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摄影时代”下的新闻摄影命运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抛去如此官方的说法,其实老百姓对“新闻摄影”并不陌生,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报纸上那一张张现场记录的照片就直观地说明了一切。再回溯一段时间,摄影曾是“专业”的代名词,新闻摄影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而如今,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被拉下了神坛,曾经笼罩在身上的神秘性已经荡然无存。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不可阻挡,那么裹挟在这洪流之中的新闻摄影以及新闻摄影记者们,他们到底命运几何?
  新闻摄影一度被“唱衰”
  “全民摄影时代”是带着对旧时代的冲击而诞生的,这也许是自1846年照相机传入中国以来摄影界所面临的最大变革。图片的拍摄、技术质量的保障、基本技法和传播都大众化了,摄影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再加上手机摄影的兴起,使得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自媒体。现在几乎每一个突发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手机摄影的影子,传统的新闻摄影在器材上的“垄断”被打破了。在这种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新闻摄影即将死亡”的悲叹也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活画报》(Life)第一次停刊起,就有人这么说。2013年6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宣布取消摄影部,更让这种论调甚嚣尘上。正如《山东商报》首席摄影记者吕廷川所说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各种唱衰‘传统’媒体、唱衰摄影记者职业的内容已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迫使我们去思考这个行业的前景。”
  虽然新闻摄影在普通民众看来已是日薄西山,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它不会就此消亡,因为“新闻摄影”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这个世界上的延续性。“毋庸讳言,在面对‘突发新闻’和‘新闻事件’时,在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张照片,然后及时发布出去,但这只能满足人们浅层次获取新闻的需求。而更多深度的,例如伤者情况,家人的反应,事故原因……都需要深入采访和拍摄,最终用影像来做出真实、客观的回答,以及更多的深度专题。而这些,只能交给训练有素的专业摄影记者来完成。”吕廷川如是说。
  吕廷川认为,新闻摄影之所以不会消亡,是因为新闻摄影记者存在的必要性,对此,《济南时报》的摄影记者郭尧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观点:“新闻事件的背后、特种行业的见闻、特殊人群的记录,假如你不是一名记者是无法获得这种拍摄资格的,也是记者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摄影永远无法被替代。”
  新闻摄影“水涨船高”
  虽然,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由于器材的普及,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之间的鸿沟日渐弥合,但二者之间还是有着不易觉察的缝隙。对此,《齐鲁晚报》摄影记者左庆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人在网上分享他们的照片,具有一定摄影基础知识的摄影者要明显比随手一拍获得的照片更具有美感,事实证明专业与否取决于照相机后面的脑瓜。”
  相比于左庆的一针见血,吕廷川的描述则更加形象:“全民摄影增加的是分母,专业摄影师是分子,横在中间一条线就是‘专业性’。拿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国展举例,2004年在21届国展时参赛投稿5万幅,优中选优,入选500幅;到了2012年24届国展时,参赛人数翻了好几倍,投稿11万余幅,入选是514幅,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全民摄影热潮的袭来,专业摄影师的门槛也水涨船高,这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新闻摄影记者的现状。对此,郭尧深有体会:“新闻摄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重大新闻事件、自然灾害、突发新闻需要摄影师永远冲在第一线;深度报道、独家策划更需要摄影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所能完成的。”
  新闻摄影的答案在未来
  提及中国当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乒乓球”。中国是乒乓球大国,小到未脱稚气的红领巾,大到跳广场舞的老太太,随便挑出来哪个都能有模有样地打上两拍子。但就是这样一项“全民运动”,最顶尖的高手还是国家队里的那寥寥数人。纵使能够拥有完全一样的硬件设施,全身心的投入和日复一日的磨练始终是由业余进入专业的不二法门。
  除了投入和磨练外,真正的新闻摄影还有一个关乎职业性的“操守”问题,因为它所面对的对象不是需要修饰和美化的,而是需要去真实记录的客观现实。“如果一个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了,一位摄影爱好者传过来一张照片,媒体是不敢贸然使用这张照片的。”左庆说,“因为这及牵涉到新闻的真实性、照片的真实性、拍摄者的职业素养等等一系列问题,要是一旦发错了照片,想收都收不回来。”可以想象,如果一张无法证实真伪的新闻照片刊登出来,对于读者和社会而言,影响会有多大。
