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建筑形式由一开始追求功能与审美逐渐转变为生态与前卫。本文就是立足于现代城市空间紧张的现状,研究“化繁为简”的城市微建筑设计这一新兴建筑形式,以及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微建筑 城市空间 生态性 化繁为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微建筑领域的探索始于建筑师理查德霍顿的“MICRO-ARCHITECTURE”一词。他将轻质的、便捷的、可利用的建筑空间定义为微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日本设计师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这一对夫妇,他们坚守“建筑物应该为居住者服务”的理念,建筑不需要远观,首先自己想要待在那里,当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被人们爱着。
在2001年,手冢夫妇设计的“屋顶之家”(图1)登上《新建筑》杂志。作为“最小”、“最轻质”的项目,设计师极富创造力的在屋顶安装了餐桌、厨房甚至淋浴设备,房屋主人一家的生活空间从屋内延伸到了屋顶,使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用地贵空间紧张的日本,该设计曾一度受到居民的喜爱。
1.1国内研究现状
和国外长久持续的设计相比较,微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实验性设计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方面还在逐步提升。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城市开始注重微建筑的设计应用,例如:北京密云雾灵山的树屋设计,北京的胡同泡泡等都是建筑师们突破传统的建筑空间,创造新型微建筑的实验成果。人口密度不断变大的今天,微建筑的实施与应用开始在城市中显现。
现如今,微建筑的便携性和灵巧性为空间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在生态可持续性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资源以及人力的浪费造成环境污染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微建筑完全可以通过再次改造,化繁为简的变为可变性功能空间。
2. 我国城市微建筑的应用与探索
2.1微建筑的起步
社会发展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微建筑的结构模式随即兴起,不同时代的建筑随着社会形势的不同,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只有避开复杂的设计,建筑师才能全面的掌控,进而提高完美无憾的可能性,然而当微建筑处在狭隘的空间中时,更具有其艺术性而不单单是建筑,它们以小博大,形成影响力,创造出远远超过传统规模所变现出来的意趣和风格。而建筑师们更加需要掌握微建筑的结构,它不仅是平面、布局、体块之间的组成,更是对尺度与审美、生态与功能的创新与挑战。
2.2城市微建筑的设计意识
当建筑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物理需求后,生态环境需求就随之开始受到重视。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工具盒子,它应该还具有某一种精神,一种共鸣。因此,当微建筑开始出现在我们身边时,设计的意识开始觉醒——追求一种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的空间。当人处在某一种微建筑空间时,内心与外界复杂的环境分离,产生来自本源的归属感。
因此微建筑能够给人带来归属感,触觉、视觉、感知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使得空间的意义发挥到极致。如何在微建筑的空间中让人自发的产生这些感受,是当今建筑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3城市微建筑的可变化性
城市微建筑的可变化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功能特征,可变性是指建筑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功能的变化。例如我国唐代为科举考试所做的建筑空间——“号舍”,考生白天答卷,夜晚改变内部格局以进行小憩。功能布局自由灵活,化繁为简,不仅能够适应当下的需求,对未来的功能需要也能应对自如。
微建筑的可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如可移动式站台、公共书报亭等一系列城市公共设施,但现如今一些小城市中这些公共设施早已落寞萧条。因此微建筑的普及性和广泛性还值得思索,空间设计的最终对象是人,在考虑其功能性的同时需要把握住对象内心的需求,在城市街道的中运行的各个公共设施中,要更从宏观的角度去设计思考。
3. 城市微建筑材料技术的创新
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材料的不断创新是社会体质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从艺术审美还是经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对建筑空间起到良好的作用。随着现代空间资源日益短缺,微建筑的材料与应用也开始发生创新性的变化,在先进技术和材料的支撑下,微建筑对空间的创新性探索相继出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案例。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冢本由晴最擅长设计民用建筑,他认为,建筑应该一边承袭传统一边创新,在冢本由晴的行为建筑学中,从自然材料、人文习俗、房屋类型这三点出发,对城市建筑进行解读。GAE House就是他在占地極小的面积里把住宅空间最大化并且运用材料的创新,使得形成住宅空间的自然生活状态。“随着自然光的移动,生活起居和周围的树建立起了某种联系”。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建筑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越来越复杂。与传统的大型建筑的设计方法相比较,“化繁为简”成为微建筑创新最主要的命题,“微”的概念显得尤为广泛和独特,虽然微建筑体量狭小,与传统大建筑相比功能也比较单一,但是其空间的组织和布局的相互联系非常重要,其复杂性也远远高于一般大型建筑。
建筑师的创造性可以通过城市微建筑的再改造、再设计,使这些微建筑展现可变动性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特征。尽管对于空间生态与功能的协调统一方面现在的建筑师们在还存在许多不足,微建筑空间还需要被更多的广泛普及,顺应自然的生态可持续,化繁为简的微建筑在未来一定会成为空间设计的主流,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慢慢融入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Richard Horden.Micoarchitecture.Thames&Hudson,2008.6
[2] 手塚貴晴+手塚由比 建築カタログ.Toto,2006.1.3
[3] 夏峻嵩,翁达来.当代微建筑设计倾向的实验性探索.华中建筑,2012,(12):11-15
[4] 张文龙,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微建筑设计研究.吉林建筑大学,2014.
