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只有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只有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㈠、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㈡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
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㈢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在数学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㈣、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的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只有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只有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㈠、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㈡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
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㈢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在数学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㈣、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的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