  其实,先抛去新闻摄影不谈,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普通摄影就受到过很多次“惊吓”——电视出来,摄影要完了;互联网出来,摄影要完了;拍照手机出来,摄影更要完了……就像摄影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绘画要完了一样。但事实证明,绘画没有完,摄影也没有完,那么新闻摄影的明天会怎样呢?相信千千万万的新闻摄影人会给未来一个答案。
其他文献
4月8日,“共筑中国梦·文化惠民生”——2015年“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在滕州市羊庄镇西石湾村启动,21家剧团参与千场戏剧送戏下乡。  据了解,滕州市今年的送戏下乡按照“政府采购、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原则,通过开展全市庄户剧团才艺大赛、庄户剧团考察评级等活动,择优选取21家庄户剧团参加送戏下乡演出,全年将为村民送戏1039场。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来自天地缘艺术团、北官庄剧团、市柳琴剧
期刊
4月20日,由农业部等7部委主办,美国、德国、英国等18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协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幕。自2000年首届菜博会举办以来,寿光菜博会已经成功举办到第十六届,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5A级专业展会,而新的一年,菜博会也展示出它更强的开放性,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果蔬“丝绸之路”尽显国际范  蔬菜景观展厅一直是寿光菜博会的特色所在,今年的8号厅让人眼前一亮。由生姜、芋头、各
期刊
翼云石头部落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公里的兴隆庄社区,北依翼云山,东临翼云湖,南接薛河,西靠山亭新城城区,石板房依山而建,最长的建造历史有260余年,是国内罕见的、鲁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石板房建筑群。《沂蒙六姐妹》《南下》《榴花正红》《恋恋阿里山》《血染北戴河》等剧组,先后在这里拍摄取景。2008年,被评为“省级十佳特色旅游村”;2012年,被评为“逍遥游——好客山东最美
期刊
5月13日,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山东画报社摄影创作基地揭牌暨首届山东省“魅力山亭·石头部落”摄影大奖赛启动仪式在枣庄市山亭区翼云石头部落举行。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矫红,枣庄市山亭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常胜,枣庄市文联主席王延亮,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田凤仙,山东画报社社长李运才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创刊于1943年的《山东画报》,一直是山东省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70多年来,始终致
期刊
4月19日,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在济南举办“中国电信领跑双百兆时代发布会暨2015年春季终端订货会”,会上发布了电信双百兆领跑计划,全新定义了4G·光宽带“双百速度”“双百品质”“双百服务”“双百资费”四大“双百”标准,30余家终端厂商展示了数百款4G手机,3000余家手机经销商参加了会议。  活动现场,与会人员体验了智慧家庭应用,通过山东电信提供的100M光纤宽带、4G高速网络和家庭智能网等构建的
期刊
继2014年10月和11月“中建信和杯”摄影月赛之后,在烟波浩渺的长清湖畔,伴随着中建·长清湖【瀛园】【瑜园】内不时响起的“咔嚓”声,2014年12月“中建信和杯”摄影月赛落下了帷幕。  此次月赛中,参赛者们用近千幅照片展现了中建·长清湖项目的诗意栖居之美,展示了【瀛园】【瑜园】极富东方意韵的中式建筑之美。本次月赛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同时姜丽萍、钱秋江、孙建刚、张德宁等参赛者的
期刊
山东出版集团以书为业,“简”——选志于当代水墨探索画家,以其艺术研究为展,以笔墨之“简”立新笔墨境,义不容辞,曰“简”、,源于此,山东出版集团所属岱宗艺术空间近期将推出系列当代水墨艺术研究展。学术专著《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亦将编辑出版、全国发行。敬请期待!  今天我们把这个系列画展定义为当代水墨艺术研究展,并以“简”为题目,意味着我们选择了“简”某种文化的意义。  这里的“简”寓意我们从笔墨最初的意
期刊
4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钱焕涛及省经信委总经济师刘绪聪,解读《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制定了2017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性奋斗目标。未来五年,山东省将重点培植发展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18个传统优势行业,化解淘汰六大领域低效落后产能。同时,造纸、轮胎、纺织等22个重点行业的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经对外公布。 
期刊
2015年5月1日,全球领先的北欧丹麦鞋履及皮具品牌ECCO力邀著名影星刘涛造势山城重庆,携其2015春夏新品鞋履登陆北城天街,为山城消费者带来与众不同的北欧舒适风尚。活动当日,刘涛穿着由中国新锐时尚设计师C.J.YAO量身定制的高级成衣帅气现身,搭配ECCO RIVAS里娃75系列,以亲和温婉的笑容和简约干练的气质魅力将ECCO独具北欧气息的舒适与风尚演绎得个性而时尚。  在现场观众和粉丝的热烈
期刊
这是一组跨越三十年的影像记忆,马卫国在齐鲁石化工作了30年,其中29年从事摄影工作。期间,为企业、工友们拍摄的照片无以数计。从最初的黑白影像逐步过渡到彩色时代,直至用数码记录取代胶片。记录影像的工具一直在变,影像中的人物和场景也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他对工友们的关注和对摄影的热爱。  2006年,马卫国正式离岗,30年间整理保存的资料照片刻录了几十张光盘,这是最真实、最朴素的时代记录。每一幅照片,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