作者简介:殷贝贝(1993.07),女,江苏省丹阳市,大连工业大学,硕士(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微建筑 城市空间 生态性 化繁为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微建筑领域的探索始于建筑师理查德霍顿的“MICRO-ARCHITECTURE”一词。他将轻质的、便捷的、可利用的建筑空间定义为微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日本设计师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这一对夫妇,他们坚守“建筑物应该为居住者服务”的理念,建筑不需要远观,首先自己想要待在那里,当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被人们爱着。
在2001年,手冢夫妇设计的“屋顶之家”(图1)登上《新建筑》杂志。作为“最小”、“最轻质”的项目,设计师极富创造力的在屋顶安装了餐桌、厨房甚至淋浴设备,房屋主人一家的生活空间从屋内延伸到了屋顶,使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用地贵空间紧张的日本,该设计曾一度受到居民的喜爱。
1.1国内研究现状
和国外长久持续的设计相比较,微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实验性设计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方面还在逐步提升。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城市开始注重微建筑的设计应用,例如:北京密云雾灵山的树屋设计,北京的胡同泡泡等都是建筑师们突破传统的建筑空间,创造新型微建筑的实验成果。人口密度不断变大的今天,微建筑的实施与应用开始在城市中显现。
现如今,微建筑的便携性和灵巧性为空间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在生态可持续性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资源以及人力的浪费造成环境污染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微建筑完全可以通过再次改造,化繁为简的变为可变性功能空间。
2. 我国城市微建筑的应用与探索
2.1微建筑的起步
社会发展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微建筑的结构模式随即兴起,不同时代的建筑随着社会形势的不同,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只有避开复杂的设计,建筑师才能全面的掌控,进而提高完美无憾的可能性,然而当微建筑处在狭隘的空间中时,更具有其艺术性而不单单是建筑,它们以小博大,形成影响力,创造出远远超过传统规模所变现出来的意趣和风格。而建筑师们更加需要掌握微建筑的结构,它不仅是平面、布局、体块之间的组成,更是对尺度与审美、生态与功能的创新与挑战。
2.2城市微建筑的设计意识
当建筑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物理需求后,生态环境需求就随之开始受到重视。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工具盒子,它应该还具有某一种精神,一种共鸣。因此,当微建筑开始出现在我们身边时,设计的意识开始觉醒——追求一种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的空间。当人处在某一种微建筑空间时,内心与外界复杂的环境分离,产生来自本源的归属感。
因此微建筑能够给人带来归属感,触觉、视觉、感知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使得空间的意义发挥到极致。如何在微建筑的空间中让人自发的产生这些感受,是当今建筑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3城市微建筑的可变化性
城市微建筑的可变化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功能特征,可变性是指建筑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功能的变化。例如我国唐代为科举考试所做的建筑空间——“号舍”,考生白天答卷,夜晚改变内部格局以进行小憩。功能布局自由灵活,化繁为简,不仅能够适应当下的需求,对未来的功能需要也能应对自如。
微建筑的可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如可移动式站台、公共书报亭等一系列城市公共设施,但现如今一些小城市中这些公共设施早已落寞萧条。因此微建筑的普及性和广泛性还值得思索,空间设计的最终对象是人,在考虑其功能性的同时需要把握住对象内心的需求,在城市街道的中运行的各个公共设施中,要更从宏观的角度去设计思考。
3. 城市微建筑材料技术的创新
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材料的不断创新是社会体质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从艺术审美还是经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对建筑空间起到良好的作用。随着现代空间资源日益短缺,微建筑的材料与应用也开始发生创新性的变化,在先进技术和材料的支撑下,微建筑对空间的创新性探索相继出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案例。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冢本由晴最擅长设计民用建筑,他认为,建筑应该一边承袭传统一边创新,在冢本由晴的行为建筑学中,从自然材料、人文习俗、房屋类型这三点出发,对城市建筑进行解读。GAE House就是他在占地極小的面积里把住宅空间最大化并且运用材料的创新,使得形成住宅空间的自然生活状态。“随着自然光的移动,生活起居和周围的树建立起了某种联系”。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建筑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越来越复杂。与传统的大型建筑的设计方法相比较,“化繁为简”成为微建筑创新最主要的命题,“微”的概念显得尤为广泛和独特,虽然微建筑体量狭小,与传统大建筑相比功能也比较单一,但是其空间的组织和布局的相互联系非常重要,其复杂性也远远高于一般大型建筑。
建筑师的创造性可以通过城市微建筑的再改造、再设计,使这些微建筑展现可变动性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特征。尽管对于空间生态与功能的协调统一方面现在的建筑师们在还存在许多不足,微建筑空间还需要被更多的广泛普及,顺应自然的生态可持续,化繁为简的微建筑在未来一定会成为空间设计的主流,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慢慢融入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Richard Horden.Micoarchitecture.Thames&Hudson,2008.6
[2] 手塚貴晴+手塚由比 建築カタログ.Toto,2006.1.3
[3] 夏峻嵩,翁达来.当代微建筑设计倾向的实验性探索.华中建筑,2012,(12):11-15
[4] 张文龙,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微建筑设计研究.吉林建筑大学,2014.
作者简介:殷贝贝(1993.07),女,江苏省丹阳市,大连工业大学,硕士(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