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军事理论家的孙武及其兵道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t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多把孙子当成伟大的军事家,其实,孙子只是一个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是老子道家思想在军事上的体现。然而,孙子只懂军事,不懂政治,他没有把道家的哲学思想灵活地运用于政治,所以他最终只是一个军事理论家。
  关键词:兵;道;军事;政治
  中图分类号:E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2-0172-04
  
  一
  
  人们往往把孙武当成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记载。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人,大约与孔子同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以兵书十三篇投靠吴王阖庐。用吴王宫中美女操演兵法。挑选吴王的两个宠姬为队长。因女兵们嬉笑儿戏,欲斩二队长。吴王讲情不许。将二人斩首。队伍操练成功了,孙子请吴王下来观看。吴王说:“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但阖庐知道孙子能用兵,还是让他当了将军。后来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翻开《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噽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牢,未可,待之。’……四年,伐楚,……五年伐越……六年,大败楚军于豫章……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与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吴王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己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身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史记·楚世家》记载:“十年冬,吴王阖庐、伍子胥、伯噽与唐、蔡俱伐楚,吴兵遂入郢。”没有提孙武。
  《国语》记载有伍子胥辅佐阖庐子夫差事,不见孙武;《左传》中有许多涉及吴楚争霸的内容,亦不见关涉孙武的记载;《资治通鉴》有关于吴起、孙膑记录,没有关于孙武的记录;《春秋公羊传》有关于伍子胥的记录,没有关于孙武的记录;银雀山出土的汉简,残缺不全,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有关《孙子兵法》的介绍文章中,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史料。
  
  二
  
  由上可以看出,孙武虽然名义上是个将军,其实只是个参谋人员。《史记》中,孙武除了操练了一次女兵以外,没有指挥一仗,没有任何英雄业绩。楚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子只是“与”有力焉,有一份参与的功劳。
  目前所流传的其他史书,不见有孙武的记录。
  吴楚争霸,功劳大的应该是伍子胥。阖庐听取了伍子胥的骚扰战术,“楚于是始乎病”,“始用子胥之谋也。”“伍员以吴行人以谋楚。……伯州犁之孙噽,为吴太宰以谋楚。”孙武的重要性,显然还不如后来给吴国带来灾难的伯噽。
  在战斗中,显得有勇有谋的,是阖庐弟弟夫概。在柏举战役中,夫概以五千士卒奋勇发起进攻,打败楚兵。在清发战役中,夫概向吴王献计,待敌半渡而击,又一次打败楚军。
  吴王阖庐也是一很有谋略的军事指挥家。
  昭公十七年,吴楚两军在长岸作战。阖庐还没有称王,被称为“公子光”。吴军败。楚军缴获了一条叫做“馀皇”的大船。公子光说:“丢掉先王的坐船,难道是我一人的罪?请大家帮我。”就派三个壮汉,潜伏在船边。公子光喊三次“馀皇”,三个壮汉交替回答。楚军混乱起来。吴军趁机进攻,大败楚军,夺回大船。
  昭公二十三年,楚国率诸侯国联军与吴在州来交战。楚令尹子瑕死。公子光向吴王分析说,追随楚国的,都是小国,同役而不同心。楚令尹死后,元帅地位低贱,只是受宠,政令不一。提出分兵进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并提出先头部队引诱敌人的战术。吴王听从公子光的建议,派三千罪犯先攻胡国、沈国和陈国。吴王和公子光、公子掩馀各带一军精兵紧随于后。吴国的罪犯部队有的战斗,有的乱跑。三国军队争着俘虏吴军,阵脚大乱。吴军突然进攻,大败三国,活捉了胡沈二国国君和陈国大夫。吴军释放三国的俘虏,让他们奔逃到其他国的军队中乱喊:“我们的国君死了!”吴军摇旗呐喊,冲了上去。楚兵拼命逃跑。联军土崩瓦解。吴王阖庐的用兵之术颇合《孙子兵法》,而这是在孙武谒见阖庐之前发生的事。
  从史料上来看,孙子参与了定公四年与蔡、唐联合伐楚的战役。吴军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伍子胥还鞭挞了楚平王的尸体报了仇。但苏洵认为这次战役吴国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楚国从秦国搬来了兵,赶走了吴军。越国借机侵吴报仇。吴王的弟弟乘机称王作乱。吴王阖庐奔走不暇。老苏把失败的责任归疚于孙武。孙武在兵书上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在实战中却不知运用。苏洵便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人国乎?其失二也。又日:‘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戌、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者,其失三也。然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噽、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以鲜耳。天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苏洵认为吴起虽然兵书没有孙武写得好,名气没有孙武大,然而“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人魏,又能制秦兵;人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结论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嘉{右集卷三·权书下》)
  在我看来,孙武的确不是一个称职的将军。“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连个谋士也不够格。但苏洵把过失归咎到孙武和《孙子兵法》是不对的。原因是在这次战役中,孙武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正如不能把首功标在孙武名下一样,按过错,孙武只能负连带责任,而不应是主要责任人。
  
