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1600天,《生命日记》感动万千病人

来源 :健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be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点燃儿子对生的希望,她背起儿子开始了长达四年零六个月的行走,足迹遍布全国18个省34座城市。在行走的过程中,她和儿子缔结了生命协定,并肩同绝望作战。儿子趴在妈妈的脊背上写下了长达5万字的《生命日记》,这篇日记被医生打印成册,发放给一个又一个病人,一场浩浩荡荡的爱心行动激昂在城市的上空……
  
  背着儿子上路,只要出发就有希望
  
  2001年8月20日,家住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南津南路28号的黄六云,正在家里批改作业。这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丈夫事业有成,儿子在广东中山武警部队当兵,经常有喜报传来。她憧憬着,几年后,家里就会出现一名军官。
  然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粉碎了她的梦想。电话是部队打来的:唐龚宁在站岗时突然晕倒,已被送往广东武警总队医院治疗。儿子的身体壮实得像个小牛犊,怎么说病就病?黄六云抓了两件衣服,打了一辆“的士”直奔飞机场。
  在广东武警总队医院,隔着玻璃,黄六云见到了儿子。儿子还在昏迷中,身上插满各种管子。一个月前,儿子还打电话回家报喜,说在全支队几百人参加的射击比赛中,他拿了个第一……
  第二天,唐龚宁醒了过来,睁开眼的一刹那,他看到了妈妈,笑了。黄六云高兴得一把抓过儿子的手,流着泪说:“你吓死妈了!”黄六云原本以为。儿子既然醒了,就不会有大事,但医生一脸严肃地将她叫进办公室,把一张“病因不详,收住院”的诊断书推到她的跟前:“唐龚宁的病情很严重,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不能确诊是什么病。”
  回到病房,见妈妈脸色不好,唐龚宁愣了一下,然后安慰妈妈说:“不要紧,训练累的,休息几天就好了。”其实,他早已感觉浑身无力,经常恶心呕吐,双腿浮肿得像泡了水的萝卜。怕妈妈担心,他一直瞒着。
  查不出病因,医院只能按常规治疗。几天后,唐龚宁病情加重,他的面部变形,颧骨突起,眼球突出,口水流个不停,并伴随长时间失眠,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连大小便都要妈妈伺候。由于房间里充满异味,病友们都搬了出去,只剩他和妈妈。唯一让黄六云感到欣慰的是,儿子的脑子没有坏,思维一直很正常。
  黄六云感到异常孤独,她一个人能扛住儿子的病?能扛住儿子对未来的希望?
  她心里没底。但她知道,她必须学会坚强,她要让儿子在她的坚强中看到希望。每次哭完,她都会擦干眼泪,调整好情绪,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才见儿子。为了鼓励儿子,她还给儿子买了一个日记本,说,这儿离家远,没人来看你,有什么话你就写在本子里吧。
  从那以后,这个本子就成了唐龚宁最好的朋友。自从得了“怪病”,他的手一直不停地发抖,一个小时只能写几百个字,这些字除了他和妈妈,别人几乎看不懂。
  看母亲熟睡了,唐龚宁从枕下掏出日记本摊开,泪水一滴一滴掉在纸上。“妈妈,我走了,儿子对不住,你。与其这样人不人鬼不鬼地活着,还不如死了好。没有我这个‘包袱’,爸爸就会与你和好……让我在天堂里保佑你,祝福你,爱你……”
  唐龚宁拼尽全身力气从床上爬到床下,再爬上窗台,想从这跳下去。可他笨拙的身躯弄倒了一只花盆,“砰”的一声,妈妈醒了。黄六云从床上一跃而起,一把抱住儿子。“你这是拿刀子戳妈妈的心啊!”她狠狠地扇了儿子一个耳光。
  儿子长这么大,黄六云是第一次这样凶狠,可她又像一个受了极大委屈的孩子,伏在儿子的肩上呜呜痛哭。唐龚宁一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哄妈妈,只好一个劲地说:“我下次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望着儿子颓废的眼神,黄六云明白,要让儿子振作,必须要给他希望。虽然医院对儿子很负责任,从成都、广州请了好几位专家来会诊,也给全国多家医院发过传真,但至今没有人能诊断出儿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黄六云的心里有了一个新的打算:她要带着儿子上路,去北京、上海、南京、沈阳求医,只要他们一直在路上,就一直会有希望……
  
  一边流泪一边唱歌,妈妈和儿子缔结“生命约定”
  
  两天后,黄六云背着儿子上路了。除了坐车,唐龚宁的行走生涯是在妈妈的脊背上度过的。尽管他已经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但妈妈背着他还是很吃力。蹒跚的脚步,汗浸透的衣裳,让唐龚宁觉得他欠妈妈的太多。他能做的就是在妈妈的脊背上摊开日记本,把妈妈的每一个脚印,还有他们对生命的思考,都记录在本子上。
  
