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夫:严冬过後換新春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ao198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3月31日,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政府和新郑市政府承办的中华第一盛典——“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
  台湾、香港、澳门三个代表团的祭拜无疑是整个拜祖大典仪式中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在此次盛典中,台、港、澳三地代表团团长向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上香。这三位团长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傑出人士——台湾代表团团长是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香港代表团团长是全国政协委员、太平绅士朱莲芬女士,而澳门代表团团长则是一位身材魁梧、双鬓染霜、精神矍铄的长者,他就是原河南省政协常委、澳门诚山地产置业公司总经理、诚山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可夫先生。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声誉卓著的社会贤达,张可夫先生的名字在澳门社会可说是耳熟能详,他的故事也广为人知——在由祖国大陆移居澳门之前,他曾经饱经忧患,磨难半生,但他九死而不悔,爱国初衷不变;当他走出困境、事业有成时,不忘家国,为祖国的富强、家乡的建设竭诚尽智,作出了诸多贡献。他是一位在黄帝陵前无须汗颜的“炎黄子孙”!
  
  沧桑岁月——半生磨难写春秋
  
  1927年,张可夫先生出生在中原大地上一个浓荫覆盖、翠竹如屏的美丽村寨——河南省息县张竹园村。其父张锡贵四十四岁再添一子,欣喜之餘为其取名为“守亚”(张可夫先生原名)。
  张家是一个家和人睦、亲情融融的大家庭。张锡贵先生是个种地的“老把式”,笃信“勤能致富,俭可兴家”,为人善良、待人诚恳、乐於助人,称誉乡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张可夫从小便形成了善良纯朴、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其父向来敬重读书人,使张可夫在当时科举早已废除的情况下仍得以入塾读书。少年时的张可夫便聪颖善学,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念起,熟读了四书五经,诸如一本《论语》便可以从头背到尾,不用提示,每每博得举人老夫子的褒奖——若干年後他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可能便是从此发端吧。
  但张可夫的青少年时期,正是祖国处於战乱频仍、苦难深重的年代,他高中毕业之後大脑中时时响起一个声音:“中国前景如何?我的未来又在哪里?风云在变,从家到国都在变,我一天比一天年长,人生不过百年,‘何以天下国家为?’” 带着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思索,张可夫於1947年暑假和同学结伴到南京求学,从此开始了探究人生意义、追寻人生梦想的道路。
  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张可夫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经武汉北上开封,辗转千里投奔革命,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後随部队南下两广,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张可夫所在的四野两广纵队改编为珠江军分区,他转业到珠江专署财政处。1951年到1952年,他又到广东顺德黄连参加土改。1953年7月,张可夫被调到广东省佛山市华英中学(後更名为佛山一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在这所省重点学校,他不仅因业务出色成为学校的“名牌”班主任,还结识了一位美丽清纯、温柔娴淑的少女——她就是後来成为张可夫妻子的张佩姗女士。他们在佛山一中相识、相知、相爱,然後共同步入婚姻殿堂。
  但就在张可夫婚後仅一年,即1957年,他卻因为敢说真话、不讲假话而被捲入政治运动的漩涡,被错误地打成右派,从而改变了他此後大半生的命运。被打成右派之後,张可夫被下放到校办农场养猪,其後又痛失包括母亲在内的多位亲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始终坚信:人不给人以出路,仁慈的老天卻总会给绝路上的人一线生机!
  1963年10月,张可夫终於摘去右派帽子。然而苦难远远没有结束——帽子刚刚摘去,“四清运动”又来了!昔日的“先进”、“典型”此时已成为一些人阶级斗爭的对象,被诬衊为“现行反革命”,蹲冤狱长达五年之久,受尽折磨,饱尝辛酸。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张可夫满腔的报国之志无法实现,无奈只好选择了到外地谋求发展的道路。
  