  三
  
  《孙子兵法》确实写得很好,孙武也似乎是个知兵之人,吴王阖庐又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国君,为什么没有重用孙武?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孙武的出身不如伍子胥和伯噽。伍、伯二人都是楚国贵族,对楚的情况很了解,当时吴的主要敌人正是楚国。第二,最重要的一点,孙武是一个纸上谈兵、不通世务的书呆子。孙武操演女兵,断然拒绝吴王的讲情,斩了吴王二宠姬,理由是“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思维僵化,言语生硬,行为偏激。同样是违背吴王命令。“兵以利为上”,夫概的话说出来就不一样。惊悲之余,吴王还哪有心情再看操练?“去宾馆休息吧!知道你有本事了。”这句话应该不是赞赏,而是失望和气愤。孙武反而埋怨阖庐言不副实。 阖庐能把大权交给孙武吗?让孙武继续留下来,并让他当了将军,听从他的建议,也算是一个明君了。
  我不是说孙武不该斩二姬。而是说,这样的将军,只能使国君感到恐怖,即便他大公无私。国君和将帅之间的关系总是十分微妙的,而这是将军能否全副身心统兵打仗的关键。乐毅,深得燕昭王喜爱。燕昭王把倾国兵力都交给了他,连下齐城七十余座。后燕昭王死,燕惠王立。惠王本来就与乐毅不和,又中了田单的反间计,以骑劫取代乐毅。乐毅只好投奔了赵国。结果田单很快就打败了骑劫,失陷的齐城一一收复。为将者,不得国君信任,性命尚不自保,能打仗吗?
  《孙子兵法》面面俱到,唯独没有认识到如何处理好将帅与君主的关系。
  《始计》:“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谋攻》:“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九变》:“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君命有所不受。”
  领导瞎指挥不行,不放权当然不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应当如此。如何才能使君主放心呢?孙武把信任关系建立在将军自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上。
  《作战》:“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地形》:“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用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为将要凭良心为国为民为君,你不信任我就是你的错。孙武弄错了主从关系,将主君次,在战场上没错,在理论上也没有错。但在现实中呢?
  刘邦帅兵出征,萧何留守后方,故意让儿子当刘邦的随从,为人质。然后刘邦才能放心打仗。周亚夫的细柳营,一直被当作军纪严明的典范。就连天子到前线慰问,门卫也喝道:“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当时称赞,心中恐怕不会没有阴影。宋代的洪迈就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周亚夫是在“作秀”:“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周亚夫尽管忠心耿耿,屡立大功,景帝还是说:“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最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呕血而死。这种例子多得很。
  自以为有功有能力之将,大多骄矜。就连苏洵所推崇的吴起也一样。吴起听说田文为魏相,就质问田文,论谁功高有本事,有资格当丞相。“你确实比我强。但是现在,”田文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吴起沉默良久,说:“属之子矣。”吴起还是有点自知之明。书生意气有余,社会经验不足。司马迁的评价很客观:“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四
  