  这是唐龚宁到北京后第三天写下的日记:“小时候,我在妈妈的脊背上成长,很多温馨的片断我已经记不清了;而现在,我又在妈妈的脊背上,不是成长,也不是等待死亡,妈妈说,我们是在行走,人活在世上,就要不停地行走……:’
  在北京,唐龚宁和妈妈去了一家又一家医院,虽然每次都是失望而归,但黄六云始终不灰心。相反,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望以后,唐龚宁变得越来越沉默。不论是坐在医院的走廊里,还是伏在妈妈的脊背上,他都是一言不发。当只有母子两个人的时候,空气会变得愈加沉闷。“儿子,咱们唱支歌吧!”有时,黄六云会放慢脚步,让儿子和她放飞一下心情:“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自塔,四周环绕绿树红墙……”这是唐龚宁最喜欢的一首歌,从小他就爱听妈妈唱这首歌。妈妈的歌声感染了他,他开始小声附和:“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里,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在北京的两个月,由于一直不能系统地治疗,唐龚宁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这天,已经连续5天失眠的唐龚宁突然全身抽搐。看着缩成一团的儿子,同样5天没睡的黄六云险些崩溃。经过抢救,唐龚宁终于醒了过来,醒来后他对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们都要好好地活下去,如果万一有一天我不行了,你也要好好地活下去,答应我!”
  黄六云哽咽着点点头:“妈答应你,我们都好好地活着,我要一直活到80岁,看到你娶媳妇,让我抱孙子。”她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儿子啊,你是男子汉,说过的话可要算数,从今以后,咱们谁都不许提死字。”
  晚上,唐龚宁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才知道什么叫母子连心,我身上的每一处疼痛,都会牵扯妈妈的心。虽然我至今病因不明,成为别人眼中的残废人,但在妈妈眼里,我依然是她的宝贝。对于别人而言,活着有很多种理想:上一所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买一套大房子,娶一个漂亮妻子……而对于我和妈妈来说,活着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活着!我活着的全部意义是为了让妈妈活着,妈妈活着的全部意义是为了让我活着。”
  在北京没查出是什么病,黄六云又背着儿子去了南京。黄六云感觉到儿子的身体一下轻了很多。她问儿子累不累,唐龚宁说:“不累!妈妈我也给你唱支歌吧——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在妈妈的脊背上,唐龚宁学会了很多歌,他已经习惯了边走边唱。没人能想到,一路欢歌的母子俩,心中有着怎样的绝望和希望。
  又一个春天来临了,唐龚宁抬头看了看蓝天白云和飞过的燕子,在妈妈的歌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柳树 发芽了,小草从地下冒出了头,燕子回来了。本来,我应该在军营的操场训练,在哨所站岗,可现在,我在妈妈的脊背上,我在妈妈的歌声里憧憬未来。”
  南京带给他们的依然是失望。在之后的四年里,黄六云又背着儿子去了上海、天津、成都等许多地方,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但没有人能告诉他们,唐龚宁得的究竟是什么病。四年的时间里,黄六云耗去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而唐龚宁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再这样下去,黄六云不知道儿子还能支撑多久,也许一年,也许只有一个月。唐龚宁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怕有一天他走了,妈妈会挺不住。他得想办法让妈妈活下去。
  2005年12月11日,唐龚宁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这篇日记是留给妈妈的。“我最亲爱的妈妈:我决定和你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你放心,我会信守我们之间的约定,不会想不开的,你也要守约,一定要等到我给你娶媳妇……我一直不让你打开的那个皮包,现在你可以打开了,钥匙在我的枕头下面。以前我骗你说里面是我女朋友写给我的情书,其实,是我在部队里的一点积蓄,虽然只有三千块钱,但也够你用一阵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我没有拿出这笔钱,是因为我一直想把它留给你,否则,我走之后,你怎么生活……”
  写完这封信,唐龚宁让母亲背他到旅馆外面晒晒太阳,接着又催妈妈给他买早点。妈妈走后,唐龚宁爬过了一条街,又过了一条街,他想离开母亲,到一个寂静无人的地方去等死。这样,妈妈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讯,心中就最终会有一份希望,她就会一直活下去。
  这是合肥的街头,12月的天气异常寒冷,唐龚宁在环城路上一处茂密的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地。他怪异的举动引来不少路人观望,很多出租车司机目睹了他爬行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当天下午,在合肥市交警支队同志的帮助下,黄六云找到了唐龚宁。见面的场景让每一个旁观者潸然泪下。
  回到旅社,黄六云和唐龚宁抱头痛哭。哭过之后,母子俩再次相约:再苦再难也要往前走,走到哪儿算哪儿,哪怕生命只有7天,那就再往前走7天。
  2006年农历1月18,上帝给唐龚宁打开了一扇窗口,安徽中医学院脑外科医院终于确诊了他的病。主治医生告诉黄六云,经过专家多次会诊,唐龚宁得的是罕见的“肝豆状核变性病”,简称“肝豆”。这种病的发病率是几百万分之一,病因是患者基因变异,导致体内的铜无法排出,在肝脏、脾脏和大脑等处聚集成“豆状”,损害人体机能,需要终身治疗。后来黄六云才知道,这种病在我国只有安徽中医脑外科医院能治,难怪在别的地方查不出来。
  不等医生说完,黄六云兴奋地一路小跑回到病房,她欣喜若狂地告诉儿子:“孩子,你有救了,你的病查出来了,能治。”母子俩相拥而泣,那是幸福的泪水。一所医院的感动:爱心走过病房穿过走廊
  
