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不是放松地享用一顿晚餐的地方。”玛丽蓉·库特里说,“观众当然最好还是饿着来,才能体验到法餐的美妙,但吃饭的时候戏也正在上演,观众在看戏,也在被看。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其实是装置戏剧,如何在非常规的空间里演戏。
谈到这个戏的主题时,导演塞尔日·诺叶尔说道:“一个戏与一顿饭一样,都是稍纵即逝的,如同初夜一般令人珍惜。”这样一个非常法式的比喻,令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玛格丽特·维萨是一个美国人,有一天,她按照15年前从伊丽莎白·戴维的《法国乡村烹饪》中学来的菜谱切着洋葱,打算做苏比斯调味汁,在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切菜动作时,她开始心不在焉地想有关洋葱的种种问题。随后几个星期里,洋葱这一主题莫名萦绕在她的心头,她去了图书馆,很快发现为了解答自己对洋葱的所有疑问,她必须查阅至少11种不同种类的书籍报刊,分散在自然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传说、宗教、历史等各个不同的区域。她的好奇心的最终结果是一本题名为《一切取决于晚餐》的书,在书中她写道:“一顿饭就是一次艺术创作,编排食物的次序,将它们恰如其分地穿插进一个复杂的充满戏剧色彩的宴会之中,就如同组织一场戏剧演出,将语言和行动与幕景、场面、独白、对话、开场、结局等戏剧成分水乳交融在一起,即便是粗茶淡饭,每一顿饭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段话就像是《法餐甜言密语》(Entremets,Entremots)一戏的注解,被提到的每一个戏剧成分都在戏里重现了。玛格丽特·维萨的书里挑了9道菜,《法餐甜言密语》中上菜数量也是9道,导演塞尔日·诺叶尔(Serge Noyelle)解释道:“9是所有自然数字的末尾,在各种文化中,9都包含丰富的象征意味,中国人的说法则是九九归一。”
这9道菜的顺序既是对法式料理中严格规定的遵从,又奠定了这个戏的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基础。“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有人物、地点、剧情的戏,它不是一个故事,而是8个不同的人物口中讲出的不同的话题,这个话题与另一个话题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关联,相对独立,但内在的联系就是一道一道菜上来的顺序,说的话也不时涉及盘中食的内容。”编剧玛丽蓉·库特里(Marion Coutris)说。
与玛格丽特·维萨富有盎格鲁-撒克逊风格的菜单相比,《法餐甜言密语》的菜单是完全法式的:开胃菜里有鹅肝,主食有鱼也有肉,鱼放在肉之前,肉是烤肉,充分表达出尊重和敬意,主食之后、甜点之前是必不可少的奶酪。这个戏自2004年首演以来,在法国、德国上演了200多场,菜单内容因地制宜,而基本结构从未变过。“头盘的口味清淡,有一点点挑逗,只是稍稍消除饥饿感,主食的莱则必须‘坚实’,我们到了‘抵抗’的时候了,这道菜使得你能够完全‘抵抗’饥饿。”玛丽蓉·库特里说,她用了“二战”期间法国人抵抗运动的同一个词,“接下来的主题是‘延续’,巩固抵抗的成果,上来的是造型漂亮的甜点,是锦上添花的一笔。到最后喝咖啡,则此前一切跌宕起伏都明朗化,要按消费的内容交钱了。这一道道菜,一道道程序,其实是符合人在生活中每一个事隋的发展逻辑的。”
戏的名字是编剧的一个文字游戏。“‘entre’这个词根的意思是‘之中’,‘mets’是菜,这个词是现成的,法国人听到这个词会联想到很多内涵,比如在席间、餐桌上,一道菜和下一道菜之间的这个时空的情景,发生的事情。”玛丽蓉·库特里解释说,“‘entremots’仿造了这个词的结构,‘mots’的意思是‘言语’,整个词义为话里话外,言语之间。我们可以想象,人们在吃饭的时候,一方面把食物吞食了下去,另一方面把言语吐了出来,所以这是一个进和出的过程。人们如何共进一顿晚餐呢?分享的既是食物,也是言谈。餐桌上总是会有一些话题,而这些话题正是我们这个戏的注意力所在。”
对饮食的这种理解是相当法国化的。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写过:“法国是一个人们谈论吃饭的国家。每个国家都谈论吃饭,但在法国,人们谈论关于吃饭的那些谈论。”法国人从古希腊人那里借来“gastronomy”(美食)一词,并将之发展成法式料理的象征性定义,然而,“gastronomy和烹饪的具体技术无关,终极意义上,美食家并非是对食物了解最多的人,而是对食物说得最好的人”。法国索邦大学教授帕斯卡·欧利(Pascal Ory)论述道,他指出包括法国人自己在内的欧洲人直到18世纪都并不认为法式料理特别的好吃、引领潮流。