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抛去如此官方的说法,其实老百姓对“新闻摄影”并不陌生,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报纸上那一张张现场记录的照片就直观地说明了一切。再回溯一段时间,摄影曾是“专业”的代名词,新闻摄影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而如今,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被拉下了神坛,曾经笼罩在身上的神秘性已经荡然无存。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不可阻挡,那么裹挟在这洪流之中的新闻摄影以及新闻摄影记者们,他们到底命运几何?
新闻摄影一度被“唱衰”
“全民摄影时代”是带着对旧时代的冲击而诞生的,这也许是自1846年照相机传入中国以来摄影界所面临的最大变革。图片的拍摄、技术质量的保障、基本技法和传播都大众化了,摄影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再加上手机摄影的兴起,使得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自媒体。现在几乎每一个突发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手机摄影的影子,传统的新闻摄影在器材上的“垄断”被打破了。在这种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新闻摄影即将死亡”的悲叹也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活画报》(Life)第一次停刊起,就有人这么说。2013年6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宣布取消摄影部,更让这种论调甚嚣尘上。正如《山东商报》首席摄影记者吕廷川所说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各种唱衰‘传统’媒体、唱衰摄影记者职业的内容已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迫使我们去思考这个行业的前景。”
虽然新闻摄影在普通民众看来已是日薄西山,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它不会就此消亡,因为“新闻摄影”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这个世界上的延续性。“毋庸讳言,在面对‘突发新闻’和‘新闻事件’时,在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张照片,然后及时发布出去,但这只能满足人们浅层次获取新闻的需求。而更多深度的,例如伤者情况,家人的反应,事故原因……都需要深入采访和拍摄,最终用影像来做出真实、客观的回答,以及更多的深度专题。而这些,只能交给训练有素的专业摄影记者来完成。”吕廷川如是说。
吕廷川认为,新闻摄影之所以不会消亡,是因为新闻摄影记者存在的必要性,对此,《济南时报》的摄影记者郭尧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观点:“新闻事件的背后、特种行业的见闻、特殊人群的记录,假如你不是一名记者是无法获得这种拍摄资格的,也是记者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摄影永远无法被替代。”
新闻摄影“水涨船高”
虽然,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由于器材的普及,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之间的鸿沟日渐弥合,但二者之间还是有着不易觉察的缝隙。对此,《齐鲁晚报》摄影记者左庆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人在网上分享他们的照片,具有一定摄影基础知识的摄影者要明显比随手一拍获得的照片更具有美感,事实证明专业与否取决于照相机后面的脑瓜。”
相比于左庆的一针见血,吕廷川的描述则更加形象:“全民摄影增加的是分母,专业摄影师是分子,横在中间一条线就是‘专业性’。拿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国展举例,2004年在21届国展时参赛投稿5万幅,优中选优,入选500幅;到了2012年24届国展时,参赛人数翻了好几倍,投稿11万余幅,入选是514幅,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全民摄影热潮的袭来,专业摄影师的门槛也水涨船高,这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新闻摄影记者的现状。对此,郭尧深有体会:“新闻摄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重大新闻事件、自然灾害、突发新闻需要摄影师永远冲在第一线;深度报道、独家策划更需要摄影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所能完成的。”
新闻摄影的答案在未来
提及中国当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乒乓球”。中国是乒乓球大国,小到未脱稚气的红领巾,大到跳广场舞的老太太,随便挑出来哪个都能有模有样地打上两拍子。但就是这样一项“全民运动”,最顶尖的高手还是国家队里的那寥寥数人。纵使能够拥有完全一样的硬件设施,全身心的投入和日复一日的磨练始终是由业余进入专业的不二法门。
除了投入和磨练外,真正的新闻摄影还有一个关乎职业性的“操守”问题,因为它所面对的对象不是需要修饰和美化的,而是需要去真实记录的客观现实。“如果一个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了,一位摄影爱好者传过来一张照片,媒体是不敢贸然使用这张照片的。”左庆说,“因为这及牵涉到新闻的真实性、照片的真实性、拍摄者的职业素养等等一系列问题,要是一旦发错了照片,想收都收不回来。”可以想象,如果一张无法证实真伪的新闻照片刊登出来,对于读者和社会而言,影响会有多大。
