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场偶获富贵金 清钱原是元代造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d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命富贵、金玉满堂”是中国古代压胜钱之吉语钱中最为常见的题材。故名思义,钱文浅显易懂,却蕴含着多少代人对健康和财富的向往。有幸收藏此枚元代青铜质、大型官铸鎏金吉语钱(45.5克,直径62.6毫米,厚3毫米),也伴随着很多收藏之趣。
  拍场偶得
  和往年一样,笔者关注着国内的各大拍卖。随着藏市的火爆,拍卖场次和拍品让人眼花缭乱。静坐拍卖场,很多心仪的拍品,总是超出心理预期,能拍下来的泉品寥寥。有人形容:拍场如战场,斗智斗勇。面对不断翻新的价格,总是要多一份冷静。在为成交价格而咋舌中,整场古钱拍卖也快接近尾声,火爆一段后,可能大家都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冷场。对于长期关注拍卖的泉友,心中暗喜,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时候是个捡漏的好时机。
  正在拍卖师将要宣布:“第三次??还有没有人要?”“啊?流拍?这可是三枚古钱啊,底价还这么低?”我心想。虽然在预展的时候没有能仔细看这一项拍品,但这一项底价绝对是个“漏”啊。于是我从疲惫中清醒一下,举起了手中的号牌。拍卖师很快就倒数:“底价第一次、底价第二次??”这时,很多个号牌举起来了,拍卖师也一口气叫出了多个价格。气愤和郁闷一时涌上心头,这可能是每一个在拍卖场上人们本能的反应吧。于是我又一次举起了号牌,这时的价格已经是当初底价的一倍。居然没人加价了,是我的了。那种滋味如五味杂陈,既有摘得美人归的窃喜,也有不知拍品到底值不值的担忧。还好,虽然高于底价一倍,但也是很廉价,毕竟是三枚钱。这枚钱币就在其中,据了解征集自知名藏家。
  灯下拾金
  拍卖结束后,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取货,毕竟经过疲惫与享受共存的预展、竞价之后的辛苦所得,犹如猎人打猎而归。当清点到这一组三枚钱币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了这个图录上标着:“清代长命富贵背金玉满堂”大个头,实物明显比拍卖图录所标的尺寸大,是我所见同类品种中最大的。令人遗憾的是,此钱文字模糊,难以辨认,品相实在让人无语。虽然价格不贵,因不喜欢,总觉得多余,匆匆收拾“猎物”回家了。收藏之人对刚刚得到的藏品总是爱不释手,一路上把玩满意的收获,惟独忽略了这三枚偶然所得古钱。
  回到家忍不住兴奋,出于对古钱的尊重,还是再看看那三枚钱吧,如果不值得收藏,便将它们易主。前两枚确实不能提起我一点精神,到这枚脏兮兮的大个头的时候,泥土和油蜡之类的东西糊满了整个钱体,甚至令人作呕。给他“洗洗澡”吧,以免易主的时候影响到别人的心情。于是经过一番牙签剔、清水洗,居然能看清字体了,而且没有任何铸造瑕疵。于是查阅资料,《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一书就以此版钱开篇,与此钱应为同炉姊妹。“钱体厚重、字体大气,瞬时间令人爱不释手。”“钱文隐起,书体周正,既有颜真卿的筋骨,也有赵孟的温软,与元代周伯琦所书至正之宝钱同脉,所以断为元代铸品。”方称宇博士这样评价这品钱。
  我才意识到,这枚并非清代铸造,而是元代铸造吉语压胜钱,存世稀少,弥足珍贵。这时我觉得此钱给我带来的藏趣胜过了桌上的所有“猎物”。于是在灯下继续小心翼翼地清理字口间的杂土,使它变得更加美丽。推想此钱应该是为了躲避反旧之风而故意涂抹了石蜡、牛油之类,才得以幸存吧?很快清理完毕,在清理残渣的时候,映着灯光,居然有金光灿灿。于是在灯下用放大镜仔细看,是鎏金工艺和淡淡的朱砂,这一点可以看出一定是很高档的东西。从铸造风格也可以推测,应该为元代官铸的精品。