从法国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出产的食物品种来看,所谓法国是“欧洲的后花园”的说法,并不能把法国和意大利、西班牙,或者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真正区别开来。按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普里西拉·弗格森(Priscilla P.Ferguson)的研究,法式料理在西方烹饪传统中的权威地位直至19世纪早期方才确立,而这一过程有赖于法国厨师、学者、记者、评论家把法式料理种种的审美规范和操作要求用文字固定下来。“17、18世纪有关法式料理的文字讨论超不过两行字,”她写道,“而随着法式料理越来越在文字上制度化、理性化,法语也越来越被人追捧和迷恋,普鲁斯特用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定义了他整卷的《追忆逝水年华》不是没有原因的。”
《法餐甜言密语》里充满了各种与食物有关的名词,台词经过汉化改编后,一上来就提到了崇文门烤鸭店,在剧中,一位男演员不停地追问观众是否知道诺曼底酒腻子,全剧最长的一段独白是一个关于除夕夜松鼠鱼的故事,大虾则让演员讨论起恋爱:有两只大虾,在两个——不,一个——盘子里,其中一只对另一只说“我爱你”,另一只回答“扒了我吧”。此时大虾身后冰冷刀叉的黑色阴影重重地压将过来,旁白评论是,“这就是爱的最高境界”。一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却在三五个演员使用中、法两种语言的交替打断中讲了好几遍才完成。“这个戏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是多层面交织的一个共进晚餐的美好时刻。”玛丽蓉·库特里说,“在编织严密的结构之间我们也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透气窗口,是演员即兴与观众互动的部分。但总体上对内容和气氛的掌控是非常严密周到的。”
这种气氛也体现在了舞美上。四张长桌围成一个正方形广场,上面错落布满了空酒瓶,映照着蓝色的光,投下斜长的影子。搞视觉艺术出身的塞尔日·诺叶尔操刀舞美时的想法很明确:“在法国,我们把空酒瓶叫做尸体。布满这些酒瓶的四方广场就是以前吃过的餐的一个墓场。吃过越多的餐,放在中间的酒瓶就越多。总体构思就是观众围绕着这样一个墓场而就座用餐。”
“这不是放松地享用一顿晚餐的地方。”玛丽蓉·库特里说,“观众当然最好还是饿着来,才能体验到法餐的美妙,但吃饭的时候戏也正在上演,观众在看戏,也在被看。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其实是装置戏剧,如何在非常规的空间里演戏。”
谈到这个戏的主题时,导演塞尔日·诺叶尔说道:“一个戏与一顿饭一样,都是稍纵即逝的,如同初夜一般令人珍惜。”这样一个非常法式的比喻,令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玛格丽特·维萨是一个美国人,有一天,她按照15年前从伊丽莎白·戴维的《法国乡村烹饪》中学来的菜谱切着洋葱,打算做苏比斯调味汁,在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切菜动作时,她开始心不在焉地想有关洋葱的种种问题。随后几个星期里,洋葱这一主题莫名萦绕在她的心头,她去了图书馆,很快发现为了解答自己对洋葱的所有疑问,她必须查阅至少11种不同种类的书籍报刊,分散在自然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传说、宗教、历史等各个不同的区域。她的好奇心的最终结果是一本题名为《一切取决于晚餐》的书,在书中她写道:“一顿饭就是一次艺术创作,编排食物的次序,将它们恰如其分地穿插进一个复杂的充满戏剧色彩的宴会之中,就如同组织一场戏剧演出,将语言和行动与幕景、场面、独白、对话、开场、结局等戏剧成分水乳交融在一起,即便是粗茶淡饭,每一顿饭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段话就像是《法餐甜言密语》(Entremets,Entremots)一戏的注解,被提到的每一个戏剧成分都在戏里重现了。玛格丽特·维萨的书里挑了9道菜,《法餐甜言密语》中上菜数量也是9道,导演塞尔日·诺叶尔(Serge Noyelle)解释道:“9是所有自然数字的末尾,在各种文化中,9都包含丰富的象征意味,中国人的说法则是九九归一。”
这9道菜的顺序既是对法式料理中严格规定的遵从,又奠定了这个戏的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基础。“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有人物、地点、剧情的戏,它不是一个故事,而是8个不同的人物口中讲出的不同的话题,这个话题与另一个话题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关联,相对独立,但内在的联系就是一道一道菜上来的顺序,说的话也不时涉及盘中食的内容。”编剧玛丽蓉·库特里(Marion Coutris)说。
