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提问中如何体现其艺术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探讨、勇于实践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技巧的几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先自读课文后,拟出发言要点。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傲师调控。组织讨论如下三种“见解”。
(1)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2)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3)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7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讨论中重点放在“见解”(3)上。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情感,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题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
通过“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牵动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力量。课堂上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学生活动板块,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性,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在教学《(白毛女)节选》时,可设计四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
1.“能否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的?”
学生列举:杨白劳“畏缩地看看四周”、穆仁智“轻薄地用灯照喜儿”、杨白劳“一层层剥开包有红头绳的小纸包”、杨白劳“大惊、昏迷地战抖着”等例,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你能不能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也是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语言?”
师生就“杨白劳眼里的‘灯’与黄世仁眼里的‘灯”’、“杨白劳与穆仁智关于‘找地方说理’的对话”等进行分析讨论。
3.“你能不能从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在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杨白劳的逃避一忍耐一侥幸一哀求一反抗一愤怒的心理发展曲线。
4.“上面分析人物语言与身份性格的关系,都是通过一段一段的话,或者一句一句的话来进行的,能不能再从一个角度,即从人物的只言片语来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呢?”
师生分析,黄世仁为把喜儿骗到手,7次喊“老杨”,后来本性大暴露,口口声声喊了十几声“杨白劳”。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称呼,也反映人物的性格。
四个问题的科学设计,组成了完满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学生紧张的阅读、探寻、答问、讨论与教师的引导、点拨交融,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思想交流,教学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探求的热情。
三、问题提出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思维纵向发展。
在教学《孔乙己》时,可精心设计三个问题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1.初读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
这里的学习要求是,学生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方面,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
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代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 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已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
④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他都只是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
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进行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
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中,学生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第一,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极富个性特征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摸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第二,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
第三,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
第四,由“偷”引出“情”。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第五,由“偷”引出学生对作者写“偷”的表达目的的理解。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3.深化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
这里的学习要求是,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孔乙己。一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二是从习惯、性格、命运上对孔乙己进一步的认识;三是从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
课堂教学提问的精巧是一个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型创新重要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设计提问的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先自读课文后,拟出发言要点。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傲师调控。组织讨论如下三种“见解”。
(1)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2)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3)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7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讨论中重点放在“见解”(3)上。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情感,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题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
通过“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牵动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力量。课堂上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学生活动板块,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性,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在教学《(白毛女)节选》时,可设计四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
1.“能否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的?”
学生列举:杨白劳“畏缩地看看四周”、穆仁智“轻薄地用灯照喜儿”、杨白劳“一层层剥开包有红头绳的小纸包”、杨白劳“大惊、昏迷地战抖着”等例,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你能不能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也是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语言?”
师生就“杨白劳眼里的‘灯’与黄世仁眼里的‘灯”’、“杨白劳与穆仁智关于‘找地方说理’的对话”等进行分析讨论。
3.“你能不能从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在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杨白劳的逃避一忍耐一侥幸一哀求一反抗一愤怒的心理发展曲线。
4.“上面分析人物语言与身份性格的关系,都是通过一段一段的话,或者一句一句的话来进行的,能不能再从一个角度,即从人物的只言片语来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呢?”
师生分析,黄世仁为把喜儿骗到手,7次喊“老杨”,后来本性大暴露,口口声声喊了十几声“杨白劳”。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称呼,也反映人物的性格。
四个问题的科学设计,组成了完满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学生紧张的阅读、探寻、答问、讨论与教师的引导、点拨交融,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思想交流,教学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探求的热情。
三、问题提出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思维纵向发展。
在教学《孔乙己》时,可精心设计三个问题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1.初读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
这里的学习要求是,学生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方面,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
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代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 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已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
④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他都只是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
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进行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
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中,学生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第一,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极富个性特征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摸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第二,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
第三,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
第四,由“偷”引出“情”。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第五,由“偷”引出学生对作者写“偷”的表达目的的理解。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3.深化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
这里的学习要求是,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孔乙己。一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二是从习惯、性格、命运上对孔乙己进一步的认识;三是从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
课堂教学提问的精巧是一个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型创新重要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设计提问的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