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预测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0日, 2019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 (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中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产品为对象,对2018年市場形势进行了回顾,基于未来10年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合理假设,综合CAMES模型基线预测和有关专家的分析判断,对中国未来10年尤其是2019年、2020年和2025年等重要时间点的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展望。
  据介绍,《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是农业展望专家组在前5年展望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近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人口、原油价格、汇率等方面的新变化,综合考虑中国宏观经济、农业政策、气候条件、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及国际市场等因素,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研制的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对未来10年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做出的基线预测。《报告》共12章,涵盖粮、棉、油、糖、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18种重要农产品。
  回顾“2018”
  2018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成绩,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报告》显示,2018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棉花、糖料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7.8%和5.3%,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等市场供应充裕。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经、饲生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改饲面积达到143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3︰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口粮消费量趋稳,玉米饲用消费和深加工消费增长明显,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加工消费快速增长,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速放缓,蔬菜消费继续小幅增长。
  农产品贸易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全年农产品进口额216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额增长5.5%,进口额增长8.9%。
  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不同程度下调,市场化购销活跃,玉米市场价格涨中趋稳,大豆价格波动不大,猪肉市场受非洲猪瘟影响有限,价格总体波动不大,牛羊肉、鸡肉、鸡蛋价格普遍上涨,蔬菜价格波动较大,但总体仍符合季节性波动规律。
  展望“2019”
  2019年,农业农村将优先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
  《报告》预测,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保障能力和质量效率进一步提升。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4.38亿亩,低质低效区水稻、小麦种植面积适当调减,大豆面积有望增加1000万亩左右。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增长,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稳中有增,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继续增加。
  农产品价格预计总体平稳,部分品种市场波动风险加大。《报告》显示,稻谷、小麦、水果优质优价、市场购销两旺的特征将更为明显,玉米供求关系由宽松转为基本平衡、价格呈稳中有涨趋势,猪肉价格下半年很可能大幅上涨,牛羊禽肉、水产品等价格稳中略涨。
  农产品消费升级继续保持较快势头,国内外农业融合互动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消费更加重视品牌认知,口粮专用品种及其制品的需求呈增长趋势;畜禽水产品消费更加重视营养和安全,牛奶、牛羊肉和水产品消费预计较快增长;猪肉进口预计比上年增长超过40%,达到170万吨左右,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奶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将继续增加,蔬菜、水果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有望继续小幅增长。
  未来10年中国农业形势展望
  《报告》指出,未来10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将显著提升。
  农业提质增效明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信息化与农业发展深入融合,引领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健康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供给增多;口粮生产稳中有增,稻谷、小麦产量年均增速在0.5%左右;玉米、大豆、水果产量年均增速超过2.0%;食糖、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速保持在1.0%?2.0%;猪肉、禽肉、牛肉产量年均增速在1.0%左右,奶制品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在3.0%以上。
