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u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企业的国际化策略进行了理论回顾,考量了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国家背景,提出了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三大前提及理论模型。通过对中国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代表——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安哥拉市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战略;产业选择战略;进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9.3
  一、引言
  企业国际化是开放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约翰·邓宁(John Dunning)的直接投资发展路径理论认为,“如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就将进入净对外投资为正的阶段”。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已进入投资发展路径理论所说的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在此阶段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成为企业国际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企业的国际化策略进行了理论回顾,充分考量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国家背景,提出了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三大前提及理论模型。通过对中国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代表——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进入安哥拉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充分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弥补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入模式研究的不足,为企业的市场进入实践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长期以来对企业国际化并不存在统一定义。本文中提到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企业的外向国际化。
  (一)企业国际化的概念
  Melin(1992)认为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持续渗透的演进过程。Johansen等(1975)以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为基础,提出国际化是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增加承诺的连续过程。一些学者通过内部化、所有权和区位优势等经济学视角来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化是一种对国外市场的投资模式(Williamson,1975)。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种模式(Welch & Luostarinen,1988 & 1993),内向国际化包括吸引外资、技术引进、商品进口等方式;外向国际化包括代理商出口、对外直接出口、合资和兼并等,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前提和条件。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
  关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本文主要从企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战略与企业国际化的产业选择战略两个视角来探讨已有研究。
  1.区位选择战略
  企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战略是指企业利用和发掘目标国的区位优势,并和自身的要素结合,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企业的区位选择受限于目标国的区位优势因素和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动机两个方面。
  (1)目标国的区位优势因素
  在古典的区位理论中,成本最小化是企业区位选择的唯一标准。J.H.Von Thunen(1826)和Alfred Weber(1909)分别研究了运输和人员工资等传统成本对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John H. Dunning(1973)进一步扩展了区位选择成本因素的范围。同时,关于成本最小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Caves(1982)提出了区位选择的绝对成本优势论,Webster(1995)提出了以目标国的潜在优势为前提的区位选择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企业会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地区进行投资。当前除了对传统的成本因素考虑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更多的关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因素,和本土化企业相比,外国企业进入目标国存在巨大信息成本,这是源于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本土企业掌握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外国企业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极大,因而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会选择交易和信息获取成本比较低的区位进入。
  Joseph Friedman(1992)和Krugman(1991)分别分析了市场增长潜力和市场规模对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市场规模大意味着企业进入该市场可供选择的战略伙伴多,本土化成本低,而且市场潜在和有效需求大;市场增长潜力大意味着企业盈利的持续性强;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大意味着市场的扭曲程度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企业的预期成本和收益。
  国际化产业集聚是指同一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地域进行集中,达到一定的规模,比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对外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源于产业集聚本身的特性。马歇尔曾经指出企业的集聚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大量企业的集聚会导致配套企业和熟练的劳动力市场的产生,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知识共享和扩散,从而加速技术创新。Krugman(1991)进一步把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配套行业的产生和技术外溢解释为马歇尔企业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①Dunning(1998)分析了产业集聚对跨国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指出在企业的跨国区位选择决策中产业集聚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不仅仅是传统上的要素禀赋。
