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美:让每一块布都有归宿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头短发、身材偏瘦,穿素净的淡花布裙、随意披上蓝染围巾,初见张西美,她身上透出的那份自然随意就让人心生亲切。一番交流之后,发现她果真人如其衣,没有半分浮夸与炫美。
  这个曾获得第2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兼“最佳美术设计”双料大奖的香港知名设计师,如今的身份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推广概念店hulu10的顾问和金泽工艺馆纺织部总监。个性自由、才华横溢的张西美从来都是想做便去做,一路走来,历程多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与布料打交道。二十多年来,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探寻并传播着不一样的织物之道。
  开一间布料避难所
  张西美坦言,其实自己只担任过3部电影的服装与美术指导,胡金铨导演的《笑傲江湖》是入门,由林青霞、秦汉、张曼玉主演的《滚滚红尘》是她参与的第三部,没想到竟然就斩获了金马奖。得这个奖的时候,张西美已经决定不做电影服装与美术指导这行了,而是转为开设“服装工作队”工作室,专门接电影制衣工作。“认真的服装指导会投放很多时间、感情去做衣服,借此在光影世界中重塑各种人的生活。”
  张西美认识到自己喜欢的是做衣服,而不是电影圈。于是,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张西美与香港电影圈的知名服装指导合作,为《黄飞鸿》、《龙门客栈》、《青蛇》等250多部电影提供了服装及其资料。为了制作出符合历史年代和人物角色的服装,她常常到图书馆翻阅古籍查证,四处搜罗各种布料。
  张西美因电影而与布料打上了交道,从此沉迷各式各样有关布的故事。作为服装设计师的她不爱时装,只爱衣服。她说:“衣服通达权利、地位、心理和文化,所以衣服不是时装,而是符号。”张西美希望透过制衣这个过程,呈现她所看到的世界。
  香港回归后,掀起一阵中国风热潮,熟知各朝各代服饰的张西美被数家服装公司争相请去做顾问。做了几年之后,她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开一间布料工作室,一个可以展览纺织艺术、分享织布乐趣的地方。
  工作室选址香港上环差馆上街,取名Cloth Haven,直译是“布料避难所”的意思。名字用Cloth不难理解,但Haven又何解?原来是张西美当年去希云街(Haven Street)探朋友而取名,后来查字典发现Haven有避难所之意,她认为自己一直收纳不同布料及纺织品,亦相当贴切,因而命名。
  一楼被布置成了展厅,展示张西美收藏的各种布料、服饰、纺织品,门口还摆放着几台织布机,二楼是张西美的工作室。在这里,她尝试自己养蚕抽丝、纺线织布、用天然植物做染料染布……种种实验,都是为了探求布的不同面貌。“从前,我会找很多理论、借着研究并以推广的方式做衣服,可在Cloth Haven,我完全以一种游戏的轻松的心态去做。”
  每三个月,张西美会策划一个与纺织相关的展览。“曾做过一个‘方方正正手帕展’,先是展出了我自己收藏的50条古董手帕,没想到开展后陆续有人拿着自己珍藏的手帕来找我,跟我聊有关手帕的故事。有的手帕是情人信物,有的是祖辈留下来的。”
  后来,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天,Cloth Haven会化身跳蚤市场,展览售卖纺织品、文艺人士自制手作以及二手物品。
  讲不完的布头布美
  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张西美发掘出了布料、衣服、纺织品生活化与人性化的一面。工作室里的织布机不断吸引人前来学习织布,在教授织布的过程中,张西美还发现纺织具有艺术治疗的功能。一些有心理障碍或身体残疾的人在学习织布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认识自我、疏导情绪、锻炼操作协调机能的治疗效果。
  莫绮琼是一名宫颈癌患者,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参加了Cloth Haven的跳蚤会。在张西美的启发下,莫绮琼开始用布头缝制包袋,并把与女儿的点滴生活作为元素缝在布袋上,创立了一个让人喜闻乐见的布袋品牌,病情也在手作的过程中得到了缓解和控制。
  Cloth Haven是布料的安乐窝,各种纺织艺术在这里得到展览和创作。同时,Cloth Haven也为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安宁、无忧的空间,大家一起分享织布的乐趣。
  在一次展览上,香港《明报周刊》的编辑找到张西美,邀请她在《明报周刊》上开专栏介绍纺织艺术与服装设计。张西美答应试一试,因为之前她兴之所至就研究了250多个以“絲”字为部首的中文字,过程非常有趣,像是在解谜。她说:“为何‘總統’跟纺织品有关?因为‘總’是聚束,‘統’是蚕丝的头,可见中国的管理概念是由纺织工艺所延伸出来的。”