  徙居澳门 —— 商界“老将”绽新生
  
  1979年,张可夫一家分三批先後移居澳门。
  10月14日,是张可夫先生离开祖国的日子,也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日子。前来送行的孩子们还在依依不捨地向他挥手,但他们无法得知恩师的心中有多沉重、有多悲苦、有多痛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或许这便是张可夫先生离乡去国时心情的生动写照。
  抵澳之後,一家人又得以团聚,但生活上更加困窘。儿女们已先後进入工厂打工,其後又前往香港。全家人勤奋工作,节衣缩食,很快还清了债务。张可夫先生不愿在家里养老,坐享儿女的供养,於是到一间教会学校重执教鞭,不久又进入澳门劳工子弟学校,被聘为语文教师。夫人张佩珊女士也进入镜平小学教书,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渐次得以改观。
  人生际遇往往在於把握之间。1981年,张可夫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商人——其时澳门有一个佛山联谊会拟组建诚山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採用会员制,澳门的社会贤达何贤、马万祺、崔德祺、崔乐其、卢道和等均为名誉会长,会员们深知张可夫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一致推选他出任诚山公司总经理一职。张可夫先生盛情难卻,亦有心挑战自己,於是慨然就任。至此,“工农兵学商”五大职业他都幹全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张可夫先生的从商之路一开始並不顺利,前三次出马到国内做贸易都无功而返。但他善於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转而进军房地产业。
  八十年代初,大陆已实行改革开放,大量新移民湧入澳门,唤醒了沉睡几百年的房地产业。不少发展商趁时而动,购地建屋,使澳门房地产业成为澳门经济支柱之一。张可夫先生抓住这一机遇,果断出击。他与友人合作,接连购入了几块地皮,连战连捷,获利颇丰。其中他顶住压力购入凼仔现今机场附近一块商住用地,最後成功运作的经典战例更是充分印证了他过人的眼光和胆识。
  初涉商海之时,张可夫先生正是54岁,已入“知天命之年”,别的商人到了这般年纪,可能退隐江湖,或出遊天下,但张可夫出於一份责任心,凭藉 “诚信待人、诚信经商”的理念,奋发蹈厉,由白手起家,竟在澳门商界打出了一番新天地。
  时至今日,张可夫先生所创立的澳门新宏基地产置业有限公司及诚山地产置业公司不仅屹立於澳门地产市场,而且还在内地的广东、广西、河南、江苏等地及海外均有投资。
  
  桑梓情深 —— 一片赤心酬故土
  
  事业刚刚起飞之时,在每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张可夫先生卻常常感到心灵的纠结,甚至沉重的痛楚——“在国家、乡土、祖先、子女面前,我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南飞的乌鹊,现在已有枝可依了,但那北国的‘老树’,卻总使我魂牵梦萦!”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1987年,在阔别故乡三十年後,张可夫先生带着已在海外定居的妻子、儿子、女儿,再次回到了那片神往已久的热土——河南息县张竹园村。他动情地对儿女们和乡亲们说:“我们一家多少代人,吃的是张竹园土地上长出的庄稼,喝的是张竹园井里打出的清水。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根!我们虽然远居海外,可是餐盘里的麵包,远远比不上张竹园的红薯香!我把孩子们带回来,就是要他们永远记住生我养我的土地,不论我们走得多远,事业上有多大成就,我们的根都在张竹园!不论我们是穷是富,我们一家都不会忘记故土和乡亲。”
  看到四十年前绿竹成荫、树木葱茏的张竹园已变成一片赤裸的土地,张可夫先生在痛心之餘,号召乡亲们都来植树造林,绿化家园,並主动提出成活一棵树,奖励十块钱。没过几年,张竹园村便恢复了竹木葱茏、绿意盎然的面貌。
  张可夫先生瞭解到乡亲们生活和生产当中的三大难题——耕种难、读书难和用电难,当即着手解决。没有牲畜和运输工具,他就给村里添置拖拉机;学校远,村里的孩子念书难,他就出资在村子附近建一所小学和中学;解放三十年了,张竹园的乡亲们还没有用上电,张可夫就花了十几万元建立一个变电站,给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用电打谷子、磨麵、榨油,还能看上电视……
  1991年,息县遭受了一次较严重的水災。张可夫先生得知当即捐赠全村乡亲每人一百元,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建家园。与此同时,他又捐资十万元在村里设立一个“守亚生产基金会”,成立管理小组,制订管理章程。规定每户都可以借用资金,发展生产,打开致富门路,借出的资金要有借有还,常用常有。
  1994年,息县造纸厂想扩大生产,但缺乏资金,张可夫先生主动借了三百万元人民币为该厂增加了一条生产线,使产量翻了一番。後来得知息县塑料厂也资金不足,发展受到影响,张可夫先生又提供七十多万元资金,用於扩大生产。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张可夫先生,对人才的培养更是“情有独鍾”—— “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才,是一辈子的事,要特别爱惜他们,凡是学龄儿童都要上学!”,“国家要振兴,不搞教育没有人才怎麽能行?” 1992年,张可夫先生出资20万元,在息县一中设立了“张氏教育基金会”,以每年所得利息,奖励全县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1995年,张可夫先生又捐给“宋庆龄教育基金会河南分会”十万元,用於河南省的儿童教育,並且倡议河南省政协港澳委员每人捐给该会七千元,共十万五千元。
  据不完全统计,张可夫先生给故乡的各种捐赠约人民币三百多万元、港币一百三十多万元;在河南省各项投资约两千多万港元。
  张可夫先生为家乡所作的积极贡献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讚誉。1987、1991年,张可夫先生两次回乡,信阳地区、息县和省侨办的领导人都亲自迎接和陪同,还陪他参观了洛阳牡丹节花会,並得到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的单独接见。
  张可夫先生注意到家乡政协和侨办公务用车十分破旧,便主动赠送了价值数十万元的两部丰田轿车和一辆丰田面包车,方便他们做好接待工作。
  从1991年起,张可夫先生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第二年当选常委。先後共有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曾就有关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其他有关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多次提出具体建议並进行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这些对祖国改革开放的大计有感而发,也融进了张可夫先生从参加革命到移居澳门的个人经历、感受与思悟。
  张可夫先生对生他养他的祖籍地一往情深,对第二故乡广东佛山也同样饱含深情,因为这里曾留下他青春的身影,这里曾有爱、有亲情、有师生情。
  就是对佛山一中,这个曾令他饱受磨难的地方,也同样热心不改。当得知该校要改建校门时,他当即施以援手,与另一位澳门校友共同出资三十餘万帮助建成。佛山市要成立元甲学校,张可夫先生也不忘捐资献力。在他的倡议和带动下,该校还建立了“奖教奖学金”,到场的港澳名流们当时便捐资六十多万元。此外,他还在澳门带头组织了佛山联谊会,举凡有关佛山的社会公益、教育、敬老等各项事业,他都带动旅澳佛山乡贤踊跃参加、热心捐助。
  