  富字无头
  长命富贵和金玉满堂吉语花钱较为常见,两句在古代压胜钱上得以表现,笔者认为起源于唐宋,发展于金元,发达于明清。早期多见长命富贵和金玉满堂分别搭配龙凤、生肖等吉祥图案,呈现一面文字一面图案的搭配。明清时期多见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双面文字的搭配,以清代尤为常见。此枚钱为早期双面文字搭配,尤为少见,应该是“长命富贵、金玉满堂”最早的搭配,后代所有此类搭配应该均源于此。同时此吉语素材还出现在瓷器、玉器、珐琅彩、铜镜、银饰、牙雕、剪纸等艺术品之上,但是可以得知,此类题材应该是最先出现在古代压胜钱之上,后得到广泛运用。这种最常见、最易理解的吉祥素材,虽然变化微小,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却亘古不变。
  最耐人寻味的是此钱的文字,“长命富贵”之“富”字的宝盖缺一点,意为“富贵无头”;“金玉满堂”之“满”字写法怪异,犹如“水满将溢”。而满字有如此变化者惟有此版,值得关注。不知是书写者刻意为之,还是疏忽而致,让这种人们对财富和长寿的向往如此直白。此种“富”字无头的写法在宋代便已经广泛出现在压胜钱中,“长命富贵”在宋代吉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元代得到快速的发展,成为元代吉语钱中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此题材在明代更有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广泛出现在铜镜、瓷器之上,突出表现“富”字无头的愿景。清代至民国,运用更加广泛,领域也不断拓宽,在各地铸造的吉语钱中多有出现,呈现一种“富”字无头和“富”字有头互现的局面,这是此种吉语钱在清代以后呈现的一种变化。这与此种吉语钱多为民间铸造有很大关系,尤其清代,吉语题材众多,这种最朴实、最常见的题材很少被运用到官铸花钱的铸造之中。清代以后,此类钱从广泛的期盼,到了多运用在小孩佩戴的长命挂锁之上,成为对小孩最美好的祝愿。所能见到的多为地方民间铸造,种类繁多,书体多变,布局随意。我想这才是底层劳动者对生活最为简单的诉求吧?
  可谓:一枚长命富贵钱,展现多少收藏事。收藏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哪怕是最为常见的小事,也能留下我们最为美好的回忆。就像这枚元代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吉语花钱一样,看似平凡简单,实则深邃无边。两句最为淳朴的吉语,确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情流露。
其他文献
纵观2011年的艺术品投资市场,“艺术品份额交易”、“文交所”无疑是其中饱受争议的“话题”之一。不过近期,文交所素以“过山车”般行情闻名的局面终于因为有了国家的介入管理,或将发生实质性改变。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称将清理整顿从事产权交易、文化艺术品交易和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等各类交易场所。  本刊记者了解到,根据《决定》要求,建立由
期刊
到今年1月份,博物馆免费开放已经四年。作为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自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陆续实施以来,大众对它的关注一直就没有减少过,相关声音也层出不穷。近日,一项网络在线民意调查显示,受访的2085人中,60.7%的受访者在2011年去过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其中25.3%的人去过3次以上。  在人们去过的博物馆中,“地方博物馆”成为首选(44.5%),其次是“科技馆”(19.7%),“故宫