  一所医院的感动:爱心走过病房穿过走廊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唐龚宁的病明显好转,在别人的搀扶下,能走路了。黄六云还没来得及高兴,催款单来了。
  住院部医生张雷告诉黄六云,像唐龚宁这么重的症状,要住院治疗两年以上才能有所恢复。因为体内的铜毒已严重侵害大脑和肝脏,在排铜的同时,必须使用护肝和护脑药物,两年的医药费至少50万元。除此之外,还需要终身排铜。
  50万元,黄六云想都不敢想。为了照顾儿子,她早已辞去老师的工作,丈夫是彻底甩手不管了,家里连房子都卖了。亲戚们都被借怕了,他们一听到“借钱”就挂断了电话。黄六云的心里再次阴云密布。
  安徽中医学院脑外科医院住着来自全国的近两百名“肝豆”患者,他们自称“豆豆”。一位来自北京的“豆豆”出院后办起了一个“豆豆网站”,久而久之。“豆豆网站”成了全国各地“肝豆”患者的精神家园。一位病友将手提电脑借给唐龚宁,在他的帮助下,唐龚宁把自己四年来写下的5万字日记全部贴到了网上,并取名《生命日记》。
  唐龚宁的《生命日记》被很多“肝豆”患者下载传阅,母子俩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那些在病痛和医药费的双重压力下苦苦挣扎的患者,感染着每一个人。唐龚宁的主治医生在《生命日记》的封面这样写道:“最能扼杀生命的,不是疾病,而是绝望,有一对母子,他们同绝望作战,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永不绝望,就一定会有希望。”
  是的,有希望,就有未来。有位要动脑部手术的中学生,让妈妈用轮椅将她推到唐龚宁的病房,她对看上去像“骷髅”一样的唐龚宁说:“你有一位好妈妈,我也有一位好妈妈,如果我不能从手术室出来,就让我的妈妈像爱我一样爱你吧。”中学生的母亲含着泪告诉黄六云,学校给女儿捐了三万块钱,如果手术失败,这三万块钱就派不上用场,女儿希望她把钱转捐给唐龚宁,她已经答应了女儿。
  2006年10月21日傍晚,黄六云喂完儿子晚饭,还没来得及收拾碗筷,突然听到有了敲门。拉开房门一看,门外的走廊里站着五十位病友,点着支蜡烛,捧着蛋糕、鲜花,他们同声对唐龚宁说:“祝你生日快乐!”
  唐龚宁和着泪水吹灭了23支烛火。好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他仿佛又回到了军营,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他觉得,身边的每一张脸都是如此亲切,如此让他难以割舍。他知道,这一切,都源自母亲的爱,是母爱,给了这个世界神奇的力量。在病友的提议下,唐龚宁面向母亲朗诵了他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
  “妈妈要背我去黄浦江,我心疼吗,不让她去。妈对我说,就当妈再生你一回,你现在还小,只有三四岁,妈只有二十来岁,咱母子俩看过黄浦江,算是没白来上海一回,等我老了,你背妈上长城,看黄河,那时妈身子沉,你吃亏呢!”
  病房里异常安静,只有风在轻轻地哭泣……
其他文献
营养学家认为,从人体需要均衡摄取营养的角度讲,单纯依赖胶囊、药物补充营养的做法并不可取。药物中所含的元素是单纯的,而食物中所含有的丰富物质,非药物所能比。此外,营养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它只对特殊人群适用,一般健康人群如果不加选择地食用,超出微量营养素的安全范围,不仅对人体无益,还会威胁人体健康。    ★以保健的名义    产品:钙质品,补血剂  选择理由:强身健体  选择一:补钙  女性一生都要
期刊
有的女人到了四十还容光焕发年轻漂亮,而你正值青春年少的“二字头”,可为何面无血色精神萎靡?若不想再羡慕别人的青春长驻感叹自己的容颜尽逝,那就从今天起为自己编写新的24小时健康日志,重返美丽轨道。    健康日志1:营养早餐    早餐占全天食物摄取量的30%。早上起来后,可先喝上一杯清水,既能清漱肠道,亦可补充夜间失去的水分,之后再慢慢享受营养早餐——牛奶、肉类和蔬菜食物应是首选。含丰富钙质的牛奶
期刊