  东道国的政策设置反映了该国经济的自由度和开放度,而这些指标是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Fox(1986)通过1974-1989年的数据分析了美国各州的政策设置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证实其影响显著。Mudambi(1995)和Tatoglu(1998)分别通过实证研究論证了政府政策变量在跨国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总的来看,政策因素在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中不容忽视。
  (2)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动因与区位选择
  企业的区位选择是由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因素和企业自身的条件共同决定的,不同的企业性质和国际化动机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同。企业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生产型、贸易型、研发型三类,生产型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政治环境、政府的国际国内政策、经济环境以及目标国的要素禀赋等;贸易型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可资利用的销售网络、政府的贸易政策等;研发型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人力资本、高新产业的集聚度等。学者关于企业国际化动机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K.Kojima(1987)把企业的国际化动机分为三类: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 ②二是Patrie(1994)把跨国直接投资动机分为市场诱发型投资、生产诱发型投资、贸易诱发型投资;③三是Dunning(1998)把企业对外投资动机分为四种: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④一般而言资源寻求型的企业倾向于选择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例如大部分发达国家在中东的石油开采,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开采等;生产要素导向型倾向于选择人力资本、土地、原材料廉价的地区为其进入区域;战略资产寻求型企业倾向于选择具有战略价值的区位进入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来强化自身的战略优势。因而企业不同的战略动因会导致其不同的区位选择。   2.产业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国际化起步比较晚,投资规模增长迅速,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但是行业结构不够合理。从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商品零售、采矿等行业,而制造业所占比重比较小;在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领域,投资仍然比较缺乏;从事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过于集中,而在服务业的投资明显不足;产业协同效应比较弱,对国内产业起不到转型促进作用。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其对产业的选择要基于以下标准。
  (1)产业要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参与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和水平分工,例如中国在纺织、家电、轻工等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主要的出口对象是发达国家,可以在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国家不设限的发展中国家设厂来规避贸易壁垒,提高市场占有率;对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积极竞争,选择非洲等国家的这些行业进行市场拓展。
  (2)产业关联度要强
  中国企业国际化要选择和国内产业关联度强的部门,这样可以对国内的产业部门产生强大的波及效应,国内企业可以分享其所产生的外溢效应。
  (3)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目前中国的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国内产业竞争激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释放一部分产能,企业在国际化的产业选择方面,要以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为出发点,从资源依赖性向技术密集型投资转移,逐步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三)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分析
  企业国际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模式。企业的市场进入模式就是企业运用自身的资源进入目标市场的方式,不同的市场进入方式有不同的特点,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1贸易型进入
  贸易型进入模式主要是指产品在本国生产,在目标国销售的进入模式,形式上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类。间接出口是指企业通过国际进出口贸易公司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外国市场,企业并不参与具体的商品销售和外国市场渠道拓展。按照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理论,当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刚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时,该市场进入方式是风险比较小、资源投入比较少的一种适宜选择。直接出口是指企业直接参与海外市场销售渠道建立的市场进入模式,在这里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设立海外独家经销商;(2)设立海外独家代理商;(3)设立销售办事处;(4)设立海外销售子公司;(5)组建联合出口组织。
  贸易进入模式是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比较保守的方式,安全、高效、低成本,特别适合企业国际化的初期,此时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缺乏国际化的实践和经验,对风险缺乏控制。同时其也有一定局限性,例如,由于信息的缺乏,企业对海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敏感;对产品销售的控制程度下降;进入目标国时面临关税壁垒和配额限制,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贸易进入模式的各种类型的特征分析和比较如表1所示。
  2契约型进入模式
  契约型进入模式是一种在国际间逐渐流行的市场进入模式,作为一种非股权安排,其重要性在企业的国际化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得到凸显,它又可以进一步的细分为许可证方式、特许经营、交钥匙合同(BOT)等子模式。
  (1)许可证方式