  农产品消费总量增速放缓,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明显。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营养健康消费理念加快形成,主要农产品消费总量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奶制品、羊肉、水产品、蔬菜、水果的食用消费增长较快,年均增速超过2.0%,食糖、猪肉、牛肉、禽肉的食用消费年均增速在1.0%?2.0%。水果、马铃薯、牛羊肉和禽肉的加工消费年均增速超过3.0%。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合互促,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玉米、食糖、奶制品、水产品、牛肉、羊肉进口量年均增速分别预计为6.3%、10.2%、3.4%、2.9%、2.6%、2.5%,大豆进口增速放缓至约1.0%,食用植物油进口年均增速下降到1.5%;蔬菜出口年均增长3.5%。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成本推动价格总体趋涨。稻谷、小麦、油料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价格将主要由市场决定;玉米、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大宗产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价格联动性将显著增强,价格波动风险加大;牛羊肉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受成本推动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总体趋涨。
  分品种看。
  稻米:去库存速度加快。稻谷产量维持在2 亿吨以上,稻米消费总量保持稳中有增态势,库存消化加快。   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小麦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60 亿亩左右。小麦消费呈增长态势,中国仍将进口一定数量的专用小麦用于调剂国内市场需求。
  玉米:供求关系由阶段性宽松向平衡偏紧格局转变。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将呈现恢复性增长,未来10年,预计玉米自给率保持在97% 以上,玉米進口量将呈现增长态势。
  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将大幅增加。受益于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展望期间大豆播种面积预计增加2400万亩。大豆压榨消费以进口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进口大豆仍将维持高位,但增速明显放缓。
  油料:生产和进口规模均略有增加。展望期间油料生产平稳增长,食用油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多元化需求更加明显。
  棉花: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受水土资源条件约束、植棉比较效益下降、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棉花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棉花整体品质稳步提升。
  食糖:产需缺口呈扩大趋势。食糖产量总体趋增,消费量稳步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扩大,未来食糖进口规模将保持较高水平。
  蔬菜:贸易保持顺差。设施蔬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品种结构更加丰富。蔬菜贸易保持顺差格局,预计2028年出口将增加到1595万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3.5%。
  马铃薯:产量先减后增。未来10年,中国马铃薯总产量和消费量都将保持增加态势。预计2028年,将分别达到11049万吨和10837万吨,年均分别增长0.5%和0.2%。
  水果:供需结构转型升级加速。未来10年,中国水果产业将进入提质增效发展的关键期,产量增速放缓,加工消费占比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量持续扩大。
  猪肉:产能呈先降后增趋势。展望初期的前两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和环保政策影响,猪肉产量将下降,猪肉进口将增加。展望中期随着疫情防控水平的提升,生猪产能恢复较快,展望后期生产将平稳发展。猪价预计从2019年下半年阶段性快速上涨,2020年将达到周期高点。猪肉进口量在展望前期预计将创新高,展望中后期将会回落。
  禽肉:生产和消费稳步增长。未来10年,禽肉生产进一步提质增效,产量稳步增加,消费结构优化,进出口维持在60万吨以内。
  牛羊肉:进口继续增加。未来10 年,牛羊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但受资源环境约束,增速有所放缓,牛羊肉进口在未来几年内仍呈增长趋势,成本支撑牛羊肉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
  禽蛋:生产与消费稳步增长。禽蛋生产稳步增加,展望期内产量年均增速0.7%,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动禽蛋消费增加,消费习惯转型促使城镇居民禽蛋消费稳中增长。
  奶制品:生产增长明显。未来10年,奶类产量将在经历多年低位徘徊后趋于稳定增长,年均增幅3.2%。随着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信心提升,进口增幅将放缓。
  水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10 年,在绿色高质量发展导向下,水产品产量稳中略增,加工消费占水产品总消费比例在40% 左右。
  饲料:工业饲料产量及消费量总体增加。展望前期,饲料产量稳中有降;展望中后期,饲料产品升级优化,配合饲料使用率增加,饲料总产量持续上涨。饲料产品价格呈先跌后涨趋势。
  监测预警离不开团队支撑