其实,先抛去新闻摄影不谈,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普通摄影就受到过很多次“惊吓”——电视出来,摄影要完了;互联网出来,摄影要完了;拍照手机出来,摄影更要完了……就像摄影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绘画要完了一样。但事实证明,绘画没有完,摄影也没有完,那么新闻摄影的明天会怎样呢?相信千千万万的新闻摄影人会给未来一个答案。
新闻摄影一度被“唱衰”
“全民摄影时代”是带着对旧时代的冲击而诞生的,这也许是自1846年照相机传入中国以来摄影界所面临的最大变革。图片的拍摄、技术质量的保障、基本技法和传播都大众化了,摄影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再加上手机摄影的兴起,使得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自媒体。现在几乎每一个突发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手机摄影的影子,传统的新闻摄影在器材上的“垄断”被打破了。在这种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新闻摄影即将死亡”的悲叹也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活画报》(Life)第一次停刊起,就有人这么说。2013年6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宣布取消摄影部,更让这种论调甚嚣尘上。正如《山东商报》首席摄影记者吕廷川所说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各种唱衰‘传统’媒体、唱衰摄影记者职业的内容已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迫使我们去思考这个行业的前景。”
虽然新闻摄影在普通民众看来已是日薄西山,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它不会就此消亡,因为“新闻摄影”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这个世界上的延续性。“毋庸讳言,在面对‘突发新闻’和‘新闻事件’时,在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张照片,然后及时发布出去,但这只能满足人们浅层次获取新闻的需求。而更多深度的,例如伤者情况,家人的反应,事故原因……都需要深入采访和拍摄,最终用影像来做出真实、客观的回答,以及更多的深度专题。而这些,只能交给训练有素的专业摄影记者来完成。”吕廷川如是说。
吕廷川认为,新闻摄影之所以不会消亡,是因为新闻摄影记者存在的必要性,对此,《济南时报》的摄影记者郭尧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观点:“新闻事件的背后、特种行业的见闻、特殊人群的记录,假如你不是一名记者是无法获得这种拍摄资格的,也是记者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摄影永远无法被替代。”
新闻摄影“水涨船高”
虽然,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由于器材的普及,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之间的鸿沟日渐弥合,但二者之间还是有着不易觉察的缝隙。对此,《齐鲁晚报》摄影记者左庆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人在网上分享他们的照片,具有一定摄影基础知识的摄影者要明显比随手一拍获得的照片更具有美感,事实证明专业与否取决于照相机后面的脑瓜。”
相比于左庆的一针见血,吕廷川的描述则更加形象:“全民摄影增加的是分母,专业摄影师是分子,横在中间一条线就是‘专业性’。拿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国展举例,2004年在21届国展时参赛投稿5万幅,优中选优,入选500幅;到了2012年24届国展时,参赛人数翻了好几倍,投稿11万余幅,入选是514幅,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全民摄影热潮的袭来,专业摄影师的门槛也水涨船高,这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新闻摄影记者的现状。对此,郭尧深有体会:“新闻摄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重大新闻事件、自然灾害、突发新闻需要摄影师永远冲在第一线;深度报道、独家策划更需要摄影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所能完成的。”
新闻摄影的答案在未来
提及中国当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乒乓球”。中国是乒乓球大国,小到未脱稚气的红领巾,大到跳广场舞的老太太,随便挑出来哪个都能有模有样地打上两拍子。但就是这样一项“全民运动”,最顶尖的高手还是国家队里的那寥寥数人。纵使能够拥有完全一样的硬件设施,全身心的投入和日复一日的磨练始终是由业余进入专业的不二法门。
除了投入和磨练外,真正的新闻摄影还有一个关乎职业性的“操守”问题,因为它所面对的对象不是需要修饰和美化的,而是需要去真实记录的客观现实。“如果一个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了,一位摄影爱好者传过来一张照片,媒体是不敢贸然使用这张照片的。”左庆说,“因为这及牵涉到新闻的真实性、照片的真实性、拍摄者的职业素养等等一系列问题,要是一旦发错了照片,想收都收不回来。”可以想象,如果一张无法证实真伪的新闻照片刊登出来,对于读者和社会而言,影响会有多大。
其实,先抛去新闻摄影不谈,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普通摄影就受到过很多次“惊吓”——电视出来,摄影要完了;互联网出来,摄影要完了;拍照手机出来,摄影更要完了……就像摄影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绘画要完了一样。但事实证明,绘画没有完,摄影也没有完,那么新闻摄影的明天会怎样呢?相信千千万万的新闻摄影人会给未来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