  首先,许可证方式转让的是自己无形资产的使用权,企业自身不用投入大量的资源,不用面对海外的贸易壁垒和市场风险,有着预期的固定收益;其次,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通过许可证方式,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授权,以低成本方式获取对方的技术,从而加速技术的创新速度,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但是,许可证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一般都面临着其产品的本土化问题,要满足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转化成本;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国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转移双方对技术的内在价值存在不同的评估,并且和直接投资和出口等方式相比,许可证方式的收益水平比较低;最后,在该方式中授权方对受权方的经营策略的控制程度很低,直接影响了授权方根据企业经营绩效而能获得的预期收益,而且在长期的技术移转过程中容易出现技术外溢导致严重的外部性,为企业自身培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2)特许经营方式
  特许经营方式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特许者只需要按照合同转让商标等无形资产给受许可者,该方式不受企业自有资金规模的限制,企业可以迅速扩展进入国际市场;其次,特许者需要对加盟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相比许可证模式其对受许可企业的控制程度更强,而且特许经营面临的经营风险比较小,可以绕过贸易壁垒和对外国企业的政策限制,更有利于其产品销售渠道在东道国的延伸和拓展。
  但是,由于特许经营有着标准统一的商业运营模式,加盟企业出现问题也会对特许者和其它加盟者的形象和声誉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特许者要对受许者进行资金融通、员工培训、流程设计等方面的帮助,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技术外溢的风险;其次,特许经营有着全球统一的特许系统,在进入不同的国家时会由于限制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本土化的问题,利益双方形成复杂的博弈关系,从而影响其经营绩效。
  (3)交钥匙合同经营模式
  交钥匙合同经营模式是指企业为目标国的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建造、运营,并且在试运营一段时间以后,把该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整体转让给目标国的一种市场进入模式。交钥匙合同经营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BOT和EPC两种方式。
  BOT(Building, Operate, 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主要用于承建目標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市场进入模式,其主要涉及到项目投资方、目标国政府、项目融资银行和工程承包商四个利益相关方,目标国政府为项目提供特许经营协议以作为企业融资的基础,项目投资者进行融资、工程设计、建设,并在工程完成后进行一段时间的经营,然后把项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转让给目标国政府。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设计-采购-施工)是BOT模式的延伸,其不仅包括BOT模式的所有流程,而且还包括了整个项目前期的策划和管理,目标国政府只要大致说明自己的意图和要求,其余的一揽子工作都由企业完成(材料和设备采购也在内),雇主只需要给出承包项目的固总价,由于EPC几乎包括了项目的所有环节,所以标准的过程控制和专业的分包商对其相当重要。
  交钥匙合同经营模式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系统性、有效性的原则,专业分工明确、资源配置优化,并且组织结构灵活,一般都采用工作组模式,项目完成组织即可解散,可以达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众多的市场进入模式中其风险性也是最高的,交钥匙合同涉及到项目的每个环节,建设周期长,政治、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大,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交钥匙合同的利益相关者很多,协调起来难度很大。
  3投资型进入模式
  投资型进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目标国对生产性实体拥有控制权的一种市场进入模式,它包括新建和并购两种形式。和其它形式的市场进入模式相比,投资式是一种股权投资,企业能够直接参与目标国的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等过程,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很高,但同时企业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需要对经营后果承担责任。以下将对投资的两种形式新建和并购分别进行分析。
  (1)新建是指企业在目标国直接投资建厂,是和目标国企业具有相同法人地位的经营实体,从组织架构、制度设计、人员配置、设备采购到组织生产全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以市场价格获得所需的投入,和并购相比具有比较精确的市场估值,新建公司的整体设计可以完全按照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来进行,灵活性比较高,但同时新建的时间周期比较长,投入成本比较大,不可控因素比较多。新建同时又可以细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类。
  (2)并购是指企业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获得目标国企业控制权的一种市场进入模式,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让渡过程,一般分为吸收合并和股权置换两类。吸收合并是指一家企业被另一家企业兼并,被兼并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地位已不存在,兼并后的企业以兼并者的法人身份继续经营。股权置换是指企业之间互换股份,建立一个新的法人主体,是新设合并的一种形式。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并购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具有相似业务范围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是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是以多元化经营为目标的企业之间的跨行业并购。
  三、理论模型的建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成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始于9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一大批企业被私有化,同时出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在国资委的指导下通过一些重点行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集体改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目的是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成为国家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这些大型国企依靠国家支持迅速发展,逐渐掌握了市场控制权和垄断定价权,在国内市场形成超额利润。在融资方面,由于企业的政府背景以及超额利润支持,银行为其提供了大量的优惠贷款。以融资优势为契机,这些国有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和收购,通过整体上市,企业进一步充实资本金,业务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占有中国市场大部分的份额,从而为走出去和跨国公司竞争打下基础。
  然而,与跨国企业相比,这些特大型中央企业在技术、品牌、管理、物流、人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同時在海外市场由于失去了政策保护丧失了其所拥有的市场控制权和垄断定价权。因而少有大型国有企业进入海外市场进行投资或并购,为数不多的并购也大多以失败告终。