对大家来说,电脑是很方便的办公和娱乐用品,但同时也在不断地“生产”健康杀手。特别是都市白领和办公一族,她们都是长时间与电脑“亲密”接触的人。那在电脑面前人们要如何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呢?    大脑    虽说大脑的潜力只开发了很少的一点儿,但工作一天常有大脑透支的感觉。  每天在电脑前接受辐射,心肺活动本来就不畅快,加上空调房里氧气缺少,大脑在难以发挥最佳状态的工作环境里加倍工作,疲劳感会来得更容易
期刊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告别白天纷纷扰扰的忙碌。黄昏的清闲,午夜的宁静,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都市男女无处安放的孤独与寂寞,开始慢慢侵蚀那颗没有归处的心。情人双双,林荫暗道处的暧昧,草坪石椅上的缠绵,单身的你“寂寞开无主”,将何去何从?    城市的月光把梦照亮,都市的欲望让人迷茫,一颗孤寂的心,在偌大的一个城市里四处漂泊,找不到情爱的归宿。让寂寞解脱,以暧昧的方式纠缠,是诱惑还是失落?    案例一
期刊
1.狗和猫,你比较喜欢哪一个  A.猫[转5] B.狗[转6]  2.你会自己一个人去喝咖啡吗  A.会[转3] B.不会[转13]  3.你喜欢哪一种异性  A.始终是同一型[转4]  B.各种各样,不确定[转7]  4.你和一群朋友出去吃饭,其中包括你的恋人,你会坐在什么位置  A.一定要坐在他/她的身旁 [转B]  B.有时会坐在他/她的身旁,但分开坐也无所谓 [转A]  5.你如何支配金钱
期刊
【冷暖OFFICE】  职场中,有些人为了给自己的身心减压,她们装嫩是为了扮靓心情,给自己在工作当中或压力之下一片阳光的心态。    娃娃装的“白骨精”  出场人物:施梅(30岁,合资公司高级职员)    自从进入公司,施梅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三个月的时间内,提出了十几条合理化建议,策划了两次大型的成功活动,让部门的效益提高了近两倍。  只是,对施梅,大家都有种隔膜,这种隔膜不是工作合作上的,
期刊
方一 蠲痹通络汤  药物组成独活、秦艽、防己、五加皮、川芎、制草乌各10克,威灵仙、赤芍、续断各15克,桑寄生、牛膝各20克,细辛3克。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  适应病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肝肾亏虚,风寒湿痹型。临床运用需辨证加减:偏于气虚加黄芪、太子参、党参;偏于肾阳虚者加巴戟天、骨碎补、杜仲;偏于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
期刊
苏桃,樱桃,  我挣扎在这两个美丽无边的女子中间,  一个令我想入侵,  一个令我想亲近,  她们是我心里的那片桃花。    1.没有爱情的城市,灵魂都会很寂寞    那间店的名字叫:提拉米苏带我走。我每天从公司下班,都会进去买一个洒满了细腻的深褐色朱古力粉的提拉米苏。然后一边吃,一边走上44路公车。回家。  我是一个懒惰的男人。懒惰得从来不去考虑自己会不会寂寞。  苏桃对我说:没有爱情的城市,灵
期刊
在我国居民的膳食中,水果一般是作为“零食”和“甜品”的。很多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普遍把水果当成“零食”,平时很少吃。还有人把水果当成“甜品”,认为它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的祸首,敬而远之。这样的观念影响了他们对水果健康价值的正确认识,减少了他们摄取水果的积极性,导致膳食中的水果摄入量不够。其实,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很大的作用,应该每天必吃,而且要按照量去吃,这是保证健康的
期刊
目前,在一些医院的妇科门诊,时常出现性病恐惧症患者前来就医,他们被医生们戏称为“假性病患者”。    被误解了的“疣”    欣然刚结婚,一个早晨,丈夫的身上出现了很多的小红点,欣然的私处也出现一些不适的感觉,还有红色的斑点,并且伴一些细长的突出物,欣然陷入了恐惧之中。她不停地查资料,觉得与性病尖锐湿疣特别相似。她吓坏了,赶紧到医院,结果是一种假性湿疣惹的祸,经过治疗他们痊愈了。  专家提示:假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