  那么,孙子的军事思想的精髓是什么?是“道”;是老子哲学在军事中的运用。
  毛泽东说《老子》是一部兵书。《汉书·艺文志》说《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军事谋略家陈平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司马迁也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史记-陈丞相世家》)近代学者颇多注意《老子》与《孙子》的关系。如南怀瑾讲“老子”先讲“孙子”。李泽厚将“孙子老子韩非子”合说。方东美却批评陈平蒯通对《老子》歪曲。等等,看法不一。
  在谈《孙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时,应明确两点。
  其一,二人及其著作的历史记载均很含糊,孰先孰后,学术界争议很大。所以不能说孙子的思想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也不能说二人没有相互影响,拘泥于此没有意义。
  其二,孙武的“道”,是不同于老子的“道”的。二人著作首先都提出了“道”。《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也,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兵者,诡道也。”《老子》的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有两层意义:一是本体,是万物之母;二是万物生有的规律。二者又是一体的,是无,也是有,是母,也是子,是超越的,也是内在的,是不生之生。孙子的道,也有两层意义:一是王道的道,是儒家意义的道德的道;二是兵道的道,是兵法,是用兵的窍门。司马谈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与时推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国的哲学本身就是实践的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体、是根、是本,孙子的军事科学是用、是花、是果。
  孙武的兵法与老子的哲学相通之处在哪里呢?
  老子的基本观点是“无为而无不为”。牟宗三先生说:“无为是高度精神生活的境界,不是不动。”无为就是去掉一切外在的形式的东西,保持独立的、超然的、冷静的、灵活的心境来面对世间万物。致虚守静,虚静观复。无为才能虚静,虚静才能不为外在的纷杂现象所迷,才能照察得清清楚楚,才能产生无限妙用。牟先生说:“显这个无的境界的目的是要你应世,所以‘无为’一定连着‘无不为’。有无限的妙用才能应付这千差万别的世界,所以道家的学问在以前叫做‘帝王之学’。”
  《孙子兵法》首先讲的不是如何用兵,而是不战而胜。“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谋攻》)
  孙子的不战与老子的无为相同,不是真的不战,而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失去打败敌人的战机,“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军形》)《老子》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白化。”(《老子·三十七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孙子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军形》)“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同上)“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同上)不战而胜的前提是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充分了解。“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日天,三曰地,四日将,五日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始计》)“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军形》)“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 知己,每战必殆。”(《谋攻》)
  李泽厚论《老子》和《孙子兵法》时说贯穿在这条线索中对待人生世事的一种极端的“清醒冷静的理知态度”,一切以现实利害为依据。这个观点不错。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三十八章》)孙子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
  但老子和孙子讲的是“虚静”,而不仅仅是“冷静”,不仅仅是计以利害,“知得失之计”;而是“知动静之理”,以静制动,后发制人。静静地等待,寻找敌人的破绽,“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孙子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九地》)
  李泽厚继续说下去就更不正确了。他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明了“兵家,道家重客观实际而不讲情感。”他忘记了兵家的冷静理知不动情感只是一种思考问题时,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虚静观复的心境。支持这一理知的是“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火攻》)以“人”为上的博大情怀。李泽厚先生也忘记了老子哲学“正言若反”的思辨特点。其不仁正是至仁。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老子·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气,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杀人者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三十一章》)他认为老百姓的一切灾难,来自于人们(国君)的称勇斗狠争王争霸以及穷奢极侈假仁假义。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六十五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他的圣人是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圣人。孙子的“不战而胜”,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正是一种大仁大义、大智大勇。
  老子、孙子思想,均可用一个字来概括——“水”。
  水之性,去高就下,不嫌卑污。不捐细流,所以能成江海;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其大;不与万物争,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之抗衡。正是老子理想中的“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然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胜),以其无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水本无形,其静为积水幽潭,其动为千仞之溪。水本柔弱,一旦汇成洪流,借诸于山川之势,就有排山倒海之力。水之用,正如孙子心目中的用兵之道。孙子日:“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军形》)“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兵势》)“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之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無常形,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势利导,避实击虚。无形之形,千变万化。对水的不同层次的理解,正好形象地说明了“道”在老子哲学与孙子兵法上的“体”与“用”的关系。《老子》的哲学体系,有与无,为与无为,实与虚,动与静……等一组组矛盾,以无、无为、虚、静为本,对立双方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老子·二十五章》),仍归之于虚、静、无、玄。牟宗三把“玄”叫作转圆圈,无中生有,有返为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玄,真是妙不可言!你看不见,摸不着;迎接它,不见其首;追随它,又不见其后。“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