与玛格丽特·维萨富有盎格鲁-撒克逊风格的菜单相比,《法餐甜言密语》的菜单是完全法式的:开胃菜里有鹅肝,主食有鱼也有肉,鱼放在肉之前,肉是烤肉,充分表达出尊重和敬意,主食之后、甜点之前是必不可少的奶酪。这个戏自2004年首演以来,在法国、德国上演了200多场,菜单内容因地制宜,而基本结构从未变过。“头盘的口味清淡,有一点点挑逗,只是稍稍消除饥饿感,主食的莱则必须‘坚实’,我们到了‘抵抗’的时候了,这道菜使得你能够完全‘抵抗’饥饿。”玛丽蓉·库特里说,她用了“二战”期间法国人抵抗运动的同一个词,“接下来的主题是‘延续’,巩固抵抗的成果,上来的是造型漂亮的甜点,是锦上添花的一笔。到最后喝咖啡,则此前一切跌宕起伏都明朗化,要按消费的内容交钱了。这一道道菜,一道道程序,其实是符合人在生活中每一个事隋的发展逻辑的。”
戏的名字是编剧的一个文字游戏。“‘entre’这个词根的意思是‘之中’,‘mets’是菜,这个词是现成的,法国人听到这个词会联想到很多内涵,比如在席间、餐桌上,一道菜和下一道菜之间的这个时空的情景,发生的事情。”玛丽蓉·库特里解释说,“‘entremots’仿造了这个词的结构,‘mots’的意思是‘言语’,整个词义为话里话外,言语之间。我们可以想象,人们在吃饭的时候,一方面把食物吞食了下去,另一方面把言语吐了出来,所以这是一个进和出的过程。人们如何共进一顿晚餐呢?分享的既是食物,也是言谈。餐桌上总是会有一些话题,而这些话题正是我们这个戏的注意力所在。”
对饮食的这种理解是相当法国化的。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写过:“法国是一个人们谈论吃饭的国家。每个国家都谈论吃饭,但在法国,人们谈论关于吃饭的那些谈论。”法国人从古希腊人那里借来“gastronomy”(美食)一词,并将之发展成法式料理的象征性定义,然而,“gastronomy和烹饪的具体技术无关,终极意义上,美食家并非是对食物了解最多的人,而是对食物说得最好的人”。法国索邦大学教授帕斯卡·欧利(Pascal Ory)论述道,他指出包括法国人自己在内的欧洲人直到18世纪都并不认为法式料理特别的好吃、引领潮流。从法国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出产的食物品种来看,所谓法国是“欧洲的后花园”的说法,并不能把法国和意大利、西班牙,或者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真正区别开来。按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普里西拉·弗格森(Priscilla P.Ferguson)的研究,法式料理在西方烹饪传统中的权威地位直至19世纪早期方才确立,而这一过程有赖于法国厨师、学者、记者、评论家把法式料理种种的审美规范和操作要求用文字固定下来。“17、18世纪有关法式料理的文字讨论超不过两行字,”她写道,“而随着法式料理越来越在文字上制度化、理性化,法语也越来越被人追捧和迷恋,普鲁斯特用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定义了他整卷的《追忆逝水年华》不是没有原因的。”
《法餐甜言密语》里充满了各种与食物有关的名词,台词经过汉化改编后,一上来就提到了崇文门烤鸭店,在剧中,一位男演员不停地追问观众是否知道诺曼底酒腻子,全剧最长的一段独白是一个关于除夕夜松鼠鱼的故事,大虾则让演员讨论起恋爱:有两只大虾,在两个——不,一个——盘子里,其中一只对另一只说“我爱你”,另一只回答“扒了我吧”。此时大虾身后冰冷刀叉的黑色阴影重重地压将过来,旁白评论是,“这就是爱的最高境界”。一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却在三五个演员使用中、法两种语言的交替打断中讲了好几遍才完成。“这个戏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是多层面交织的一个共进晚餐的美好时刻。”玛丽蓉·库特里说,“在编织严密的结构之间我们也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透气窗口,是演员即兴与观众互动的部分。但总体上对内容和气氛的掌控是非常严密周到的。”
这种气氛也体现在了舞美上。四张长桌围成一个正方形广场,上面错落布满了空酒瓶,映照着蓝色的光,投下斜长的影子。搞视觉艺术出身的塞尔日·诺叶尔操刀舞美时的想法很明确:“在法国,我们把空酒瓶叫做尸体。布满这些酒瓶的四方广场就是以前吃过的餐的一个墓场。吃过越多的餐,放在中间的酒瓶就越多。总体构思就是观众围绕着这样一个墓场而就座用餐。”
“这不是放松地享用一顿晚餐的地方。”玛丽蓉·库特里说,“观众当然最好还是饿着来,才能体验到法餐的美妙,但吃饭的时候戏也正在上演,观众在看戏,也在被看。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其实是装置戏剧,如何在非常规的空间里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