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难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来源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HZ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农业问题,主要讲了农业的重要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现代化四个方面;农民问题,主要讲了农民同步进入小康、促进农民增收几个方面;农村问题,主要讲了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几个方面。这些观点对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农;基础;梦想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5)04-0112-08
  [收稿日期]2015-03-28
  [作者简介]文尚卿(1964—),男,江西吉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国情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史、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追求。并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我国的发展描绘了美丽的蓝图。
  如何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四轮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讲话,我觉得有一条主线,那就是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夯实“三农”基础,做好“三农”工作。一、农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方面的讲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农业的重要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所以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多少年来的经验证明,农业稳,百业兴。所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农业、农村、农民非常重视,把三农问题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和发展了关于“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度重申: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以上决议和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业是极为重视的,也体现了农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4期文尚卿:破解“三农”难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二)粮食安全
  1.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这个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发展,政府才能腾出时间精力去干别的事情。那么稳定农业首先是稳定粮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搞宏观调控,必须保障三个安全:一是粮食安全;二是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三金融安全。在这三个安全中,第一位的是粮食安全。按老百姓的话讲,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一定要保证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现在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这些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从2006年起,我们国家就不再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了,我们过去是受援国,现在我们正逐步地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可以说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中国人用我们的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据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3]。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2000多亿斤,2014年粮食总产量比建国初增长近6倍,其他重要农产品也是稳定发展。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可以说全面发展。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
  虽然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压力也是很大的,主要面临“四大矛盾”:一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硬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新增城镇人口。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我们每年需要增加粮食消费大约200亿斤、肉类80万吨。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持续加剧。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一亩三分地,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我们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二是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的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部分品种需要进口来弥补缺口。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粮食进口在2014年也再创新高,光前10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就几乎相当于2013年全年进口量。在我国粮食统计中,“粮食”划分为谷物、豆和薯3大类。谷物是我国粮食的主打产品,占据总量的九成以上,主要构成是稻谷、小麦、玉米及高粱等其他谷物,而稻米、小麦、玉米是国内三大主粮。目前,我国的粮食进口格局依然是大豆主导型。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最多的是大豆,全年进口量为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为国产大豆的6倍左右,更是1996年开始进口时(111万吨)进口量的64倍。[4]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这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我们中国的农业已经开始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农业流转费用,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投入明显增多,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快速提高。2006年至2011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亩平均总成本由444.90元上升到791.16元,增长了77.83%,分别比产值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高出4.14和16.01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稳步攀升,尤其是2008年比上年增长了20.3%。2000年至2010年,农业生产资料(总体)、化肥和饲料价格分别上涨了59.6%、63.2%和83.3%。从长期趋势看,随着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的逐步攀高,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及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农地流转面积增加及农地租金的上升,“高成本”农业将越发明显。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压缩了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5]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两天工”。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矛盾。现在我们有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了,有两亿多人,但是还有三亿人在农村里还有劳动力,总量是富余的,但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这是城乡社会结构变化需要破解的一个课题,也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2.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因此,要坚守18亿亩红线不动摇。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国家农业资源要素比较紧缺,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淡水,所以说我们不必坚持粮食基本自给方针,不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我们确实需要进口,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调节品种,弥补我们的短缺,但是基本自给的方针和坚守18亿亩红线是不能动摇的。首先,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安全。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既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完全依赖进口是不行的。所以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只能择机适当进口,不能依赖进口,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尤其是主粮一定要保持基本自给。其次,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现实。从国内来看,其实我们讲三农是讲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联系在一起解决的,不能光解决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种地种粮还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渠道,如果这些农民都不种地了,一下子又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如何安置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他们肯定要逐步地进行结构的调整,有的甚至要退出来,种草,种树,但是它一定是个比较稳妥的很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农产品进口问题,而应该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第三,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可持续。我们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多,可以多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粮食和农产品。但当前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全球仍有近10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就会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不仅我国要付出高昂代价,而且也对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最终使我国粮食安全失去保障。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两种市场、两个资源,但是同时必须立足国内自己来解决我们的粮食供给问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要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在自己身上。把13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键的是要提高我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一,耕地保护。耕地是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根本的是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耕地质量。第二,好的政策。政策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第三,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特别要发展现代种业,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同时要培养新型的合格的职业农民。第四,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大力培养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种植业、养殖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等人才,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五,制度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保障。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这个基础上,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还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适度规模经营,是我们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食品安全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不时成为社会的热点。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这是我们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还是有保障的。2014年上半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二次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监测了31个省(区、市)151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5大类产品98个品种94项指标,抽检样品20887个。监测结果:上述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6.4%。其中,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9%、99.4%和93.1%。水果、茶叶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0.5%和93.3%。监测结果显示,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平稳。[7]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定发布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6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建立起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有一些我们的限量标准比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还要严格。但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从农产品来看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农兽药残留超标。二是农业投入品的非法添加。三是部分地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有的重金属污染是工业和城市发展,包括开矿带来的,也有一些是土壤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我们要针对性采取措施。我们的质量保障和监管任务仍然艰巨。
