想像火花一样,如果不写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如果把它记录下来,回头看的话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此,老婆张欣自然是十分赞同。
尽管《我用一生去寻找》这本书在出版后也让潘石屹受到过小小的打击:当时一位时尚女士想看这本书,但又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看开发商的书会被人笑。最后没办法,包了一个书皮把书看完了。不过,潘石屹觉得。这比起张欣当初对自己的“打击”,已经是小菜一碟了。
儿子入学起“争执”
两个儿子的相继出生让潘石屹和张欣的情感增添了不少甜蜜,但到了大儿子要上学的年龄,两人却又开始产生矛盾。张欣认为,孩子一定要上中国本地的学校,要学地道的中国文化。而潘石屹则认为中国正和国际接轨,孩子应具备学说英语的优势。
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于是潘石屹采取“曲线救国”的“战略”,他让当时对国内情况并不熟悉的张欣自己去给孩子联系国内学校。不明就里的张欣在碰到了不少困扰之后,终于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沉默着接受了潘石屹的意见,就这样,大儿子最终进入了国际学校进行封闭式学习。可。是没多久,潘石屹就后悔了,他发现老婆张欣的意见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可中文却差得难以想象,父子之间连正常交流都存在困难,感情也随之生疏。
更可怕的是,国际学校沿袭国外的教育模式,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连乘法口诀也不背。于是潘石屹趴在桌上亲自给儿子画了一个口诀表,没想到儿子两分钟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潘石屹白辛苦一场不说,越发为儿子的未来担忧。
在张欣的提醒下,潘石屹干脆买来《三字经》和《千字文》,强行让儿子阅读背诵。孩子太小,许多字根本就不认识,拿着书来问潘石屹,可潘石屹也傻眼了,因为他也不认识,张欣更是不认识。就在夫妻俩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意外发现,擅长英文的儿子居然也迷上了中国文学,用英文应对学业,用中文练习写作。中英文双语考试,拿了全校唯一一个双料冠军。
这一次,是儿子的“自主”学习精神让他们俩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潘石屹也顿时醒悟,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不应越俎代庖,孩子才是主角,他们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主。
“画画”育儿有奇效
在教育孩子的早期过程中,潘石屹曾想尝试着把自我约定、自我赞赏的模式嫁接到孩子身上。但发现大儿子3岁时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时候不听他和太太的话,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反抗,这让夫妻俩陷入难题。
一次,潘石屹意外发现4岁的大儿子趁自己不注意,溜进书房,趴在书桌上用颜料笔涂抹一幅即将在深圳开工的小区草图,太阳是大红的,地面是青绿的,房子是灰色的……一幅冷冰冰的建筑草图变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儿童画。张欣害怕潘石屹责怪孩子,忙替孩子求情。但潘石屹却像发现新大陆般惊喜。他激动地说:“我终于找到送给儿子的最佳礼物了!”
潘石屹当下找出一张白纸。先在上面画一张床,床上睡着一个孩子,然后在纸的上方围绕着床画上七个大大的蓝色圆圈。他向儿子启发道:“画面上的这张床就是你房间里的那张,床上面的七个蓝色大圆圈代表一周中的七天,如果你从今晚开始能单独在自己的房间睡觉,那么每天就可以在蓝色圆圈的中间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原来,四岁的儿子一直和父母睡一张床,这无论是对于亲密无间的夫妻还是逐渐长大的孩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小家伙怎么也不肯睡到自己房间的小床。在潘石屹画了这张图后,儿子当天晚上居然乖乖睡到了自己的房间,第二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图片里蓝色的大圈内涂抹上艳丽的红色。
就这样,夫妻俩常有针对性地画图给儿子涂抹颜色,居然改变了儿子不少坏习惯。如果说张欣从前是因为佩服潘石屹的才能嫁给他,这之后,她更加庆幸自己的选择,因为她确信潘石屹也是一个负责的、聪明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