期刊
辛卯之年话藏事,有捡漏的兴奋,有发现的乐趣,有钻研的艰辛??我们在收藏之中,与物交流,与人交往,收获了一件无价之宝,亦收获了一份人间真情。
期刊
2011年整个夏天我都在读瓷,结果还是一头雾水。  放下书本跟踪电视“鉴宝”节目,结果那台节目比我还不靠谱。我真怕人说那是我把人家看得停播了。  元青花还是那台节目的重头戏,没少挖掘民间“元青花”。我不怀疑其中个别瓷器鉴定家的眼光,但节目停播的原因之一是瓷器鉴定出了问题。因此知道瓷器鉴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一个读了一车中国陶瓷史以及瓷器鉴定宝典的人可能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拿起一件瓷器就走眼,因
期刊
有收藏癖好的人,容易对心仪之物产生一种较强的占有欲。在欲望的驱使下,整天四处奔波搜寻者有,对某一门类的藏品情有独钟而一概网罗者也有,长久下来,家中藏品越聚越多。艺术眼光不俗、腰包鼓鼓者,在业界自然成名成家;而囊中羞涩者,则往往容易被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带入对俗物不断积累的怪圈。  或许是性格所致,笔者虽自诩好古,也常说自己喜欢收藏,但对物却少了一些占有欲。碰上喜欢的东西,买也行,不买也就不买了,似乎总
期刊
这本《孙中山先生演说词》为32开本,虽然只有8页,但包含的历史信息却十分丰富。此书是上世纪30年代天乐公司出版的粤曲精华,系统地介绍了孙中山生前演讲的几篇振聋发聩的  文章。  在此书出版之前,曾有过不同版本的孙中山先生演讲录音唱片出版。比如当时上海最有名的中国晚报馆留声部,就曾费了不少周折,在广州录制了孙中山先生演讲的《勉励国民》唱片。此外,孙中山生前亲自创建的大中华唱片厂也同样录制过其演讲唱片
期刊
在银饰收藏圈,我作为“老资格”玩家,却在2011年感受到了非凡的压力。以前一年买个一两百件小玩意儿非常正常,2011年却异常艰难。苦心搜罗一年才不到100件,藏品质量还大不如前,但所花费的钞票已经大大超过往年。惟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一年的辛勤劳动,还能寻得一两件令人爱不释手的精品小件。这件银鎏金双仙对弈帽铃铛便是其中之一。说起这件藏品的故事,倒也十分曲折有趣。  那是2011年的7月底,时值盛
期刊
去年5月,我在北京大钟寺内与一位经营紫砂壶的朋友闲聊。正好遇见一位老人,他从我们的谈话中,得知笔者不仅收藏紫砂壶而且还制作紫砂壶,便告诉我他有一把顾景舟制作的老紫砂壶,但是缺盖子,想让我看一眼。我见老人眉目慈善,言语诚实,便一口答应了。  不多会儿,老人带着一位中年男人一块来了,此人手里拎着个毛巾包。“这是我儿子。”老人向我介绍。“您把包放在桌子上,直接打开包就行了。”我说道。给别人看东西,我有一
期刊
2011年,我利用休假的机会,远赴英国看望同学查理斯特亚斯。他热情地招待了我,并带我到伦敦、曼彻斯特等地旅行观光。因为酷爱收藏,所以即使在国外,每到一地笔者都要去逛逛当地的古玩市场,以期觅得一两件宝贝带回家。  虽然英国的古玩市场规模较大,人气也比较旺,但凭经验判断,市场里的古玩年代大部分并不十分久远,多为近代之物。此外,由于中英两国文化差异比较大,我对当地的古玩市场不甚了解,只是觉得和国内市场上
期刊
岁末盘点,说实话有点惭愧,缘何?2011年所获所藏老广告、老商标精品不多。市场规律使然,“作茧自缚”所致。这些年来,由于不想当保管员,所以自给压力,坚持收藏与研究并举,面对页页故纸考证辨析,爬格子开专栏出专著搞活动,一来二去落得所谓的“闻名”。在怀旧也成为时尚的今天,媒体也拼命抢新闻,有时我刚发现有价值的藏品,即被好友记者迅疾爆料,镜头中的我虽是陪衬,但架不住三番五次的脸熟。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