  专栏取名《布头布美》,每两周一篇,从纺织文化、工艺制作出发,细说日常生活中古今中外纺织品、服饰和时装背后的故事,内容配以来自不同专业范畴的历史资料和考据,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进入织物的万千世界。
  从东方龙袍研究到远赴法国普罗旺斯向草木染大师Michel Garcia学习天然布染工艺,再到美国缅因州的干草堆山工艺学院(Haystack Mountain School of Crafts)取经。“每写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主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我乐在其中。”
  原本定的是每期一个版,出过几期之后,反响非常好,于是增加到每期两个版,这一写就写了80多篇。2013年,张西美的专栏内容得以集结成书。新书发布会的时候,《明报周刊》的编辑如此评价:“她视纺织为生活灵魂,纺织是她阅读世界和文化的窗口,她用自己的视角理解人与织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布头布美,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是一个值得一辈子关注与研究的领域。”张西美用设计服装、做展览、写专栏等方式向大众传播着织物之美、织物之道。
  我们有个民艺使命
  几年前,小学同学梅冰巧在报纸上看到张西美的访问后,找上门来,先是请教了一些关于古董织品来历的问题,后来,又与她商量,想邀请她去上海帮着打理一间工艺馆。
  原来,这位儿时伙伴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收藏了5000多件古代织物、器皿、家具。她准备在上海金泽古镇打造一间工艺馆,将自己的藏品展示出来。“要让这些藏品真正能发挥出它的文化价值,得需要Edith这样的人去打理。”   张西美第一次来到金泽,就被古镇的宁静与质朴所打动,后来在看了那些珍贵的藏品后,她决定答应梅冰巧的邀请,因为她突然意识到:“我们有个民艺使命”。
  为了保护古董织物不受潮侵与虫蛀损坏,张西美先是建立了纺织品恒温馆藏室,然后向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发出实习邀请,给他们布置“选秀”任务:以两人为一组,每天从馆藏中搬出一箱箱沉甸甸的储物箱,根据物品的质地、工艺和独特性作A、B、C、D评级,记录整理成文字资料。“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除了客观评选标准之外,还附上主观意见。因为我们虽都不是专家,但不同人的眼光和视角往往能带来创意的灵感。”
  金泽工艺馆开馆后,张西美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每个月的纺织精研周,她将带领来访者系统地学习织布的技巧,感受布艺的无限魅力;每周末的开放日活动中会以主题的方式展示藏品,并一同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思考与设计。
  张西美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中国纺织与中西方文化、人文生活及创意发展的关系。之前,她在撰写《布头布美》专栏时所做的种种积累与思考刚好为金泽工艺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决定以崭新的方法处理中国纺织议题。
  面对馆藏丰富的织品,张西美并没有埋头于去探究这件织物来自哪个年代,那件织物出自哪个地区。“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把馆藏开放,让不同领域的专家、设计师、学者等前来解读,发掘当中的趣味之处,从中一起学习并重新认识中国纺织品。”
  “家园计划”组织的几名志愿者已经在金泽工艺馆住了一段时日了,他们从青岛前来学习纺织工艺,希望能够在张西美的指导下完成“自给自足-织布”的课题。几个年轻人学得很起劲,对张西美深入浅出的教学更是称赞有加。
  除了国内美术院校的师生、设计师等常来参观学习,金泽工艺馆也时常迎来国外的专家学者或设计师。前不久,草木染专家和田良子就曾上门拜访,并且她还委托张西美为其草木染工艺视频配中文字幕。
  每个月张西美在金泽忙一周或两周时间,然后会飞回香港打理hulu10。她将自己在金泽工艺馆实验的新面料带给hulu10的设计师,并把自己在服饰设计上的新思考传达给他们。可以说,这间概念店就像金泽工艺馆的一个产品窗口,对传统织物与文化的研究在这里转化为了融入现代生活的服饰商品。
  问张西美与布料纺织结缘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说:“当你喜欢做一件事,会一直做下去,自然而然,事情就是这样。”如此轻描淡写,却藏着一辈子的深爱与坚持。
其他文献