  从已有跨国公司的成长路径来看,韩国、日本、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著名公司也经历着和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相似的发展历程,例如韩国政府对三星和现代的大力支持。对于新的经济体而言,国家的支持对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及其与高度产业化的国际跨国公司竞争必不可少。
  在这种国家背景下,国有大型企业扮演了实现企业自身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双重角色,同时关注市场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国有大型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不能用传统的基于完全市场竞争假设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市场进入模式理论来解释。
  基于以上认识,并出于解释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特殊性的需要,我们提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三个前提。
  前提一,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导向是国家充分参与世界经济和实现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
  前提二,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由于政策扶持,和跨国公司相比在资金筹集和风险承担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体现出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融合。
  前提三,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出于保值增值考虑,需要进行海外投资,转化为有形的国家战略资产。
  从以前的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文献来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般是出于技术学习和市场开拓两种动机。并且大多数文献着重研究了基于市场开拓动机的企业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提出了企业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阶段化理论,刚开始进入市场时主要采用低控制、低风险的产品出口或许可协议,随着国际化经验的增加,逐渐采用高控制权、高风险的合资、并购或新建模式,是一个市场渗透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而发达国家进入中国的实践也支撑和验证了这一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般是基于技术学习动机,高遐,井润田等(2009)研究指出在企业以技术学习为动机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过程中,由于忽略了文化冲突对知识整合和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进而导致了企业国际化的失败。而作为中国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其本身的产业特质决定了其国际化的方向、重点和途径不同于一般典型的制造业,其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呈现一种独有的特征,特别是基于市场开拓动机的非洲市场进入。本文正是从这些现实背景出发,考虑了政府关系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风险规避的影响,将政府关系作为影响企业海外市场进入风险评估和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分析和三大前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在理论分析模型下,中国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海外市场经营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特征。
  国有建筑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一般经过“走出去、走进去、走出来”三个阶段:
  “走出去”是指企业首先借助政府间关系选择一种低风险模式进入海外市场,并不一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充分了解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逐渐熟悉当地的市场运作模式,积累国际化经验。
  “走进去”是在熟悉了目标国市场并站稳脚跟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和当地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市场竞争,高品质、高效率的完成项目,树立品牌声誉、扩大影响力,展示出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传播企业特有文化,获得所在地政府和居民的普遍认同及赞誉。
  “走出来”在深入扎根海外市场并充分属地化经营的情况下,以其为平台辐射其它周边文化、政治背景相近的国家,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通过这三个市场进入阶段的实行,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面临的外部风险,顺利实现海外市场进入。接下来的章节,将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实证对象,应用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来分析我国特大型建筑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企业背景分析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0月8日,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重组改制并独家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中国交建唯一发起人的中交集团是由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和原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于2005年12月8日以新设合并的方式组建成立的。为了完成企业之间的内部整合,两家公司在国资委的支持下,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内,对609家企业进行梳理整合,对327家公司进行股权重组,对96家企业予以清理注销,对80多家企业进行产权规范,最终使535家法人公司和54家分支机构全部纳入上市范围。通过强强联合,中国交建实现了优势互补,水陆联合,形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安哥拉和肯尼亚工程承包市场分析
  作为撒哈拉非洲以南的主要国家,安哥拉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大量的需求,参与国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的企业主要有当地公司、外国公司及中国公司,国内工程承包市场的主要模式分为五类,如表2所示。
  1.政府之间的能源还贷或一揽子框架项目
  由于安哥拉有豐富的石油、钻石、铁矿石等资源,本国政府没有能力开采但又急需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成了政府之间的合作,仅就中国政府来说,目前主要就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政府进行的一、二期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短期的EPC项目,并且资金由中国政府控制,工程款回收有保障,风险很小。
  2.政府投资项目
  安哥拉政府为尽快完成战后重建,每年都有大规模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此类项目政府往往一次与承包商签下几千万美元的承包合同,但是由于受政府资金情况影响,项目实施却是分期的,具体合作过程随意性较高。
  3.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项目