  情繫中华——爱国之心永无悔
  
  在採访张可夫先生过程中,记者时时被这位饱经磨难卻始终奋发进取、抗爭不息的老人的精神所感动,在与他的恳谈中一次次受到心灵的震憾。
  在结束採访之後,张可夫先生曲折跌宕的人生故事、感人肺腑的话语亦时时在耳边迴荡,也让我们思绪感慨。
  穿越历史的峡谷,饱经沧桑,他信念执著依旧;蒙垢遭劫,不改初衷,他爱国的热火永不熄灭。对祖国,无限深情,矢志不渝;经得起苦难,经得起委屈,经得起风风雨雨。
  回首往事,他並未沉缅於昨日的叹息;展望未来,他目光永远向前,不懈奋斗、进击。岁月的长河,淘尽了几多尊贵的偶像。而他,在时代大潮的浪湧中,始终是那样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始终是那样神采奕奕,和蔼慈详。
  传奇生涯中,他用满腔爱国热忱,雕塑壮丽不朽。褒贬譭誉间,他用一片赤子之心,镌刻永恒辉煌……
  张可夫先生经常说:“爱国是不应受地区限制的,我是一个中国人,祖国哪里都是我的家。”为了支持祖国大陆的建设事业,张可夫先生和他的儿子张万成相继在沿海和内地投资办厂、帮助当地开发建设。除此之外,还积极参与祖国大陆的救災扶贫工作。河南发生水災了,张先生奔走遊说、积极救援;广东发生水災了,他同样雪中送炭,捐款捐物;还有华东水災、云南地震……可以说,祖国哪里受了难,张可夫先生的心意就奉献到哪里,在哪里都会献上一份爱心,表达一份赤诚……
  “我一生的追求都是为了民富国强。尽管当年祖国错怪了我,可世上又有哪一位母亲不曾错怪过自己的儿子呢?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什麽也不能够改变我魂繫中华的赤子之心。”这是何等豁达的心境!这是何等开阔胸怀!而这都源於他对祖国的爱,无怨无悔的赤子之爱!
  在为张可夫先生的所言所行感慨之餘,我们不禁想起一首在国内耳熟能详、广为传颂的歌曲——“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丹心著史——“严冬过後”尽春晖
  