  《孙子兵法》同样讲一个“玄”字。“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始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兵势》),是讲战争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五十七章》)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兵势》)又是一个圆圈,转化循环,变幻无穷,神出鬼没,深不可测。“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同上)“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虚实》)玄妙莫识,才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军形》)“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虚实》)。
  唐人王真说《老子》五千之言,都是兵法,虽然说得有些过分,但这本书确有很多地方直接言兵,几乎是《孙子兵法》中的原话。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先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孙子说:“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奋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始计》)老子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则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五十章》)孙子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虚实》)
  以“兵”为用,以“道”为本,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是道家思想在军事中的灵活运用。可惜的是,孙武仅懂理论,不懂社会,仅懂军事,而不懂政治,最终只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责任编辑:秋 河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加强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推行会计集中结算。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着,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我国也在不断完善财政管理的政策制度,要适应政府财政管理改革,就要将推行会计集中结算的方法更加规范化,在将管理和规范落到实处的时候再进行需要性的改革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给事业单位推行会计结算的方法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推向会计集中结算的意义和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事业单位推
摘 要:对加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内容及创新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创新  一、加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直接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推动了企业自身的进步。在此过程中,逐渐
摘 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动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社会存在的主体;“两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摘 要:我国古代园林有着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非常显著的特点,也是我国文化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对传统的古代园林精髓的传承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传承好古代园林传统,同时也要和现代园林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本文主要就继承我国古代园林传统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古代园林;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生态思想  当
本文依据半无穷维二次优化技术提出了一个设计平坦响应空域滤波器(SF)的新方法,基本思想是使用线性泛函不等式约束夺感兴趣的空域范围内保证SF响应的平坦性,同时使输出噪声功率最小化
本文研究遗传算法的进化策略,提出了一种在遗传操作层次上将局部搜索方法与基本遗传算法要结合,依据遗传群体的环境参量动态地调整遗传算法的进化策略和控制局部搜索强度的自适
申请公布号:CN 108486946 A发明人:朱国荣 肖辉 刘铸申请人:昆明纳太科技有限公司蒸汽烘缸只有排水功能,没有排汽(气)功能,导致其热能利用率不高,限制了对高温、高湿、高潜热微压废热
旅游业与目的地经济产出的关系    1.旅游业的直接产出效应。旅游者从其常住地来到旅游目的地后,为了使其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完成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身心满足,必定按照一定的价格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企业和部门购买一定数量的住宿、餐饮、游览、旅行、娱乐等旅游服务产品。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导致了旅游消费支出的产生。这些消费支出成为那些直接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商品和服务的各种旅游企业和部门的直接营业收入,又称为旅游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参与劳动的、参与投资的和参与分配的都是劳动者,他们的收入都属于劳动收入。把某些人称为“非劳动人口”,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非劳动人口”的说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现实相矛盾。  关键词:劳动;劳动者;“非劳动人口”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5)01—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