  据了解,自2014年起,中国已经连续5年举办农业展望大会,发布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农业展望大会是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一环。中国农业展望工作的启动和展望大会的连续召开,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开启了我国提前发布市场信号、有效引导市场、主动应对国际变化的新做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强调,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我国农业基础数据,是有效开展监测预警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农业有效调控的基础工作。经过6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展望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基础数据积累、关键支撑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据介绍,农业监测预警团队是一支以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先进系统研发为主要任务的科研群体。据介绍,该团队自2002 年正式成立以来,针对新世纪国家农业信息监测预警重大需求,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加强团队建设,在国家主体科研计划的持续资助下,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引领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和预警研究方向,推动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全产业链分析队伍建设。
  在许世卫的带领下,该团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建了农业信息分析学,丰富了农业信息学科理论体系;研发了农信采等农产品市场信息速采设备,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即时性标准化采集难题;攻克了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研制了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促进了农业信息分析领域技术进步。
其他文献
湖北展区按照青砖茶和宜红茶、精品茶和精加工、万里茶道和茶叶出口三大主题板块进行宣传和展示,以恩施硒茶、武当道茶、英山云雾茶等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突出展示湖北茶产业的“一红一綠一黑”特色。  专家认为,湖北展区布展设计采用图表说明、媒体播放、产品展示、品鉴推介等形式,全面展现湖北茶产业的楚风楚韵,色彩鲜明,亮点突出,视觉效果良好,展台布局合理,表现形式多样,满足展会主题设计布展要求。
期刊
江苏展区以苏茶悠久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成就、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茶产品以及宜兴紫砂壶等地方特色产品宣传展示苏茶文化,重点推介了南京雨花茶、无锡富茶、阳阳羑雪芽、宜兴红茶、金坛雀舌、天目湖白茶、洞庭碧螺春、連云港云雾茶、扬州绿杨春、茅山长青、金山翠芽等江苏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天目湖白茶以优美的茶园环境、香醇醉人精品独立设区,亮点突出。  专家认为,江苏展区规划合理,组织开展了茶艺表演及
期刊
贵州展区以贵州绿茶展示为主线,重点宣傳贵州茶生态、绿色、安全、清洁的产业发展理念,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为代表的“三绿一红”形象,着重打造贵州茶叶重点区域公用品牌,从贵州茶起源、茶文化、茶基地、茶加工、茶市场、茶政策、茶质量、茶安全等方面对贵州茶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  专家认为,贵州展区设计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色调清新明快,大量灯箱图片的运用和LED电视的组合,使展台显得整
期刊
本刊讯 5月21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产品名单正式公布,共有108家茶企的产品成功入选。据了解,本次评选以本届茶博会国内外参展单位或企业为申报主体,旨在进一步整合企業资源,发挥名茶效应,培育名优茶,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期刊
威海人生在海边,吃在海边,在众多海鲜中,威海人最青睐爬虾。但采购商和细心的消费者发现,自从今年威海本地的活爬虾上市以来,市场价格持续高位坚挺,目前市场本地活爬虾每公斤价格在120元左右。一些船主告诉笔者,爬虾之所以这么高的价格,主要是因为今年威海本地爬虾的捕捞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受货源偏紧的影响,预计短期内威海本地的活爬虾价格不会出现太明显的下降。  随着天气的转暖,威海本地池养海参即将陆续上市。
期刊
据市场对26种蔬菜进行监测,本周(3月19日—24日)蔬菜平均批發价格为3.49元/公斤,环比上涨2%。  本周蔬菜价格与上周相比整体略微上涨,这是因为:本周天气以多云为主,中期还伴有雨雪天气,气温下降。受此影响,蔬菜上市量有所减少,价格出现了上涨。小幅度上涨的蔬菜品种有:胡萝卜、豆角、西兰花,上涨幅度分别为9%、10%、17%;大幅度上涨的蔬菜品种有:西葫芦、西红柿,上涨幅度分别为22%、29%
期刊
蔬菜方面:  受3月18日降雪影响,本周(3月18日—23日)地产叶类蔬菜上市量略有减少,大部分叶类蔬菜价格出现上涨。本周涨幅居前的是云南及地产西紅柿以及河南蒜薹。由于西红柿前期出现供大于求局面,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本周上市量有所减少,价格出现大幅上扬走势;蒜薹则是由于新鲜蒜薹上市,品质较高,价格将近高出老蒜薹一倍,大幅拉高了均价。前期由云南供应的豆角及山东供应的西葫芦,由于地产豆角及西葫芦开始陆续
期刊
4月25日,来自重庆市巴南區的300余名小学生来到位于巴南白象山的定心茶园,体验茶叶采摘、制作,学习茶文化礼仪。  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积极发展茶产业,推动“茶旅融合”“茶教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期刊
近年來,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积极推进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推广杜鹃花、樱桃、薰衣草等特色种植,打造一年四季都可观赏游览和采摘的美丽乡村“花果园”,通过农旅结合的方式助力农民增收。
期刊
4月20日,是今年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谷雨。谷雨,谓之雨生百谷,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之后,气温加快回升,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生长,因此,谷雨对我国广大农业生产者来说,意义重大。  就在同一天, 2019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开幕。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要适应并遵循这一趋势。这就需要我们继续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市场化改革导向,统筹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