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在国际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家投入了全球化视野,各国家之间相互交流也逐渐深化,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面向世界,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利共赢。纪录片就是当今时代下不同国家之间增进合作的载体之一,不同的国家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在翻译本国纪录片的过程中均有自己的突出特色。
【关键词】:纪录片 对外传播 传播途径 微传播
1.中国纪录片与英国BBC纪录片在内容、题材翻译上的区别
1.1内容
纪录片作为当今时代下不同国家之间增进合作的载体之一,不同的国家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在翻译本国纪录片的过程中,中英双方既呈现出了达意不达旨、翻译过于意译、难被观众理解等共性,也对比出了双方翻译上的诸多不同。
1.2区别举例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中国经典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和英国BBC纪录片《英国史》为研究对象,拟举例分析其在选材、修辞、翻译方法上的差异。
首先,双方在翻译纪录片时体现出了选材的区别,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时内容形式多样,题材广及人物传记、文物、美食和运动等,在对外传播翻译时,以《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美食和文物纪录片为主,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是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也注重细化每一道菜名、民谣、文物类别等;而英国BBC纪录片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它采取直述的方式,直接翻译英国的历史,在翻译时也主要注重的是对英国历史中的历史人物、历史阶段等的翻译。
其次,中英双方纪录片翻译时的修辞研究方法也不同,通过对该纪录片文本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主要从该片的修辞语境、修辞本体建构上,总结了其探寻文化共通性、借鉴国际化创作手法等对外传播修辞构建的经验。
2.中国纪录片的传播途径及现状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利用影像载体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进行记录与表达, 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近年来, 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在传播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文化交流困难、传播途径单一, 依然是新时代下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1传播途径
现今,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三类:集中传播,网络传播以及观后交流。学校单位的集中放映,影展等传播方式成为集中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集中传播的受众面也较广。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传播是我国纪录片新的传播和发展渠道,因此,网络传播方式对纪录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发展方式。而观后交流是纪录片传播一种独特的渠道,这种方式能够直接走进观众心中,了解观众所思所想。
2.2传播困境
虽然我们拥有大量优秀的反映本土文化的历史文化纪录片, 但近年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市场依然表现低迷, 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反映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播方面的滞后。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要重视西方的价值文化体系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差异性。
3.如何促进纪录片的传播
3.1多屏传播趋势, 碎片化受众特征
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青少年逐渐增多,新媒体受众要求传播历史文化主题的纪录片多样性,促进纪录片历史文化在屏幕上传播,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受众更具吸引力。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个性化、即时互动的媒体生态系统,使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使历史文化纪录片摆脱了单一媒介主导的传统传播模式,实现了多画面的传播。
3.2微传播+媒融合, 微受众+自媒体
通过对传播内容的提炼和压缩,历史文化纪录片接近新媒体时代—观众观看速度快、观看习惯浅的时代。每集不超过10分钟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傳播效果显著。为了实现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个性化、多样化、互动性和高效传播,必须借鉴各种成功的传播模式,进行转化,以满足受众的自我表达、社会认知和微观传播需求,形成一种新型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类型。
结语
历史文化记录片,不仅体现了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差异,同时也通过观看记录片,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对别国文化习俗的了解,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从这个层面来看,文化传播对于一个国家的进一步开放意义深远,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传播中的不准确和模糊不清,也使得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了巨大的障碍,纪录片在传播中获得了一系列好处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显现。
【参考文献】
【1】彭国华,梁海鹏,李天胜.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的困境与拓展[J].出版广角,2018(14):74-76.
【2】徐艳丽.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走出去”的传播策略研究——以自然环境类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J].出版广角,2018(19):83-85.
【3】方弦.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传播策略[J].视听,2018(10):37-38.10):37-38.
作者简介:
夏科燕(1999-),女,汉族,四川泸州人,本科生,文学学士,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
李鹏宇(1996—),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生,文学学士,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
【关键词】:纪录片 对外传播 传播途径 微传播
1.中国纪录片与英国BBC纪录片在内容、题材翻译上的区别
1.1内容
纪录片作为当今时代下不同国家之间增进合作的载体之一,不同的国家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在翻译本国纪录片的过程中,中英双方既呈现出了达意不达旨、翻译过于意译、难被观众理解等共性,也对比出了双方翻译上的诸多不同。
1.2区别举例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中国经典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和英国BBC纪录片《英国史》为研究对象,拟举例分析其在选材、修辞、翻译方法上的差异。
首先,双方在翻译纪录片时体现出了选材的区别,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时内容形式多样,题材广及人物传记、文物、美食和运动等,在对外传播翻译时,以《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美食和文物纪录片为主,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是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也注重细化每一道菜名、民谣、文物类别等;而英国BBC纪录片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它采取直述的方式,直接翻译英国的历史,在翻译时也主要注重的是对英国历史中的历史人物、历史阶段等的翻译。
其次,中英双方纪录片翻译时的修辞研究方法也不同,通过对该纪录片文本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主要从该片的修辞语境、修辞本体建构上,总结了其探寻文化共通性、借鉴国际化创作手法等对外传播修辞构建的经验。
2.中国纪录片的传播途径及现状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利用影像载体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进行记录与表达, 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近年来, 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在传播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文化交流困难、传播途径单一, 依然是新时代下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1传播途径
现今,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三类:集中传播,网络传播以及观后交流。学校单位的集中放映,影展等传播方式成为集中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集中传播的受众面也较广。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传播是我国纪录片新的传播和发展渠道,因此,网络传播方式对纪录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发展方式。而观后交流是纪录片传播一种独特的渠道,这种方式能够直接走进观众心中,了解观众所思所想。
2.2传播困境
虽然我们拥有大量优秀的反映本土文化的历史文化纪录片, 但近年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市场依然表现低迷, 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反映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播方面的滞后。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要重视西方的价值文化体系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差异性。
3.如何促进纪录片的传播
3.1多屏传播趋势, 碎片化受众特征
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青少年逐渐增多,新媒体受众要求传播历史文化主题的纪录片多样性,促进纪录片历史文化在屏幕上传播,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受众更具吸引力。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个性化、即时互动的媒体生态系统,使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使历史文化纪录片摆脱了单一媒介主导的传统传播模式,实现了多画面的传播。
3.2微传播+媒融合, 微受众+自媒体
通过对传播内容的提炼和压缩,历史文化纪录片接近新媒体时代—观众观看速度快、观看习惯浅的时代。每集不超过10分钟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傳播效果显著。为了实现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个性化、多样化、互动性和高效传播,必须借鉴各种成功的传播模式,进行转化,以满足受众的自我表达、社会认知和微观传播需求,形成一种新型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类型。
结语
历史文化记录片,不仅体现了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差异,同时也通过观看记录片,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对别国文化习俗的了解,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从这个层面来看,文化传播对于一个国家的进一步开放意义深远,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传播中的不准确和模糊不清,也使得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了巨大的障碍,纪录片在传播中获得了一系列好处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显现。
【参考文献】
【1】彭国华,梁海鹏,李天胜.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传播的困境与拓展[J].出版广角,2018(14):74-76.
【2】徐艳丽.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走出去”的传播策略研究——以自然环境类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J].出版广角,2018(19):83-85.
【3】方弦.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传播策略[J].视听,2018(10):37-38.10):37-38.
作者简介:
夏科燕(1999-),女,汉族,四川泸州人,本科生,文学学士,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
李鹏宇(1996—),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生,文学学士,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