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是如何打造名人的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y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歇尔(1997年)提出,文化产业已经学会了将人物的各方面进行打包,形成“名人”。这些集合物被策划成最为吸引受众的形式,使它们成为文化产业中卖座的商品。制造成功的名人是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对权力掮客来说,建构一个成功的名人,意味着票房号召力。
  对把控舆论导向的专家们来说,制造一位受欢迎的名人政客代表着最终的成功。这关系到建构一个与众不同的品牌化名人,能够吸引目标选区,以及建构一种由媒体持续给予“描绘”的人格。讽刺的是,所有这些参与制造名人政治,并在其中获得利益的人,都否认了“名人化”是一种有组织的建构行为——记者否认合谋,那可能等于承认舆论导向专家能操控他们;舆论导向专家否认合谋是因为,这揭露了他们的“黑暗艺术”的负面性;而政客否认他们是被“建构”的,则是因为那可能会破坏他们的“领袖”形象。
  那么,如何制造名人?建构名人意味着建构(策划、管理和表演)“表象”。它涉及:
  由传播专业人士们来决定,什么样的面孔可以诱惑/吸引预期的受众(即,品牌化):策划要展现的面孔;管理那些面孔;努力使那些面孔获得最高的电视和杂志封面曝光率。
  因此,名人化就是系统性地向大众安排一系列视觉展示。其目标在于在大众的头脑中植入一种特定的“看法”。就此而言,阿尔都塞提出的“召唤”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名人制造。召唤即“招呼”(或“称呼”),它类似于:当有人叫出我们的名字时,我们总是会做出回应。阿尔都塞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是“谁”,因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称呼”;而我们身边的其他人也同样被“称呼”。实际上,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的地位都是嵌入在表象系统中的——我们是置身于一个语言系统中的。当我们回应某人的“招呼”时,我们就(下意识地)接受了我们的社会地位,以及招呼我们的那个人的地位。
  名人同样也是被建构的——通过视觉媒体,尤其是电视的“语言”(信号和编码)。名人实际上召唤了我们,名人在一个被设计来吸引大量受众的信号系统内出名。实际上,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名人之所以出名,仅仅是由于他们已经被媒体所“公认”(和被推销)了,而并非因为他们必定开创了什么伟业。登顿指出,当人们审视那些成功的电视表演者时,会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其实比实际的要不起眼,他们是令人舒服、引人注目的,而且是普通的”。
  名人恰恰是被捧高了“名望”的“普通”人(越普通越好)。因此,在打造名人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明确的理念,即生活就像大乐透——它是视运气而定的。“发掘”时尚模特的方式,正好能说明这一点。只要能获选成为《美国体育画报》泳装版中的封面女郎,就能在数百万人面前曝光,进而获得速成的视觉名气。由此而出现了多种职业。
  当政治被电视化后,舆论导向专家们意识到了,使用选民会支持的“普罗大众”特质来建构名人政客的重要性——这正是美国前总统卡特、里根、克林顿、布什、英国首相撒切尔和梅杰,以及澳大利亚首相霍华德身上,被进行策划的特质。他们的光环来自一种“独特”和“普通”的奇妙混合。如果有了好的策划方案和表演,公众就会“依附”在这些名人身上。对于今天的名人政客来说,成功的秘诀就是利用电视表演来展现作为“领导人”的光环,但同时“又能了解民间疾苦”(即绝不傲慢或“高人一等”)。克林顿和布什就是演出这种角色的大师。
  建构名人还涉及创造(并推广)一种大众会喜欢的“面孔”和个性。这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名人由于其精英地位而被崇拜,即名望和成功。其次,名人召唤(“招呼”)“普通”人进入一个幻想的世界——坚持这样一种承诺,即任何人都能出名。他们被崇拜恰恰是由于:作为普罗大众,他们在精心安排之下获得了人所共好的东西——基于成功和声望的更高的地位。这种幻想使得真实的世界更能被忍受。由于名人体系允许一些个体“突出”,人们才会对名望怀有“希冀”——那是一种帮助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合法化的幻想。最终,要构建“伪”个性,将大众吸引到与名人之间的“幻想关系”中,策划者们只要去挖掘人们的深层需要就可以了。