  这些项目严格执行FIDIC合同条款,只要认真执行合同,就可以规避风险。
  4. BOT项目
  由于20多年的战争,原有的许多水电站大都已经瘫痪,政府却无力修复;并且该国电力十分缺乏而水电资源丰富,政府更是无力投资新建项目。但是这种融资项目的资金回收期较长,而且政府的水电费回收率很低,投资风险较大。
  5.企业投资项目
  此类项目主要为当地的石油公司或其他一些企业,在当地兴建厂房、基地等。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厂房新建项目,ICD集装箱堆场项目以及目前在建的Negage和N’Zeto砖厂项目,即为此类项目。此类项目应慎重签约,签约之前要充分了解合作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一旦签约,尽量不要垫资施工。
  (三)中国交建安哥拉市场进入模式分析
  对安哥拉建筑承包市场来说,由于内战长期持续,因而尚未制定完善的工程承包类法律法规,对于外国承包商在安哥拉承揽工程的限制条件较少,对于世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项目,只需满足相应金融机构的限制条件;对于政府间援助项目,取决于两国政府贷款协议的条件,如中国政府资金项目,则中方推荐有关中国公司参与;对于安哥拉政府自由资金项目,外国承包商需要在安哥拉注册并获得安哥拉有关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才能参与。
  同时战后安哥拉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旺盛,政府每年资金投入规模不断增长,由于有丰富的石油、铁矿石等资源,而本国政府无力开采但又急需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进了政府之间的合作。2003年11月,中国商务部与安哥拉财政部签署了《关于两国经贸合作特殊安排的框架协议》(即中安石油、信贷和经贸一揽子合作),中国还与安财政部建立中安一揽子合作联合工作组机制。为了进一步落实2003年的框架协议内容,2004年中安两国签署了20亿美元的贷款合同,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安哥拉政府分期提供,并以买方信贷的模式执行。
  中安政府间贷款框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属于中安两国间的合作,以中安两国的国家信用为基础,体现出中国对安哥拉的一种援助机制。二是项目实施风险低,不存在工程款拖欠问题,因为项目采用买方优惠信贷模式,工程款发放控制在中国进出口银行手中。
  2004年中交公司正式进入安哥拉市场,2005年1月,中国路桥安哥拉办事处成立。办事处成立以后,开始多方收集信息,并且积极进行与安哥拉政府部门的关系维护。由于安哥拉内战结束不久,许多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国内的交通运输条件非常落后,而安哥拉石油主要产自北部,因而建立一条北部主要的运输通道即成为了重建工作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安方将该项目命名为211并纳入中安政府贷款框架下,进行有限邀请招标。该项目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模式进行,主要利益相关者结构图如图2所示。
  此后,中国交建在安哥拉签署项目25个,其中完工项目15个,在建项目10个,合同额过亿项目5个。从资金来源看,安哥拉政府现汇投资项目16个,中安政府间贷款框架项目8个,在安外国公司项目1个。从项目承包模式看,施工承包项目22个,EPC项目1个,机械设备采购项目1个,设计咨询项目1个。   (四)中国交建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特点
  安哥拉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使得其工程承包项目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项目。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经济状况不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规模狭小,工程资金来源于世行、非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及政府财政收入;二是项目风险较高。这些地区的政治不稳定,治安状况总体欠佳,金融和信用体系落后,同时社会民众的素质不高,因此项目执行的风险比较高;三是涉及利益主体多。可能涉及到多个建设方、设计方、金融机构,同时可能采用BOT等具体模式所以涉及到其他经营主体等。因此项目的协调难度比较大,对讨价还价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四是竞争激烈。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经济的持续增长,工程承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力大大增强,出现了中国企业、本地企业、外国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注释:
  ① 傅京燕.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3):30.
  ②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周宝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423.
  ③A Patrie. The Regional 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DEC, 1994.
  ④John H. Dunning, 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Neglected Facto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9, no.1(1998),p53.
  參考文献
  [1]高遐,井润田,马振中.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进入模式研究[J]. 管理学报,2009,6(5).
  [2]李福胜.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研究[J].拉丁美洲与研究,2006,(6):51-56.
  [3]鲁桐.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尚耀华,金维兴. 中国建筑企业的战略选择: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分析[J]. 建筑经济,2005,(10):5-10.
  [5]徐登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6]阎大颖.中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对跨国并购与合资新建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0):24-33.
  [7]张一驰,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J].经济科学,2001(04):1-19.
  [8]Agarwal, S., & Ramaswami, S. N. (1992),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9]Ahmed, Z. U., Mohamad, O., Tan, B., & Johnson, J. P. (2002), International risk perceptions and mode of entry: A case study of Malaysian multinational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 805–813.
  [10]Anand, J., & Delios, A.(1997), Location specificity and the transferability of downstream assets to foreign subsidia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8, 579–603.
  [11]Andersen, O. (1997),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arket entry mode: A review of theorie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7, 27–42.