  (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关于农业现代化,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8]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国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并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了总体部署。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农业补贴、在土地制度、在农村金融、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改革涵盖了“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央强化农业支持的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同时兼顾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增强农村活力同时保障农民权益的改革思路。毫无疑问,落实这些改革举措,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二、农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民问题的讲话,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农民同步进入小康,促进农民增收。
  (一)农民同步进入小康
  关于农民同步进入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把农民同步进入小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要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村。现在看,我们城里人绝大多数都小康了,现在真正还有贫困人口、收入差距比较大,主要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农民能否顺利的过上小康生活,关系着我们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还是拖着“短腿”的小康,是高质量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小康,还是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小康。所以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走上共同富裕大道,我们“两个一百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总体来讲已告别了温饱不足,进入了小康阶段。有三个明显标志: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49年的时候,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4元,而2014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9]。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52年,那是我们最早的统计了,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62块钱,2012年达到5908元,所以名义增长90多倍。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从39.4%下降到35%,农村从49.1%下降到37.7%,按联合国标准已进入相对富裕的状态,并正在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10]第三个标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00多万人,我国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现在扶贫标准提高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我们现在扶贫对象基本上就是“两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所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对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作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中国反贫困成就已成为世界的典范。
  近两年来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与实现中国梦的发展要求相比,农民增收致富同步奔小康还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
  (二)促进农民增收
  2014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工作时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总书记提出的这“五个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1]
  关于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新”中明确要求,农民增收要获得新成效。总书记的要求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根本,号准了农村改革的脉门,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愿望。这一要求也再次昭示全社会,农民增收既是千家万户的“小钱袋”,更是国计民生的大体现、发展水平的硬指标。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14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许多具体举措。如继续强化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多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鼓励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乡村治理等等,努力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2012年增加979元,实际增长9.3%,增速比2012年下降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3793元,比2012年增加260元,增长7.4%,增速比2012年下降2.3个百分点。[12]虽然我国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呈现单边走低的态势,但仍然是比较大的一块,还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现在我们增长最快的这块收入是工资性收入,可以说是推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贡献率达到59%[12],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来源。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本地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同时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促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
  三是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促进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补贴是很重要的一块,应该说这些年,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建立了农业补贴的制度,财政对农民给予生产性补贴,现在补贴额已经达到了1600多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财力的增强,应当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生产补贴的同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惠及农民。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2012年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只有3.1%,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13]。财产性收入占比低,主要是集体收益分配权落实不到位,征地补偿标准低,农民不能合理分享征地收益。
  总之,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我们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理顺农产品价格,增加国家补贴,深化农村改革等等综合措施来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亿万农民能够同步在2020年进入小康。三、农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问题的讲话,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一)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关于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4]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又指出:“要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是,客观地讲,城乡差距还很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城乡发展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就要把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当前推动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稳定有序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13年农民工人数持续增加,外出务工月均收入继续提升,农民工(合众)转移也继续取得了新进展。从人数来看,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33万人,增长2.4%。其中1亿6300万在城里,其他的在县镇。[15]
  因此,我们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要真正打开城门,以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农民工,使其逐步有序转为城市居民。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工资、社保、居住、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为其在城市稳定就业居住奠定基础;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别,畅通农民工成长、上升通道,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地逐步安家落户,使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心理融入社会。
  二是解决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逐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改善农村民生,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为此,要加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标准和保障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总的来说,我们要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要真正推进农村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庭院美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是解决好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问题,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进一步使要素向“三农”流动。把上述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的公共服务问题解决好、城乡要素交换的问题解决好,会从根本上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支持。
  (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关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继续下大气力加快扶贫开发。一手抓城镇化,一手抓新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30%的人还在农村生活。[8]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必然方向,但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也必须建设新农村,因为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所以城镇化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然而质量不高,真正“人的城镇化”只有34%左右[16],即使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70%,按届时总人口15亿人计算,仍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比现在大部分减少,但还是很大的数字,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推进新农村建设,也不能简单地撤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更不是所谓的“去农村化”。有差异才有多样化。如果把新农村都建成高楼大厦,你还到哪儿去寻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田园风光呢,还到哪儿去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意境啊。所以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的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可能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建筑是写在地上的艺术,是个历史的行为,犯了错误是不大好改的,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城市。   “美丽乡村”的建设,就是让乡村更像乡村,让文明照耀乡村.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焕发其独特、永恒的魅力。
  所以只有传承乡村文明,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才是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温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EB/OL].中国广播网,2013-12-25.