  肥皂剧为何能吸引大量受众,也为理解名人如何运作提供了启示。受众通过多种方式感受肥皂剧人物——喜欢某一个人物,讨厌另一个人物等。实际上,受众们被召唤到了与虚构的电视人物之间的多种“关系”中。名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被进行策划——他们被变成某个与受众存在关联的媒体“人物”。“外表”在其中首当其冲——名人们要“看起来像模像样”。名人必须要有“得体的”外形,他们能获选,是因为他们被认为能够触发目标受众的适当回应。一般来说,那些被选上电视表演的人都是引人注目的(或至少不会平平无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性感是名人化建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与漂亮、魅力联系的名人化建构,使策划者能创造出各种吸引受众者的话题,将受众的愿望、幻想或梦想投射到屏幕人物身上——名人的建构,是以让他们能满足受众的欲望的方式进行的。不出意料地,政治电视化产生了这样一种转变,即,向着挑选具有视觉吸引力的银屏政客而去。
  但是,对于名人政客来说,仅有吸引力还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还要成为优秀的电视表演者。实际上,名人(包括名人政客)帮助大众理解世界,将大众召入到与名人的关系中,通过用意识形态来定位人们,为社会建立凝聚力。名人的任务就是制造迷思和幻想。
  名人将受众“招呼”进虚构的关系中——人们喜欢这些被建构的名人。重要的是,精心打造的名人,恰恰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理想名人的人格应该是多含义的,能使各色人等都能喜欢上这个名人。打造一个面面俱到的人物使名人“太容易”被看穿,进而驱除了其“神秘性”,封闭了召唤的可能性。名人化建构是一种艺术形式。当它被成功加以实施时,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使之成为一种“群众”操纵工具:
  名人是神秘的。一方面,他们看起来很熟悉,然而,受众却不断地意识到,他们不“了解”这个人的“全貌”。实际上,奥秘的关键部分就在于,他们直觉性地知道名人是“被建构出来”的幻象。因此,受众不断尝试去“揭开”面具,发现其“本来面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欲望,即想要窥探他们成功的“秘密”,并试图加以模仿。挖掘名人更多的“真实生活”这一动机,构成了垃圾场煽色腥新闻的基础。受众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追踪”名人的“生活”,由此支撑起了一个宣传和杂志产业。这种行为的终极形式就是“粉丝俱乐部”,这甚至使名人被当做神祇,供奉在高盈利性的“博物馆”中。许多媒体内容都是面向于传播娱乐和消遣大众的名人“宣传”和“炒作”的;
  名人化就是将名望移植到普通人身上——名人“除了放大镜下的自身外,一无所有”。因此,名人为大众提供了一种(错误的)希望,即有朝一日他们也能成为名人,并因此而变得富有;
  名人能变成其追随者眼中的(伪)“英雄”——大众以他们作为榜样,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措施。这也能成为舆论操纵的一种工具;
  名人有助于削减过量的信息。他们被当做多棱镜,通过他们,社会的复杂性被削减成依附在易于被理解的简单的道德准则。名人化符合大众媒体对视觉简化、二元对立和煽色腥的偏好,并因此有助于形成社会的“一维化”;
  名人为大众提供了无限的谈资。宣传经纪人和媒体大量制造的名人新闻给了人们谈论的话题。由于城郊生活的平淡无聊,名人八卦成了人们可以进行对话的寥寥数个话题之一。因此,讨论名人和丑闻实际上构成了“社会连带”的基础;
  名人化建构组成了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将人们的注意力聚集在炒作和鼓吹上;
  精心打造的名人能吸引受众,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资本。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发展了建立合法性和共识的机制,而且还创造了既能提供娱乐,又能盈利的机制。
  (摘自新华出版社《西方媒体如何影响政治》 )
其他文献
13天闪婚  1918年9月,在美国留学的吴宓接到清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陈烈勋在信中向他介绍了其姊陈心一。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芳龄24岁,目前在浙江省定海县任小学教员,素慕吴宓之文章,愿依托终身,家中长辈也认同吴宓;此后又寄陈心一的照片和文章。到1919年6月底,陈烈勋亲自到哈佛大学询问吴宓的意思。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商量后,二人都说事情不能搁置,应进行调査。吴宓遂致信清华
期刊
市面上加工食品越来越多,五颜六色、香味四溢让人眼花缭乱,很多食品我们可能都没见过,单凭生活经历已经很难判断出食品的真相。我们不妨向中医学习采用“望闻问切”来看仔细琢磨我们要购买的食品,看穿食品的真相。  望——颜色  过于鲜艳的色彩: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很难保持原有的颜色,但是使用色素、漂白剂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超市里颜色鲜艳的糖果、冰激凌、碳酸饮料、爆米花、果冻用色素装扮自己,吸引着孩子的眼球;
期刊
