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乡村由于种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景观盲目的模仿都市景观,盲目的模仿西方,导致地域文化特征逐渐消失,由此造成了中国乡村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过程中出现畸形发展,从而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正面临着脱轨的危机。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貌、传承、危机.
一、乡村景观文化
乡村景观文化是景观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文化而言的。根据景观文化的地域差异,将其分为城市景观文化与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文化是指在传统乡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景观文化,它的使用对象是以地缘、血缘为根基的文化共同体。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化的扩张,乡村景观日新月异,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逐渐消逝,乡村景观文化也正在向城市景观文化转变。乡村景观文化的涵义也随着乡村景观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表达。但是,根据对乡村景观的界定以及对景观文化的定义,可以在景观文化的前提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景观文化作出表达:
( 1) 在城市以外的空间产生的;( 2) 以农业生产和粗放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途径产生的;( 3) 具有农村特有的田园特质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现象,是传统文化的分支和延续、萦衍、发展。中国由于地域的广大和各种因素的差异造成了乡村景观的多样化。我们应该更多地把握这种民族的、历史的、
地域的文脉,并将之运用到设计中。特别是在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方
面。使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创造出具有亲和感、养眼的风景、多种生物生息、宁静感”
的新农村景观,更重要的是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性的元素,这更能够成为一种地域品牌”,更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创造出魂牵梦萦的精神环境。
二、国内外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现状
国外已经较早地开展了对于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己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地域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了不同国度相异的地域文化景观。 “一个成功的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实际上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与地域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符合中国文化的环境艺术才是中国人内心的理想环境模式。
三、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建议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稳定”的原则;符合经济性、宜居性、节约性、生态性的要求。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将园林景观融入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突出乡村历史文化特色,营造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村庄;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因地制宜, 突出乡村景观特色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进行规划、布局。在旧村改造时,力求保护原有特色风貌,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遗址、标志性建筑、名木古树等资源;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在坚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景观斑块异质性,改变不合理的景观基质和格局,把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使乡村建设更具时代特征,实现自然和人文的融合,促进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
四、乡村生态景观的设计目的
乡村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在新农村规划中对其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人人合
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便。
五、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
5.1 保护环境敏感区通过对农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往往是表现区域景观突出特征的最关键地区,但又脆弱且经不起破坏和难以弥补。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就是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区域的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及环境容量,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不当的开发和过度的土地使用。
5.2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现状确定斑块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有效,可以自我供给、自我支持的动态景观。
5.2.1 重视新农村廊道建设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农村廊道包括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是各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新农村规划中非常重视对自然廊道的保护和利用。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污染,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保护环。其主要包括河流廊道和山脉廊道两部分。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爱水”。水体是大地之肾,水是智慧的象征,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园林之神。在新農村规划建设中,对于河流廊道本着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主要以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为主,并与沿线乡镇、村庄绿化以及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江河两岸“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嵌合,错落有致,富有浓郁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风光。
六、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乡土气息
乡村景观文化的表现不应该仅仅在大范围内运用,流于表面。更应该表现在细节处。基础设施则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细节。例如:垃圾箱、休闲广场座椅、村域指示牌、厕所等等。许多乡村景观的设计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普遍缺少乡土气息,体验乡俗民情的成分就更低,虽然,乡村基础设施的设计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城市化,但也不能过分地还原“原汁原味”,应与当地的民情风俗、乡土气息相吻合。
七、结束语:
城镇化发展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带来了新的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不能忽视生态景观的建设,必须以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3 个层次的功能。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融入生态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使得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09)
[2]冷御寒.景观设计的艺术和技术[J].工业建筑,2004,(12)
[3]周心琴,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
[4]余莉莉,郝日明.乡村景观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02)
[5]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05)
[6]胡明辉.城市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2)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貌、传承、危机.
一、乡村景观文化
乡村景观文化是景观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文化而言的。根据景观文化的地域差异,将其分为城市景观文化与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文化是指在传统乡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景观文化,它的使用对象是以地缘、血缘为根基的文化共同体。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化的扩张,乡村景观日新月异,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逐渐消逝,乡村景观文化也正在向城市景观文化转变。乡村景观文化的涵义也随着乡村景观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表达。但是,根据对乡村景观的界定以及对景观文化的定义,可以在景观文化的前提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景观文化作出表达:
( 1) 在城市以外的空间产生的;( 2) 以农业生产和粗放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途径产生的;( 3) 具有农村特有的田园特质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现象,是传统文化的分支和延续、萦衍、发展。中国由于地域的广大和各种因素的差异造成了乡村景观的多样化。我们应该更多地把握这种民族的、历史的、
地域的文脉,并将之运用到设计中。特别是在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方
面。使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创造出具有亲和感、养眼的风景、多种生物生息、宁静感”
的新农村景观,更重要的是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性的元素,这更能够成为一种地域品牌”,更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创造出魂牵梦萦的精神环境。
二、国内外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现状
国外已经较早地开展了对于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己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地域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了不同国度相异的地域文化景观。 “一个成功的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实际上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与地域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符合中国文化的环境艺术才是中国人内心的理想环境模式。
三、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建议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稳定”的原则;符合经济性、宜居性、节约性、生态性的要求。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将园林景观融入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突出乡村历史文化特色,营造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村庄;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因地制宜, 突出乡村景观特色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进行规划、布局。在旧村改造时,力求保护原有特色风貌,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遗址、标志性建筑、名木古树等资源;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在坚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景观斑块异质性,改变不合理的景观基质和格局,把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使乡村建设更具时代特征,实现自然和人文的融合,促进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
四、乡村生态景观的设计目的
乡村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在新农村规划中对其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人人合
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便。
五、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
5.1 保护环境敏感区通过对农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往往是表现区域景观突出特征的最关键地区,但又脆弱且经不起破坏和难以弥补。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就是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区域的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及环境容量,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不当的开发和过度的土地使用。
5.2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现状确定斑块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有效,可以自我供给、自我支持的动态景观。
5.2.1 重视新农村廊道建设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农村廊道包括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是各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新农村规划中非常重视对自然廊道的保护和利用。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污染,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保护环。其主要包括河流廊道和山脉廊道两部分。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爱水”。水体是大地之肾,水是智慧的象征,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园林之神。在新農村规划建设中,对于河流廊道本着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主要以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为主,并与沿线乡镇、村庄绿化以及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江河两岸“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嵌合,错落有致,富有浓郁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风光。
六、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乡土气息
乡村景观文化的表现不应该仅仅在大范围内运用,流于表面。更应该表现在细节处。基础设施则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细节。例如:垃圾箱、休闲广场座椅、村域指示牌、厕所等等。许多乡村景观的设计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普遍缺少乡土气息,体验乡俗民情的成分就更低,虽然,乡村基础设施的设计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城市化,但也不能过分地还原“原汁原味”,应与当地的民情风俗、乡土气息相吻合。
七、结束语:
城镇化发展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带来了新的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不能忽视生态景观的建设,必须以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3 个层次的功能。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融入生态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使得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09)
[2]冷御寒.景观设计的艺术和技术[J].工业建筑,2004,(12)
[3]周心琴,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
[4]余莉莉,郝日明.乡村景观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02)
[5]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05)
[6]胡明辉.城市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