一场被形容为旷世之作的展览在柏林掀起大波,“这是什么意思,一堆废铁可以颠覆当代艺术?”抱着好奇心前来的人们充满怀疑。来自荷兰的Diet Wiegman(迪特·韦吉曼)按下开关,明亮的灯光将这堆垃圾在两面墙上分别映出不同的影像。左边,是这堆废铁的模样,但另一侧,投影竟然是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形象。全场哗然。  用灯光取代雕塑刀,这场展览着实新颖前卫,实际上展览距今已有31年时间了,因此而声名大噪的迪
首饰设计师孙捷在创作时更注重艺术语言的表达,他的作品抽象、奇特,看似国际化的外形下却充满了中国意蕴。  静置时,它是一条没有头的鱼,扭动着金黄色的躯体。一旦将它戴在胸前,这条“鱼”便充满了张力,仿佛拼尽全力想钻进佩戴者的身体里……首饰设计师孙捷创作的《大鱼》别出心裁。佩戴前,它是一件艺术雕塑,菱形的鱼鳞层叠相盖,充满了立体感。佩戴后,它立马与人发生了互动,展现出生命的活跃与顽强。因为出色的构想,《
净莲满堂隐在杭州梅家坞。那里有一栋100多年的老屋,几个做传统服饰的匠人。  匠人不是工人,他们恪守两个原则。一是敬业,二是敬畏。匠人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工作做得好坏,和人格荣辱相关。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对于如何让手艺更熟练精巧,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般的追求。  所以梁海静不允许任何一件衣裳不完美。她是净莲满堂的掌门之一,搭档是自己的弟弟梁晓野。近6年来,他们一共做的衣裳不足百件,每
每个玩具都是一个微缩版的想象世界,为了把这个世界表现得更为极至,且不带给孩子任何伤害,是玩具设计师最基本的考虑。  “妈妈,汽车、城堡、小狗、餐具、枪……我都要!”一个孩子向妈妈要一串他昨晚梦见的东西。妈妈很爽快地回答:“好的,宝贝,这就去买!”什么?这是土豪妈妈要在孩子面前炫富吗?不,妈妈买的是这些造型的玩具。可是,孩子抱着它们的表情是多么神气、幸福,那种满足感绝不亚于他真的得到了这些实物。  
手艺:修补  等级:★★★★  晴雯因为模样爽利针线独到,被老太太拨给了宝玉。最能体现她女红技艺高超的当然是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贾母给了宝玉一件“金翠辉煌、碧彩闪烁”的氅衣,只可惜穿了一个下午,宝玉就把它烧出指顶大个眼儿。结果衣服太珍贵,外面的能干织补匠人,裁缝绣匠都不敢揽。无奈之下,头重身轻、眼迸金星的晴雯只好强忍病痛熬夜织补:“她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
向经典致敬  对经典产品进行二度创作,已成设计行业对前辈致敬的方式之一。丹麦家具品牌Fritz Hansen为纪念著名设计师Arne Jacobsen设计的“7系椅”诞生60周年,发起“7大酷炫建筑师”活动,邀请了包括BIG建筑事务所、扎哈·哈迪德以及让·努维尔等在内的著名设计师和设计机构,重新诠释这把椅子。在各位设计师的打造下,这款经典座椅宛如新生。  www.fritzhansen.com
2015年,在美国波士顿城市中心,离地近200米的半空升起了一张巨大的网。它由50万只编织的结组成,重量达1吨。白天,它是一张网,网住城市建筑,也网住过往的行人;一旦到了夜晚,霓虹闪烁,它也开始闪闪发光,橙色、红色、蓝色、粉色……它并不只是一张简单的网,而是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打造的雕塑作品。  提起雕塑,很容易联想到金属、水泥、玻璃钢……但珍妮特却打破了人们的
你可曾想过夜空的弯月能佩戴于指间?你可曾想过细致的花朵、彩绘的瓶身能成为颈间的坠饰?大自然是无数艺术家灵感的源泉,而台湾金工艺术家陈国珍,将花朵作为亲近大自然的途径之一,试着透过艺术的形式,透过描绘与再诠释,给予观者一花一天堂的美丽意境。  “花非花”、“花漾”、“我在指间有座花园”、“花好月圆”、“月光下·花漫舞”、“百花·瓶安”……一年一度的主题创作,皆是“师法自然”的金工复合媒材饰物。  最
历史上最早穿高跟鞋的竟是男人?!  16世纪后期,人们发现高跟鞋在外出骑马时能扣紧马镫,于是,这个有着十几厘米高度的玩意儿顿时成了时尚新品,无数贵族名流为之发狂。他们找来最好的工匠,精心设计,定制属于自己的高跟鞋。在他们眼里,这是比命更重要的艺术珍宝,足以显示身份和地位,增添威严。随后,女人们也发起了对高跟鞋的新一轮追随,高跟鞋因此经历了一拨又一拨演进。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出于哪种目的,都
平日里金霖辉剑眉星目,神清气爽,标准的帅哥一枚;可进了工作室,他就变得“不修边幅”,胡子拉碴外加遍身的油污。相比帅哥,他更喜欢这种沧桑的工匠气,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与金属碰撞的激情中,是一种享受。  就读于工艺美术工业设计专业的金霖辉,一直对科幻题材情有独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在首钢工作的朋友,得知北京石景山的首钢搬迁后留下了大量的金属废料,他意识到创作科幻钢铁雕塑的契机到了。  “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