  在写作本文期间,笔者的案头摆放着一本特别的书。这本书就是由张可夫先生亲自撰写的《严冬过後》。书名取自陈毅所作的《赠同志诗》:“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繫得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後绽春蕾。”书中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血统不良”者统统被认为反动、有罪的漫长年代里,一个至真至纯的青年爱国知识分子,被那些践踏人性尊严同时也摧残祖国形象的自封革命者判定有罪,卻使人始终找不出他的任何一条罪证,多次将他置於死地而终於不死並死而复生的故事。
  张可夫先生在本书第一页即开宗明义:“但回顾此生经历,觉得有些遭遇极富传奇性,把它记下来;或把我所碰到的笑话奇闻供後人一粲,也多少有点用处。且记在这里的一些故事,如多年骨鲠在喉,在此一吐,浊气尽出,也有益自己的健康。”
  作为一位自幼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亦曾担任语文教师多年的知识分子,张可夫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底是不容置疑的。从《严冬过後》一书中便可一窥端倪。该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质朴、文笔生动凝炼,绝无一般传记文学或自传作品的哗众取宠与肤浅、琐碎、呆板、乏味之感。这些方面固然都是《严冬过後》一书的出彩之处,但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此书的思想性与历史观。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张可夫先生自己的故事,但笔者卻认为,这种说法虽对,卻也不全对。正如作家李晴在为此书所作序言《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中所说:“这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的故事。同时也是一本真实的历史备忘录;写的是一个人的命运,同时又是他的时代与社会的命运;这是一种使人读了之後欲哭无淚、欲吼无声、只想拍案问天而苍天无语的充塞肺腑的悲情;这也是另一篇《天问》,记录着作者与他的同代人对周围的世界欲问还休、欲说还休的弥天之谜!”
  不过,细细一想,如果仅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张可夫先生撰写这部著作的主旨,卻似是有失偏颇。笔者的看法是,在悲情之外、在愤懑之外、在控诉之外,张可夫先生也寄寓了更为积极的题旨:身陷困境时,坚信严冬後有春天,必能走出困境,开创未来!
  为《严冬过後》一书作跋的著名作家李士非认为:“毫无疑问,张可夫是爱国者,虽然他的爱也是一种‘苦恋’,他卻九死而不悔。爱国不等於爱‘以阶级斗爭为纲’,不等於爱‘三面红旗’,不等於爱冤假错案。由於爱,他过去冒着风险说真话;由於爱,他今天仍然冒着一定的风险写了这部说真话的书……不过,一切都改变不了他爱国爱乡爱人民的赤子之心。”
  
  无憾人生 —— 家庭和美绍箕裘
  
  当笔者问张可夫先生这辈子最得意的一件事是什麽时,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最得意的就是拥有一个幸福之家,有一位好妻子,儿子们也都很孝顺、很上进。对於我来说,事业成不成功並不是最重要,一家人在一起,过得和和美美、开开心心,这比什麽都难得、比什麽都珍贵啊!”
  张可夫先生的太太张佩珊温婉贤淑、知书达礼、平易近人。多年来,他们同甘共苦、饱经磨难,始终相濡以沫,相依相伴。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很多人、很多事都发生了不可回复的变化,但他们坚贞的爱情卻丝毫未曾褪色,反而更加绚烂,更加动人。
  张可夫、张佩珊伉俪的两个女儿海红、海棠已定居加拿大,都生活得非常安康和快乐。儿子万成从小奋发砥砺,自强不息,来澳门後,边工作边读书,在有线电视这个行业打出了一片天下。十多年中,他的事业日渐壮大,由他一手创建的“张万成优力系统”品牌在国内声誉卓著,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广州、深圳、珠海都有分公司,除西藏、新疆外各省都有代理处,多达百餘家,外国同类产品因此无法进入中国。他还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是祖籍父老对他的鼓励和信任。而他也不负重望,守职尽责,参政议政,为乡亲和国家献出一片赤子之心。可谓克绍箕裘,薪火相传,後继有人。
  最使两位老人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就是子女们都继承了父母的爱国之心、诚善之本。用张可夫先生自己的话讲,是“他们对於祖国、对於父母、对於朋友和社会都是很有良心的。”人生至此,夫复何憾!
  