  [2]陈林.习近平三农战略思想[EB/OL].人民网-人民论坛,2013-12-18.
  [3]鄢来雄.2014公报解读: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N].中国信息报,2015-03-12.
  [4]周君.粮食产量2014年“十一连增”为何难挡进口再创新高[N].羊城晚报,2015-02-13.
  [5]莫璃.中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N].第一农经,2013-08-20.
  [6]农民日报评论员.以“四个最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N].农民日报,2014-01-06.
  [7]陈鸿燕.农业部: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EB/OL].中国新闻网,2014-08-06.
  [8]魏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召开[N].大众日报,2014-07-17.
  [9]毛晓雅.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 增长9.2%[N].农民日报,2015-01-21日.
  [10]张泽伟.2000年至2013年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到37.7%[EB/OL].前瞻网,2014-12-30.
  [11]冯海发.按照“五新”要求扎实做好“三农”工作[EB/OL].新闻网,2014-12-19.
  [12]李瑞英.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EB/OL].光明网,2014-04-11.
  [13]张红宇.实现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意义及影响因素[EB/OL].人民网,2013-07-30.
  [14]习近平.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EB/OL].新华网新华视点微博,2013-07-22.
  [15]张棉棉.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及解读[EB/OL].中国广播网,2014-05-12.
  [16]何敏.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EB/OL].中国新闻网,2014-01-20.
其他文献
[摘 要]党建工作责任制,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具体体现,是确保党建工作常抓不懈、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也是从制度机制层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任务落实的重要举措。各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职责不明,措施不力;投入不足,保障不够;考核不实,问责不严。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要做到:注重思想建党,强化责任意识,筑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思想基础,着力解决“不愿抓
期刊
[摘要]腐败作为“政治之癌”已成为古今中外政权稳定的隐忧,如何治理腐败成为政权持续稳定发展所需回应的迫切命题。中央苏区的创设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首次有益探索,新生政权为何滋生腐败,如何治理以及治理腐败获得的经验启示应该予以关注。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的研究范式,以史料为立论支撑,以中央苏区腐败产生的缘由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腐败治理的举措,进而归纳出中央苏区腐败治理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中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变数”非常多,农民是按照他们从组织者那里获益多少来决定其政治参与的程度。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化来积极介入生产活动这一农民生存的“核心地带”,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更主要的是满足并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待遇,由此赢得了他们的信念支持与政治认同,最终促成自下而上的“农民革命”。这一过程折
期刊
[摘要]混合所有制已经成为自觉意义上的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伟大实践。中国瑞林、江西建工在这一实践中凝炼的重构动力机制、清晰产权关系、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科学把握剩余控制权、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经验,不仅有着示范和借鉴价值,也足以启迪后来者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工程不断趋向完善。  [关键词]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动力机制;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意義重大,影响深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夯实根基开辟道路。各级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做五大发展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发展理念  [中图分
期刊
[摘要]目前理论界对中国乡村的研究思维和视角不同导致了对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的价值差异巨大的解读。如果从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个时代大背景看中国乡村,中国乡村的命运就是被城市所替代,走向终结。但是从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时代大背景看,乡村文明复兴就会成为时代的必然。从纯经济视角看,乡村不能承载工业化,乡村的价值只能是满足粮食生产,但从文明与历史视角看,中国乡村是中国文明之载体、文化传承之根。从生态文明时代、
期刊
[摘要]从严管理学员是党对干部教育培训的一贯要求,是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有力保障。从严管理学员必须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坚持组织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和坚持显性管理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加强学员管理,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低”与“高”的关系,“形式”与“效果”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员管理
期刊
[摘 要]当前,县处级领导干部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存在着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观念偏颇、政治信仰缺失、政治规矩缺失、党性观念丢失和岗位工作失职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从以下方面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眼,推动纪律建设制度化、长效化;不断强化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意识;以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为抓手,不断强化抓党建工作的力度;以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
期刊
[摘要]中小微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融资难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通过互联网金融三种融资模式电商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以及平台搜索融资模式的分析,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提出一种新思路,同时通过模型建立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数据质押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由于体量小、质押产品有限的融资困境新方式。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融资模
期刊
[摘要]朱毛红军政治工作的制度,初创于三湾,形成于古田,成熟于瑞金。朱毛红军政治工作制度的一整套原则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构建了党领导军队的体制机制,制定了《党代表工作大纲》;古田会议奠定了“思想建党与政治建军”的基石,规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在瑞金召开的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到瑞金时期,红军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