  [12]Anderson, E., & Gatignon, H. (1986), Modes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1, 1–26.
  [13]Anderson,E.,Coughlan,A.T.(1987),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and Expansion via Independent or Integrated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51(1):71-82.
  [14]Baek, H. Y. (2003), Parent-affiliate agency conflicts and foreign entry mode choic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1(2), 75–97.
  [15]Blomstermo, A., Sharma, D. D., & Sallis, J. (2006),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in service firm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3(2), 211–229.
  [16]Bradley, F., & Gannon, M. (2000), Does the firm’s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profile affect foreign market en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8(4), 12–36.   [17]Brass, D.J, Galaskiewicz, J., Greve, H. R., & Tsai, W.(2004), Taking stock of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7, 795–817.
  [18]Brouthers, K. D., & Bamossy, G. J. (2006), Post-formation process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an Joint Ventur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3, 203–229.
  [19]Burke, M.C.(1984), Strategic choice and marketing managers: an examination of business-level marketing objectiv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1, November, 345-59.
  [20]Caves, R.E. and Mehra, S.K. (1986), Entry of foreign multinationals into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Porter, M.E. (Ed.),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21]Conner, K.R.(1991),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 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1), 121-54.
  [22]Cox, D.R. (1970), Analysis of Binary Data, Methuen & Co., London.
  [23]Cross, J.C. and Walker, B.J. (1987), Service marketing and franchising: a practical business marriage, Business Horizons, 30 (6), 50-8.
  [24]Daniel Sullivan.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Firm.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4,25.
  [25]Davidson, W.H.(1982),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26]Dunning, J.H. (1980),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1, Spring/Summer, 9-31.
  [27]Dunning, J.H. (1988),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 Spring, 1-31.
  [28]Dunning, J.H. (1993),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services: some general and specific explanations, in Aharoni, Y. (Ed.), Coalitions and Competition: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Business Services, Routledge, New York. NY.
  [29]Dunning, J.H. and McQueen, M. (1982), The eclectic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and the international hotel industry, in Rugman, A.M. (Ed.), New Theorie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t Martin’s, New York, NY.
  [30]Dunning, J.H.(1998), 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llen and Unwin: Lodon.
  [31]Dwyer, R.F. and Welsh, A. (1995),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marketing channels, Journal of Marketing, 49, November, 397-414.   [32]Eicher,T.,Kang,J.W.Trade(2005),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r Acquisition:Optimal Entry Modes for Multinational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77(1):207-228.
  [33]Ekeledo, I. and Sivakumar, K. (1998),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choice of service firms: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6 (4), 274-92.
  [34]Elango, B. (2005), the influence of plan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entry mode choice of overseas firm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3(1), 65–79.
  [35]Elango, B., & Sambharya, R. S. (2004),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y structure on the entry mode choice of overseas entrant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10(1), 107–124.
  [36]Erramilli, M.K. and D’Souza, D.E. (1995), Uncertaint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role of moderator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2 (3), 47-60.
  [37]Erramilli, M.K. and Rao, C.P. (1993), Service firms’ international entry-mode choice: a modified transaction-cost 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 of Marketing, 57, July, 19-38.
  [38]Grazia Letto Gillies & Robin John, Global Business Strategy,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7.
  [39]Hall, R. (1992), 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3, 135-44.
  [40]Harzing, A. W. K.(2007), Publish or Perish, version 2.3.2808.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7, from /http://www.harzing.com/pop.htmS.
  [41]Hennart, J-F.(1989), Can the ‘new forms of investment’ substitute for the ‘old forms’? A transaction cost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0, Summer, 211-34.
  [42]Horst, T. (1972), Firm and industry determinants of the decision to invest abroad: an empirical stud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ugust, 258-66.
  [43]Hunt, S.D. and Morgan, R.M.(1995),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competi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9, April, 1-15.
  [44]Hymer, S (1960),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The MIT press, ambridge, Mass, Previous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45]Hymer, S.H (1976),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46]Hymer, Stephen (1972),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he Law of Uneven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World Law Fund, New York.
  [47]Impact of ownership, 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3(1), 1–27   [48]Johanson, J. and Vahlne, J.E.(197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8, Spring/Summer, 23-32.