每天应摄入多少种食物,摄入多少量合适?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回答了这个问题:平衡膳食宝塔共分5层,包含了每天应摄入的主要食物种类及各种食物的建议摄入量,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说明我们的膳食应该以谷类为主,每人每天应吃250~4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分别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50~2
期刊
使用任何药物都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即使是经常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信息会随时变动。如果有疑问,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药物也会变质,也有保质期,需要定期(至少每年1次)查看家庭药箱中的药品,剔除那些过期的品种。对于那些没有标明保质期或外包装已经丢失的药品,最好贴上标签标明购买的日期,以防过期(一般药物的保质期为2~3年)。  将所有药物放置在儿童不能拿到的地方。这点很重要,每年都有很多儿童误食药品
期刊
一个人每天睡几个小时最合适?答案因人而异。人需要睡眠的时间取决于身体素质以及每天的工作和某种天性。睡眠的质量,与睡觉的时间长短关系不大,而是和睡眠深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入睡不久就可以进入沉睡的阶段,但只持续1~2个小时,将近天亮时,睡眠就会变得越来越轻。神经衰弱、劳累过度和患有失眠症的人一般很难入睡,长时间处于轻睡状态,直到接近黎明睡眠快要结束时才进入沉睡状态。如果这些人因为某种原因在其沉
期刊
一、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者发现,如果坚持每天30分钟散步或骑自行车,患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就低了,一些可能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的发展也会得到抑制,糖尿病和中风的风险也会降低。在日本,一些人经常会利用散步或者骑自行车的方式去上班,这样能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对于女性来说,这点更为明显。  二、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日本的有关杂志上说,即使每周只是花费几小时的时间去散步或骑自行车,患上乳腺癌的风险也会得到
期刊
兄弟两人,家住在一座摩天大楼的第八十层。这天,两个人深夜回家,恰好忘记了看通知,电梯因故停了。兄弟俩背着沉重的大背包,决定爬楼梯回家。最初两个人精神抖擞,爬到第二十层的时候,开始觉得背包很重了。两人商量,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到时候再回头过来取。卸下了背包,两个人觉得很轻松,说说笑笑地继续向上爬。  爬到40楼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很累了,就开始互相抱怨指责。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弟弟说:我忘了
期刊
指因为年轻人选择独身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青山爱是日本的一位“两性和婚姻关系”顾问,她目前的工作就是治疗被日本媒体称为“独身综合症”的怪病。  日本40岁以下的人似乎对传统婚姻关系丧失了兴趣。日本拥有世界上最低的出生率,它的人口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缩水。对于政府来说,“独身综合症”是一场“国家灾难”。  日本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北村帮夫说:“日本年轻人的独身选择,最终会导致日本的灭亡。”  40岁以
期刊
车子出了严重事故,维修清单上却有很多项目与事故完全无关;放进了修理厂,爱车却被工人开着出去酿成车祸;刚刚从4S店保养完毕,开出没多久自燃了……和医疗纠纷一样,在涉车诉讼中,顾客一方处于绝对的弱势,网络上一些真假参半的“修车黑幕揭秘”,让公众“受压迫”的情绪更激化。北京市律师协会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金澎律师说,公民在涉车纠纷中的确常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诉讼中取证艰难。但如果从
期刊
银行之国  在瑞士的各大城市中,那些利用阿尔卑斯山石建造,楼层不是很高,但凝重、庄严的建筑很可能就是银行的办事机构,百年来,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亲历了历史,也为自身赋予了一种稳定、安全、可信赖的尊严感。  根据资料,在2008年,瑞士拥有327家银行和证券机构,包含从银行巨头到为社区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分支机构5000多个,平均1400多人就有一家银行办事机构。瑞士银行在国外还开设了近400个分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