  结语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张可夫先生多年来积极参与並热心支持祖国内地和澳门的各项社会事务,曾先後担任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河南省信阳地区海外联谊会荣誉会长,广东省高要市海外联谊会会长、佛山市城区侨联会名誉会长、澳门佛山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等多个社会公职,现仍担任诚山地产置业公司总经理、诚山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河南省工商联合总会荣誉会长、澳门地产商会荣誉会董、澳门河南宗源联谊会创会会长等职。张可夫先生多年来所做出的实绩和贡献可说是有目共睹,备受称誉。
  如今,张可夫先生已年届八旬,耄耋之年的他虽已两鬓如银,但他精神矍铄,康健如昔,毫无老态,可谓是“松柏之姿,经霜尤茂”!笔者深信,张可夫先生之所以老当益壮、老而弥坚,除了养生有道这一个原因之外,更多的是源於其心境之豁达、胸襟之坦荡。虽然他已打算慢慢淡出政界,但人们相信,埋藏在他胸中的那种深切的家国情怀绝不会因此褪色,反而会随着岁月的淘洗更加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春之原野,希望的绿色在流淌;夏之骄阳,热烈的红色在奔放;秋之硕果,喜悦的黄色堆满仓;冬之丰雪,飘逸的白色裹素装。  歌颂者始终以浪漫主义情怀,演绎着岁月的迁移、日月的变换;总是信守诚实、和谐与乐观的人生,歌颂着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強盛。  ——採访手记  於李守信先生而言,从事教育事业是人生走过的重要旅程,经商活动是沿途创造的一道风景线,参政议政是脚踏实地留下的印跡,爱好唱歌和朗诵,则使他保持一种和
期刊
2005年8月3日, 一场备受海内外华人关注的盛会——“2005世界傑出华人奖”颁奖典礼在香港隆重举行。出席颁奖典礼的主礼嘉宾包括知名工业家蒋震、原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顾问兼委员杨菁荪教授、中联办经济部副部长王晖、世界医学权威心臓科医生何世华、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马临等各界人士。在此次颁奖典礼上,著名作家查良镛(即金庸)、美国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陈香梅、香港教统局局长李国章、德国宝(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期刊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道:“天地为大,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至诚则无他事也。”周敦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由此可见,古人把“诚”作为处事待人的最高道德準则,以“诚”为立身之本。  ——引 言  谈古论今,诚信依然是现代社会人们的
期刊
挚诚如一缕清风,轻拂生命之河;奉献似一团烈火,舞动生命之歌。在岁月的天空下,碌碌无为的生命匆匆走过,而奉献挚诚的人生,犹如光芒一样闪烁。  ——题 记  耄耋之年仍矢志不移,岑才生先生以挚诚奉献奏响生命的强音。  从事报业长达四十多年,他始终把责任摆在首位,将办报主旨与生命主题相结合,不仅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报业巨子,还是一位情洒香江、心繫桑梓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先後荣获香港太平绅士荣衔、英国M.
期刊
无论做什麽事,第一要目标清晰,第二要有準备,第三要有决心!凡事要尽力去做,尽了力纵使不成功,也不会有遗憾,反之如果没有尽力,那麽自己的良心亦会感到不安!  ——刘敏仪博士论成功之道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以“巾帼不让鬚眉”的勇气和智慧在商海中拼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她们都有着出众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和顽強拼搏的精神,在強者如林的社会中傲然玉立,显示出超然的自信和别样的美丽。  刘敏仪博
期刊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科技的发展,我国从一个落後的集成电路板生产国走进高科技生产世界大国的行列。日前,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出口国,而中国的线路板生产量更高居全球前三位。  ——引 言  初见邓缵绪先生时,他西装革履,笑容满面,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一种自信、从容之感。他虽言语不多,但用词严谨中肯,简洁明瞭,视野开阔,逻辑清晰。  通过採访我们瞭解到,作为主席,他领导下的丰利
期刊
医生素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故被誉为白衣天使。2003年抗非典一役,大批医护人员捨生忘死,奔赴医疗战线,以勇者无畏的精神尽显英雄本色。他们以平凡的身份扮演着伟大的角色,展示了白衣天使们崇高的医德。  ——题记  张汉明先生曾打响了香港抗非典战役的第一枪,成为无数白衣英雄中的先锋人物。他自幼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人生志向,从暨南大学医学系毕业後便回港服务,迄今已在医疗岗位上工作了近二十年。虽然岁月在斗转
期刊
“人生匆匆,岁月难留,且世间荣辱富贵变幻如浮云,朝富晚穷平常事。故古今大智大志之有识之士,处世以常存济世之心、还馈社群之宏愿。小者尽己所能乐助社群,大者捐助国家各项建设、助乡、办学、办医,造福人间,名留千古,实非一般拥有亿万富财一毛不利人群之守财奴可比者也。”  ——黄朝享先生感言  有人说,只要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炎黄子孙。千百年来,海外侨胞的足跡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角落。几千万海外侨胞,几千万
期刊
自古以来天下归农,农业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经济支柱。从农具的演变,到耕牛取代人力,每一次农业技术的革新,都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现代“杂交水稻”技术的出现,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摆脱了生存的困扰。但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农业的发展问题显得日益紧迫,新时代、新机遇呼喚着高科技能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题记  “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发现,中国无论在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人
期刊
他既是一个含笑谦和、气质泰然的儒者,又是一个挥毫抒写“蜀道纵难壮志在,青天有路转乾坤”的墨客。他不仅有着很高的书法造诣,还对国画推崇备至。  说他是文学才子一点也不为过,然而人们卻忽略了这一点,因为有太多的光环和头衔笼罩着他。  他就是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香港科技协进会会长、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英国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主席、香港工程科学院高级副院长,现为香港孔子学院名誉院长、香港城市规划委员
期刊