  [49]Johanson, J.& Wiedersheim-Paul, F.( 1975),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50]Johanson, J.Mattsson, L.E.(1988),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a Network Approach, in Hood,N.,Vahlne,J.-E.(Eds),Strategies in Global Competition, Routledge, London.
  [51]Kachigan, S.K.(1986), Statistical Analysis: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to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Methods, Radius Press, New York, NY.
  [52]Kim, W.C. and Hwang, P. (1992), 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 entry mode choi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3, 1st quarter, 29-54.
  [53]Kimura, Y. (1989), Firm specific strategic advantage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ehavior of firms: the case of Japanese semi-conductor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0, summer, 296-314.
  (編辑:韦京)
其他文献
2012年8月9日-10日,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妇联、省商会、中国银联山东分公司、银联商务山东分公司共同主办的山东省第五届“银联杯”商业服务业收银员职业技能大赛在泉城济南隆重举行。  本次决赛有16地市及济南铁路局共30支代表队、近百名选手参加,经过激烈的角逐,潍坊银商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潍坊百货集团中百佳乐家超市收银员孙晶晶获得个人赛冠军;个人赛前三名选手分获“山东省富民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内战频发,多数集中于中东及非洲等自然资源密集地区,这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相关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密集地区的经济是内战爆发的主要诱因,而独特的经济形态——石油经济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个案利比亚战争分析石油经济对内战的影响。  [关键词]石油经济;利比亚;内战  [中图分类号]F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
期刊
路千里,学名路笃盛,1955年生,山东省汶上县人。现任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山东中华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大学从事党务和行政工作,曾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工作者”称号,1996年6月,山东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经“一推双考”,被山东省委任命为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继任该院常务副院长(正厅级)。
期刊
在花团锦簇,万亩葱茏的六月,为期五天的第2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哈洽会)于6月19日胜利落下帷幕。本届哈洽会由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贸促会与黑龙江省政府、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主办,俄罗斯联邦地区发展部等13个境内外政府部门与商贸机构协办。  哈洽会自1990年创办至今,始终坚持“突出俄罗斯、面向东北亚、辐射全世界、服务全中国”的定位和特色,不断开拓创新,从小
期刊
在很多人眼里,三一集团主要创始人梁稳根始终是个谜。从砸掉铁饭碗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一度陷入绝境到成为湖南首富,这位“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湖南、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用奋斗的人生演绎出湖南人的另一种精彩。  在三一集团,向文波管战略,易小刚管研发,唐修国管内务,梁稳根则是灵魂。  2011年,梁稳根问鼎首富之后,三一集团与他都成为了人所共知的“冠军”。  在与中国经济共沉浮的同时,梁
期刊
6月永外城价格指数为115.57点(如图表所示),与上月的103.12点相比上涨了12.45点,涨幅12.07%。本月十大类中下跌的虽占监测总数的70%,但价格总指数却为小幅上涨态势,总体平稳。  书写工具类  本月该价格指数环比上涨,其中墨水涨幅最大,水性笔、油性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反之,笔芯、中性笔、记号笔、铅笔价格小幅下跌。在上涨幅度最大的墨水中,普通墨水、碳素墨水重新受宠,价格上涨;专用
期刊
【核心提示】 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现辖10镇2乡2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10个村居,总面积872平方公里,耕地83亩,人口50万。近年来,夏津县按照德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幸福新夏津”宏伟目标,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双轮驱动”,解放思想,强势突破,抢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法,对药品零售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测量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认为零售药店应在药品疗效与副作用、药品品牌与价格、环境卫生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兑换到期失效药品是药店提升竞争优势的可选途径。  [关键词]药品零售;消费者行为;顾客满意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
期刊
【人物简介】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生于贵州省安顺地区镇宁县。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暖通专业。毕业后参军从事军事科技研发。后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国第92名。在《财富》中文版第七次发布中,位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之首。  华为CEO任正非一直以来都保持低调,
期刊
有机农业,这片被称为农业领域的蓝海,正因食品安全丑闻不断曝光而备受市场恩宠与关注。  有机食品的市场到底有多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15年,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另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仅2011年前三季度,风险投资对我国现代农业的投资总额为4.44亿美元,是2010年全年的近4倍。有机食品的高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使其有望成为下一个朝阳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